清朝為什麼能夠永久性的消滅來自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具體採用了哪些有效措施?

無根樹花正孤


蒙古一直是古代活躍在我國北方的強大遊牧民族。在十三世紀之後崛起,扮演著蒙古草原霸主的角色,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至從朱元璋把蒙古貴族從中原地區趕回北方草原之後,蒙古卻一直不斷興風作浪,多次南下侵擾明朝。明初朱棣五次深入大漠攻打蒙古,把蒙古打得四分五裂,都還是不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蒙古甚至在一次“土木堡之變”中,還把明英宗朱祁鎮俘虜了。要不是忠臣于謙的力挽狂流,明朝也會變為第二個南宋。但是,滿清政府就能把強大的,曾經稱雄歐亞大陸,桀驁不馴的蒙古部落治理得服服帖帖,到底是用什麼手段呢?現在一一分解:

武力征服

清朝建立初期,蒙古各個部門依然有著“騷動”的叛亂野心。偶然也想發動反抗清朝統治的叛亂。對於蒙古部落的叛亂,清朝也做毫不猶豫去打,打到誠服為止,絕不姑息遷就。

明朝末年,蒙古主體一共分為三大塊:漠南蒙古,一共有十六個蒙古部落;漠北蒙古,一共有十二個蒙古部落;漠西蒙古,一共有五個蒙古部落。這些蒙古部落與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興起時候女真部落一樣,都是一盤散沙,沒有強有力的領導。

  • 征服漠南蒙古

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最早親征這些蒙古部落,他先征服漠南的科爾沁部蒙古族人。之後,科爾沁部蒙古族人就進獻美女表示臣服當時後金的統治。之後,皇太極就娶納了蒙古族美女海蘭珠和她的侄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孝莊皇太后。

之後,漠南蒙古由於離後金是比較接近的,努爾哈赤就與漠南的蒙古開戰。當時漠南蒙古的汗王是林丹汗,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但是,林丹汗卻很難團結漠南蒙古各個部落的力量,漠北的喀爾喀蒙古不承認他自封的汗位,遠在新疆的漠西蒙古部落與與他公開分裂。所以,林丹汗的勢力僅在漠南的察哈爾蒙古這一帶。就連科爾沁等漠南部落,與努爾哈赤都對他。於是,在崇禎元年,繼任努爾哈赤皇位的皇太極征服蒙古察哈爾部。當汗王林丹汗失去了根據地,勢力也受挫。之後,皇太極在崇禎五年,率領順從後金的各個蒙古部落第二次征伐林丹汗。於是漠南蒙古的科爾沁、扎魯特等十幾個部落,大約十萬兵力與滿洲八旗一起剿林丹汗。林丹汗寡不勝眾,只能逃到青海,之後病死在青海。他的兒子額哲率領餘下部落勢力,帶著傳國玉璽投降了後金。這樣,漠南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

  • 征服漠北蒙古

當漠南蒙古被清朝滅亡之後,漠北蒙古繼續對清朝稱藩進貢。在清朝康熙年間,噶爾丹率部落將領突襲漠北蒙古的本部,大敗漠北的喀爾喀三部。之後,喀爾喀部落在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倡導下,正式對清朝舉旗投降。當時,康熙皇帝聯合內蒙古與外蒙古各個部落的首領,在多倫諾爾聚集舉辦會盟。在這個時候,清朝才真正把漠北蒙古統一。

  • 征服漠西蒙古

清朝對漠西蒙古的征服,也比較困難。當時漠西蒙古的實力比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還要強大,強有力地威脅清朝統治。漠西蒙古的和碩特部,與清朝關係比較好。在皇太極登基時候,歸順皇太極。之後,和碩特部在青藏高原發展。可是,在原來漠西蒙古的和碩特部地盤上,準噶爾部落就發展起來了。當時,準噶爾部落的大漢噶爾丹征服漠西蒙古的各個部落,建立四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與清朝對抗了七十年。

當時,四十多歲的康熙皇帝就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不顧朝野大臣的反對,三次出征討伐噶爾丹。當噶爾丹絕望自殺之後,策妄阿拉贊布坦又成為準噶爾部落的統治者,繼續發動叛亂戰爭。他先向南滅掉了和碩特汗國,之後繼續入侵清朝。在雍正和乾隆皇帝兩個朝代,清軍步步逼近,對準噶爾汗國做窮追猛打。於是,在1760年冬天,準噶爾汗國在清軍接二連三地打擊之下,正是宣告滅亡。清政府就在原來部落王國的範圍內,設立伊犁將軍管轄該地。

這樣,從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到乾隆,清政府用了一百多年時間,對蒙古諸部落的征伐戰爭財正式宣告結束。漠南、漠北、漠西三個蒙古勢力徹底屈服於清政府的統治。

至此,從努爾哈赤開始到乾隆,歷經100多年,對蒙古諸部的戰爭才告結束,漠南、漠西、漠北三大蒙元勢力全部臣服於清朝。

當1771年,蒙古族的土爾扈特迴歸清朝的時候,這也意味絕大多數蒙古部落也化為清朝的版圖之內。為此,乾隆皇帝詩興大發,做了一首詩:

《伊犁將軍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全部歸順詩事》:“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挑撥蒙古部落之間的矛盾,使蒙古力量難以凝聚

清朝在治理蒙古內部錯綜複雜矛盾時候,一個高明做法就是挑撥彼此之間關係,製造蒙古部落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使這些蒙古遊牧部落不團結,難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量。如在清朝時候,噶爾丹為了爭奪草場,與其他蒙古部落做了長時間的內鬥,造成蒙古部落內部的四分五裂。在火拼內鬥過程中,也削弱了實力。其他小族群的蒙古遊牧部落,也間接或者直接地臣服了清朝,在康熙年間是這一現象是非常明顯的。

同時,蒙古部落之間戰亂的過程中,也造成蒙古人流連失所,使蒙古草原富饒的資源被破壞,損耗了草原上養殖業和畜牧業的生態,使得生產也難以恢復和發展。蒙古部落在沒有財富作為武裝力量支持的情況下,軍力也必然會削弱,這是之後蒙古軍隊戰鬥力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實質上,蒙古部落實力的削弱,也不是清朝一代能夠做到,也是明清兩代共同努力結果。當年,明朝征服蒙古的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名將,如藍玉、徐達、常遇春等,朱棣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將領,對分散蒙古部落的實力都有重要重要,不是清朝一代的結果。

