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一般被稱之為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父親是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母親是康照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在康熙朝的封號是德妃。愛新覺羅·胤禛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皇帝,圍繞在他繼位真相上的歷史迷霧久久不散。


雖然關於繼位的問題始終糾纏不清,但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是,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是一位在政治上極有作為的皇帝胤禛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腐敗已然成風。他克服各個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地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美歸公,實行養廉銀製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由於他態度決斷,雷厲風行,清朝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汙吏治腐敗的壞況都有很大的轉變。
因此,歷史上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某旅日華人學者也曾說過:“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這樣的話,對於雍正皇帝胤禛的歷史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康熙六十一年,一代雄君康熙走完了他人生的旅途,根據遺詔,7天后,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但遺詔公佈之後,在朝廷內部、諸子之間卻引起軒然大波,對其真假產生了嚴重質疑。一種觀點認為胤禛是康熙欽定的接班人,是通過合法的程序繼承了皇位,不容質疑;另一種觀點則恰恰相反,認為胤禛是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這場篡位陰謀,奪取了皇位。究竟胤禛是合法繼位還是陰謀篡位?令世人撲朔迷離、難辨真假,這個涉及胤禛繼位的合法性和歷史定位,到底是怎麼回事?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愛新覺羅·胤禛的父親康熙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封建帝王之一。

他在位61年,東征西討,武功無數,但卻沒有犯下像漢武帝那樣因窮兵武而導致國力大幅下滑的錯誤。但是,就是這樣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在晚年卻被幾位皇子爭奪繼承權的問題搞得焦頭爛額。
事實上,皇子爭位的問題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這是因為,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位是要傳給本家的子孫後代的。這樣一來,盾就產生了。傳長還是傳賢?要是獨生子就好說了。但那時沒有獨生子女政策,皇帝的后妃又多,結果子女一大堆,兄弟之間往往就會為了爭奪繼承權而拼個你死我活。康熙皇帝不僅在文治武功是歷史上首屈一指的,他在生兒子方面成績也十分突出。康熙皇帝長大成人的皇子有35個之多,在他逝世的時候,光20歲以上的皇子就十幾個。這麼多皇子,他們之間對於皇位爭奪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康熙早年是立過太子的,他立的太子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兒子,也是自己的第一個嫡子胤礽。胤礽被立為太子後,康請了大學士張英、顧八代、熊賜履、徐元夢、尹泰等人為太子及諸位皇子的老師。但為示區別,特請康熙朝的名臣李光地專門教導。在名臣大儒們的悉心調教下,胤礽8歲就能左右開弓,背誦四書。康熙很高興,對於胤礽的表現也很滿意。因此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逐漸讓他參與了一部分政務。比如康熙親征爾丹時,令皇太子坐鎮京師;太子代皇帝批閱部分奏摺並給出處理意見等。進而,時間一長,在太子胤礽周圍就逐漸聚集起了一批王公大臣,形成了“太子黨”,其中主要有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四阿哥、十三阿哥胤詳等人。


但是,在朝廷當中形成“太子黨”的同時,在大阿哥胤褆的周圍也集合了一批,這些人把賭注壓在了的身上,想方設法謀求扳倒太子胤礽這一派以另一位權傾朝野的大學士明珠為首,還包括大學士餘國柱、戶部尚書佛倫等人,後世稱為“大阿哥黨。兩派之間明爭暗鬥,互不相讓。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自然不會對這樣大規模的黨爭置之不理。因此,康熙在公元1688年斥了明珠,打壓了“大阿哥黨”,暫時制了黨爭的局面。
但是,失去了競爭對手的初卻變得任性妄為再加上康熙皇帝始終身體健壯,已經當了幾十年太子的有些感到不耐煩了,甚至開始產生髮動政變奪取政權的想法。而封建帝王最怕的就是皇權旁落康熙也不例外。胤礽的所作所為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康熙的警覺。再加之自小就有太子之位,長期處在一種
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尊貴地位,久而久之,他變得剛愎自用,脾氣暴躁,這也與康熙一直以來所倡導的“寬仁”的治國理念相悖。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康熙皇帝最終下決心打擊“太子黨。他先是處死索額圖,禁十三阿哥胤祥,以此來剪除太子周圍的羽翼,希望能給胤礽提個醒。
可是康的這番苦心卻全然白費了功夫。胤初非但沒有痛改前非,他反而變本加厲,開始打聽起康熙的起居飲食來,其狼子之心已經是昭然若揭終於,在公元1708年,康熙下旨廢了初的太子之位,並將圈禁起來。
令本想借著打擊”太子黨而清靜一陣的康熙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番行動非但沒能起到好的效果,卻反而讓其他皇子們看到了繼承皇位的希望,激起了他們當皇帝的野心。


