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大佐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张溢解密


每个国家的军队中,都会有军衔之分。不过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国家对于军衔的划分和称谓会有所不同,而在这些国家当中,日本无疑是最特殊的,他们的军衔是一股清流,因为称谓别具一格,所以大家只能将其与我们常见的军衔来对比。

在二战时期,日本大佐是个多大的军衔?能调动多少日军?大佐在我们看来是日军里面很大的官,会携带佩刀,走到哪里都有警卫护送,下属见到他们都是毕恭毕敬的说话。而在日本的整个军队当中,大佐的上面就只有将、中将、少将3个级别,其他的都在大佐之下。

要是将其官职的大小和中国类比的话,就相当于我国的大校军衔。要当上日军的大佐,必须是一个足够有智谋的人,因为日军的大佐带的都是大部队,3000人组成的日军联队都可以任大佐进行调遣,他的周围还有10几名警卫时刻守护他的安全。

在大佐带领的联队当中,拥有的兵种也十分丰富,常见的作战兵种、后勤兵种都在其中,全部都任由大佐来调遣,这种人被称为野战大佐,意味着专门带兵打仗;另外一个大佐是机关大佐,他承担的任务是师团参谋长的职权,通常都是跟在首长身边出谋划策,不用真的去带兵打仗,却在军队中有很大的权威。

而且在日军中是真的可以实现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们在传达命令的时候都必须严格按照层层传达的规定,不能越权,否则后果很严重。


王铭苇


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比较特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其与咱们所常见的所谓师、旅、团;营、连、排是完全不一样的。日军的常规固定编制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其中师团是最高级别的固定单位,而联队级别最低的多兵种集合单位,至于大队中队这些就是比较单一化了。当然,在二战时期的日军中还有军和方面军等编制单位。但这些都不是固定单位,其下辖的师团都是便来变去的,其更多的是一个为了方便协同作战而组件的一个临时单位。

所以日军的编制,具体还是要从师团开始。

二战时期的日军一个师团人数在两万到三万不等,像最为精锐甲种师团,其人数一般都接近三万,其下辖两个旅团,以及四个直属联队(炮兵联队、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其军事主官的级别那都是日本陆军中将级别。

其如果对应来讲,相当于抗战初期的中国“路军”也就是后来的“集团军”编制,有人说军这个级别是不准确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比较混乱,人数普遍偏低,虽然军一级军事主官的军衔也是中将,但军级编制的规模,基本是不如日军师团的。

日军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以及其他的直属单位。其主官的军衔一般是少将,但也有特例。比如被八路军给击毙的日本陆军之花阿部规秀,他就是一个中将衔的旅团长。这种中将衔的旅团长在抗战后期,更多的出现日军特有独立混成旅团编制中。

日军的一个常规旅团规模在8000人左右,综合讲,仅就规模而言,日军一个旅团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整编师。

而日军的一个联队,最为日军编制中最小的集合作战单位,普通的步兵联队其人数规模在3000到4000人这个范围,到其军事主官的军衔一般是大佐。

仅从人数来讲,其是要超过中国军队一个团的。当然了,这主要还是由于中国军队的编制不健全。如果按照德国编制,日军联队和步兵团是差不多的单位。

所以,这个大佐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团长,上校军衔。

不过话说回来,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一个步兵联队可以抵挡上中国军队几个师。这不仅仅是人数上的差距,更是武器装备上,其作为独立作战单位,是有着单独的炮兵和机枪支援单位的。所以《亮剑》中李云龙一炮干掉了坂田联队指挥部才会那么得意。

而在联队之下,是大队。其定额人数为1100人,重武器较少,但战斗力依然很强悍。当年关家垴上,孤军深入的冈崎大队面对我军两万多人的围剿,依托有利的地形优势,居然让我军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代价。

由此可见,双方战斗力之差距。

《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便是以此为原型,李云龙3600颗手榴弹解决战斗这却是有点不符合实际。

载往下咱就不多讲了,大概就是常规的对应,中队相当于连、小队相当于排、分队相当于班。


白话历史君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作战编制中,师团,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七七事变开始以前,日军编有17个常设师团,师团下辖2个旅团,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另有1个骑兵、1个炮兵、1个工兵、1个辎重联队。

