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格調》的作者保羅·福塞爾他將美國的社會階層,根據自己的思考劃分成了三大塊九個層級,比如說:在上層階級這一個層級,裡面還隱藏著看不見的頂層級別、上層級別、中上層級別;同時中層級別又可以劃分為中產階級、上層階級貧民、中層階級貧民、下層階級貧民;在最下層階級,還包括赤貧階級,和看不見的底層階級。

《格調》 (《CLASS》,全名《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 味》),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他的寫作題材非常廣泛,包括18世 紀的英語文學研究、戰爭記憶等。他在1975年憑藉著《“一戰”和現代記憶》一書就引起了不小轟動,還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國家書評獎”。讓保羅·福塞爾享譽盛名的還是《格調》這本書,這本書在1983年出版於美國,直到1999年才被引入中國。

《格調》這本書引入中國之後,引起了不少轟動,據說當時保齡球和毛絨玩具就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衰落。

福塞爾是一個善於觀察金和總結的作家,他觀察不同階層的人他們家裡的設施,總結出:上層階級家裡的客廳用的是磨出線的東方地毯,木牆壁是深色的,家裡還擺著富有情調的過了季節的花卉;中層階級房間裡鋪滿了地毯,還有仿製國外的名牌檯燈,書櫃裡還擺放著一整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充滿了文學氣息;下層階級家裡用的地毯是漆布的,沙發的材質都是可摺疊樣式的人造革,還有一些奇特古怪的熱帶魚。

這種平常人的日常的生活,被福塞爾劃分成階層生活的對比場景。關於開車,福塞爾他觀察到:在美國上層階級的人喜歡開雪佛蘭,或者二手的普利茅斯;美國中層階級的人喜歡開全新的奔馳或者寶馬,這樣看來中層階級的人比較愛面子,講究大的排場,相比較中層階級的人,上層階級並不在乎表面的光鮮亮麗;美國下層階級的無論開的是什麼樣式的車,車窗玻璃上總會掛著毛絨玩具,這就是為什麼《格調》這本書到了中國之後,毛絨玩具的銷量沒以前好,還是有真實原因的。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1.中國人和美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對《格調》的理解也不同

喜歡這本書的人,給予的評價都很高,因為這本書揭露了愛裝腔作勢的那些人勢利眼的表現,同時也體會到作者福塞爾的文字犀利,每一句話都能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

不喜歡這本書的人,主要是認為福塞爾過分的誇大了美國的等級偏見,缺少對窮人的足夠同情和幫助,將人性的弱點寫的過於無情和冷漠,對社會的責任感沒起到什麼幫助。

從字面上來理解這本書,事實上從英文名CLASS就能很明顯的看出,這本書它有階層和品味的意思。當書中說一個人的階層時,同時也在說這個人的品味和格調。

總的來說CLASS還是在表明階層的意思,作者福塞爾就理直氣壯地將美國的社會人群劃分了9個等級,就連什麼花花草草,一些藝術品都有了等級和地位,就好像每一樣事物都可以對號入座一樣,有了自己獨有的標籤。

美國人是很講究社會的自由和平等的,當看到福塞爾的書中把美國社會的階層,精確地分成九個級別的時候,很多人都坐立不安,對福塞爾厭惡至極。福塞爾自己也清楚,他這樣明顯的去寫社會等級的話題,很容易招到眾怒。有意思的是當福塞爾跟別人講自己要寫這本書的時候,有些人不自覺的緊一緊自己的領帶,看一眼自己的衣服紐扣有沒有磨損開線,足以看出這本書當時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之後,發現福塞爾對於等級階層的劃分並不是根據經濟實力來評判的,他告訴我們層級的不同,跟一個人的品味和認知水平有很大關係,而經濟實力只是最後的表象而已,並不是層級劃分的標準。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2.正視焦慮,才能克服焦慮所帶來的困難

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中層階級的焦慮,他們這一個群體就像毫無安全感的野草,隨風飄揚,風稍微大點就會被吹得毫無蹤影。

