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一年讀幾本書?

褚逸飛


平時喜歡把我的讀書情況和電影情況記錄在豆瓣小程序裡。今年回顧往年的讀書情況來看我反2017年和2018年讀書比較多,2019年可能因為出去工作的原因,反而沒怎麼讀書了,然後這段時間疫情不能出門,這個月在家還讀了挺多書的,我的讀書速度相對來說比較快吧,我覺得這也不是一件好事,讀書讀的多沒有讀懂,其實也只是走馬觀花,並沒有汲取多少知識。

接下來的計劃我希望是一個月讀4本書,平均一週一本書,但是一定要把這本書讀懂,最好還是寫一下讀書筆記,把書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內容,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

未經你思考過的知識永遠都不是你的知識

所以讀書並不在多,重要的是你真的讀懂了這本書沒有。可能讀有的書籍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以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我覺得大部分人讀書還是希望能從書中獲取一些有用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你讀這本書是想學到什麼東西?這本書又真的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童阿童n


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愛上讀書的,只記得小學五年級的一個暑假,午睡醒來已近黃昏,夕陽把整個屋子染成金黃色,有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

望著斜陽莫名的惆悵,突然很想知道山外邊到底是怎樣的世界,百無聊賴中去雜物間亂翻,看見了讀高中的姐姐的語文課本,吹吹上面的灰塵讀了起來,對讀書的喜好便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去年一共讀了30多本書,今年的目標是讀書100本。不是我貪多,而是今年打算好好寫作,如果沒有持續輸入的話,輸出必然不可能成立。而且去年一邊帶不滿一歲的寶寶一邊工作,還能讀30本,今年寶寶也大了、我自己也有規劃了,我對完成100本的目標是有信心的!

因為性別的原因,我格外喜歡讀女作家的書籍,比如張愛玲、李碧華、嚴歌苓等的作品。除此以外,我也非常關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類似於梁曉聲的《扦子》、蘇童的《妻妾成群》、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這樣的作品。

今年我打算讀的書主要分為三大類:

  • 1女性文學。因為我特別喜歡張愛玲的作品,雖然以前讀過她的大部分文章和書籍,今年計劃重讀一遍。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們對同一本書的感想也會發生改變。據說30多歲已婚,是最適合讀張愛玲作品的年齡。除此以外,網上買了李碧華的短篇小說集,一共五本,已經列入計劃書單了。
  • 2寫作書籍。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最怕的事情就是——想下筆的時候卻寫不出東西,受觸動的時候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目前就有這方面的困擾,所以今年會特意去看一些教授寫作的書籍。比如《如何寫影評》、《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等等。
  • 3文學經典。讀流行文學讀久了,再看經典作品會不習慣,甚至有點讀不下去的感覺。自媒體紅利期,讀書也變得越來越功利,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一定有其過人之處,所以今年會刻意去讀一些世界經典名著。比如:《紅樓夢》《小婦人》、《吶喊》、《圍城》等。

作為一個30出頭,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奔波於工作、生活和育兒之間的中年女性,日常能接觸到的外部世界其實非常有限,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努力為自己構建一個“自我世界”,起碼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是暢快的、可以自由呼吸。

讀書是我為自己構建的一個不同於家庭和工作的“自我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不是誰的女兒、誰的母親、誰的同事或者誰的顧客,我只是我自己。我能在這裡得到珍貴的自由。

騎白馬的貝瑪:我有一家溫暖的民宿和一個可愛的寶寶,喜讀書,愛旅行,關注女性成長和終生學習,願用文字與你分享生活中的美、暖與感動。


騎白馬的貝瑪


因為我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所以一年有比較多的時間用來看書,並且老師也經常要求我們多看書,多寫讀書筆記,尤其是大二上現當代文學課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一學期寫50篇讀書筆記,那個時候應該是大學看書看得最頻繁的時候了。