第一個站出來爭奪皇位的是原本在與胤礽的皇位爭奪戰中落敗的大阿哥直郡王胤褆。在胤初被廢后,胤褆向康熙暗示:自己可以殺掉胤礽。可惜,胤褆太不瞭解他的父皇了,康熙最討厭的就是自己的諸位皇子為了爭奪繼承權而骨肉相殘。因此,胤褆這次正好撞到了槍口上,被康熙一頓怒斥,並且下令革去胤的爵位,交給宗人府終生圈禁。
胤褆的這番舉動讓康熙皇帝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初魯莽地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根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因此,在1709年冬天把胤礽放了出來,重新立為太子。實際上,這也是康熙為制止黨爭而作出的無奈決定。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康熙為避免重蹈覆轍,要分散太子的權力,同時也可以讓別的阿哥受到政治鍛鍊,在復立胤礽為太子之後,很快便封胤祉為誠親王,胤禛為雍親王,胤祺為恆親王。可是,被複立為太子的胤礽又一次讓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失望了。復位之後,胤初仍舊不知悔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重建了“太子黨重新獲得了權力的胤礽變得更加瘋狂,他不僅又開始索取金銀美女,甚至還真的在謀劃兵變,向康熙皇帝逼宮。與此同時,胤礽的復立也使得其他的皇子們十分不滿,聯起手來對付他。不僅如此,康熙皇帝也漸漸感覺到自己是在錯上加錯。當初廢太子是個錯誤,現在復立太子則是個更大的錯誤。於是,熙皇帝最終下定決心徹底糾正這一系列的錯誤。公元1711年,康熙第二次廢黜了胤初的太子之位,並將他永遠圈禁。
胤礽的二度被廢不出意料地引起了更大規模的儲位之爭。而康熙皇帝卻再也不準備立太子了。
在大阿哥和二阿哥先後失去爭奪皇位的機會遭到終身圈禁之後,朝中的政治形勢進行了大洗牌,朝臣們重新圍繞在兩位最有機會爭奪皇位的皇子身邊,又一次形成了兩大黨明爭暗鬥、互不相讓的局面。
其中一黨以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為核心,因此被稱為“四爺黨”。“四爺黨”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身居要職。例如:軍事上有年羹堯,他當年曾做過胤禛的包衣奴才,後來得到康熙皇帝重用,歷任四川巡撫、四川總督川陝總督等職,身為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集四川、陝西等地重權於一身。地方上有戴鐸,歷任福建知府、道員、四川布政使,與年羹堯一文一武。朝中有隆科多,他的職務是九門提督,全權負責北京城的治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十三阿哥胤祥。胤祥早年在古北口練兵,所率部下,後多升任京城防衛部隊中各級指揮官,諸如豐臺大營、綠營等京師衛戌部隊的統兵將領都是胤祥的老部下。雖然胤祥在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受到牽連,一直被囚禁到康熙去世。但是,軍中恰恰是最講究隸屬關係的地方,只要胤祥還活著一天,他的那些老部下就對胤祥和胤忠心耿耿。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與“四爺黨”爭得不可開交的是“八爺黨。“八爺黨”的核心人物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還包括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侍衛鄂倫岱、內大臣阿靈阿等人。實力更在“四爺黨”之上。胤禩人稱“八賢王”在朝野上下素有“樂善好施的美名。不過,胤禩所謂的“樂善好施”只是一個假象,兩面三刀才是真的他表面上禮賢下士,實際上卻結黨營私,拼命打擊跟他有競爭關係的其他皇子。


然而,胤禩的自作聰明並沒能瞞過明察秋毫的康熙皇帝。儘管康熙並沒有直接拿“八爺黨開刀,可在他的心目中,早已把胤禩、胤禟等“八爺黨”中的阿哥們排除在皇位繼承人選之外了,除了一個人十四阿哥胤禵之所以沒跟胤禩、胤禟等人一起被康熙皇帝打入另冊,是因為大多數時間都不在朝中,而是在外統兵,並且屢建戰功,被當時的人稱為“大將軍王。事實上,在康熙皇帝在世的最後幾年,皇位爭奪戰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胤禛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不是胤禩,而是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大將軍王“胤禵。不過,在康熙皇帝的心中僅有武功卻缺乏政績的胤禵畢竟還是沒有常年在朝中,但卻能在無數的政治風波當中如履平地的胤禛有分量。因此,康熙皇帝在臨死之前,還是立下遺詔,把皇帝之位傳給了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胤禛在奮鬥了幾十年之後,終於在十幾位皇子的夾擊之下涉險勝出了。

