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书《山海经》载有视肉,是推演北斗七星的场所吗?

主天安


我是叮当猫游历史,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视肉”是什么的说法,网上搜索的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根据晋代郭璞的注释,认为这是一种像牛肝色一样的“肉”,郭璞说它是有眼睛,没有肠胃,再生能力很强,又在对于视肉的注释里说,像马勃,也就是一种菌类。马勃什么样子的呢?为球形或长圆形,有外皮,有弹性,灰褐色,就有点像牛肝样。后来李时珍则认为太岁和视肉是同一种东西,就是一种“肉类”,可以吃,且“食之多力者也”,“此皆封类可食者,但人不知耳。”

而现代有出现类似的报道,人们根据特性猜测,就是视肉、太岁这样的东西。一个是1992年,陕西一个农民捞到一块“烂肉”似的不明生物体,切下来吃,能吃,无不良反应,而且放在玻璃缸中,合适条件下,每天能以3%的速度生长,经生物学界考证,认为是世界罕见的大型粘菌复合体,有学者认为,根据特征描述来看,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视肉。另外1993年也有一个相关报道,此不赘述。

网上还可以搜到另一种说法,认为视肉是一种像肉的玉器祭品,理由是《山海经》中与“视肉”并列出现的东西,无论动植物,其实应该是祭品玉器,所以推测视肉也是玉器。叮当猫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靠。

关于“视肉”这种东西,在山海经里有多处出现,据考证有十三处出现这个名词。比如《海外南经》:“狄山·······爰有熊、罴、文虎、帷、豹、离 朱、视肉、吁咽,文王缘葬其所”。又有“····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帷、豹、离 朱、【丘鸟】久、视肉、虖交”。再如《海内西经》:“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大荒西经》:“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

关于山海经诸多名词的研究,今人专门研究名称的学者有专著,对于郭璞注释已经有所分类,分别为,“山”、“水”、“鸟”、“兽”···“祭祀品”以及不能确定的“存疑类”,对于存疑类,郭璞多注为“未详”、“所未详”。而视肉显然不属于存疑或者祭祀类,而是在兽类,可能因为“视肉”会动,生于陆地,既然不能归为鸟、鱼、虫类,当时又没有菌类的细分,所以只好归为兽类。

叮当猫更倾向于传统说法,是根据山海经的性质和郭璞的做注的情况来说的。

《山海经》这部书,据说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到汉初,是一部包括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的著作,包罗万象。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三万字,但是能称之为“经”,也说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从总体上再看局部,似乎不能只从祭品这个角度来论述与“视肉”并列的其他物品名称。从古至今都有人对《山海经》进行研究,晋代郭璞首先为《山海经》作注。

郭璞博学多识,尤精于文字训诂,曾对《尔雅》《方言》等典籍作注,也精于卜筮,著有风水名著《葬经》。精于风水学的首先对于地理、丧葬风俗包括祭品、祭礼等要有相当的了解,而郭璞本身又精于训诂学,加之他生活的年代距离先秦时代较近,《山海经》的很多古言古义,郭璞的理解和注释更为可靠。所以简单把“视肉”推测为像肉的玉器,是作为祭品出现的,恐怕是不通。

《山海经》的郭注是研究山海经最重要的资料,有学者说,如果没有郭注,对《山海经》理解的正确性将大打折扣。对此,郭璞也颇为自信,其《山海经序》云:“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虽暂显于汉,而寻亦寝废。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师训莫传,遂将湮泯。道之所存,俗之所丧,悲夫!余有惧焉,故为之创传,·······庶几令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


叮当猫游历史


中国最早记录地理名物的文献《山海经》中,较多记载了一种物体:“视肉”,此种“视肉”,一般在帝陵山冢与众多动物、植物、玉器等并列出现。

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释《山海经》时,曾对“视肉”注解:“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他的《山海经图赞》也说:“聚肉有眼,而无肠胃;与彼马勃,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郭璞看到“聚肉”在经文中与“虎、豹、熊、罴”等动物类并列出现,于是将“视肉”理解为长有“眼目”的动物类的肉体,又参考流传的“聚肉”传说,将“视肉”详解为形似“牛肝”或“马脖”的“更生无尽”的“聚肉”。

