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如果說,是馬季將相聲帶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姜昆頂起了80年代春晚相聲的一片天,那麼,90年代便是牛群馮鞏這對“黃金搭檔”的天下。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牛群、馮鞏合照

他們是屬於電視晚會相聲時代的“電視拍檔”,也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

1989年,牛群、馮鞏因電視劇《那五》結緣,開始合作。同年,他們在央視春晚的舞臺上合作了對口相聲《生日祝辭》,大受歡迎。

那一年,牛群39歲,馮鞏31歲。

從此,他們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合作,在春晚舞臺上相繼推出《無所適從》《亞運之最》《辦晚會》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成為最受歡迎的相聲搭檔。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牛群馮鞏是當時最受歡迎的相聲搭檔

然而,在千禧年到來之際,兩人的組合宣告解散,相聲在春晚舞臺的黃金時代也就此結束。

牛群馮鞏,春晚相聲金字招牌

牛群和馮鞏都不是彼此的第一位搭檔。

早在1985年,馮鞏就已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他與搭檔劉偉是馬季先生極為看好的弟子,兩人形象好,風格獨特,是相聲界的一對新秀小鮮肉,幾年下來也有了一定的名氣。正當前景一片大好的事業上升期,劉偉執意出國,馮鞏落單,急需新搭檔。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馮鞏、劉偉1986年春晚《虎年談虎》

而牛群,也在1988年因與臨時搭檔李立山合作的相聲《巧立名目》在春晚走紅。此時的他,也需要一個能夠跟自己合作默契的固定搭檔。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牛群、李立山1988年春晚《巧立名目》

1988年3月,牛群、馮鞏共同出演電視劇《那五》,兩人相見恨晚,萌生出合作之意,僅當年便創作出8段相聲。

年底,馮鞏、牛群、梁左三人合作,一段《小偷公司》僅在春晚彩排階段便大放異彩。直播前五天,《小偷公司》因太過敏感辛辣被斃,牛群、馮鞏臨時創作,僅用三天時間創作出了《生日祝辭》,趕上了1989年央視春晚的晚班車。舞臺上,牛群、馮鞏的合作令人耳目一新,更堅定了兩人合作下去的信心。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牛群、馮鞏1989年春晚《生日祝辭》

牛群、馮鞏很快在合作中確定了自己的風格,他們永遠西裝革履,從形象、風格到臺詞、表演,就連兩個人的相互調戲,每一段每一秒,都是為電視相聲精心設計。他們也是接受傳統相聲教育成長起來的,傳統相聲的倒詞、貫口、柳活樣樣精通,但在春晚舞臺上,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逗笑觀眾、炒熱氣氛,這些傳統技巧自然也不會成為他們作品的重點。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1990年春晚《無所適從》

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梁左為春晚相聲創作本子的那幾年是春晚相聲大放異彩的幾年,這種用小說技巧寫相聲的方式,需要創作者有極深的文學修養和喜劇天賦,也需要表演者有極強的個人風格和駕馭能力,能夠凸顯出段子的誇張和反差以取悅觀眾。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1991年春晚《亞運之最》

不同於姜昆、唐傑忠在《虎口遐想》《電梯奇遇》中諧與莊的截然對立,牛群、馮鞏在《小偷公司》《滅鼠軼事》《拍賣》等作品中,兩個人看起來都不那麼正經,甚至兩人一站到臺上就能惹人笑……牛群逗哏添油,馮鞏捧哏加火,牛群延續“領導,冒號”樹立起的官腔形象,馮鞏沿襲與劉偉搭檔時的“冷吐槽”式捧哏,牛群一句包袱甩出,馮鞏有時能跟一句更損的,最後對“荒誕”的演繹也便更有趣味。更值得一提的是,兩人的荒誕和搞笑,並沒有削弱作品的批判和諷刺力度。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小偷公司》於1990年在《綜藝大觀》播出