和親聯姻政策

明朝汲取了宋朝的教訓,不與蒙古王公弄“和親”。但是,清朝也吸收了明朝的教訓,在合適時候與蒙古聯姻,通過政治婚姻化敵為友。

如努爾哈赤把自己的最小女兒聰古倫,嫁給了蒙古的貴族固爾布錫,然後籠絡歸附。皇太極把自己十四個女兒中九個女兒,康熙皇帝把二十個女兒(其中十二個女兒幼年夭折)中六個女兒都嫁給了蒙古王爺。與以前漢族皇室公主聯姻不同,這一種聯姻是一種雙向的。當清朝把公主嫁給蒙古王爺的時候,也會從蒙古王爺的女子為妻子。如努爾哈赤先後娶了蒙古王爺科爾沁貝勒明安和孔果爾的女兒為自己的妃子,也命令自己的

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第十子德格類、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等都娶了蒙古王公的女兒為妻。

當時,在大清皇帝的後宮裡,很多科爾沁蒙古女人都佔領了大部分。就是通過和親聯姻和武力政府這一種軟硬雙結合的政策,把蒙古化敵為友,不再是清朝威脅,反而願意與清朝合為一家,做清朝的堅強後盾。

如在1853年,太平天國派出名將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一支兩萬多人軍隊北伐。這一支隊伍打到了天津附近,咸豐皇帝就命令當時蒙古貴族僧格林沁剿滅。蒙古貴族僧格林沁殲滅了這一支孤軍深入的太平軍,可以看到蒙古貴族與清朝是心連心的。在清朝統治的三百年時間之內,蒙古王公很多都在各自領地裡安分守己,不再對清朝疆土有叛逆的念頭。甚至在清朝滅亡的時候,一些蒙古王爺也組成為聯軍,南下勤王輔政。這樣,清朝通過與蒙古的武力鎮壓和懷柔政策的相結合,採用和親和封賞的手段,使蒙古貴族與清朝親密無間。這樣,使清政府初年解決了以往漢王朝的少數民族問題,長城抵禦外敵的功能也喪失。

理藩院

清政府專門設置了一個理藩院來有效管理和約束蒙古貴族。理藩院的作用,就是負責蒙古貴族的事物,如管理蒙古地區的徵稅、貿易等。如

理藩院的附屬機構包括稽察內館、外館、木蘭圍場、喇嘛印務處、則例館等。各地均有理藩院的派出機構與司員。烏蘭哈達、三座塔、神木、寧夏等處派駐司員各1人,分駐塔子溝筆貼式1人,主管蒙古人訴訟之事。察哈爾遊牧處理事員外郎16入主管察哈爾民眾訴訟之事。張家口、喜峰口、獨石口、餘虎口、古北口等處,駐紮司官和筆帖式各1人,主管蒙古郵驛政令。圍場總管1人(康熙四十五年置。乾隆十四年始隸理藩院,嘉慶七年改熱河都統),左、右翼長各1人,章京、驍騎校各8人,主守木蘭圍場,專司巡察。

通過理藩院,能有效處理蒙古民族各種矛盾,消除滿清與蒙古族之間矛盾。

宗教

蒙古人都信仰佛教。所以,滿清就在蒙古人種大力宣傳佛教,提高喇嘛教的地位和待遇,引導蒙古人去喇嘛院裡出家。如清朝就下令每一家蒙古人都要至少都要派遣一個男丁去當喇嘛,家裡的人都要供養這個喇嘛。通過大量蒙古人信仰佛教和當喇嘛,使蒙古部落人口大量銳減,使佛教理論消磨固有的野蠻和剽悍的性格,把蒙古人由野狼變為綿羊。而且,大量錢財用在喇嘛教的寺廟上,也使蒙古的生產停頓,

減丁政策

滿清在蒙古也實施野蠻的減丁政策。對於一些凝聚力比較強的,人口比較多的蒙古部落都做減丁,也就是限制人口,防止他們人口數量太多威脅滿清統治。在滿清限制下,蒙古人口數量急速下滑。在巔峰時候蒙古人口大約有一千萬,滿清末年蒙古只有一百多萬。

分化

滿清對蒙古各個部落,也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用小利引誘更大的誘惑。如蒙古各個部落由於天災造成農作物歉收,就南下中原區搶奪資源,年年都是這樣。明朝末年,高拱就在北方建立了互市,牧民們可以在互市裡買賣牛羊和生活用品,以便災年也能熬過去。生存問題解決了,蒙古也不會滋生搶奪的念頭。在大清時候,清朝皇室與蒙古各個王爺互親,給予蒙古王爺重金,民眾也獲得一些福利,有一些時候也與晉商做買賣。這樣,也能解決牧民的生存問題,也沒必要去搶奪。

就這樣,清政府初年,很成功解決了歷代漢王朝沒能處理好的北方遊牧民族問題。我國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疆土,都是清朝帶來的。

《大清一統志》《伊犁將軍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全部歸順詩事》《清史稿》等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我說九歌,給你不一樣的視野。

按理來說,歷史上對被佔領地的有效統治無非這麼幾種方式。先以屠殺、人口遷徙的方式,降低原住民的比重。

再從統治核心地區遷移大量人口填充進被佔領地區,這是對落後地區的處理辦法。

歷史上有這麼做的,有美國的西進運動。當時殺了一大批的印第安人。1812~1852 年美國人口從 725 萬增加到 2200 多萬,而到 1913 年,美國的總人口更是突破了 1 億。