《山海经》研究专家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引用其它古籍来补充说明所谓“聚肉”:“《初学记》(卷二十六)引《神异经》云:西北荒有遗酒追复脯焉,其味如獐,食一片复一片。疑即此也。《博物志》(异兽)云:越隽国有牛,稍割取肉,牛不死,经日肉生如故。又《神异经》云:南方有兽,名无损之兽。人割取其肉不病,肉复自复。已上所說二物,义与郭近而形状则异。珂案:古小說钩沉輯《玄中记》云:大月氏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反,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复,创即愈也。汉人入此国,见牛不知,以为珍异。《蜀典》卷九[稍割牛条]引《凉州异物志》云:月支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寻生如故。均郭说视肉类也。《图赞》云:聚肉有眼,而无肠胃;与彼马勃,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

以上所言的“追复脯”、“自复肉”,均与郭璞所说的“更生无尽”的“聚肉”类似,都属于传说中食之不尽的“复生肉”类。而此类“复生肉”现实生活中难见,匪夷所思,令人怀疑并非普通动物之肉。于是后来就有人说:“聚肉”或“自复肉”应为“肉灵芝”或“太岁”类的生物体。

后人理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说的“太岁”或“肉芝”,同于郭璞所说的“聚肉”。此类“聚肉”,近些年又有发现,经当代科学家检测报告,实为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生生物体,也称真菌类生物体。此类真菌生物体,外观看去酷似肉类,或可称“菌类肉”。真菌类生物体内的菌体可自行繁殖生长,即使切掉一部分,也可“寻复更生如故”。古人不大明白此类物体的生物成因,只是看其形态类似牛肉、马肉、猪肉、羊肉,甚至小儿(太岁)肉,总之都属于动物肉类,因而称之为动物类的“聚肉”或“自复肉”。因此,正如当年郭璞把“视肉”解为动物肉类“聚肉”一样,李时珍也把“视肉”归在了《本草纲目》的“兽部”类中。

郭璞将“视肉”释为动物肉类的“聚肉”,原属误解;而李时珍将“肉灵芝”视同“聚肉”而归于“兽类肉”,又衍生错误;当代科学家们鉴定“肉灵芝”为“菌类肉”固然不错,但某些学者因此而将“菌类肉”说成是《山海经》中的“视肉”,却又承袭了郭璞与李时珍的错误说法。

从晋代的郭璞到明代的李时珍,都将《山海经》中的“视肉”解释为动物的肉类,但看《山海经》中记载的“视肉”似乎不像是普通动物,因为《山海经》在叙述动物时,通常是描述其形状和叫声,并称呼其名,大都还阐明其生物特性,以及人见后的反应和食用后的疗效。

但看《山海经》中出现的“视肉”,并没有动物个性特征的描述,只是将其列于众多物体名目之间,因此很难断定“视肉”属于动物类还是植物类。但郭璞大胆假设,根据“视肉”字面意思,而将其解为有“眼”有“肉”的“聚肉”之类,于是后人由此衍生出的“复生肉”、“肉灵芝”、“菌类肉”等系列错误说法。

笔者认为,郭璞将“视肉”注释为“聚肉有眼”,“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实为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其实“视肉”中的“视”字,不能解为名词性的“眼目”,而应解为动词性的“观看”,所谓“视肉”,应正确理解为“视若肉”,即“看似肉类”的意思。或换句话说:此物虽看去如同肉类,但却并非动物肉类。

