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导读:如来佛祖可以说是西游世界中的超级大佬,不仅自身实力非常强大,而且手下还有许多十分得力的干将。在这些人当中最受如来佛祖重视的,毫无疑问就是观音菩萨。因此如来佛祖把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她,就是给取经人找徒弟。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如来佛祖之所以会把观音菩萨当成自己的得力助手,是因为观音非常听话,能够按照要求严格执行他的命令。可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观音菩萨虽然能够保证完成任务,但是却并没有严格按照如来佛祖的指示,去执行那些命令。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也正是观音菩萨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独特之处,她所遵循的原则,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比如在这次寻找取经人的时候,就非常能够体现这种感觉,观音菩萨完全没有按照如来佛祖所划定出的路线,去完成这项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情,她总是有自己的一套主意,可以根据所遇到的各种情况随机应变,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至于如来佛祖所给出的方案,在她面前只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佛祖制定的计划中存在着致命的漏洞

对于开展取经计划之事,如来佛祖已经谋划了很久,他对天下的四大部洲都做了十分充分的了解。经过一番对比和斟酌之后,最终决定把经书传向东土大唐。而且他对取经人这一路上将要遇到的种种情况,也进行了一番大概的了解,知道这一路上肯定有许多妖魔鬼怪,如果只凭一个取经的僧人,肯定无法活着到达西天。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来佛祖既然要开展一个计划,肯定需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做出一些相应的安排。所以他才决定让观音菩萨,给取经人找三个比较有本事的徒弟,让他们在取经路上结伴而行,以免取经的大业半途而废。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为了能够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保护唐僧,他额外赐给观音菩萨金、紧、劲三个紧箍,并且还交代了这三个宝贝的作用: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如此看来佛祖的安排真可谓是面面俱到,连这种细节性的问题都考虑得如此周全,这个计划基本上已经算是万无一失。说到这里取经计划的大概方针也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让观音菩萨带着这三个紧箍,找到三个神通广大的妖怪,然后把这三个法宝分别套在他们的头上,迫使他们保护唐僧取经。

这样的做法固然效率很高,但多少有一些不近人情,完全是佛教单方面的选择,一旦他们看中谁,这个人就必须做取经人的徒弟。可问题是这样做只是用威胁的方式,来控制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让对方心甘情愿的去完成任务。

这就会留下很多潜在的麻烦,因为一个人如果被动地去做某件事情,是不会尽心尽力的,在很多时候往往会敷衍了事。

这种局面绝对不是如来和观音想看到的结果,万一哪天这三个保镖消极怠工,让妖怪钻了空子,那么取经人可就危险了。

所以说佛祖的计划看似非常完美,但实则却存在着致命的漏洞,而且这个漏洞直接关系到取经人的生命安全。古话说得好:“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如来佛祖的计划中出现问题,其实也并不奇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完美。

观音菩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了计划中的漏洞

不过所幸如来佛祖的手下,有观音菩萨这么一个得力干将,她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没有向佛祖明说。因为在她的心里已经有了对策,她要用一种更完美的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实如来佛祖的这个决定,很明显是一种缺乏人道主义的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强迫性。既然要给取经人组成一个团队,那么更应该去找一些自愿参加取经事业的人,而不是强迫别人参加,这样的团队才有凝聚力和开创精神。世界上的人们就是这样,当一群人拥有一个相同目标的时候,就会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冲破层层阻挡到达梦想的彼岸。

在确定好这个指导思想之后,观音菩萨对于取经人徒弟的选拔,已经有了一个十分清晰明确的标准,第一要有强大的实力,第二要让他们主动皈依佛门,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离开了灵山,一路低空飞行赶往东土大唐。

一路走来她飞越了千山万水,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妖魔鬼怪,但是她都没有停下脚步,因为那些妖怪都不符合她的选择标准,那些人没有主动皈依佛门的理由。直到观音菩萨经过一处叫做流沙河的地方之时,突然有个妖怪从河中冲了出来,这个妖怪上来也不搭话,直接就和惠岸行者战在了一处,看那架势似乎是想把惠岸行者给吃掉。

站在一旁观战的观音菩萨,通过两人交战的情形,大概判断出了这个妖怪的实力。一个能够与惠岸行者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的妖怪,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论实力而言,已经拥有了做取经人徒弟的资格。而且经过详细询问之后,菩萨才知道原来眼前这个人并不是普通的妖怪,而是从天庭上被贬下凡的卷帘大将。