這些都是移民的成果。

而滿清對蒙古的政策卻有點兒相反,相對較為溫和。

對關內的蒙古族人實行嚴格的封鎖政策,使他們不能與關內進行有效的經濟文化交流,始終處於落後的遊牧經濟生產方式。

這種政策執行了長達300年,而與之明顯的是蒙古族人落後了300年。

清朝政府設置撫州縣廳的辦法,與蒙古等蒙旗制度分別進行治理。並在重要道路節點處設置關卡,嚴禁蒙古人不經審核出關,與漢人接觸。

並不準接觸漢文化,這是在防止蒙古族人與漢族人聯合起來,對清朝統治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康熙帝還對蒙古諸部積極利用當地盛行的“轉世”風俗和對“黃金家族”——即成吉思汗家族血統的崇拜,在取得了當地精英和喇嘛教高級僧侶在文化風俗上的認同後。
建立了一個有別於其對漢族的、雙軌式的管控,即對喇嘛管理和世俗王權管理的並行操控系統。

用句大白話來講就是用宗教統治和束縛人心。把他們圈定在牧場上。同時用一些經濟文化的特權,與蒙古族的上層權貴做交換,換取他們對滿清政權的支持。另外還不斷打壓蒙古族中下層人民。

加上與蒙古族人的和親聯姻政策,這使得雙方的關係更加緊密。當然這只是上層。而對於下層牧民來講。則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戶人家若有三個男子,則必須有兩個人出去當喇嘛。喇嘛就是和尚,和尚是不能娶親的。這種近乎是獨生子女的政策,造成蒙古族人口數量進一步下降。

這些都是不怎麼流血的陰毒招數,滿清政府玩得很溜。


@蕭中九歌: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板磚持有者,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關注我,給你新視野。


參考文獻:《康熙中葉文化政策與大一統政治之研究》


蕭中九歌


清朝解決北方蒙古威脅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軟硬兼施的過程,至於永久性,這倒沒有那麼絕對。

滿洲人對蒙古的征服

  說到蒙古,不得不提他們和滿洲人的恩怨。

  自從14世紀,蒙古人被趕出中原之後,他們在北方草原就陷入了長時間的內戰。公元17世紀初葉,蒙古分為察哈爾部、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喀爾喀部、科爾沁部、喀喇沁部等部。

  而其中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最為雄心勃勃,他妄圖重新統一蒙古。他在蒙古內部採取高壓政策,導致其他各個部落的反感。

  1624年,科爾沁部脫離林丹汗的統治和當時的後金汗國努爾哈赤結盟,林丹汗大怒,立即率兵攻打科爾沁部。

  作為科爾沁部的同盟,努爾哈赤二話不說立即率兵救援並且擊退了林丹汗,這使科爾沁部從此對後金死心塌地感激不盡。

  隨後在西遼河流域的喀喇沁部也脫離林丹汗投靠後金,緊接著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也先後向後金投降,而林丹汗被擊敗之後逃亡到青海,其殘部後來也投降了後金。

  至此,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後金稱其為內蒙古,相對於更北的喀爾喀部所佔據的漠北則稱為外蒙古。

  而在更遠的漠北,正處於喀爾喀的統治,此時滿洲人改國號為清,並已入主中原。蒙古諸部中,佔地最廣人口最少的喀爾喀部,主動歸附清政府。

  這一來徹底激怒了漠西的另外一支蒙古人——準噶爾部,因為此時準噶爾部的噶爾丹汗,其野心勃勃,妄圖吞併喀爾喀部。

  1688年,噶爾丹趁著喀爾喀部的內亂,發起了對喀爾喀部的進攻。

  這就由此開啟了清廷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對準噶爾部數十年的進攻,並最終徹底征服準噶爾部,解決了蒙古人的威脅。

對蒙古的懷柔和拉攏政策

  滿洲人入主中原,是首先征服了內蒙古,再和蒙古同盟者一道南下征服中原。加上滿洲皇帝多信奉喇嘛教,大家有著天然的共同信仰和親近感,滿洲人對於歸附的蒙古人特別懷柔,如同兄弟一般對待歸附的蒙古人。

  清朝政府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取消過去的部落制度,盟旗制度的特點其實就是八旗制度的特點。

  蒙古人被納入盟旗之後,就侷限於一塊狹小的區域,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牧場,改變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習俗。

  同時清朝的滿洲統治者,還用婚姻控制蒙古人,雙方的統治階層進行大量的通婚,無形之中使得蒙古的上層階級對清朝皇帝有著天然的向心力。

  另外滿洲人還在蒙古人當中大力鼓勵和推行喇嘛教,用宗教的精神來降低蒙古人的戰鬥精神。

  在軟硬兼施、多管齊下之下,蒙古人徹底降服了清朝。



善發歷史說


1,政治穩定,清朝與準格爾蒙古的交戰史持續了超過70年,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陵三朝,而這一時期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十分穩定經濟發達,國家有能力支持西北持續用兵。如果發生大規模內亂,例如唐朝正與吐蕃角力把吐蕃打壓得差不多了時,突然發生安史之亂西北領土即全部喪失,清朝十分幸運,康乾盛世自平定三藩之亂後,沒有大的內亂,而且康熙和乾隆這兩位雄主主政時間加起來超過120年。反觀準部其內部遠沒有清朝穩定,內部變亂不止。

2,策略得當,康熙時期,團結內外蒙古共同對抗準格爾蒙古,雍正時期消滅青海西藏地區準格爾蒙古勢力,逐步壓縮準格爾蒙古生存空間,儘管雍正時期因為政治清理(殺了年羹堯,抓了嶽鍾琪)造成清軍一度慘敗於準格爾,但是乾隆時期沒有再犯此類錯誤,乾隆在對準部戰爭上用人十分英明,並密旨兆惠大將軍傳入天花霍亂等準格爾無法預防治療的疾病以求根除準部種族,這一戰略十分成功,清軍對準部的種族滅絕政策造成今日準格爾成為一個地名,而沒有種族,據清史記載準部蒙古人最後被屠殺得已經徹底喪失抵抗意志,居然排隊默默接受清軍砍頭,這是一個民族徹底意志崩潰的後果。

3,愚民弱民,這一政策是中原統治者用於統治中原的秘訣,具體措施例如八股取士,崇文抑武,保甲連坐,一般難以用於邊疆地區,但清朝做到了,乾隆對中國古代的帝王之術鑽研極深漢學功底深厚,將其成功推廣於內外蒙古和新疆青海西藏地區,具體措施:

第一,推崇喇嘛教,給喇嘛以政治經濟特權,誘使加強迫蒙古西藏青壯年當喇嘛,一家五個兒子,三個得去當喇嘛,喇嘛不事生產,空空消耗這些地區的經濟資源,拖累和愚昧當地人民,這是一招相當陰險的謀略。

第二,種族隔離,強制不許蒙古族藏族人民直接與漢地人民交流,先進的文化科技不能傳入邊疆地區,一直保留愚昧狀態,例如漢地人民已經知道治療預防花柳病了,蒙族和藏人得了只能請喇嘛唸經,喇嘛最後也傳上了花柳,這種疾病一度造成蒙古高原人口大幅度降低,清朝近三百年,內地人口空前膨脹,但是蒙古高原人口一直衰減,直到新中國才治癒了蒙古高原的花柳大規模傳播,這更是比金朝的殘暴減丁政策陰險多了。

第三,分而治之,將蒙古西藏地區分成若干小的領主統治,眾建諸侯少其力,他們不能集結成大的統治集團就不會對中原政權產生威脅,將這一政策制度化,並派駐將軍監視之,這一政策也是非常成功的,蒙古高原被劃分為一個一個小的盟旗,從此再也難以聚集形成大的政治軍事團體,對周邊地區的威脅消失於無形。

第四,上層聯姻,下層徵兵,通過滿蒙聯姻籠絡控制蒙古上層,大量徵招蒙古底層充當四處征戰的炮灰,這又是一個消耗蒙古高原青壯年的高明或者陰險政策,大量蒙古族青壯年喪命於與漢人,尼泊爾人,緬甸人,大小金川,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的持久戰爭中,蒙古最後一支的騎兵軍團就是被徵調剿捻時被北方捻軍一次運動戰給殺光了,最後的蒙古梟雄僧格林沁親王兵敗之後藏在山東一麥田,被一捻軍新兵搜出砍了腦袋,蒙古族青壯年更有大量死於與太平天國,八國聯軍的死磕之中,通州之戰,大清七萬蒙古鐵騎對陣兩千英軍,僅剩七騎逃走,而英軍傷亡在個位數,蒙古族炮灰是很慘烈的。


軍都弩


請您歇會!波仔來答!

在明末清初蒙古已經不再強大了,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實力大減,明朝大將李成梁幾次討伐將他們打的落花流水,而建州女真八旗統一女真各部後,實力倍增,軟硬兼施,迫使蒙古結盟自然不在話下。
清朝建立以後,更是擁有了他們以前無法想象智慧以及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作為盟友的蒙古各部仍然是各自為戰,所以雖有反抗,也成不了氣候。

但是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採用了一系列措施,徹底穩定了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具體如下:

一、稱蒙古大汗,直接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法統;

清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盟旗原則重新安置歸附的蒙古諸部,直至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其中,旗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賜給旗主的世襲領地。旗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通過任命札薩克(執政官)而形成。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攝。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穀、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監督屬下各旗等職責,但無發兵權。同時,清代嚴格限制各旗屬民越旗遊牧、耕種、往來、婚嫁。盟旗制下,蒙古諸部的經濟基礎實質上已從遊牧制轉變成畜牧制,實現了人口土地緊密結合,方便清廷統治。

二、奉喇嘛教,實施計劃生育,遏制人口增加;

這招很歹毒,清朝變相的頒佈了一個計劃生育的政策,就是如果有人家的孩子生多了,多出來的孩子必須會去當和尚,這個和尚是不能結婚的,當然人口也不能增加了,人口用總數也不會增長了,在清朝三百年中,清朝還修建了喇嘛教,組建了許多的教堂,一戶蒙古人如有三到五個男子,就必須有二到三個出家當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長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那麼就沒有更多的人來組織經濟建設活動了,同時,經濟也沒有發展,什麼都沒有前進,如何能夠對清朝構成威脅呢。

三、文化抑制、禁錮思想;

眾所周知,蒙古族民風剽悍,善於征戰,喇嘛廟從思想上禁錮了蒙古族的遊牧思想,同時喇嘛廟的建立也更夠能更好的管理和統治。喇嘛修行是禁止再結婚的,因此此舉大大的降低了蒙古的人口數量,從側面削弱了蒙古的即戰力。

武力的統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抑制和思想禁錮,清朝統治者這招不可謂不絕,不過事情總有好快兩面,但現在為止滿族會寫滿文的應該也所剩無幾了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權”這也許也是中國能後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四、對蒙古基層採取盟旗制,離散部落、齊民編戶。

比如喀爾喀原來是三部三十七旗,後來增為五十五旗,雍正時分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時又增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碩特蒙古,原是個統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將它編為二十一旗,並長期不設盟長,連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統歸於西寧辦事大臣轄領。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爾扈特部蒙古由歐洲伏爾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後,清廷又將其部編為新舊二部,分歸兩地進行遊牧。

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批內地民戶流遷到關外東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對於內地民戶,清朝政府都用設置府州縣廳的辦法,與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別進行治理。象熱河設承德府,察哈爾地區設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豐鎮等廳,在土默特歸化城地區建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等廳,新疆有鎮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種做法,根本意圖還是想要嚴格區別移居漢民和原住民族,隔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致互為影響。

五、禁止蒙古人學習漢人文化禮儀;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化,會對漢有好感,這樣蒙古人跟漢人就會有更多的交流,也怕漢人與蒙古人聯合起來造反。還不準蒙古人跟漢人經商和通婚。不準蒙古人使用漢字名字,這樣做的就是為了蒙古人跟漢人直接有距離,不讓他們靠近防止交流,防止造反。就這樣,蒙古人與漢人的交流越來越少,漢人還有其他族的人來交流,漢人在前進,然而蒙古人仍舊是跟原來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蒙古人就這樣落後了。

六、不讓蒙古人和漢人來往;

為何制定這個政策,當初滿清能入關,就依靠了漢人吳三桂,要是蒙古人造反的話,要入關,蒙古與漢人入關是最大的隱患,如何不讓蒙古人與漢人來往?畢竟在表面上蒙古與清朝是友好的關係的,清朝就開始了設立關卡,每個重要的進去清朝的道路上都設關卡,每次關卡都盤點人數,發現少了人,都認為是偷渡,必定給捉回來,每次進去還有時間的限制。就這樣,蒙古人與漢人的交往越來越少。蒙古獨自在一個地方,漸漸落後了。

