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自贸区对房价有影响吗?

孙波182209949


昆明的自贸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看得出来国家是想认真落实这个区域功能的。

很多人认为国家外汇管制,经济数据下滑,并不能吸引多少外资。这个想法不对,特别是对昆明来说不合适。

外资并不单单是发达国家的资金,还有很多周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比如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度。到时候你买乳胶床垫会很便宜,可以买到很多他们的土特产,免税。他们本地人来国内和昆明人合资开旅游公司,你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获得深入的旅游路线,感受普通旅行团无法得到的体验。

一些有实力的外国银行,股票公司会毫不犹豫的入驻昆明,因为国内的银行和股票是什么状况大家都懂。外国的银行和股票公司会非也常占优势,也可以让你真正感受到银行和股票的投资属性。另外国外的医院和保险行业也会对自贸区趋之若鹜。

加上自贸区中心,巫家坝片区本身已经规划得很好,届时将会呈现国际大都市的状态,曼谷的高铁很快将完工,昆明会慢慢形成东南亚经济重要城市的升级。

这种情况,昆明的房价会从整体得到一个提升,铁板钉钉的,不用怀疑。


鬼灯锅有声漫画


对房价影响有多大我不知道,今天早上去绿地拿购房合同,售楼小姐说已经卖完了,在售楼中心看房子的人好多,明显比前段时间人多,连云港的自贸区刚刚落户,周边房子都火了,毕竟那附近房价六千左右,一个小县城的房价都一万了,他算周边低的了。


玲子275838563


我认为自贸区的建立与房价的上涨有个蛋的直接关系。

首先是人的因素。早期的农林科大校区内的住宅楼、西农路化安公司小区的住宅楼、还有杨凌区在1990年现在的公园路那块盖的黄颜色的那些楼,以及杨凌各个单位自己盖的家属楼现在都在,里面都住得有人。做小生意的租房户居多。这些楼的原主人已经在杨凌买过房了。他们买的房,就是春园-秋园-芳园-竹园-田园居-等等2013年之前的小区,因为这些小区是目前杨凌入住率最高的。从1996年到2015年这20年,杨凌全款买房及首批贷款买房的人要么贷款还的差不多了,要么已经还完。他们卖掉原有的住房购买新楼,或者再次买入新房留给儿孙,或许等待升值准备转手。

买房子的,首先是本地人,其次才是外来人员的介入。

这些年杨凌的人口要说增长,只有学校扩招和吞并揉谷两大来源。大学生毕业就走人了,没法拉动房地产,只能拉动出租屋的生意。揉谷人在杨凌买房的几乎全是年轻人结婚买房,数量不好估算,距离绛帐近的,也会在绛帐买房,不一定都要扎堆杨凌,所以购房的数量不会激增炸棚。

这期间,也有不少周边的人来到杨凌。在房地产这块,陆续给杨凌的GDP添砖加瓦。但是居住的少,出租或者等待升值转手的居多。

没有人口的净增长,房子就卖不动。

在2015年之前卖掉多余房子的杨凌人,恭喜您,偷偷乐吧。

这20年来,杨凌陆陆续续建造的小区有三十多个,好赖也是几万套房了(自己估算的)。三口之家这就是六至十万人。而且目前陆续建造的搬迁房又有多少?很多开发商小区都有没卖出去的房,很多拆迁小区都是一家两套的起步。房子的总体供应比人口多得多。

不要给我说杨凌有N多的企业。这些企业又有多少人在杨凌买房?去看看杨凌这些厂子雇佣的人员成分。有能力在杨凌买房的人,他们的房子有70%在外地,这些人周一早晨开车来,周五下午回去,单位里面有宿舍,连房都不用租。

工厂里还有一部分就是杨凌本地人或者拆迁村子的人。本地的,早已买了,拆迁的,赔了几套,还指望着给出租或者卖呢。最后,还有几个买?

外来人员首先是租房、最后才是买房。这个时间跨度,开发商无法承受。换作任何人,都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站稳而且会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后续发展才会购房,谁都不可能背着几十万去一个地方买座房子再上班。

2016年12月9号,《央广财经品论》报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再到2017年开始一二线城市限购令的可行性实施,还有一个“不动产登记”,从13年提出、14年整合、15,16年部分地区开始实施。一旦“房地产登记”完成,相信房地产税就会接踵而来。

两种人会头疼。一种是炒房的,养房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再一种是房多的,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登记之前处理掉手中的房。假如大家卖房的时机都差不多,房价就不会上涨。从上面的信息来看,应该是沿海城市开始,逐渐推向内地。那么,杨凌也跑不掉。

物价问题。杨凌在我看来很奇葩。屁大的地方所有东西都是死贵死贵的。有些物品的价格比咸阳甚至西安都高。年前刀削面还是8块,过个年就成9块了。别的东西涨价多少不好说,衣食住行四大件,生存成本的增加不是一个稳定人心的利好。

环境问题。三年前朋友们来杨凌,说比西安的空气好得多。现在没人来了,再给出跑就去陕南。自己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整天都是霾来霾去的。我真的不认为,这种环境会让人愿意扎根在杨凌。前一阵子,贴吧里有个帖子是关于五泉镇官村后河那块准备建造垃圾焚烧厂。在网上查了查,那玩意真的烧起来,处理不好的话,后果很不好。

