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虛虛實實

隋朝書法大家智永禪師“真草千字文”得以流芳千古,一方面緣於其書具有博採眾長的造詣,受到歷代名家的高度評價,贊其為“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唐張懷:瓘《書斷》),“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蘇軾《東坡題跋》)以及“秀潤圓勁,八面俱備”“(米芾《海岳名言》)等等。另一方面則緣於其充滿傳奇色彩的生活經歷。智永禪師俗姓王,字法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孫。住山陰永欣寺,人稱“永禪師”、“永師”、“永僧“。史料記載,王羲之書法名作《蘭亭序》傳到他時,由於他沒有後嗣,將傳家寶託付弟子辯才,因之演繹出著名的“蕭翼賺蘭亭”故事。智永勤學苦練書法藝術的故事很多,據說他為了研席書法居永欣寺樓上三十年,未下過樓。

八百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虛虛實實

被他寫禿而掉落的筆頭足足裝了十大甕,而“每甕皆數萬”,他將那些禿筆頭埋人土中,稱為“退筆冢”。這一故事或有誇張成分,清章子誠《知非日扎》分析道:“永師學書雖勤,斷無每日換退數十筆頭之理,人生百年,止得三萬六。千日耳,十甕筆頭,每甕數萬,是必百年之內,每日換數十筆頭,豈情理哉。”與智永相關的另一書史佳話是“鐵門檻”事:據載智永的書法藝術成熟後,求書者紛紛前往永欣寺索要墨跡,久之把寺院的門檻都踩爛了,於是,寺僧們只好用鐵皮將門檻裹起來。八百本千字文的傳聞與推測。據傳,在永欣寺生活期間,智永僅千字文就書寫了八百本。千字文興盛於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南朝梁.陳的近百年間,出現了各種下字文,其中名頭最大、使用最廣的是周興嗣編輯、被梁武帝定為子孫教科書的一本。

八百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虛虛實實

此本千字文的每一個字都是周興嗣從王羲之的墨跡中精心遴選出的。而智永所書的千字文,就是以它為範本。智永書寫的千字文,正文二百行,每行十字,同時用真書、草書兩種字體書就,隔行相間。從實物看,智永書法既蘊含家傳“以露鋒人紙,尖鋒出紙”的用筆之道,又有筆斷意連、精熟自如的獨特風格;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能夠把草書、真書完美地結合成一體。後人對此評價很高,如明萬壽國稱“真則圓勁古雅,草則豐美均適,誠書家宗匠然”。項穆稱“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跡,氣韻飛動,優人神品,為天下書法第一”。這就難怪智永千字文在隋代就流播天下,並深受後世書家喜好了。由此推斷,智永在永欣寺寫了多本千字文。但是否像傳說的那樣有八百本,卻無法估測了。事實上,智永的書法精品,先後流人浙東寺院,成為擁有者炫耀的資本。

八百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虛虛實實

不幸的是,千餘年來,由於受戰亂、洪荒、火災等天災人禍劫難,諸多古剎名寺遭滅頂之災。智永的無數墨寶,與其擁有者一道難逃厄運,或焚燬,或堙滅,或散佚流失、下落不明。時至今日,智永的墨跡已經寥寥無幾。智永千字文現狀。如今傳為智永書就的千字文,可分墨跡、刻本兩種。就目前所知,墨跡只剩下現存日本的唯一一本《真草千字文》。據傳此帖是奈良時代被遣唐使帶回去的,原藏日本東京著名的東大寺,著錄於《東大寺獻物帳》中,後在戰亂中流入民間,藏於小川為次郎手中。1912 年,小川將墨本交聖華店影印出版,才讓世人得以目睹智永墨跡真容。此本千字文多六朝別字,書法秀麗飄逸、爽利勁媚,頗具六朝風韻。

八百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虛虛實實

當代書法家、鑑定家啟功經認真研究,認定這是智永真跡,肯定它為“浙東諸寺中八百本之一”。這一觀點,在他1974年所撰《日本影印智永真草》跋中有明確的表示: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跡一本,乃唐時傳去者也,其筆鋒墨彩,纖毫可見......直是永師手跡,無容置疑。多見六朝隋唐遺墨,自知其真實不虛。智永的千字文真的只剩下流失海外的一本麼?眾多倍受珍惜的智永墨跡怎麼在國內佚失得不見片鱗只語?是否還有墨跡存在,只是收藏者不願洩露秘密而已?亦或雖有墨跡傳世,卻流於草莽之人手中,被掉以輕心?智永手書摹刻本千字文現今還有三種。

八百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虛虛實實

一是北宋大觀三年(1109)二月薛嗣昌以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摹刻的,俗稱“關中本”的刻石,現藏陝西西安碑林,為刻本中最著名的;其二是清初據智永真跡摹刻的,稱為“寶墨軒本”,此本雖然刻工精細,但與“關中本”相比明顯缺乏古意;其三為“龍師起本”,據明《戲鴻堂法帖》,因此卷首缺字數十,到“龍師”二字才開始,因此名之。此帖後有董其昌跋。相較之下,這是刻本中稍次的。說來奇怪,不同時期唯一的歷代書畫法帖歷經磨難傳到清朝,有很多幸運地流傳了下來,而諸多智永真跡於清初還有傳世,怎麼後來就無影無蹤了?比起只有一幅真跡的作品來,數百本的數量總該有更多傳世的概率吧?假以時日,或許這個謎團會被解開。

我是“娟兒666”,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