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貝雕,是手工藝人們選用五顏六色的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和形狀,按照事先構思設計畫面的需要,再經過剪取、車磨、雕琢、拋光、堆砌、鑲嵌、粘貼等工藝,精心製成的一種工藝品。

下圖為清中期製作的貝雕魚一對。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貝雕工藝以雕鏤精細、鑲嵌自如、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冰晶玉潔為其特點。一般經過設計繪圖、精選貝料、打稿取材、打磨坯件、雕鏤刻劃、酸洗除汙、上色加彩、鑲嵌安裝、上光打蠟、裝飾配座等工序,其中以雕鏤刻劃較為關鍵,是表現物象的主要手段,因而要求異常嚴格。

貝雕藝術的原料一般多來源於浩瀚的大海。

大海中生長的貝殼種類很多,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對古人來說,來自大自然的很多物品都是可以應用於生活當中的。有些時間久了又會被加工為具有藝術風格的生活用品,再後來甚至成為單純用於欣賞的藝術品,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界中動物的根本不同之處。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作為天然生命的附屬品,貝殼的色彩和紋理有的很是美麗,有的還是很奇妙的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

貝雕藝術歷史極其悠久。自古以來就成為記載著人類藝術和文明知識的載體,展示著人們對過往的回憶和對美好明天的嚮往。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遠在五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古人們就能就地取材,把貝殼穿成串鏈作為裝飾,這可以說是貝雕藝術的起源了。

從商代到秦代,作為貝類中的一種,被打磨穿孔後,長期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貨幣的早期形式貝幣。

在春秋戰國時期,貝殼曾經被普遍製成項鍊、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用於馬飾、車飾之用。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有三成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此後的秦漢時期,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闢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能夠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甸”,這種工藝而今在我國的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了宋朝、元朝前後,中國民間的螺鈿鑲嵌和貝貼等工藝已經十分流行。其品種有各種人物、動物、花卉、掛屏等陳設品,以及各種文具、煙具、檯燈等生活用品。貝殼製品色彩絢麗,形狀奇異,自然美觀。

作為傳統工藝,貝雕工藝品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經過裝裱,有的還配有底座,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貝雕藝術巧妙的將人類生活與大海的產物結合起來,可以說貝雕是海的大自然珍寶與人類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兼而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藝術的格調美和人類知識與技能的依附美。

下圖為清代廣州十三行貝雕鏤空宗教人物圖掛件。這類貝雕藝術品,製作上採用完全西方的故事,用中國傳統的工藝製作,是當時廣州作為清政府唯一一座對外經貿口岸的工藝品生產中,所表現出來的突出特點。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清代以來,貝雕工匠們根據客戶的審美需要,在造型和紋飾精心設計,選擇上好的貝殼材料,精鏤細刻,隨形施藝,在眾多貝雕作品中,形成了構圖新穎別緻、造型生動逼真、雕工精巧細膩的藝術特色。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上面展示的這對貝雕魚,簡潔而生動,是貝雕藝術佳品,曾在某藝術拍賣會上面世,現展示於此供各位欣賞。

圖說收藏:一對清代中期製作的精美貝雕魚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