原本师团是日军战时最高的作战编制,但在参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战役中,为便与统一指挥,于是,就有了军甚至方面军的作战单位,由若干个师团所组成。

其实,联队,是战时日军的一级作战单位,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战单位,日本的军旗,是由天皇亲自授予的,陆军中只有联队拥有军旗,其他任何作战单位,都没有军旗,从侧面也印证了日军联队在军中的重要地位。

联队,是日军比较独特的一种作战编制,不同于其他二战参与国军队的编制,只能说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中比团级高,比旅级稍低的作战单位。

日军的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联队有将近3800人,其他国家军队团级有一般为1500-2000人,旅级有大约有5000人;因此,日军的联队在其他国家军队中介于团与旅之间,仅从军队员额来比对,这样比对就比较靠谱。

大佐,是日军步兵联队长特设的军衔,除了骑兵、炮兵、工兵、辎重联队长一般为中佐以外,资深的上述中佐联队长才能晋升大佐,步兵联队长的基准军衔就是大佐。

日军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1个装备4门70毫米92步兵炮的步兵炮中队、1个拥有大车和骡马运输中队、1个联队指挥部、1个弹药小队等。

从上可窥知日军联队下辖大队,大队下辖中队,中队下辖小队,小队下辖分队,其中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可分别相对应其他交战国军队的营、连、排和班。

大佐联队长以上的军官就是少将旅团长,少将旅团长以上,就是中将师团长,极少数的军长和军方面军司令不是中将,就是大将。

因此,联队是日军最主要的作战编制,天皇亲自给联队授旗,旗手由高大英俊的少尉或中尉军官担当,联队长上一个台阶,就是少将旅团长。


国平军史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日军陆军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这一级编制与其他国家“军”不一样的就是并没有固定的编制单位和人数,是根据战场的需要进行组建或者调动,其战斗任务完成后甚至可以取消建制。如淞沪会战为了支援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日军组建了第十军,下辖三个师团总兵力七万余人,由柳川平助担任司令官,南京沦陷不久后取消了建制;日军在华唯一的大型野战机动兵团第十一军,组建于武汉会战前,在侵华七年间建制不断发生变化,但兵力一直稳定保持在十五万人上下。

受审的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

华北战事扩大化后,于1937年8月31日,日军大本营在“军”之上成立了第一支方面军,就是华北方面军,日军的方面军下辖多个军及直属师团(旅团)等,没有固定编制,而这一时间节点正是红军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改编。华北方面军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支日军战略集团军,主要针对八路军作战,直到日本战败前兵力一直稳定保持在二十万左右,在华八年间可谓罪行累累,三光政策的提出者多田骏曾担任了两年的司令官,继任者冈村宁次老鬼将其政策发扬光大。

整个抗战期间日军组建了二十多个方面军,其中值得我们记住的一支方面就是1937年11月7日于上海组建的华中方面军,用于正面大作战,在南犯下了滔天大罪,下辖第3、6、16、18等9个师团,以及第5师团辖下的国崎支队和重藤支队,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1938年2月8日,日本大本营为了掩盖南京罪行下令取消了华中方面建制,为发动武汉会战将华中方面军改组为了华中派遣军,下辖第二军和冈村宁次的第十一军及一个航空兵团。

1939年9月12日起,日军先后成立了六个总军战略集团,这也是二战日军的最高编制,下辖多个方面军、军及多个师团及混成旅团,还有多个飞行编队。其中海外有支那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三个,本土两个及一个航空总军。第一支总军就是由参加武汉会战的华中派遣军改建而成的支那派遣军,统一指挥关内所有的日军,下辖多个军及方面军及直属师团,总兵力超过百万人,首任司令官是西尾寿造大将,最后一位继任者就是曾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南方军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组建的,兵源大都是从支那派遣军和关东军中抽调组建而成,巅峰时期拥有两百多万大军,司令官就是华北方面军第一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战败时南方军各地还拥有一百二十多万大军。关东军于1942年10月升格为总军,巅峰时期也拥有百万大军,1943年调往太平洋后走上了不归路,精锐损失殆尽。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东北后,关东军兵败如山倒,最后一位司令官山田乙三向苏军投降,近六十万大军被发配到了西伯利亚。