那么这“视若肉”的东西究竟为何类物体?综览《山海经》中与“视肉”并列出现者,除了动物类和植物类,还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琅玕树和璇瑰、琅玕、璿瑰、瑶碧等玉器。一般人无法想象,生性凶残的虎、豹、熊、狼、蛇、鹰等野兽猛禽尚且不能和平共处,倘加鸾凤、皇鸟、青鸟、黄鸟等吉祥善鸟类,以及那些稍碰即碎的玉器之类,怎么能和谐无碍共居一处?而将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并列一起又究竟为何呢?实际上若仔细审读《山海经》的相关记述,并不难找到答案。看出现“视肉”的场所,虽然说在某某山丘,但这些山都是“帝尧”、“帝喾”、“帝颛顼”、“帝舜”等帝王的陵墓所在。埋葬先帝陵寝的山丘,实为先帝神灵所在的山冢,而与“视肉”并列的众多动物,并非真实鲜活的野兽、飞禽,而是如同并列的珠树、文玉树、玗琪树、琅玕树、文贝、璇瑰、瑶碧、琅玕之类玉器一样,统统都是随葬先帝陵寝的祭祀礼器。古人用玉石、珠贝材料雕成象形动物、植物和器物,围列供奉于帝王陵冢周围,以“宝玉”来“飨食”先帝神灵,维护帝王的高贵神圣地位。《山海经》既然将“视肉”与各类玉器并列放在一起,可知“视若肉”之物应属玉器之类。

世上果真有“视若肉”的玉器吗?当然有之。外观“视若肉”的天然玉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各地多有出产,古人早已发现并记载,如《山海经》中便称其为“视肉”。但自从被郭璞误解为动物类“聚肉”之后,“视若肉”的玉石便被人忽视了。“视若肉”的玉石本为原生态矿石,自古至今出产不绝,虽然古籍中的原名“视肉”已被曲解而失传,但此类玉石却并未消失,只是换了名称叫“肉形玉石”罢了,至今在玉器市场上仍屡见不鲜。此类“肉形玉石”的材质,主要为玛瑙质地,也有黄蜡石类,可统称为玉石类,因其外形和色泽酷似肉类而得名“视若肉”的“肉形玉石”。颜色浅淡的“肉形玉石”,似由宰牲身上刚切下来的新鲜肉块,颜色浓重者,犹如烧烤炖熟的红烧肉块,而油光亮丽者则被人美其名曰“东坡肉石”,其中最著名者,当为清宫旧藏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的“东坡肉石”。此“肉石”为玛瑙类玉石,色泽纹理天然形成,其瘦肉、肥肉、肉皮层次分明,甚至毛孔的肌理清晰逼真,看上去宛然一块红烧猪肉。此外还有色泽肌理酷似牛肉的“牛肉石”,恰如郭璞所说的“形如牛肝”的“牛肝肉石”(见图4)。有这些实物作证,可知《山海经》所言的“视肉”,实为“视若肉”的“肉形玉石”之类无疑,因其“宝玉”的性质而与玉雕动物、植物并列于祭祀先帝山冢的礼器之中。



流离人间


历史奇书《山海经》,记载开明北,有视肉……果真是推演北斗七星天象的圣地!典出《山海经:海内西经》:经文如下,仅供参阅: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

凤凰,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

禾木,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一曰:挺木牙交。

首先,开门见山,直接探索:视肉

视:甲骨文是会意兼形声字。从示,从目,会目看天象之意!

肉:像形字。字形如一块带肋骨的牲肉。楷书的异体字为:宍,和从宀,从工,从八。

宍……从宀。甲骨文字本义为……

交相覆盖的,深邃的房子!

:六……甲骨文字形像田野里,供临时寄居的,结构简易的房子。

宍……庄严而固定的祭祀场所,以及临时简易房。

巫师在这样场所里,分解祭祀祭品,这样的祭祀祭品被称为:肉!

祭祀场所已经找到!再找推演北斗七星的神器!

珠树……:珍珠装饰的神树!

文玉树……精心雕刻的,交错刻画成花纹的玉石,构造而成的神树

玗琪树……玗……像玉一样的美石

琪……一种美玉。由美石和美玉组合而成的神树,称玗琪树!

不死树……翡翠绿宝石,祖母绿宝石,组合成永不落叶的神树,如此和植物树比较而言,被称为不死树!

