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前言 照例說幾句,前一期有些錯誤,修改稿等了一天沒有審查通過,但是在公zhong號早已發出。希望本期有好運。大家看到的其實是筆者研究“西次二”的第三個方案,因為本節原文肯定存在一些錯誤,但是錯在哪裡,需要去試,不多試幾次真是不知道,箇中甘苦自知。真是不研究不知道,筆者家鄉的山水竟然也在這《山海經》裡,我們說祖先偉大,不能淪為空頭口號,這是落實了的東西,希望大家有一個真切的體會。這其中的大多地方筆者從未涉足,都是紙上得來,希望當地的朋友多多交流,批評指正。)

西次二經之首,曰鈐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按,鈐山,或作秦山。鈐,讀“前”音,指鎖。即今陝西咸陽禮泉縣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即選址此山。其風水、形勝已無需贅言。】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鈐山:唐太宗李世民昭陵所在的陝西咸陽禮泉九嵕山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

浴水出焉,東流注於河(筆者注:應作渭),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按,往西75公里。關中東流入河之水,除了渭河,都在黃龍山脈以東,西次四羅列了六條這樣的河流。根據下文涇河源頭的方位距離推斷,此山此水在涇河源頭以東,中下游以西。東有北洛水阻隔,不可能入河,里程也距河甚遠,因而認定 “河”應作“渭”。

浴水應即今漆水河。南源出咸陽麟遊縣崛山,應即此泰冒之山。資料顯示“在乾縣境內,漆水流至龍塘口,從峽谷噴出。其地有泉,水溫可浴”。應為“浴水”得名之由。】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浴水:漆水河陝西咸陽乾縣段,是我美麗的家鄉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數歷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其木多杻、橿,其鳥多鸚鵡。

楚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渭,其中多白珠。

【按,往西約64公里。

數歷之山應即甘肅平涼華亭縣麻庵鄉六盤山南段東麓的廟嶺梁,其他關於涇河源頭的說法與此處方位距離不合,不予列出。

楚水即汧河(俗作千河),汧河即出此山。】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楚水:汧河


又西百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㯶,其草多竹。

涇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按,往西約56公里。

“高山”為六盤山海拔2942米的主峰米缸山,本名“美高山”,即此。

涇河源出主峰東南方向的寧夏固原涇源縣六盤山東麓馬尾巴梁,海拔2540米。】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高山:六盤山主峰米缸山,本來叫——美高山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相當複雜的涇河流域,尤其是上源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

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按,往西南方向112.5公里。

根據上下文方位和距離,女床之山應為今甘肅定西通渭縣鹿鹿山。

所謂鸞鳥,即《逸周書 王會解》之西申鳳鳥,即此地所出之紅腹錦雞。而鸞根據筆者研究鸞指戀、羽毛頸環等特徵,紅腹錦雞平時頸環不易發現,戀愛時雄鳥就會展現美麗的頸環。】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女床之山:甘肅通渭鹿鹿山


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

苕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涇水,其中多美玉。

【按,往西75公里。

龍首之山應為通渭縣西北的華家嶺,為祖厲河、涇河、散渡河的分水嶺。

此地已經遠在涇河源頭及分水嶺以西,不可能入於涇水。涇應為“渭”。苕水應為散渡河,發源於華家嶺牛營大山。】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龍首之山:華家嶺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㸲牛、羬羊、白豪。

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

【按,往西75公里。鹿臺之山應即甘肅蘭州馬銜山,海拔3670米。】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鹿臺之山:蘭州馬銜山


西南二百里,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其中多女床。

鳥危之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丹粟。

【按,往西南75公里。

鳥危之山為甘肅臨夏合作交界處太子山。鳥危之水即大夏河。

一般認為大夏河源頭為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此處顯然以太子山北麓為大夏河源頭。此赤水即今大通河-湟水入河處以上的黃河干流上游,詳見“西山經 黃山 盼水”一節。】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鳥危之山:臨夏太子山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

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按,往西150公里。

小次之山即甘肅青海兩省交界之積石山,一般為了與上游西岸青海的“大積石山”阿尼瑪卿山脈區別,也稱“小積石山”。從《禹貢》“導河積石”以來的傳統觀念認為這裡是黃河的源頭。

//////資料: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因歷史上有兩個積石山,為區分,人們常稱此山為“小積石山”。是甘肅省臨夏州境西界中南段南起土門關、北至黃河邊一系列山峰及其東側山峰的總稱。全長50公里,總面積320平方公里。是黃河支流清水河和大夏河中游一系列支流的分水嶺,是甘青兩省之間的分界線,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誌性山脈。 此積石山,一般認為是《禹貢》所記載的“導河積石”的積石山,即大禹是從循化縣黃河峽谷的積石關開始治理黃河水患的。達里加(達裡架),位於臨夏、夏河、循化3縣之間,海拔4636米,是臨夏及其附近最高的山峰,故有“臨夏珠穆朗瑪”之稱。//////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小次之山:即著名的積石山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陽多堊,其陰多碧,其獸多㸲羊、麢羊。

【按,往西112.5公里。

大次之山即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拉脊山脈東段馬場山。

《周禮 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鄭注:次謂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謂接祭退俟之處”。此處的小次、大次之山,或與上古祭河之禮有關。】

又西四百里,曰薰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按,往西150公里。

薰吳之山應即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拉脊山脈西段野牛山4888米。】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薰吳之山:野牛山


又西四百里,曰厎陽之山,其木多㮨、枏、豫章,其獸多犀、兕、虎、犳、㸲牛。

【按,往西150公里。

厎陽之山應即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橡皮山4451米。】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厎陽之山:橡皮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眾獸之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黃金,其獸多犀、兕。

【按,往西94公里。

眾獸之山應即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犛牛山4472米。】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眾獸之山:犛牛山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皇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丹粟。

【按,往西187.5公里。

皇人之山應即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西北方向的宗務隆山脈巴音山5030米,皇水即塔塔稜河,此赤水應即當時柴達木盆地中的大河,早已乾涸,今東、南、北幾個方向都有多條支流,都已斷流,不能再彙集到盆地中央。】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皇人之山:德令哈巴音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

【按,往西112.5公里。中皇之山應即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吐爾根達坂山主峰果青合通夏哈爾格海拔5592米,位於東部。】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其獸多麋、鹿、㸲牛。

【按,往西131公里。

西皇之山應即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山柴達木山5701米。】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西皇之山:柴達木山


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

【按,往西131公里。

萊山應即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賽什騰山4576米。此山在青海省西北隅,冷湖鎮以東,北隔極窄的峽谷與“西次三”的阿爾金山脈主峰阿爾金山5798米相望。】

大西北的召喚:《山海經 西次二經》解析(總第20期)

西次二示意圖的西端即萊山 賽什騰山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採。

【按,本系列17座山,書中稱合計4140裡,實際為4670裡,合今1751公里。

從涇河西岸的九嵕山一路往西,進入甘肅、經過寧夏涇河源頭,再通過甘肅進入青海,直到阿爾金山以南的賽什騰山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