滿清通過這些嚴格的法律來隔離蒙古與內地漢族地區的交往,嚴格的遊牧界限強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態封閉性,而這一點恰恰與遊牧社會的生產力要求不相符合,從而使蒙古人民無法獲得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始終處於遊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進一步的發展。

在人們印象中滿族和蒙古族一直是處於很友好的狀態,其實不然,兩族基本上一直處於征戰狀態。初步取得政權的清朝在也施行了一個新的政策,這個政策堪稱冠絕古今,不僅很巧妙的減緩了蒙古人的野心更是最大程度上的削弱了蒙古的實力。

但同樣也就是這些的措施,讓蒙古族逐漸落後了,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磨滅了,也讓蒙古人的兇猛,血性的性格給變得柔和了,沒有了反抗的心思了,清朝就這樣當心的統治清朝了。清朝的這幾招真的很高超。

綜上所述,一個人口眾多而又十分強悍的蒙古族,曾經一度征服過歐亞許多國家,建立過一個近百年之久的蒙古大元王朝,在經過滿清三百年的統治後,人口由清初一千多萬下降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一百多萬,整個民族被制服成了一個一蹶不振,不相統屬,人口下降,貧窮落後的弱小民族。

這才是滿清對蒙古政策的真相!


關注【波仔談歷史】,討論中華大地不一樣的歷史趣聞!


波仔談歷史


這個問答問的很好,接下我們來看一下原因:

蒙古作為一個曾經征服過大半個歐亞大陸的強悍民族,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遊牧界限在戰爭中不斷地變化,遊牧民也處於大區域的流動中,不斷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態系統和文化系統相對開放,因此,此時蒙古人對世界各地區的技術和文化有著相當強的吸收能力。

一、分而治之,將其細分為很多小部落

而在滿清時期,清朝統治者在厚養蒙古頭領人物的同時,對蒙古防範甚嚴,作了種種限制規定。蒙古共被分為了200多個盟和旗,始終被束縛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統屬,不能統一在一起,這樣就不會對滿清的統治構成威脅。滿清一朝對蒙古,有所謂三大國策:“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

一方面籠絡利用蒙古貴族,不斷派遣宗室女子和親,甚至包括皇帝親生公主在內,以所謂滿蒙聯盟共同壓制漢人,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我們在電視劇《康熙王朝》對和碩公主的外嫁蒙古應該有著很深刻的印象吧。

康熙《大清會典》規定:“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獵。越境遊牧者:王罰馬十匹;貝勒、貝子、公罰馬七匹;臺吉罰馬五匹;庶罰牛一頭。”。

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

滿清分內蒙古為四十九旗,外蒙古為八十六旗。在王朝的統治過程中,分割的越來越細。 比如喀爾喀蒙古部落,原來是三部三十七旗,在康熙朝增為五十五旗,雍正朝時分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時又增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碩特蒙古,原是個統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將它編為二十一旗,並長期不設盟長,連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統歸於西寧辦事大臣轄領。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爾扈特部蒙古由歐洲伏爾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後,清廷又將其部編為新舊二部,分歸兩地進行遊牧。因為既不能越界遊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搶劫,所以清時蒙古對天災的抵禦能力,竟為歷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災荒只能活活等死。

二、更關鍵的是俄羅斯帝國控制南西伯利亞後,不但阻截了草原部族北上遷徙躲避天災的可能,同時再也沒有源源不斷的遊牧民南下進入蒙古草原,作為新鮮血液補充,造成了草原人口大幅度減少。

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批內地民戶流遷到關外東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對於內地民戶,清朝政府都用設置府州縣廳的辦法,與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別進行治理。象熱河設承德府,察哈爾地區設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豐鎮等廳,在土默特歸化城地區建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等廳,新疆有鎮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種做法,根本意圖還是想要嚴格區別移居漢民和原住民族,隔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致互為影響。

滿清還規定蒙古人到內地只能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六處入關。入關時登記人數,出關時仍照原數放出,而且除以上六個關口外,不得從其他關口出入。漢商到蒙古地區經商,設有關卡,必須持有官方發給的證明,並限制時間和地點,對漢商還要徵收各種稅。嚴禁蒙,漢民族聯姻。

三、禁止通婚,並限制了勞動技術的傳播,以及劃定了活動範圍

滿族統治者明文規定“禁止民人出邊”,“禁止蒙,漢通婚”。如果漢人娶蒙古婦女為妻,必須離異,不準取蒙古名字。(古代漢人是可以娶三妻四妾的,不像現在一夫一妻制。)並對漢人依法治罪,對主婚人和介紹人(蒙古人)各罰牲畜三九(馬兩匹,公母大小牛七隻),甚至官旗的扎薩克,臺吉(相當今天的縣長,鄉長)也要受到處罰。一度漢族女子如果進入蒙古地區,要處以死刑。 同時,禁止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文化。如道光年間規定:蒙古人只准以滿州蒙古字義命名,不準取用漢人字義,而且還規定,蒙古王公臺吉等不準請內地書吏教讀,或充書吏,其公文量詞也不得擅用漢文。而且還禁止內地人出關種地和經商,內地出關經商者必須持有理藩院發的票證,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準滯留各部娶妻生產,不準取蒙古名字等等。

滿清通過這些嚴格的法律來隔離蒙古與內地漢族地區的交往,嚴格的遊牧界限強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態封閉性,而這一點恰恰與遊牧社會的生產力要求不相符合,從而使蒙古人民無法獲得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始終處於遊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進一步的發展。

四、文化禁錮

此外,滿清更大力弘揚喇嘛黃教,對喇嘛給予種種優待,即“崇釋以制其生”;同時禁禁止蒙古人接觸先進漢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內,也不允許聘請漢人書吏學習漢語漢文,收藏漢文書籍,以此愚民政策來穩定自己統治。

五、部分屠殺

對反叛的蒙古部族,滿清更毫不客氣嚴厲鎮壓,而且大量派遣親附清廷的蒙古部族與之對戰,也變相起到了“減丁”效果。滿清對蒙古可以稱得上“部族滅絕”的行徑,便是屠滅準噶爾部。

