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1968年,河北满城县,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总体负责的考古工作队发掘了西汉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之墓,并在此墓向北一百多米处发现了刘胜妻子的墓,在墓主的贴身随葬品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窦绾”铜制印章,为墓主身份提供证明,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最为著名的文物之一就是“长信宫灯”。


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西汉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博物馆,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加入水银,即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将金泥蘸盐,巩等物涂在青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于铜器上)。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宫女跪坐,双手持灯。宫女的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管道,可以排烟炱(tai)。


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嵌在灯盘上组成的,嵌于灯盘的槽中,可以左右开合,合拢之后形成一个圆形,能任意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强弱。灯罩上部还残留有少量蜡状物,因此可以推测出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者蜡烛。在灯盘中心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长信宫灯纹饰朴素简单,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而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环境较为稳定,大大的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西汉一些诸侯王墓中出土的青铜器,表现出精湛的工艺,各种以人物或者动物为造型的生活用具,如燕鱼灯等,成为汉代青铜工艺中颇有成就的铸品。此外,汉锦,漆器,铜镜,画像石画像砖等不论是制作工艺,纹饰,审美都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


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汉代的灯具无疑是汉代工艺美术中十分突出的一个代表。汉代灯具种类繁多,有如盘灯,虹管灯,筒灯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虹灯。虹灯,也被称为虹管灯,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便溶于水中,这是利用科学原理防止空气污染。长信宫灯就是虹管灯的一种,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铜牛灯 图片自摄)

另一件著名的汉代灯具就是东汉时期的错银铜牛灯,也是虹管灯,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在2007年,评选南京博物院“镇远之宝”的活动中,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错银铜牛灯在四十多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与“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银缕玉衣”、“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等成为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院之宝”之一。


别具一格的汉代灯具,环保、美观又不失优雅

(错银铜牛灯 图片自摄)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均可拆卸,方便清洁和使用。灯座是一俯首站立、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牛背上连接着圆形的灯盘,灯盘的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与长信宫灯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一片灯罩上刻着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方是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起到了科学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纹饰上,运用了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底,饰以各种神禽异兽的图案,线条流畅,风格飘逸潇洒。此外,该灯不但设计巧妙,纹饰精美,在选材制作时也十分用心,巧妙地运用了铜、银两种不同地材质地不同色泽,完美地搭配了颜色。是汉代青铜器、灯具中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