我在那個時候把很多現代文學大家的作品都看了一遍,現代文學六大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俗稱“魯郭茅巴老曹”,我把魯迅的很多作品都看了一遍,主要是他的各種小說集、雜文集等等,加上巴金的作品也差不多看了,其他零零散散的,應該有30多本吧。

其實關於“本”這個概念有點模糊,因為一本書可以很厚,比如《紅樓夢》那種鴻篇鉅製,你看完一本這樣的書得花一週吧,有的書是很薄的,像魯迅的《吶喊》、《彷徨》,你一天就可以看完了。

我覺得要看書的話最好選擇名著去讀,名著能帶給你的審美感受是爽文難以帶給你的。比如你去看《紅樓夢》,那裡面的很多句子單個拎出來就讓你覺得韻味十足,像寫寶玉外表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這樣的文筆比那些網絡小說只會寫人家長得好看讀起來就有趣多了吧。其實很多網文寫人的外表也是從名著中學來的。

我現在也一直在堅持讀書,大一大二的時候讀完一本書就會做記錄,那時候一年是70本左右吧,只是後來我覺得去圖書館借書太麻煩,也不想再把沉重的書本背來背去,索性買了一個kindle,也就是不傷眼的電子書閱讀器,拿起來很輕便,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看自己想看的書。大三因為考教資和學年論文的事時間擠掉了一些,寒假裡我也在堅持看書,估計今年會看50本書。


知宛文苑


大家好,說實話大多數人一年當中能讀幾本書的沒幾個人。甚至有很多人一年一本書也沒讀過。請別傷心,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就是一年也讀不上一本書的人。因為讀書你就得買書,而事實真的就是一年也沒買過一本書。甚至很多年也一樣。原因很多:閒著的時候就都出去打工了。起早摸黑的都好晚才下班,下班洗臉吃飯,以我來講頂多寫個日記。現代的人動筆的人都很少,何況買書看書了。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買電視,電腦,手機。這些電子用品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了。獲得的知識也不必非得買書看書才能獲得知識。這就是現實生活一年讀幾本書的現狀。


世界在我心中1


我一般都是睡覺前看個十幾二十頁紙質書,一本不看完絕不拿出第二本在身邊,一年也就看個三五本,都是正能量的學習類書籍。上下班早上散步我選擇聽書科普新聞類,我自己慢慢總結讀書一次不可貪多,要做筆記,理解性閱讀


城裡鄉間的梅姐


2019年讀了四十本書,最喜歡的是這幾本《背叛》《黃帝內經》《烏合之眾》《遙遠的救世主》《冥想》《卜筮正宗》

《背叛》《遙遠的救世主》的作者系同一人,這兩本書的現實指導意義很深刻,可以跳出表像,學習社會發展的真實不虛的底層邏輯。《烏合之眾》讓我們知道,進入一個群體,會智慧降低。值得多看幾遍!

《卜筮正宗》是一本古代預測未來命運,國運,農業種植,丟失,財運等等的卜卦書。看這本書要辯證學習,同時也可以去看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卜筮在很多時候對事物的走向有一定的意義!

《黃帝內經》我看了幾遍,也試著給自己做了一些身體調理,覺得非常棒!中醫養生調理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能讓人身體健康,長壽兩甲子而覺短的高級科學!



量力而為999


一年讀幾本書,我想很多人不會計算,有些朋友也有擬訂計劃,但到頭來完成的人卻不多,我現在在讀四書五經,因為前段時間有一件事對我打擊很大。生活中的我,也挺羨慕國外的一些文化,從事國外的一些節日,也會在心裡默默的拿出來和中國相比,覺得我們這裡總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然而,我是被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罵醒的。他教育我說,你連我國的文化精髓,四書五經都沒讀過,有什麼資格去覺得自己國家的文化不如別的國家呢?我想這也是呀,等我們徹底瞭解了國學以後,才可以討論自己的理解,現在崇洋媚外不就是吹牛逼嗎?



