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望族:駱秉章——被人遺忘的晚清名臣



  

廣東望族:駱秉章——被人遺忘的晚清名臣

  作為晚清朝廷重要大員,廣州花都人駱秉章官至一品,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並稱“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為官清正廉明,心懷大愛、大義,舉賢薦才,愛民如子。他生逢亂世,一生的榮辱升降,都與鎮壓太平軍的成敗息息相關。他去世後,野哭巷祭,民間自發罷市縞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諸葛亮和韋皋。

  在我國近代史上,談及晚清名臣,知道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的人甚多。而另一重要名臣駱秉章卻幾乎一直被有意或無意地塵封和忽視,知道駱秉章為廣東人的更是寥寥無幾。

  駱秉章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1793年生於廣東花縣華嶺村(現花都區炭步鎮華嶺村),40歲中進士,大器晚成,先後任翰林院編修遷江南道、四川道監察御史、工科給事中、翰林院侍講學士等職。

  在京15年間,駱秉章為官正直廉明,不願與貪官汙吏為伍,數起數落。在禍福得失、宦海浮沉之間,駱秉章參透了一些人生哲理,為人處事更練達謹慎,曾作聯“歌器一滿即傾常慮虧從盈處伏,謙卦六爻皆吉須知益自損中來”自勉。

  談駱秉章,繞不過太平天國,繞不過洪秀全和石達開。駱秉章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的動盪年代,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天國波瀾席捲神州大地。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他縱橫馳騁,效忠於朝廷,臨危受命,在與太平軍對壘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也使之成為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駱秉章56歲放外官,先後任湖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和雲南布政使,後還任湖南巡撫,並在1860年升調四川總督。其間,他協調和支持曾國藩組建湘軍,成為湘軍的幕後統帥,並舉湖南一省之財力、物力、人力,儘可能地支持曾國藩出省作戰,在長江流域諸省多次打敗太平軍。

  主政湖南、四川期間,駱秉章通過核減漕糧、穩定金融、減輕賦稅、鼓勵自由貿易等方式積極發展地方經濟,改善民生狀況。他輕徭薄賦,善待子民,重用人才,興業除弊,內修政務,外御強敵,指揮若定,力挽狂瀾,成為湘軍和清廷的中流砥柱。那時候,民有所養,軍有所需,官有所長,民間傳說“若要川民樂,除非馬生角”(“馬生角”就是駱字,指駱秉章),同治皇帝評價他“老成碩望、調度有方”。

  駱秉章慧眼識人,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先後舉薦了左宗棠、王鑫、胡林翼、劉蓉、蔣益遭、江忠源、蕭啟江、劉長佑等一大批精英人才,使之各盡所能、各盡所長。對清廉能幹的官員,他大力保舉其擔任重要職位,大膽任用;而對昏庸貪劣之輩,則嚴懲不貸,彈劾貪官汙吏無數,以霹靂手段整頓吏治,使湖南、四川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兩救曾國藩

  曾國藩與駱秉章同為進士出身,但曾國藩後中進士、年齡又小駱秉章18歲,曾國藩常稱駱為“籲翁老前輩大人閣下”。駱秉章對曾國藩的支持可以說是成就曾國藩的一大助力。曾國藩曾以在野的吏部侍郎身份,在籍守母喪,並奉命在湖南辦團練。駱秉章從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持。但在籌建團練時引起綠營兵變,駱秉章得知後,站出來制止了事件的繼續發生,才保住了曾國藩的性命,成為曾的救命恩人。

  後來曾國藩想創建湘軍水師,得到的支持不多,具有鮮明洋務意識的駱秉章多次奏請咸豐皇帝,讓廣東督撫葉銘琛到香港協助購買“兵船火炮”,以裝備湘軍,為曾國藩成功創建近代化的湘軍水師提供了保障。1854年初,石達開率太平軍在湖北大敗清軍,再破武漢,隨後直逼湖南省城,在靖港全殲剛剛建立不久的湘軍水師。戰爭失敗,曾國藩投水自殺未遂,當時湖南省城紳士震怒了,原本對曾國藩一肚子氣的湖南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要求上奏彈劾。駱秉章再次出來勸告:“曾公謀國之忠,不可以一時勝敗論也。”