經歷康雍乾三代帝王數十年戰爭,攻滅準噶爾汗國這個大敵後,因為之前的帶路黨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並得到準部各部族廣泛響應;因此清廷對準噶爾蒙古,改變了之前類似內外蒙古那樣分而治之的既定策略。除部分忠於清廷之準部王公的部族得以保留外,乾隆帝下令將其餘各部的男丁盡數屠戮,女子和幼童分賜給有功官兵,“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衛拉特草原“數千裡內,遂無一人”。

六、疾病傳播,醫療有限

本來準噶爾各部就因那幾年爆發天花,人口因疫疾減員慘重,再經此番大殺戮,數十萬部眾被處死,僅一小部分逃逸至鄰近的哈薩克汗國,為哈薩克人同化。“準噶爾”也變成了一個今天僅代表準噶爾盆地的地理名詞。滿清乾隆帝下令屠滅準部的動機,當是數十年對準戰爭消耗錢糧無數,擔憂其反覆,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之前清朝攻滅準噶爾汗國,收取天山南北兩麓,客觀說當然是一大歷史功績;但隨後這次大殺戮,即使不以道德因素評判,僅以純利害角度,也是弊遠大於利的。乾隆帝想從此一勞永逸幻想,隨即被黑水營之圍狠狠打臉。

七、滿清和親

滿蒙聯姻。清朝政府為了同蒙古貴族結成鞏固的持久的聯盟,使其成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支柱和理想的塞外屏障,與蒙古實習聯姻。這項措施的實行長達300年,在這300年中,共聯姻559次。清朝的滿蒙聯姻政策與前代相比,具有制度性、大規模、多層次與持續性的特點。滿蒙聯姻作為清代的基本國策,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首先,在建立全國統治和鞏固政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清入關前,蒙古王公貴族成為清進取中原的牢固同盟,入關後,蒙古的強悍騎兵 為滿洲在平定三藩、準噶爾部和青海羅卜藏丹津等數次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次,滿蒙聯姻是維護和鞏固邊疆的重要保障。聯姻以後,這些皇室姻親形成了蒙古牢固隸屬清朝的一股強大向心勢力;最後,清朝皇室貴胄和蒙古王公血統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滿蒙兩民族之間的融合。由於兩民族之間的長期通婚,繁衍了更多的具有滿蒙民族乃至有漢族學分的混血後裔,對於民族融合,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滿蒙 聯姻的促進下,兩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有了廣泛的交流,加速了社會進步。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黑白史


從周朝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就以機動性強,驍勇好戰著稱,從秦漢開始騷擾內地,成為歷代統治者頭疼不已的心腹大患。為了防範遊牧民族入侵,歷代王朝甚至不惜消耗海量的資源來修建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入侵與反入侵,幾乎成了中國北方兩千年來的主旋律。

在南宋以後,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很快南下入侵中原。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國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即使在元朝滅亡以後,退到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時常入侵中原,還一度俘虜過明英宗。幾百年來,蒙古一直是盤旋在漢人政權上的一塊雲,久久不能消散


但當歷史前進到了滿清統治的時候,蒙古卻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個乖乖虎,服服帖帖被滿清政府呼來喝去,跟隨清軍出征,再也沒有敢掀起什麼波瀾。與之相對的,清朝也再也沒修建過長城,對蒙古完全不設防。


那麼,滿清統治者對蒙古勢力到底用了什麼魔法,才能讓桀驁不馴的蒙古人如此老實呢?

一、和蒙古鬥狠、以毒攻毒。

滿清統治者搞定蒙古勢力,總的說來就是“兩硬、一軟、一分”。

兩手硬就是,手段硬、以毒攻毒,還有一硬是洗腦硬、政治思想教育;一軟是用和親的辦法把拉近彼此的距離,用溫柔鄉把桀驁的蒙古人徹底泡軟;一分是分而治之。

蒙古人就像草原狼、攻擊性強,野蠻好鬥,跟日本人有點相像。跟日本人不能講道德,他們什麼都不服,只服強者,見到弱者,他比誰都兇殘,見到強者,他們就死心塌地拜倒你腳下。美國人要不是在太平洋戰爭把他們打殘,他們怎麼可能對美國俯首帖耳像奴才一樣?

古人所講得“蠻夷,畏威而不懷德”,就是這個道理。


滿清統治者出身蠻夷,也是天生的刀尖舔血的狠角色,比狠鬥毒,蒙古人自嘆不如。而且到了明末清初的蒙古人,雖然勇武,但不懂兵法,裝備也不行,跟八旗兵較勁佔不了便宜。

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金就對蒙古人多次發動戰爭,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軍丟盔卸甲、鬼哭狼嚎。對於出爾反爾、採取“敵退我進”策略的蒙古人,康熙和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徹底從肉體上進行滅絕,“全行剿滅”,斬草除根。

滿清幾代皇帝對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軟,以乾隆出手最狠。1959年,乾隆平定準格爾叛亂的時候,下令“一人不留”,盡情殺戮,該部落沒有留下一個活口。幾十萬準噶爾人瞬間灰飛煙滅,千里大草原被鮮血染紅,看不到一線生機。

經過多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大屠殺,蒙古族人口急劇下降,其它民族的人口相對增加;此消彼長,蒙古人淪落為少數民族,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對中原的滿清政府構成威脅。

二、聯姻、泡軟他們的鬥志。

雖然滿清從肉體上消滅了那些蒙古死硬部落,可是不可能把整個蒙古民族從地球上抹去;對那些不那麼死硬的蒙古人,他們就採取拉攏的政策,束縛他們的手腳,瓦解他們的鬥志,用聯姻把他們變成自己人,用花花世界和女人,泡軟他們的野性。



滿清的聯姻是實打實的,不像漢朝皇帝弄個宮女或者遠房親戚的女兒來冒充公主嫁過去。因為滿清在沒有入關的時候就有跟蒙古人接親的習慣,再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滿清皇帝聯姻都是把親生女兒、準公主嫁過去,而皇帝老兒也親自把那些蒙古美女娶過來,給以名分,以顯示滿蒙一家不是喊口號的。

