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被貶黃州才認識這一蟲一鳥

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高得很,沒有幾個人能和他相比。可是,他的一生卻很不順,今天來了明天走,屢屢被貶,降職降薪成了家常便飯。之所以仕途不順,黴運纏身,是因為他這個人不那麼“順”,不會順情說好話,總是跟人擰著說自己的理。王安石變法,他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他提意見。看看!革命黨來了,他做頑固派;頑固派復辟了,又擁護革命黨,並且,還總認為真理在自己這一邊,都是別人的不對,這樣下去,可怎麼在官場上混?倒黴之後,還梗著脖子不低頭,醉死不認四兩酒錢,明明被澆成落湯雞了,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如此下來,也只有倒黴到底了。還別說,也正因為不順,因為倒黴,蘇東坡得了個達觀的評語。但仔細想來,“達觀”一詞,不就是倒黴蛋獨有的專利嗎?春風得意,順順當當,哪裡還用得著什麼“達觀”?安心享受也就夠了。

那日,蘇東坡到了王安石家。不知是串門還是彙報工作,反正是王安石沒在家。沒見著王安石,卻發現了王安石書桌上的兩句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軾看了兩遍,覺得不對頭,於是,倔勁上來了,又要較真。明月枝頭叫:明月登上枝頭倒還說得過去,可它能發出聲音來嗎?誰聽到過月亮叫喚的聲音?這老王頭是不是老糊塗了,不然能這樣信手塗鴉?“黃狗臥花心”就更離譜了,那花是木製的還是鐵打的?要不然,一條大黃狗臥在裡面,還不把它壓爛了?再說了,多大的花呀,中間竟能放下一條黃狗?即便是條小黃狗,也比一朵花重得多呀!看來,領導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次,老王頭確實弄錯了。錯就錯在不深入生活,閉門造車。蘇軾這人就這樣不知深淺,領導的大作,你不順著奉承幾句也就罷了,他倒好,還要動手逞能,揮筆改成了“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寫完了,怎麼看怎麼覺著順眼。嗯,這還差不多!讓老王頭回來自己琢磨琢磨吧!

等王安石回到家,倒是看了蘇軾“斧正”過的兩句詩。可是,這老王頭並沒有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而是一氣之下動了別的心思:寫的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自己下去看看吧!王老頭說話還是頂用的,一句話,蘇軾被降職降薪,下放了。

到了基層,蘇東坡並沒有因受處分而鬧情緒,而是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工作積極性依然那麼高漲,每月都用大量時間到百姓中做調研,爭取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這天,剛走進一個小村,就聽到一聲動聽的鳥鳴。側耳細聽,又是三兩聲。鳥聲過後,就見有個老頭指著一棵大槐樹喊:“明月!明月在那兒!”蘇軾聽了,頭有點懵:這晴天白日的,哪來的什麼明月?可是,老頭喊過之後,許多人都在說:“看見了,真是明月!”蘇軾更懵了,莫非這個村的人都犯了集體無意識的傳染病?若不然,怎麼都睜著眼睛說胡話呢?不行,我得好好調查調查。於是,蘇軾就問:明月在哪兒,我怎麼看不見?有人又指著那棵大槐樹說:“你看,那不就是明月?”蘇軾定睛細看,卻只見高高的枝頭上站著一隻鳥,並不見圓圓的月亮。再問,有人就解釋說,明月指的是這種鳥,不是天上的月亮,我們管這種鳥叫明月鳥。蘇軾這下明白了,也猛地想起了王安石的那兩句詩。既然“明月”有這麼個說法,難道那“黃狗”也另有說法?接著,蘇軾又做了更深一步的調查研究。這一調研,收穫還真不小!蘇軾終於明白了:當地人不光把鳥叫成“明月”,還把一種小蟲叫成“黃狗蟲”,這種蟲子專門臥在花心裡。

蘇軾臉紅了,在心裡對自己說:東坡呀東坡,往後可得加強學習啊!看來,還是人家老王頭見多識廣!

關於蘇軾和王安石的這段舊事,正史上就是這樣一種說法。就是根據這件事,有人推斷出王安石心胸狹隘,容不得不同意見,還動不動就給人上綱上線;並且還說,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性格,才使他的變法走向失敗。不過,筆者總覺得有人把這事說大了。拋開變法不說,王安石處分蘇軾總該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身為高級幹部,你總不能因為改你兩句詩就輕易撤人家的職吧!還別說,最近一份材料還真成了本人這一論斷的佐證:王老頭處分蘇軾另有他因;也就是說,蘇軾確確實實讓老王頭生了氣。這份材料,來自野史《格格春秋》,書中對蘇軾在王安石書房的一舉一動都有著詳細記載。為節省筆墨紙張,使朋友們在閱讀時不浪費過多的時間,以前所涉及到的細節,在此不再贅述。在這裡,只是補充一個細節,一個重要的細節。

其實,蘇軾在改了王安石的詩稿後,還在旁邊加上了四句詩:半眠小窗醉花痴,山寺通幽待人識。無心探問君家餚,知會仙翁款款至。這四句詩,翻譯成現代文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似睡非睡地坐在窗前,陶醉於花的世界,還應該想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因為有許多名勝山川我們還沒去過。我不想問你家準備了什麼美食佳餚,拜拜!我想你隨後就會回來了,回來看看書桌上的東西吧!。如此看來,這首詩的意思倒沒出格,也沒什麼路線問題。可是,老王頭看了卻火冒三丈,拍案而起。因為把每句詩的第一字連起來讀,竟是:半山無知

半山,那是老王頭的大號啊!

故事講完了,不妨把詩附在此處:

半眠小窗醉花痴,

山寺通幽待人識。

無心探問君家餚,

知會仙翁款款至。

如此解讀,老王頭能不冒火?

而那蘇東坡,是不是真想賣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