  1857年,咸豐皇帝讓駱秉章全面籌劃進攻太平軍,此時,駱秉章向朝廷請求起用回籍奔喪、不欲復問世事的曾國藩。“若是沒有駱秉章向清廷請求起用,曾國藩再也不可能出來帶兵了,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湘軍這支地方武裝的真正統帥——駱秉章,逐步把湘軍的權柄交給了曾國藩、劉長佑等人。”李遠認為,曾國藩在駱秉章的多次提攜、扶持下,才最終走上歷史舞臺,當了兩江總督,成為朝廷的重臣。

  成就左宗棠

  駱秉章與左宗棠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話,被人戲稱為低調的“省委書記”與跋扈的“高級打工仔”。左宗棠號稱湖南第一才子,其脾氣與才氣成正比,連曾國藩都被他罵得灰頭土臉。對於這樣一個怪才,駱秉章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心胸氣度和容人雅量。他三度拜訪隱居老家的左宗棠,用誠意打動左宗棠,兩人合作竟持續了整整六年,成就了晚清時代一段罕見的政壇佳話。

  駱秉章雖比左宗棠年長19歲,但對“左師爺”非常尊重,甚至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巡撫衙門內的大小事務都由左宗棠一手辦理,駱秉章很少過問。有傳聞,有些時候即使駱秉章已經入睡,左宗棠還是會在半夜敲門,駱秉章被吵醒也不會生氣,反而和左宗棠一邊探討問題一邊飲酒。太平軍衝擊湖南時,駱秉章大膽放權,左宗棠盡心籌劃,湖南的軍事形勢很快轉危為安,連咸豐皇帝也知道“中國無一日不可無湖南,湖南無一日不可無左宗棠”。也因為駱秉章的大膽放權,當時湖南官場就有人戲稱左宗棠是“左都御史”,指他的行政地位在駱秉章之上。對此,駱秉章完全不介意。劉浪認為,如果沒有駱秉章這位貴人提供的廣闊空間和寬鬆氛圍,一個連清政府公務員正式編制都沒有,最多算一個高級僱員的左宗棠,即便有通天才華,也不可能在政治上脫穎而出。駱秉章去世後,左宗棠曾寫輓聯來表達對駱秉章的感激:“公為諸葛一流,盡瘁鞠躬,死而後己;我侍文忠數載,感恩知己,生不能亡。”

  提拔胡林翼

  擔任湖南巡撫的駱秉章看中了胡林翼的才華,向朝廷請求這位貴州黎平知府參與兩湖的戰事,前去援助武漢。就這樣,胡率領六百多“黔勇”急匆匆從貴州趕到了湖南。當這支部隊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時,武昌城已經陷落了,前進失去了目標,後退又沒有盤纏,徘徊在湘鄂之間的時候,駱秉章請求朝廷把胡林翼的這支部隊留在湖南。“如果沒有駱秉章提供的這樣一個機會,胡林翼恐怕不會有後來那麼大的功績。後因胡之軍功,駱秉章又向朝廷請功,胡升任湖北布政使。”1855年,太平軍再次攻克武昌,署湖北巡撫胡林翼向駱秉章告急,請求支援。駱秉章及時派遣鮑超、彭玉麟率湘軍奔赴湖北解圍,從太平軍手中奪回武漢三鎮。湘軍由此大舉走出湖南,轉戰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形成了湘軍主宰全國戰場的戰略格局,胡林翼因此再次獲得提拔。