清軍入關後,滿清公主嫁給蒙古王公,滿清皇帝和王爺娶蒙古貴族女人成了家常便飯,滿清不少皇后都是蒙古人,皇后順治的親孃孝莊文皇后就是蒙古人,乾坤的女兒古倫公主就嫁給了蒙古貴族——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靠著和親政策,蒙古貴族成為了清朝皇室的姻親,被拉攏為愛新覺羅家族的“自己人”

聯姻雖然有效,但只侷限於對蒙古的上層統治者,對於大多數蒙古人,尤其是那些桀驁不馴、腦後長反骨,可能為患一方的好戰分子,滿清皇帝則採用了政治思想教育,進行馴化,把他們從“野生”變成圈養養。

三、磨滅鬥志,思想馴服。

佛教早就傳入蒙古,但影響有限,那些勇猛、鬥狠的蒙古人沒有工夫也不會去信佛。

但滿清皇帝入關後,對蒙古人開始了大力推廣喇嘛教的嘗試,從康熙開始,把在蒙古推廣弘揚喇嘛教當成了一項政治任務來抓。19世紀時,蒙古共有喇嘛廟一千兩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數佔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戶都有一個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而出家的人是不能生育的。

這樣一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時,蒙古人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徹底改變。這就像把一頭野外的小虎關進籠子裡圈養,長大了放出去的時候,已經成為小綿羊了。經過佛教佛經的薰陶,好戰好鬥的蒙古漢子,個個都成了溫順的佛教徒,即使給他們一把刀,也連一隻雞都不敢宰殺了。

四、分而治之。

清朝統治者在思想腐蝕的同時,還沒有放鬆對蒙古各部的管控,對他們進行分割統治,以防他們進行串聯。

滿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為了二百多個盟和旗,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盤活動,不能來往不能合併。滿清統治者在各區域還部署有一到兩名特派員,一旦發現有聯繫,馬上報告,立刻嚴懲。


在草原上,天災經常導致草場退化,牧民們需要進行遊牧才能養活人口和牲畜。而清朝的統治者實行的嚴格區域管控制度,事實上終結了遊牧的可能。這讓蒙古部落抵抗天災的能力變的很弱,導致蒙古人的人口進一步減少。

滿清統治者為了搞定蒙古可謂是煞費苦心,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再沒有對滿清統治構成威脅。可是這種弱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是落後的,錯誤的,是值得譴責的。在現代社會,蒙古族早就已經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要平等的對待他們。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跟你說滿清永久性消滅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

聽說抗戰期間,有個偽蒙疆自治政權嗎?

這就是內蒙古的蒙奸實力,勾結蒙古,攻擊中國。

早在1933年,內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棟魯,聯合西蒙古各王公,宣佈成立蒙政會,要求自治。

隨後乾脆勾結日軍,通過日本提供的武器彈藥和經費,醞釀成立偽內蒙古國。

1935年,偽軍頭領,蒙古族的李守信在日本支持下,佔領察哈爾省東部的張北縣、寶昌縣、康保縣、尚義縣、沽源縣、商都縣、化德縣、崇禮縣等8縣,並控制了察東的正藍旗、鑲白旗、正白旗、正紅旗、鑲黃旗、太僕寺旗、明安旗、商都旗等8旗。

德王和李守信合作,在1936年建立了偽內蒙古政權,以察哈爾部的蒙古人8旗為核心。

隨後,他們大局進攻綏遠,妄圖吃掉綏遠後連同察哈爾省一同建國。

然而晉綏軍領袖傅作義,在百靈廟戰役中重創偽內蒙古偽軍,暫時保住了綏遠省。

但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德王、李守信仗著關東軍主力的援助,侵入綏遠,

10月14日侵佔了歸綏(呼和浩特),1937年10月17日侵佔了包頭。9月13日侵佔山西省大同市。

1937年10月27日,偽蒙古軍政府遷入歸綏,更名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以歸綏為首府。

德王和李守信做著建立偽內蒙古國的美夢,可惜日本人卻不是傻蛋。

日本人隨後開始削弱德王和李守信的權力,將他們逐步架空,還強迫他們派兵進入長城作戰。

由此這個偽內蒙古國徒有其表而已。

即便如此,這也不能改變綏遠和察哈爾省建立了偽內蒙古政權的事實,而偽內蒙古軍也確實入關作戰。

至於所謂消滅蒙古人的威脅,不是歸功於滿清,而是歸功於馬克沁老先生髮明瞭重機槍。

自從重機槍誕生以後,遊牧民族就變得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不再是燒殺淫掠了。


薩沙


清朝為什麼能夠永久性地解決蒙古問題呢?

說起北方的遊牧部族,此前的歷代中原王朝,無論是漢、唐、宋、明,即便能在一時壓制他們,但終歸無法解決這些騎馬的敵人。

唯有清朝才實現了這個目標。那麼,清朝到底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清朝崛起於內陸亞洲的東部邊緣,和蒙古存在天然的文化親緣關係。

因為文化接近,清朝不被漢人的儒家道統所束縛,能採用多元的方式和蒙古人打交道。

清朝的滿蒙聯姻就是很好的例子。

漢唐雖然有和親,但很少娶對方的公主,都是將中原公主外嫁到匈奴、突厥、吐蕃等。清朝則突破了這個限制,使蒙古人能成為自己的盟友。

更不用說對藏傳佛教的利用,“興黃教所以安蒙古”,這都是傳統中原王朝無法公開採取的策略。

高度發達的經濟市場解決了軍需問題。

清朝擁有著高度發達的經濟市場。

這使得在打仗時,可以在西北的邊境獲取想要的物資。這些物資大多是由內地的商販運來的。

因此,清朝能夠解決蒙古問題也是當時商業化浪潮的結果。

清朝擁有高效的行政制度,能夠在第一時間決策。

清朝沒有明朝那樣效率低下的文官系統。

不僅如此,還設有軍機處、理藩院等機構,能夠在第一時間妥善決策和處理。

清朝還擁有密集的諮詢網絡,邊疆的信息可以通過奏摺迅速報告給皇帝,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被內閣、司禮監扯皮。