有数据显示,杨凌的房价在3月份上涨了。我认为涨价这种商业行为可以解读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奇货可居不愁卖不出去。第二种是反其道行之,逮住一个算一个。各位吧友怎么看待,不可一言屏之。

首先声明一点,关于“不动产登记”、“房产税”、“垃圾焚烧”等问题,吧友们可以上网自己查。都是有资料可供判断真假的。也能证明我没有信口开河危言耸听胡说八道混淆视听。

任何地方的发展,人是决定性因素。没有人口的增长,你想多卖几个烧饼都是奢望。.农业自贸区的定位说明它带来的是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对推动当地的经济杠杆没有那么明显。按照一厢情愿的逻辑,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创造了几千亿的社会价值,袁老师所在地长沙的房价(一万出头)该顶天了吧?实际上,连个北京五环(均价五万起步)都进不去。为嘛?北京人多啊!

想要自贸区给杨凌人民带来各方面的经济效益。还是要从民生抓起。在生存成本的降低和优良的生存环境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加入杨凌的建设最终扎根杨杨凌。就房价来说,到那个时候房价哪怕40000一平方,也是不愁卖的。


阳阳阳呀


房价问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说法: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供应、长期看城市人口的净流入。

从自贸区短期政策利好的角度看,自贸区临近的房地产价格会跳跃式的疯涨,这个涨价也就是填补此前房价的低估价格,但经过短暂的涨价后,会趋于平稳。这时自贸区周边的土地如果能够持续平稳的供应,那么房价就不可能上升太快。从长期来看就要考量自贸区的发展情况,如果自贸区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带动大批产业入住,吸引大批人员就业,吸收大量的资本投资于此,那么此地的房价就会稳定的上涨,甚至由于需求极端的旺盛,带动了房价快速上涨。如果自贸区发展不甚理想,陷入半死不活的境地,那此地的房价将一落千丈,甚至会被打回原型。人气聚集不起来,远离主城区的自贸区,住房当然就卖不出去了。


海州渔夫


我是这样认为的,拿绿地说高层34层,一层4户,一栋就是136套房子,自贸区周边楼盘将近10个左右,每个楼盘高层买一栋就是1360套房子,自贸区26号公布,到9月2号是8天时间,平均一天300套就是2400套房子,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为止每个楼盘只卖出2栋,我们来算算这笔帐你就明白了


猴卡通企业


自贸区的成立对房价肯定会有影响,通过过往国家对一些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不难看出,一个自贸区的成立实则是对城市的要求又提高一个档次,无论是在城市基建,还是物流贸易,还是企业入驻方面都有大大改善,变向的就是城市经济成跳跃式发展,实现城市全方面发展,另外新自贸区的成立,把中国已经成熟的一线城市上海,天津,深圳,以及西南大开发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帮助中国经济在一带一路上取得更快的发展,让中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大中国威武!


北部湾娟姐


每个自贸区都有自己的规划,根据不同的规划地带对房价的影响也会不同。就拿最熟悉的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来说,对于前湾港地带规划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这周边对房价影响有限,因为这不会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这些产业只会带来大量的企业注册,但实际工作地点并不在这,当然作为青岛片区办事大厅的卓亭广场附近可能有所波动。对于先进制造业以及科创中心规划地带,政府会进行相应的配套,对房价会有正面影响,具体就要看自贸区发展情况。

只要区域发展好,不管是不是自贸区都会促进房价上升,区域发展不好,就算把自贸区的牌子挂在你家楼对面,房价还是不会受影响。


yongyuan1131


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起到根本影响,毕竟国家房住不炒的政策在哪那里摆着,现在的房价已经在几年前的自贸区预期而提前被房产商拉升来卖了,所以今后的房价只会随着市场价格决定,短期内五象新区的房价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随着稳房价政策,还会有回调,投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五象新区的新房,刚需朋友可以忽略。特别提一下就是我个人看好五象新区的loft和写字楼,自贸区的确定对以商贸金融为主的五象新区写字楼会有价格上的影响。


AN东侃西聊


昆明:正见未来的最大自贸区,虽然盘龙江东岸北京路旁边明通河之间这片区域未划入自贸区!其实,东风路北京路十字路明通河之间这片区域只要未雨绸缪,有条不紊的把古老的明通河暗河,古为今用改造成宽大的双层暗河河道交通六车道通车道,暗河河道底层依然是宽大的通水排水管道。古老的明通河古为今用改造成宽大的暗河河道交通通车道,古老的明通河暗河顶上开天窗通风透气,暗河河道通车道里的天窗白天亮堂堂,明通河暗河得改造成通车道,北京路南北交通更加畅通无阻!盘龙江和明通和之间这片区域未划入自贸区!自然而然会成为自贸区!!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天大的秘密图纸!


安工才


自贸区对当地楼市肯定是利好这毋庸置疑。开发商也会在当前大环境下,趁势煽风点火。但是楼市会不会火,归根结底要看人气,要看当地能不能抓住机遇,把自贸区做强做大。没有人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另外自贸区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开发商一定会讲故事,但作为消费者还是应该从需求出发,决定是否置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