漸漸地,馮鞏的個人風格越來越突出,反倒是牛群開始有意無意地示弱配合馮鞏,從95年春晚的《最差先生》起,兩人慢慢轉型成了有幾分離經叛道意味的“子母哏”——捧哏與逗哏承擔差不多份量的臺詞,表演的重心向捧哏傾斜,包袱的響度幾乎取決於捧哏的發揮。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1995年春晚《最差先生》逐漸變為“子母哏”

兩人合作後期的作品口碑不比從前,但也還算差強人意。此時,兩人的搭檔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觀眾心中,就像觀眾看到陳佩斯就會想到朱時茂,“牛群馮鞏”也已經成為一個標籤,只要牛群說相聲,大家就會期待馮鞏出來“懟”一句。

三次分手,一愛折騰一愛相聲

然而,在他們兩個輝煌的合作成果背後,也有很多次坎坷曲折,這源自他們二人對於相聲的看法不同。

牛群家是貧下中農,有著絕對的“政治正確”背景,再加上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成長經歷雖然平淡但也順利。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牛群(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被選送到師專半年後,牛群應徵入伍,憑藉著自己“城市兵”的身份,他又很快被選為“文藝兵”。趕巧的是,毫無表演基礎的他,參加團裡的文藝匯演拿第一,參加師裡的文藝匯演也拿第一,竟然連參加軍裡的文藝匯演也拿了第一,就這樣一路幸運地進入了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當兵時的牛群

在文工團,牛群認識了自己的妻子——著名曲藝家劉學智的女兒劉肅,因為這層關係,劉學智極力提攜自己的這個女婿,更是介紹他拜相聲大師常寶華為師。牛群就這樣歪打正著學起了相聲,並很快學有所成。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牛群、李立山合作

可以說,從事相聲行業更像是牛群機緣巧合下的結果,雖不能說他對相聲藝術沒有熱愛,但相聲絕不是他心中唯一的“最愛”。用1999年《人物》雜誌的話說:“人說,熱愛藝術的人是不老的。牛群就像一個在沙灘上徜徉的孩子,沿路拾起了許多耀眼的貝殼、璀璨的珍珠,他面前是無際的大海,牛群將駕一艘快艇,去海中探尋更多的寶藏。”換言之,牛群愛好多,也愛折騰。

馮鞏則不同。馮鞏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曾做過中華民國代總統的直係軍閥馮國璋,祖父是天津著名實業家馮家遇,父母均是輔仁大學的高材生,他是名副其實的名門之後。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5年春晚《笑談人生》曬出馮鞏童年照

1966年,馮鞏一家八口被趕出了他們世代居住的歐式小樓,父親被遣到河北省河間縣詩經村改造,母親帶著幾個孩子蝸居在一處大雜院的一間12平方米的小屋裡。2005年春晚馮鞏與朱軍合作的《笑談人生》裡有一個馮鞏童年撿煤核的段子,這其實是馮鞏小時候的真實經歷。

1970年,馮鞏升入天津市第二十六中,在一次文藝匯演中,馮鞏第一次登臺,和同學表演了一段馬季、唐傑忠的名段《友誼頌》,也因此拜師馬季學習相聲。坎坷的成長經歷,使得馮鞏十分珍惜這個跟大師學藝的機會,他有天賦,又勤學苦練,很快水平大漲,有了一定名氣。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馮鞏與師父馬季在一起

當時,蘭州軍區文工團、瀋陽軍區文工團、工程兵文工團等部隊文藝團體慕名而來,但又因為馮鞏的出身無奈離去。這個名門子弟,中學畢業後進入一家紡織技工學校,從技工學校畢業之後又到天津制線廠當上了一名普通的鉗工。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相聲,他把自己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學相聲和說相聲,並遇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搭檔劉偉,很快,他被調到工廠裡當文藝骨幹。後來,在侯耀文的幫助下,馮鞏正式調入中國鐵路文工團,又在師父馬季的支持下,調到中國廣播藝術團。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馮鞏(左)與師兄(劉偉)合照