瞂……本义指古代盾牌,用以防御刀箭攻击的护身武器。

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古星名。

盾……杓端有两星,一颗于内称为矛,招摇星。一颗于外称为盾,称天锋星。

杓……星宿名,指……北斗七星的

第五,六,七,三颗星!

杓…又称斗柄。

古人在凤凰,鸾鸟的身上,悬挂北斗七星,按方位,推演天象变化!模型模拟,形象逼真!

古人就是这样推演北斗七星的天象!!!推演天象的场所里,摆布摆设着: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

另外,还摆设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

离朱……离……甲骨文字形上部为鸟,下部是长柄网,捕鸟的网具

朱:甲骨文字形像一棵大树,中间的一横,是指事符号,指这棵树是赤心木!

离朱……就是捕鸟网具,使用赤心木制作长柄!

木禾……建木类,供祭祀时焚烧产生的烟,携手祝辞,直达天庭!

禾:庄稼,祭祀埸所,拥有农田,犹庙产。有建木林!此:木禾!

甘水……茶水之类的解渴润喉的甜水!祭祀场所,主持人,颂辞人,巫师等润嗓解渴!

圣木曼兑……圣……会通达之意!

圣木树生长在四通八达的地方!

人们攀上树,可以举目远眺……曼

曼:申骨文字形是上下两只手,中间一个目,会用双手张目流观之意。本义指……曼……引目流盼!

兑:甲骨文字形从人,从口,从八,会人咧开嘴嘻笑!

人们攀上圣木树,双手搭眉头,引目流盼,举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咧着嘴,笑逐颜开!

译文:开明兽北面的原野上,有座特殊用途的简易房屋,巫师们在这里分解祭品,这样的埸所,被称为……视肉!

视肉内部设置有奇特神树,有挂满珍珠的珠树,

有交错刻画成花纹的玉石,组合而成的文玉树。

有美玉和美石组合的玗琪树。

有翡翠和祖母绿宝石组合的不死树!长青树。

凤凰和鸾鸟造型上面,分别挂着北斗七星的模形,结合神树,排兵布阵,推演天像!

还有赤心木制成长柄的捕鸟网具。周围有专供祭祀用的建木林,有专供祭祀用的庄稼!

祭祀场所,有专供主持人。颂辞人,巫师等人润喉解渴的甘水。

祭祀场所的一处四通八达的地方,生长一棵奇特的圣树。人们攀登上去,引目流盼,举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咧嘴笑逐颜开!

还有一种说法:圣木生在突出位置,笔直挺拔,枝杈犬牙交错。

人们攀登上去,双手张目远眺,不扶树枝树干,都不会掉下树来!

正解《山海经》,心领神会,欣赏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


主天安


伏羲按天道而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娶娥皇(女娲)、嫦羲、羲和三位妻子;

生于西,帝于东,东宫苍龙尾宿九星,生九子整理乾坤;

坐四方之台,听八方之风,以作八卦。颁布伏羲女娲八风历法,每风45天,一年360天;

北极星6450年一轮,交替轮回,创“一幽一明,一昭一穆”轮值帝制。

伏羲女娲时代的历法观测,已经十分精确了!萨满风官们发现:按每年360天计算,每隔六年就要多出一个月,造成节气预报不准确。于是女娲便采取了一项措施,宣布风历仍旧按一年360天计算,每年内置八风,一风45天。本年余下5天,忽略不算,赋予这五天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欢庆过年。这个历史事件,史称“女娲补天。”

应该是四方之台


萧玄衍易


《山海经》记载的视肉(也就是今天说的太岁、肉灵芝),“食一片复一片”,它可以再次生长。是古代帝王生前吃的食品,可以长生不老。十分罕见和珍贵。

是不是北斗七星的演练场在那,没有查找到。


长江源远流长


视肉。只是一种食物。神奇的地方是吃不完,割一片长一片。


顾纸找茬


视肉说的是太岁,推演北斗七星是在奇门遁甲九宫图上推演来的。


張天師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