鄭建強


沒有仔細計算數過,但是每年雜七雜八的也看了不少的書,分享幾本最近看的書裡我覺得有趣的,不侷限於某一類。

1.《啞舍》

這是一本講述古董故事的書,啞舍裡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因為,它們都不會說話。默然等待千年,只為再此相遇。古物背後的歷史,歷史背後的人生。

雖然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但是不影響它吸引人一直往下讀。故事都很動人。

2.《俗世奇人》

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的一本小說,全書包括酒婆、死鳥、馮五爺、好嘴楊巴、張大力、小楊月樓義結李金鏊等篇章,都是講述傳奇人物的篇章。

每個故事都不長,但是內涵豐富,引人深思,有幾篇故事也在江蘇高中語文小說閱讀題裡出過。

3.《看見》

是記者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曆程。

其中的非典一章,現在疫情期間讀來,有不一樣的感受。

《看見》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強推!

4.《霸王別姬》

我知道同名電影肯定基本都看過,但是讀書的感覺和看電影是不一樣的。

據說韓國院線將於4月1日重映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修復版,以此紀念張國榮逝世17週年。

5.《知更鳥女孩》

算懸疑小說,女主米莉安自小就沒有父親,單身家庭長大的她,14歲又被母親拋棄。因為一場意外,她擁有了預知他人死亡的能力。從此之後,她帶著記錄死亡名單的日記本四處流浪,在茫茫人群中尋找著瀕死的人。這樣的生活苦澀而絕望,逐漸被填滿的日記本里散發著死亡的濃烈氣息。

但是後來她發現了改變人死亡的方法,就是將這個人的死轉移到另一個身上。

6.《平行世界的另一個你》

這本書是好朋友安利的,作者是一個微博博主叫補夢館長,他的粉絲將自己做的千奇百怪的夢發給他,他將夢補成完整的故事,有的科幻有的悽美,這本書就是一些故事合集。

看的書各種類型都有,我比較喜歡看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更能抓住我的心。


fw文化窗


一年讀幾本書?其實這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他是因你自己工作之餘的時間而定的。就我個人而言,因為自己是在體制內工作了,朝九晚五,閒暇時間比較多,因此除了看電影、玩手遊、打球等娛樂活動外,我每個月會堅持看完一本豆瓣8分以上的書。

我認為讀書不在多在於精,一本好書在你看完後總能讓你有所收穫,無論是感情,生活或者處事!這樣讀書才有意義。

2019年這一年,我看過印象深刻的書有餘華的《活著》,毛姆的《月亮月六便士》,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等,《活著》讓我明白生活的不易以及現代生活的美好,更讓我更加珍視現在的生活。《月亮與六便士》讓我思考是否忠於自己的真正愛好還是墨守成規幹著一些自己不是那麼感興趣的事。《沉默的大多數》讓我思考作者描繪的文革中的種種遭遇所體現的不同的人性以及人生感悟。每一本書我都感覺受益匪淺!從而結合自己,思考屬於自己的人生。

所以,一年讀書的數量不重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就好。但是,一定要讀有所獲,方能不負好時光!


桑榆非晚2233


以前更多讀的是實體書,現在互聯網時代讀電子書更方便,更快捷。

電子書的方便在於你尋找書的途徑更多,而且看完幾章以後,如果覺得不好的話直接刪除。以往讀實體書,去書店選擇,回家以後覺得不好也沒法反悔。電子書給了你更多的反悔機會。

讀書更多的是利用廁上枕上和車上。有空閒拿出手機打開電子書,而且同時讀幾本書的感覺也挺有意思的__最多的時候同時看10本書。

粗略的估計三天左右看一本書,一年應該在100本左右吧,這已經是極限了。20年才2000本,實際上對浩如煙海的書來說,人的閱讀實在是太渺小了。

整理書的時候才知道最近攢的書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