對於馮鞏來說,相聲更像是在昏暗歲月裡照進他人生的一束光,是改變他人生命運的唯一機會,更是他此生最愛。

觀念不同,選擇自然也不一樣。

相聲日漸沒落時,牛群覺得說相聲不掙錢,去做過生意,馮鞏等了他半年。後來牛群攝影獲了獎,要去辦雜誌,馮鞏又等了他半年。千禧年到來之際,牛群說要從政做縣長,兩人徹底分道揚鑣。

苦苦堅守,“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0年,51歲的牛群到安徽蒙城縣當起了掛名“副縣長”,馮鞏與郭冬臨合作,在春晚舞臺上為觀眾帶來了一段《舊曲新歌》。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馮鞏、郭冬臨2000年春晚《舊曲新歌》

這是一段包含了天津快板、京東大鼓和搖滾等多種形式的表演,馮鞏也第一次在觀眾面前表演了快板、三絃和吉他,給觀眾一種“原來這倆人這麼多才多藝”的驚喜。這段表演,讓郭冬臨從“春晚小品演員”一躍成為“春晚大腕兒”,也讓馮鞏找到了自己的“新搭檔”。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0年春晚《舊曲新歌》

馮鞏和郭冬臨趁熱打鐵,又在春晚舞臺上相繼表演了《得寸進尺》和《臺上臺下》,效果都很不錯,也留下了“小鞏子。喳!背朕出宮。喳!”和“竹板那個一打呀,別的咱不誇,誇一誇那個中國足球終於出線了!”等名句。這時,馮鞏的表演已經不太像專業的相聲表演了。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1年春晚《得寸進尺》

接下來幾年,馮鞏的搭檔如流水般變換,他的作品水平也開始忽高忽低。他執拗地給自己的表演給了一個新名字——“相聲劇”,顧名思義,借用相聲的敘事方式和翻包袱手法表演短劇。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2年春晚《臺上臺下》

馮鞏不是不清楚相聲的衰微,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比任何人都希望“相聲”能夠延續下去,哪怕只是一個名字。那時,新相聲創作上跟不上,他雖明確表態欣賞郭德綱,但德雲社等相聲團體又沒有現在這麼火爆,80年代出來的這一撥電視相聲人,姜昆雖苦苦堅守,卻頗受爭議,牛群又去當了縣長,算來算去也就只剩他勉強充當旗手了。

初期的“相聲劇”還是有一些精品的。2003年的《馬路情歌》、2004年的《讓一讓,生活真美好》、2005年的《笑談人生》,雖然不再像馮鞏和牛群搭檔時的作品那樣深刻,但也不失為能讓人會心一笑或笑中帶淚的優秀作品。可是越往後,馮鞏的個人風格越模式化,故事包袱也變成了網絡段子和流行語的堆砌,讓人不禁感嘆“廉頗老矣”。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3年春晚《馬路情歌》

牛群呢,雖當了幾年“副縣長”,也取得過一些所謂的“政績”,但後來陷入輿論風波,傷痕累累。他也曾想回歸舞臺,馮鞏也敞開懷抱歡迎了他,但兩個人合作的作品總是在春晚審查時被拿下。牛群也坦言,自己的相聲荒廢了這麼久,再也趕不上一直在摸索和進步的馮鞏。在“下蛋公雞”中客串的“牛策劃”,恐怕是牛群留給年輕觀眾的最後一點印象。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2007年春晚《策劃》

儘管這兩位“黃金搭檔”後來的不同發展令人唏噓,但無可否認的是,從1989年到1999年,牛群和馮鞏連續11年登上春晚舞臺合作表演,無論是早期的《生日祝辭》《亞運之最》還是後期的《瞧這倆爹》,他們的作品始終是當年春晚的壓軸語言類節目之一。可以說,牛群馮鞏扛起了相聲在春晚最後的大旗。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他們是電視晚會相聲時代最後的名家,分道揚鑣後,一個從政惹一身傷痕,一個苦苦支撐相聲劇,終無力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