师团是日军的常规编制单位,七七事变前日军只有17个常备师团,而整个二战间日军扩增至了170多个师团,大部分都派到了海外战场。师团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所辖下的步兵联队长基本上都是大佐军衔,一个步兵大佐指挥的人数一般在3000至4000人之间。而日军的“大佐”这个军衔含金量很高,都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晋升起来的精干分子。

至于“大佐”这个官有多大,这要看所配置的职务,如曾在缅甸担任十八师团长的田中新一,曾担任过军务局课长,大佐军衔,相当于国军的军务局上校处长。如果是作战参谋部的“大佐”权力就很大了,有后台者指挥一个旅团少将甚至一个中将师团长也不在话,有财狼参谋之称的辻政信还是一个关东军少佐参谋时就导演了诺门坎事件,被踢到太平洋和缅甸战场之后,仗着老上级东条英机的撑腰继续兴风作浪。


赛门之略


二战时期,倭军陆军的编制体系是:军部—总军/方面军/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军部当然就是统帅部。

总军相当于德国集团军群、盟军战区总部。

方面军相当于德国集团军,盟军集团军。

军,属于临时任务编组。编制不固定。

师团,基本战役单位,甲类师团2.8万,乙类师团2.4万,高于国军的军及美国满编师。丙类师团1.5万,丁类师团1.1万,相当于国军的主力师,高于大多数国军师。

旅团,通常8000人,高于大多数国军师。

联队,3800人,相当于国军旅。

大队,初期的1100人相当于国军乙种团。后期最少也有500以上,相当于加强营或小团。

中队,180人,相当于普通营。

小队,56人,相当于连及加强排。

分队,13人,高于国军班。

由于日军高级军衔是将三佐三,比美国与国军的将四校三少一级,所以大佐是倭军联队长的标配军衔,但对应更宽泛的军职。军与师团参谋长、资浅旅团长和丁种师团长,方面军、军的内部机构主官都可是大佐。


四川達州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 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 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五、师团: 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 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 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 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 工兵联队编制900-1000人 ,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 单位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30,马:165,各种枪95,非机动车63。 旅团司令部:人员75, 马20,各种枪36,非机动车4。 步兵联队:人员3747,马526,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步兵大队:人员1091,马118。 步兵中队:人员194,各种枪174,掷弹筒6。 野炮兵联队: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野炮兵大队:人员634,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队:人员128,马184,野炮4。 骑兵联队: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骑兵中队:人员144,马134。 工兵联队:人员672,马99。 工兵中队:人员286,马19。 师团通信队:人员255,马47。 辎重兵联队:人员3461,马2612。 辎重兵中队:人员562,马376。 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马128。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240。 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 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91,马239。 旅团司令部:人员80,马25。 步兵联队:人员3818,马约720。 步兵大队:人员1150,马180。 步兵中队:人员194。 骑兵联队:人员508,马约321。 炮兵联队:人员3699,马3600,炮48。 山炮兵大队:人员999,马720,炮12。 山炮兵中队:人员195,马138,炮4。 工兵联队:人员719,马150。 工兵中队:人员约300。 辎重兵联队:人员4890,马4260,辎重驮马具3882。 辎重兵中队:人员684,马598。 师团通信队:人员289,马84。 师团卫生队:人员1328,马163。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300左右 总计:每师团28500人,每旅团约7900人。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军衔一共设置了17个等级,分别是新兵,二等兵,一等兵,伍长,军曹,曹长,士官生,特务曹长,少尉,中尉,上尉,少佐,中佐,大佐,少将,中将,大将。从这里面就能够看出大佐这个军衔并不算大,也就是中等军衔。大佐这个军衔只相当于中国军队里的团长,日本的大佐统领了3000多人,炮兵有100多人,武器配备有步枪,机枪,驳壳枪,迫击炮等。


飘叶69493390


咱先来看看日军编制。通常日军有甲乙丙丁几种师团部队,甲类为主力部队,是真正的精锐部队,包括近卫师团,第一至第十二,十四、十六、十九、二十师团共17个;乙类为支援部队,包括第十三、十五、十七、十八至第一百一十军团;丙类为预备部队,二战中大概有两百多个这样的师团;丁类时维持部队,是杂牌部队,什么治安队维持队这些,有多少无法计算。下面看看各个编制与相对应的长官级别,日军主要是参照德军军衔系统,但又有所区别,校级军官他们一般称佐。

