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山海關,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與遼寧省的省界附近,又名渝關、榆關。山海關位於燕山和渤海之間,是明長城最東端的關隘,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關”。此處早在燕國就曾修築有長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築現有關隘,自此山海關成為地理分界。

明朝時期

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明末山海關的地圖。

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明代山海關地形圖

燕山和渤海之間有一段長約7.5公里的平緩地帶,自此從華北平原前往遼東的古道被稱為碣石道。由於周邊地勢險峻,此處就成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要道。此處最早的築關歷史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的燕長城,秦朝、後周和隋朝均有在此處修建關城的記載。漢代在此設置臨榆縣,南北朝時更名為臨渝鎮,隋代起此處設臨榆宮,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此處修建臨榆關。遼代改為遷民縣,金代改為遷州,元代改為遷民鎮。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組織人力在遷民鎮的基礎上此處修建了明長城關口。因該關口周邊有山有海,遂命名為山海關。因山海關為明長城最東側的關隘,遂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城牆和周邊的長城均用條石作為基礎,內部用土夯築,外表包磚。建成之後,山海關以東的區域被通稱為關外,以西的長城以內的區域被稱為關內。

山海關設置了隸屬於薊鎮管轄的山海衛。該衛下轄左所、右所、中所、前所、後所、中左所、右前所、中左所、中右所、山海所、中前所、中後所等10所,人口規模達3萬餘人。至宣德年間,一般由世勳鎮守大臣和都指揮使鎮守山海衛,其餘官銜下設有正三品的指揮使、指揮同知,正四品的指揮僉事,正(從)五品的正(副)千戶等。另山海關周邊防禦分為兩路關隘,分別為山海路關隘和石門路關隘。山海路關隘下轄10個小關隘,即山海關、南海口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濫水關、寺兒峪關、一片石關。路守備設於山海關衛城內。戚繼光擔任薊遼都督後,在山海關一線修築了23座敵臺,隆慶四年(1570年)修建向關內延伸的14座烽墩,另於萬曆七年(1579年)渤海海邊興建了入海石城,並在山海關東側修建了佔地0.24平方公里的東羅城,其上建有2座角樓、7座敵樓和1座城樓。當時的山海關關城東門箭樓,也就是鎮東樓的頂層北側屋簷下掛有一塊“天下第一關”的匾額。

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關城規模最大時,東西南北各開有一座城門,四座城門外各有一座甕城,城門上方均建有箭樓。其中東門為鎮東樓,西門箭樓為迎恩樓,南門為望洋樓,北門為威遠樓。此外東南角樓為靖邊樓,原應有的東南角樓則僅存基址。鎮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牧營樓”和“新樓”等三座二層配樓,用以加強防禦。關城以北的平緩地區被稱為左翼長城,與之相接的山脊上的長城由近及遠依次為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九門口長城;以南的長城被稱為右翼長城,最南端的入海石城伸入渤海,因形似龍頭伸入大海,故俗稱為老龍頭。鎮東樓曾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和三十八年(1610年)重修[3]:20,27-28。西門曾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和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得以大規模維修,而威遠樓曾於萬曆三十七年(1611年)重修,之後毀於大火,具體時間不明。靖邊樓曾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萬曆十五年(1587年)和三十九年(1591年)重修。城池中央建有一座鐘鼓樓,原本位於城池中央偏北,曾於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萬曆十四年(1586年)改建至城池中央,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被拆去頂層,變成單層建築。東甕城內曾建有關帝廟和陳公祠,西甕城內建有關帝廟、忠愛流芳祠,南甕城內建有增福廟,北甕城內建有藥王廟。

後金興起後,明朝加強了山海關的建設。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設立山海鎮總兵,山海關內外設有5鎮、14協、36營。天啟元年(1621年),山海關城東牆建起一座新樓,此後四年,由時任兵部尚書孫承宗在山海關外修建了9座大城,49座小城,形成關寧錦防線。崇禎六年(1633年),時任兵部尚書袁崇煥等在山海關關城外修建了以駐兵、存糧、存軍火和防禦為主要功能的南、北翼城,佔地面積0.216平方公里;另在關城南側的老龍頭修建了寧海城,並寧海城旁長城上原有的觀海亭改建成了澄海樓。該樓共分兩層,九脊歇山式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崇禎十六年(1643年),關城西側興建了一座西羅城,但工程並未完工。此外在長城外立面共修建有23座敵臺,山海關沿線的山中分佈有10座烽火臺。在此階段在山海關關外還修建了威遠城。