  鼎力薦劉蓉

  “桐城派”餘脈古文大家劉蓉曾是曾國藩幕僚,聽聞劉蓉“人本抗直,遇事敢為,措施不避嫌怨,僚屬每懷嚴憚”,駱秉章便排除門第之間,保舉他當了四川藩司。對於劉蓉,駱秉章如同信任左宗棠一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蓉辦事勤力,成效顯著,不久駱秉章又保薦他擔任了四川布政使,名正言順地主持總督府的大小政事,剿滅石達開部後,駱秉章又力薦劉蓉擔任陝西巡撫,連曾國藩也感嘆劉蓉“一飛沖天,較李(鴻章)、彭(玉麟)諸公尤為破格”。

  1867年,駱秉章病逝於任上,民間“如喪考妣,野哭巷祭”,“罷市縞素,喪車所過,哀音相隨”。因悼念場面盛大,官府怕生出事端,因此加以限制,結果惹怒了百姓,差點鬧出一場風波。當時有評價稱“川民感其削平寇亂,出於水火,乃其歿,巷苦罷市,遺愛之深,世與漢諸葛亮,唐韋皋並稱”。四川百姓把駱秉章比作諸葛亮和韋皋,足見其功德深入人心。

  入主湖南時間最長的封疆大吏

  駱秉章是近代以來外省籍人主政湖南時間最長的一位封疆大吏,駱秉章積十年之功經營湖南,力撐曾國藩組建“湘軍”,促使湖南的政治地位和士人名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政局相對穩定、百姓相對安寧。當時湖南政界就有時評:“駱公治吾湘十年,而吏民安堵,群寇遠遁,此湘楚福星也。”

  雖然駱秉章遠離京師,但朝廷有關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都要問計於他。與此同時,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省的重要人事任命和政務安排,均會事先徵求駱秉章的看法,當時政界有評:“二公東西相望,天下倚之為重”,其政治地位同曾國藩旗鼓相當,可見兩位政壇巨擘對當時的大清王朝是何等的重要。

  被川民比作諸葛亮

  多年辛勞征戰使駱秉章眼疾加劇,駱秉章多次請辭回家,皇帝卻以駱秉章“老成碩望、調度有方”為由不予獲准,仍讓他“力疾視事”,僅賞以短假調理要求其繼續任職。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駱秉章病逝於任上,終年74歲。駱秉章逝世消息一傳到民間,民眾自發罷市縞素,喪車所過,哀音相隨,連綿不斷。因悼念場面太過盛大,官府怕生出事端,因此加以限制,結果惹怒了百姓,差點鬧出一場風波,因此《清史稿》也評價說:“川民感其削平寇亂,出於水火,乃其歿,巷苦罷市,遺愛之深,世與漢諸葛亮,唐韋皋並稱”。諸葛亮作為三國時的蜀國丞相婦孺皆知,韋皋則是唐代名將,長期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治蜀長達二十餘年。孔明與韋皋是四川民間口碑極佳的古代名臣,百姓把駱秉章比作諸葛亮和韋皋,足見駱秉章治川功德深入人心。駱秉章逝世後,湖南和四川民間均自發建起宗祠,供世人瞻仰和紀念。

  身後只餘白銀八百兩

  駱秉章身為封疆大吏、湘軍統帥,為官領軍數十年,雖然軍功卓越,地位崇高,權傾一時,卻是一名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官員,加上他平日慷慨大方,樂善好施,經常接濟同僚和窮人,其清貧令人難以置信。在他死後,成都將軍崇實問駱之侄治喪情形。其侄拿出駱秉章所有的家當,僅箱笥五六具。裡面除官服外,其餘衣服全是舊衣,其中還有粗布縫製的。餘有銀子八百兩,每封都有藩司印花,證明全是官俸銀。崇實大為感動,最後奉旨賞銀五千兩治喪,其侄方才有能力扶柩回鄉。這在晚清政壇極為罕見,左宗棠也被稱為清官,還留下了二萬五千兩存款,李鴻章的遺產更達到了四千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而駱秉章只有八百兩。

  處死投誠石達開及其親信,遭後人詬病

  “歷史上肯定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意義,作為對立方的駱秉章,肯定就得到一些負面的評價。如今,我們應該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一歷史人物,將其放在當時歷史環境中去考察,駱秉章就是一個有大義、有大愛、有大局意識的名臣。”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駱秉章研究會副會長李遠表示,因為政見不同,駱秉章與洪秀全的對陣也是一種傳奇,歷史應該公正客觀評價。