1.师团,指挥官一般为中将。这个相当于师级,但是又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师级,他是多兵种混合部队,战斗力很强。一般编制是2万人左右,但是战时有的规模扩大有的减小,通常甲类师团有接近3万人。经常见神剧中听到某某师团,是以人名字命名,其实这些部队大多是以序列数字命名,那些冠上人名的只不过是师团长名字,不是部队番号。

2.联队,团级,指挥官一般为大佐(上校)或者中佐(中校)。一般满员编制为3千多人,之前看一个电视剧,几百号人去怼一个联队,还把这个日军联队灭了,编剧啊,对日军的仇恨我们懂的,消灭他们是大家的意愿,但是以这点人去消灭一个装备精良的联队,怕是有点不可能。

3.大队,营级,大队长一般是少佐(少校)。满员一般为五百多人,多的有一千二百人,可能一般人听到大队长会与中国的大队长相比,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神剧中可能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个级别的了,时不时就见啪一枪一个少佐倒了,一会又是唰的一刀又一个倒了,分分钟数个少佐就领了盒饭,像白菜似的,其实这也是很大一个官了,可能一个市没有多少战斗的时候,就驻守这么点人,说小点也是守一个县城。

4.中队,连级,指挥官一般是大尉(上尉)或者资深中尉,一般两百多人组成。

5.小队,排级,小队长一般是中尉或者少尉军衔,满员大概60余人。每个小队由三个分队组成,战斗力怎么样?举个例子就比较直观了,一个分队有分队长一名,机枪手4名,步枪兵8人,合计13人,小队部有7人,再加掷弹筒兵8人,加上3个小分队39人,合计54人。当然这个不是每个都这样,也不是全部准确,只是个大概。从这个配置上看,当年抗战有多艰难就可见一斑。

大佐是日本的一种军衔。日军军官在二战时采取九等制,即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中大佐相当于或高于上校。二战后,日本于1950年开始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其干部仍为帅,将,校,尉共五层。

级别

大佐一词翻译自日语,经常被对应元帅、将官之间或之上。中国习惯少将称为 "团长",但在日军中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

日军中大佐可担任的职务有: 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虽然主要以大佐担任,但由于其属于不同的系统并在师团长 (中将) 身边工作,实际权力比下面的少将旅团长还要大。

同为大佐, 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的级别会有不同。 由上法快男监修,外山操主编,昭和五十六年芙蓉书房出版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1]一书中师团参谋长(大佐)被收录其内,可见在日军中师团参谋长已被视为将官。

日军中未设准将和大校一职,如要硬性区分的话,将联队长对应 "上校"、旅团参谋长对应 "大校"、师团参谋长对应 "准将" 较为恰当。

二战前后

1945年二战结束前,旧日本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海军军衔,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十八级。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而兵的等级较陆军多两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战后,军衔称谓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中,少将;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设准尉,1980年又增设曹长(即军士长)。[2]二战后,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六等十八级。





迷彩之恋


原则上旧日军大佐军衔的军官,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上校,旅长。 

一、日军的大佐军衔,是二战前的军衔,现在已经在日军中已经没有这一军衔了。

二、1945年二战结束前,旧日军的军衔:

1、陆军: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

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2、海军: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十八级。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而兵的等级较陆军多两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三、二战后,日军军衔称谓的变化:

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将,中将,少将;

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

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

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1970年增设准尉,1980年又增设曹长(即军士长)。目前,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六等十八级。

四、日军大佐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什么官?

先看看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以及军衔配制: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

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大将,

军参谋长——中将;

方面军(军)司令官——中将,

方面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综上,因为军衔与职务的配置不是完全统一的,原则上大佐军衔的军官,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上校,旅长。高配时,职务可以是师团(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师级)参谋长,低配时,可以是联队(相当于旧中国军队的团级)长官。


儒雅随和的一个人


二战时日军的编制分为军,下设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及小队。大佐是联队长一级的军官,相当于现在的大校。旅团长为少将,师团长为中将,军级司令官也是中将级军官,职务比师团长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