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泸定桥是清朝康熙时期建造的,横跨大渡河的一条悬挂式铁锁桥,长103米,共用铁40吨,建造虽有它的独特之处,但不要奇怪这么重的铁桥是怎么修建的,因为1000年前的唐朝,我们的祖先已修建了体量更大的,横跨黄河的蒲津桥,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黄河铁牛,仅一只铁牛就超过了40吨,整座桥共用铁800吨,所以泸定桥对比蒲津桥,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且泸定桥的修建只用1年时间就完成,在当时来说,没有技术难题,完工很快。

泸定桥,1705年建造,为我国历史古桥。

自古以来,藏区跟我们经济交流,以前是由四川上陕西,绕甘肃再进藏,这个路途遥远,后来开发了从四川雅安直取藏区的路线,走这条捷径必须过流水湍急的大渡河,当年过大渡河的渡口就设在泸定县,可是大渡河经常泛滥,商旅们渡江缓慢,还不能携带大件,经常造成翻船事故,如遇到雨水天,只能用溜索,严重阻碍了茶马古道贸易活动。

泸定桥为康熙御笔所题。

特别是公元1700年,发生了一起军事暴乱,促使了清廷改变交通要道的决心,这年在大渡河西岸驻守打箭炉的地方武装,依托险要地势,劫掠过往商客货物,公然与清廷对抗,四川提督唐希顺马上率军平叛,暴乱虽然平息了,为了以防外一,清廷在打箭炉增兵3000人,这么多人的兵械、粮饷运输就造成了很大困难,当时的四川巡抚能泰在考察了大渡河沿岸情况后,于1704年请奏康熙皇帝“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这个计划很快得到康熙批准,1705年9月动工,1706年5月竣工,康熙很高兴,亲自题名“泸定桥”。

图为泸定桥定桩结构。

泸定桥共13根铁索,9根是底链,4根是扶手,上面铺木板,桥两端有巨石修的基台,铁索的地龙桩就埋在基台下,地龙桩造的比较考究,由铁栓、卧龙桩、罗锅绊组成,再埋入落井下,巧妙的利用基台的自重来分担铁索的巨大压力,基台上修有桥亭,保护铁链不受雨水侵蚀,当年的泸定不产铁,交通极为不便,可以想像铁链运来的艰难,安装的步骤是,先装好一边的地桩,再用巨绳溜索把铁链一根根绷在河上,用铁钎楔于桩内。

图为泸定桥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

此后泸定桥成了川藏交通要衢,并设有军事驿站,乾隆时准噶尔侵入藏区,清军兵分两路,一路青海、一路过泸定桥驱除了噶尔丹,此后的抵抗廓尔喀、大小金川等军事行动,泸定桥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两边的商业贸易更是达到空前,雍正就在泸定桥专门设置巡检一职,因为这座桥形成了一座新兴的城市,到了1913年正式取名“泸定县”,革命时期我军也在此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飞夺泸定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