  駱秉章出任湖南巡撫那一年,正好碰上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揭竿而起,面對太平軍來勢洶洶的大舉北伐,湖南首當其衝,於是兩位同鄉之間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生死較量。網絡作家、駱秉章研究會副秘書長劉浪研究發現,1852年秋,洪秀全率領太平軍由廣西挺進湖南,一路直取省城長沙。當時身為湖南巡撫的駱秉章,因被小人進讒,而被朝廷免去了巡撫職務,但新任巡撫張亮基未到位,大敵當前,駱秉章只好顧全大局,擔當起留守之重責。在與太平軍的激烈戰鬥中,駱秉章炮斃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此一役,使太平軍無法在湖南立足,也使駱秉章威名大震,重新被清朝起用,復任湖南巡撫,“可以說這一戰役使太平軍受到重大挫敗”。

  1860年,駱秉章打著“治蜀平亂”的旗號,帶著著名的古文學家劉蓉和一支不足萬人的湘軍入川,接任四川總督。他到四川后與太平軍最為強悍的對手——翼王石達開部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決戰。1863年春,石達開主力在與湘軍激戰時被曾與之結盟的彝族土司出賣,遭受重創,在大渡河南岸被困了40多天,仍無法突圍,面臨英雄末路的絕境,迫不得已致函回應駱秉章的招降政策,坦陳“願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希望“宥我將士,請免誅戮”。駱秉章接受石達開的請求,同意“投誠免死”。於是,石達開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湘軍營帳,但是當6000餘名太平軍將士集體放下武器後,駱秉章卻變卦了,他下令將200多名太平軍將領和2000餘名石達開的親信士卒全部處死,其餘4000多人盡數遣散。

  至此,太平天國起事六王,除天王洪秀全服毒自盡(一說是病死),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死於天京內亂外,其餘三王: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和翼王石達開可以說皆死於洪秀全的同鄉駱秉章之手。“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這也一直是讓後人感喟的地方。以前因為種種原因,駱秉章被忽視被遺忘甚至被不公評價,如今應該正視歷史,公平評價駱公。”李遠說。

  研究洪秀全絕對離不開湘軍,而湘軍必然繞不過駱秉章,將駱秉章從洪秀全的人生中屏蔽,既不符合歷史事實,又有違科學發展觀。

  ○溯源

  駱姓起源有11種說法

  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32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東平邑,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廣東新會,廣西田林,雲南隴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

  駱姓起源有11個說法:一說是駱姓來源於姒姓,出自夏禹裔孫少康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一說是駱姓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後裔公子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一說源於嬴姓,出自殷朝紂王時大臣惡來之玄孫大駱,屬於以國名為氏;一說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王孫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一說是駱姓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大荒駱,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一說是駱姓源於媯姓古越族,出自秦漢時期古越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一說是駱姓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他駱拔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一說是駱姓源於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一說是駱姓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一說是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一說是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駱氏有不少名人,包括漢代的駱俊,陳留相;唐代的駱賓王,詩人;明代的駱文盛;清代的駱秉章,四川總督等。

  駱氏族譜

  駱秉章

  (1793-1867)

  原籍廣東花都,在祖父一輩遷來佛山,家住禪城東華里,是中國近代史上較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是晚清一代名臣。他因辦事清正,不徇私情,得到道光皇帝信任。56歲放外官任湖北、雲南藩司,後任湖南巡撫,入湘十載,位居封疆,治軍平亂,功績卓著。咸豐十年(1860年)升調四川總督,效忠朝廷不遺餘力,屢獲得“賞頭品頂戴”、“晉加太子太保銜等嘉獎”。

  駱天保

  御賜郎中

  駱天怡

  御賜舉人

  駱鼎

  第六代子孫

  駱筠郿

  第五代玄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