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清朝

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自西側抵達山海關,並攻下西羅城。次日大順軍圍攻北翼城,當日山海關守將吳三桂至歡喜嶺投靠多爾袞,請清軍入關。隨後清朝軍隊擊潰了大順軍,自此山海關歸屬清朝統治。清朝入關後,於順治十年(1653年)頒佈《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打開山海關,鼓勵關內貧民入關耕種。失去軍事作用的鎮東樓兩側的三座配樓逐漸荒廢;南翼城和北翼城則改為八旗軍的軍營,後來變成了村落;威遠城也逐漸荒廢。康熙年間,寧海城的澄海樓成為了清聖祖的觀海勝地。康熙四年(1665年),東羅城的南門和北門被封堵,僅留東門。康熙七年(1668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被廢止,清朝政府禁止關內農民出關開墾。雍正元年(1723年),靖邊樓曾得以改建,並被改名為“奎星樓”。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衛被撤銷,山海關改設隸屬於永平府的臨榆縣。自乾隆五年(1740年)起,已經遷居關外的華北農民陸續被遣返原籍。自此違反禁令經陸路或海路前往關外的農民,其遷徙行為被統稱為“闖關東”。乾隆九年(1744年),清高宗御書“祥靄搏桑”匾額,並將其掛在西門箭樓迎恩樓上。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曾大規模修復西門。鎮東樓在乾隆三年(1738年)和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及光緒五年(1879年)均有重修,其中在光緒五年的重修當中,因原有匾額字跡漫漶不清,由附生王治複製了一塊“天下第一關”的匾額,原有匾額被替換到了鎮東樓底層。康熙五年(1666年)、乾隆八年(1669年)和十九年(1680年)均曾維修過鐘鼓樓。咸豐十年(1860年),西羅城城牆得以維修,城牆外另修建了戰壕。此外,澄海樓曾於康熙九年(1670年)和乾隆八年(1743年)得以重修。

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海軍頻繁襲擾山海關一帶。對此清軍在石河口等地設置了多處炮臺。同時由於沙皇俄國對東北地區的威脅日益嚴重,清朝政府於咸豐十年(1860年)重新打開山海關,允許農民出關前往部分地區開墾。光緒初年時,山海關周邊遭襲的頻率大幅上升,因此自光緒八年(1882年)起在山海關內外修築了3處炮臺,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十六年(1890年)又先後增築多處炮臺,包括寧海城澄海樓下修建的定遠炮臺,在寧海城北修築的靖遠炮臺,在山海關城南修築的鎮遠炮臺、控遠炮臺和應遠炮臺。1900年10月2日,八國聯軍在老龍頭登陸,縱火焚燬澄海樓。《辛丑條約》簽訂後,列國獲得了在山海關駐紮軍隊的權利。直至1945年,山海關周邊先後有英國、法國、印度、德國、意大利、日本、德國、沙皇俄國等軍隊修建兵營,是為山海關八國聯軍營盤,其中寧海城為英軍所佔,英軍在修建彈藥庫時推倒了“天開海嶽”碑。此外,清末修建京奉鐵路時,拆除了位於山海關南側的南水關與其周邊的245米長的長城牆體。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解除農民前往東北墾荒的區域限制,闖關東正式結束。

近代以來,山海關作為連通關內外的咽喉要道,在近代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城十三關,山海第一關

冀熱遼軍區部隊佔領山海關

民國時期,山海關先後為奉系、國民政府、日軍、冀熱遼軍區等方控制,1948年11月27日為東北野戰軍接管。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歸屬於遼西省管轄,後劃歸河北省。山海關共分為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等多個部分,其中部分建築曾被改建或重建。關城東城門鎮東樓西側屋簷下有著名的“天下第一關”牌匾,南側伸入渤海的部分被稱為“老龍頭”。1961年,山海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作為長城的一部分入列世界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