在美國人的社會中“焦慮”一詞會被經常提起,有段時間“販賣焦慮”在中國的年輕人當中也很流行,焦慮的生活狀態確實存在,更多的是來自外界的壓力。

有些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焦慮,總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哪怕沒有這樣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也要去做這個表面功夫,從這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自信和對自己社會地位的擔憂。

還有的人為了快速致富,拼命地去讀一些成功學的書和一些快速發財的書籍,都是在渴望成功的“焦慮”下逼迫著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更明顯的就是一些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本來家庭條件一般,卻要不惜一切代價去找人借錢都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貴族學校讀書,這種社會層級攀比下的焦慮,正給一些家庭帶來負面的影響。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格調》的作者福塞爾告訴我們,你的焦慮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去掩蓋,它仍然會存在,並不會因為你的掩蓋,焦慮就會消失,相反的還會加劇焦慮感。

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正視焦慮,福塞爾在書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方法:他認為在穿衣服方面,不是越貴的越好,而是選擇自己舒適的就好了;他認為人的層次越高對生活的品質越看重,生活得越自在,不那麼矯情和隨意;還有的人不會為了用著名牌而去顯擺,大多數都會用沒有標誌的品牌,這樣更讓自己舒適。

人與人在公共場合交流溝通時,只有那些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從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個人品味。

大家日常在公共場合都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當你看到一個人穿著一身的名牌,但一開口說話就粗俗不堪,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下,就會看出格調品味的高下。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3.重視內在修養,塑造有格調的人設

大家平時在穿衣打扮上,要記住不是衣服選擇你,而是你在選擇衣服,並不是所有的漂亮衣服都能“堆”在自己的身上,相對而言少一些修飾,人會活得更輕鬆自由。

多花一點時間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和文化層次上,這個比表面的光鮮來得長久,這樣去做能形成自己特有的人設。

說到具體人設的塑造,我想起了當年在杭州開G20峰會時,上了各大媒體熱搜的一位著名女性,她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當時上各大媒體熱搜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的絲巾。

從拉加德服飾穿著的裝飾上來看,絲巾就是她不可缺少的配飾,為了工作的需要,她總是會穿著一身深色嚴謹的職業套裝,然後還會帶上各種顏色豔麗的絲巾。

當你看她日常的出行,你就會發現她圍絲巾的方式很有個人的特色,絲巾被折成長條形狀,將長條形狀的絲巾展開之後,就很自然的圍在肩膀的一側,或者將長條絲巾垂掛在脖頸的兩旁。

當時在G20峰會期間,我觀察到拉加德佩戴的是一條藍綠色的絲巾,這條絲巾顯然不是昂貴的時尚品牌愛馬仕,畢竟拉加德來自愛馬仕的故鄉法國。

而這條好看的絲巾,是來自杭州本土的絲綢,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絲水柔情”,還把杭州西湖有名的“三潭印月”的圖案印在了這個絲巾上面。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這個故事也說明了《格調》這本書中所強調的:

不是所有貴的都是好的,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

格調更在於內在的修為,讀書可以提升自己內在的格調,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腹有詩書氣 自華”,加強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內在格調,這個比只關注表面的光鮮要強很多,我們的生活還是很美好的,多花時間在自己內在格調的提升上,好好的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美麗景象。

總結: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尋找生活中適合自己的“格調”

看完《格調》之後,福塞爾在書的末尾提到九個層級之外的一個,他稱之為“另類”。福塞爾他把自己歸屬到這一類,他說“另類”是自我培養的人,擁有這種習慣的人,不會刻意去取悅別人,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對生活有大的創新能力。

雖然“另類”也只是福塞爾自己在這麼說,但是在九個層級之外加了這第十個層級,也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做法,他是要告訴我們不要給自己貼上固定的標籤,更不要被生活的各種事情所束縛。

當你敢於打破常規,勇敢做自己的時候,這種狀態應該是最高的格調,而且是隻屬於自己特有的一種格調。真正意義上格調的打造,是從風範和品味還有自己的認知水平上去提升的,和層級的不同沒多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