此外,清朝皇帝還積極地利用了耶穌會士們提供的地圖、火器等技術,為征服蒙古做準備。

地緣政治的夾擊,迫使蒙古帝國的生存空間壓縮。

遊牧政權的消亡,也是當時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地緣政治的體現。

17世紀清朝崛起的同時,也是北邊的俄羅斯帝國東進的時候。

隨著《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清朝和俄國的爭鬥暫時結束了。

於是,蒙古人的政權便被夾在清朝、俄國兩大帝國之間,其生存空間被壓縮了。

總的來說,清朝有以上4個重要優勢,是此前漢、唐、宋、明都不完全具備的,這是其能夠成功解決蒙古問題的根本原因。


HuiNanHistory


從先秦時期開始一直到明朝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北方遊牧民族長期以來都是中原文明的勁敵。匈奴、突厥、契丹等等遊牧民族都對中原王朝造成了重大威脅,甚至禍亂中原、入主中原。例如“五胡亂華”時期、蒙元入主中原。

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都對邊疆進行了防範,比如先秦一直到明朝建造的長城,再比如明朝從藩王守邊到皇帝守邊。到了清朝入主中原,當年一直困擾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就不見蹤影了。從明朝建政到明朝滅亡幾乎都在和明朝打仗的蒙古族也變得格外的安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滿蒙聯姻

明代末期,蒙古分裂為數十個部落。離女真最近的科爾沁、喀爾喀等部,因為距離問題,時常捲入女真一族的戰爭。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科爾沁部聯合除努爾哈赤以外的女真族去攻打建州女真,最後被努爾哈赤打敗。再見識到建州女真的強大之後,科爾沁部的領頭人明安尋求與努爾哈赤修好。努爾哈赤聽聞明安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有賢名,便遣使以聘,隨後結親。之後,科爾沁、扎魯特等部多次與努爾哈赤家族聯姻。開啟了三百年餘年的滿蒙聯姻。清朝很多皇后后妃都是蒙古族,比如清初的孝莊太后、清末的慈禧太后。

軍事征服

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統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使得蒙古各部感到後金的威脅,蒙古當時最大的部落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於是與明朝聯手一起遏制後金的發展。努爾哈赤卻利用蒙古各部落之間的矛盾,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分化蒙古各部,最後察哈爾部被蒙古各部孤立。皇太極登基第二年,開始發兵攻打察哈爾部,再攻打察哈爾部期間扎魯特部、四子部落、阿嚕科爾沁部、翁牛特部、茂明安部、烏喇特部相繼歸附。崇禎七年(1634年),被打得四處逃竄的察哈爾部林丹汗病死於大草灘,其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寶”,察哈爾部滅亡。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併歸降。大清入關後,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通過大大小小的戰爭,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爾梅克由俄羅斯帝國統治,其餘各部均納入清朝版圖,詩興大發的乾隆帝作詩曰:“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最終當時整個東亞地區的蒙古部落隸屬於清朝的治下。

分而治之

蒙古最大的部落察哈爾部落被皇太極滅亡之後,皇太極對於已經歸附的漠南蒙古諸部,皇太極以建旗、劃界等措施進行管理。至順治時,蒙古諸部已編為旗,牧地邊界固定。為防止蒙古諸旗聯合,禁止越界互相往來。

此後歸順清朝的蒙古各部,被分為八旗蒙古、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與札薩克制。建旗、劃界,旗逐漸成為整個蒙古地區的社會組織方式,旗亦演變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行政單位。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在中央,則由理藩院統管蒙古事務。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並隨清軍征伐各地,“多從龍功臣”,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雖然也享有較高的封爵,但其兵權統歸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旗盟的設置將原來自由遊牧的部落納入清朝的行政體制之中,使清廷能夠有效管理蒙古各部。各氏族、部落的遊牧範圍被限制在旗界以內,不得越界放牧和遷徙(擅自越界會被重罰)。如遇重災之年,需由朝廷重新劃給牧地。這樣就避免了原先普遍存在的部落之間因爭奪牧地而產生的糾紛和混戰,抑制了動亂的發生。另一方面,朝廷在蒙古多封眾建,使原來的汗、部長(部落首領)成為僅掌管一旗的旗長,不再擁有與朝廷對抗的實力。

宗教信仰

清朝為了更有效的管理蒙古,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了大量的喇嘛廟,鼓勵蒙古族人去信教,這種做法有效的控制了蒙古人的思想,使其思想逐漸固化,反叛的天性開始弱化。

俗話說的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廟是一個固定的建築,既然信教了,那麼他的活動範圍就不能離廟太遠。這個政策更加限制了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的流動性,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蒙古部落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同時,清朝當時還有一個政策,就是不管你有幾個孩子,只能留下一個守在家裡,其餘的都有去做喇嘛。這個政策更加限制了蒙古部落的發展,使其造反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活動空間的壓縮

清朝統治時期,也是俄羅斯東進的時期。俄羅斯征服西伯利亞開始於1581年,商人斯特羅加諾夫家族進行羽絨貿易,招聘哥薩克領袖葉爾馬克·齊莫菲葉維奇,開始向西伯利亞進攻。葉爾馬克打敗了西伯利亞汗國將國界伸延至鄂畢河及額爾齊斯河,直到19世紀末期吞併整個西伯利亞。俄羅斯的東進也逐漸壓縮了遊牧民族的活動空間,使得原本可以滿世界打游擊的遊牧民族(比如匈奴、突厥,戰敗後還有大片的無人區可以去修養,甚至跑到歐洲建立國家)徹底沒有了這些空間優勢。

結語

清朝對蒙古各部使用招撫、利誘、通婚、脅迫等手段,慢慢的分化了蒙古,使得其可以對蒙古各部逐個擊破。隨著俄羅斯東進的發展,被打敗的蒙古各部沒有了之前空間上的優勢,只能投降,接受清朝的各種政策安排。同時,清朝的聯姻政策有給與蒙古族以希望——未來統治我的皇帝和我還有血緣關係,身體裡還留著我的血脈,蒙古族在心理上接受了清朝的統治。最後,清朝的宗教政策該變了遊牧民族有史以來的思想、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使得蒙古各部從制度到心理再到思想上再也興不起起兵反抗清朝的興趣。

本問題回答者是@俗人俗語俗評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俗人俗語俗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