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观音菩萨的心里忍不住暗自欢喜,这种感觉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她抱着一种试探的态度向对方发问:

“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观音菩萨说的这番话可谓是针针见血,直接戳中了对方的心窝。沙僧做梦都想离开流沙河这个鬼地方,如果能够再次回到天庭,并且做回卷帘大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面对观音菩萨开出的条件,他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立刻表示愿意皈依,保证死心塌地的保护取经人到达西天。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根据对方的需要而开出有针对性的条件,这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的积极性。这样的做法与如来佛祖原来的安排相比,优势非常明显,完全不用担心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沙僧就算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会拼尽全力去保护取经人。

之后观音菩萨又在福陵山云栈洞,遇到了同样被贬下凡的猪八戒。这一次观音菩萨依然没有动用如来佛祖给他的紧箍,而是用和之前类似的办法,成功劝降了猪八戒,让他和沙僧一样心甘情愿的去给取经人做徒弟。

至此如来佛祖交代的任务,她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只剩下最后一个名额还没有确定。不过在观音菩萨的心里,这个人选早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观音菩萨此举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行动,佛祖并没有明确的告诉她,可以揭开孙悟空的封印,完全是她一个人做出的决定。

若说观音收服前两个徒弟时,只是对佛祖的计划做了稍微的改动,那么在关于孙悟空这件事情上,则完全可以说成是擅自行动。如来佛祖当初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根本没有明确表示会困他多少年,也就是说他判了孙悟空一个无期徒刑。

但观音菩萨此时却自作主张,给孙悟空指了一条明路,让他给未来的取经人做徒弟。这就等于是在没有得到如来佛祖允许的情况下,把孙悟空提前放了出来。从某些程度上来看,观音菩萨的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谁也不知道孙悟空出来之后,能不能服从取经人的管教,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再一次大闹天宫。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对于这些问题,观音菩萨却并不担心,她非常清楚这500年对孙悟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她通过于孙悟空的几句简单对话,她完全看透了猴子的内心,当年狂傲不羁的齐天大圣,如今已经开始向菩萨求饶服软,这说明孙悟空已经认清了现实,开始懂得收敛自己的嚣张。更重要的是她手中还有紧箍咒这个法宝,实在不行还可以用这个东西来制服对方。

而且就本质上而言,孙悟空的处境其实与猪八戒和沙僧没什么两样,都是在绝境中等待希望的人。所以菩萨才会觉得孙悟空是一个可用之人,给了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此时观音菩萨已经完成了给取经人找徒弟的任务,但如来佛祖给她的三个紧箍,她却一个都没有动用。

观音菩萨达到的取经团队,更加符合这次任务的要求

和如来佛祖最初的设想相比,观音菩萨的行动完全脱离了他的指示。在佛祖的心里,这三个紧箍是取经计划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也是对取经人人身安全最大的保障。可观音菩萨却把这三件法宝当成了摆设,一个也没有用上(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给孙悟空戴上了一个)。

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觉得观音菩萨太不负责任,甚至会认为她贪污了佛祖的法宝。同时她还擅自决定放出服刑期未满的孙悟空,这更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可是如来佛祖却并没有追究观音菩萨的责任,反而默许了她的一切行为。原因就是观音菩萨所打造的取经团队,更加符合这次任务的需求。她充分利用了这三个人内心中的渴望,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甘愿为了取经事业努力奋斗。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就是观音菩萨的处世之道,自始至终她都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用自己的方式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从来不曾完全按照如来佛祖的指示进行。然而她却能够把任务完成得更加出色,将佛祖计划中的漏洞完美填补。

因为她知道规定是死的,但人却是活的,完成一项任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要求墨守成规。在她的行为中,非常深刻的体现出了那一句古话的精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结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这些所谓的规矩,也和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一样,都具有两面性。有时候那些条条框框的规定,也会成为人们前进道路上的牵绊,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些开创性的举动,去调整前进的步伐和应对问题的策略。

这就需要人们在自主性与服从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最合理的方式去解决眼前问题,完成手中的任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牢记自己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试着学习《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按照自己的判断采取更为恰当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