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公元724年秋天,李白离开了故乡,此前他已在四川的大匡山游学多年。初出茅庐的李白心中有一个梦,梦里有剑、有诗,也有金樽美酒,或许还有佳人。从蜀地到长安的一路上,年少的李白就带着这样的美梦,写下了数首经典之作,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本期要说的这首《峨眉山月歌》。

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时至今日,这首诗已成为了公认的七绝佳作,也是李白年少时的封神之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它为“千秋绝调”,不少文史典籍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这首诗“非后人所能模仿也”。这是为何,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大家其实可以把这首诗当成一首游记诗,毕竟李白通篇都在写自己的行船路线。作为唐代最强驴友之一,李白这一路到过的地方不少。离开老家江油后,他先去了趟峨眉,看了一下峨眉仙山的秋月;后沿三峡而下,下渝州,两年后才到了扬州,而后去了湖北安陆,认识了孟浩然。这首七言绝句描写的就是这次行程时的前半部分,即出蜀地前的几个地方。

虽然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却一连写了5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这是李白当时经过的5个地点。这4句中没有一句细节描写,但却充满着诗情画意,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依次在我们眼前展开,这一点是其它诗人学不会的。

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首句山中的半轮明月月点缀了满天秋色,月影坠入了缓缓流动的平羌江。诗仙仅用一个“入”字,就将两个地点,两种不同的山水美景完美地连接起来,不可谓不高明。三、四两句,一样是写月色中,诗人趁着月色出发,直奔三峡而去,心中对渝州恋恋不舍。

很显然前两句的地点和后两句的时空,不是诗人一夜之间的经历,他这是为了把5个地点都写进诗里的“强融”。但你又不得不说他融合得浑然天成,不了解这5个地点相差有多远的人,是很容易以为这是一处之景的。

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千年文坛中像这样跨时空作品其实是有的,能用28个字跨越如此多地点的,《全唐诗》仅此一首,再无其它了。一般诗人之所以不写这样的作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这个笔力和天赋,二是这样写是犯了七言诗的忌讳的。

写七言诗,不管是七绝还是七律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句中不可写两件事,一篇中不可重复两个相同的意向,这一点大家可在清代文人王世懋的《艺圃撷余》 找到依据。事实上,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看到的七言诗,是否都在刻意避讳一句中写两件事,古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意象和文字的堆积。


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白这首诗是通篇犯忌。不只是一句中写了多件事,多个地点,而且整首诗中后三句都在写水。15岁就开始写诗赋的李白,怎会不知道这个忌讳,但初出茅庐的他就是要“卖弄”文采,因为他对自己能力是有绝对信心的。结果也正如他所料,完美的衔接让这首诗打破了常规,读来不但毫无堆砌之感,而且不可捉摸,如神龙行空般如梦如幻。

李白此诗通篇犯忌,却被推为千秋绝调,《全唐诗》这种诗仅此一首

要出彩就得打破常规,这是李白成功的法宝之一,这首《峨眉山月歌》是这样,同样写得毫无章法的《将进酒》、《秋风词》也是这样。果然在写诗这件事上,规矩是用来束缚凡夫俗子的,而打破它们则是诗仙的游戏而已,大家说是不是?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