但是,後世的人卻在質疑他繼承皇位的正當性,並有不少人提出胤禛的皇位是通過篡改康熙皇帝遺詔的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而康熙皇帝原是準備把帝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的。
質疑雍正皇帝皇位合法性的聲音主要分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康熙皇帝彌留之際,本想傳位於皇十四子胤禵,便叫隆科多傳旨,召回皇十四子。但因當時已經病入膏肓,說話不便,當說到“十”字時,停了一會兒,方說出“四子”二字。這樣一來,便被身為“四爺黨重要成員的隆科多鑽了空子。隆科多故意大聲喊道:“皇上有旨,諸皇子到園,不必進內,單召皇四子見駕。”就這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胤禛違背了康熙皇帝的旨意,非法地竊取了皇位。
第二種說法是:康熙皇帝本意是想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所以詔書裡寫了“傳位十四子”的字樣。但是,當隆科多接過康熙皇帝遺詔的時候,卻偷偷把“十字改寫成“於”字。於是詔書裡“傳位十四子變成了“傳位於四子”,所以胤禛才就此成了皇帝。


第三種說法是:康熙遺詔的內容是康熙皇帝死後第七天才被雍正皇帝胤禛公之於眾的,胤禛之所以耽擱了這麼久才公佈遺詔內容,就是在疏通關係,以便矯詔繼位。
以上幾種說法是世人質疑雍正皇帝皇位的法性的幾種最主要的說辭。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胤禛是非法繼位的,相信胤禛是清白的人也同樣為數不少。這兩派的意見和看法完全相反,嚴重對立就好像當年的“四爺黨和“八爺黨一樣爭執不休。雍正皇帝胤禛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皇帝之一。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關於雍正皇帝是否是合法繼位的問題,近代以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史學家相信雍正皇帝是正常繼位的。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一批專著和文章有力地支持了雍正合法繼位說,包括1985年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教授出版的雍正傳》、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韋慶遠教授發表了《論封建皇權和皇位繼承問題199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李國榮、張書才合著的《實說雍正2000年海外學者楊啟樵教授撰寫的《揭開雍正帝隱秘的面紗》等。
至於那幾種質疑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說法,大部分史學家判斷,康熙的遺詔有滿文、漢文、蒙古文幾種語言。按照民間所說其修改了漢文,但是蒙文、滿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間傳說為傳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書寫規則,並無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稱,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宮所藏約1000萬份清朝文件中,並無例外。而且,最重要的是,於字在古代只做人名,傳位於應該是傳位“於”,從書寫習慣和內容上分析,變“十為“于都是不可能的。
當然,揭開雍正即位之謎的最好辦法便是核對傳世的康熙遺詔《康熙皇帝遺詔》共有4份,其中兩份在大陸,兩份在臺灣地區。按照清朝宮廷中的慣例,皇帝的聖旨一般都有專人起草,等皇帝提了建議後再正式蓋章頒佈。因此,其中有兩份是底稿,另兩份則是正式的版本。只有將這4份《康熙皇帝遺詔》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才能夠接近答案。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這隻能是一個空想。


與此同時,史學界現在越來越傾向於相信在康熙皇帝的遺詔,胤禛才是繼承帝位的最佳人選。在有實力爭奪儲位的諸皇子中,皇太子胤礽因求皇位過急而遭貶,皇八子胤禩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十四子胤禵地位雖顯赫,但從種種跡象看並未被康熙定位繼承人。而胤禛狡猾無比,與諸兄弟表面關係很好,並且深得康熙的好感。康熙晚年多次命他代行祭天,也表明康熙皇帝的確對他特別信任。另外,在諸多皇孫中,康熙特別喜愛雍正之子弘曆(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這也是證明是繼承帝位的最佳人選的有力證明。

胤禛在人們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這對他繼位合法性提出了嚴重挑戰

胤禛是在人們的嚴重質疑中登上皇位的,這對他繼位的合法性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尤其來自朝廷內部和諸位兄弟之間審視的目光,更讓胤禛有一種不寒而慄的壓力。他知道,任何一點疏忽,不但會導致他帝位的崩潰,還會帶來一場血腥的、骨肉相殘的家庭悲劇。
胤禛知道,朝野內外,之所以對他的執政地位提出質疑,就是因為兄弟之間對權力失落的一種陰謀。但唯一能夠讓自己擺脫政治困局的辦法,就是用能力來證實自己駕馭全局的水平,並通過政績來展現自己的帝王風采,從而為大清江山的穩固創設條件。也只有在贏得廣泛民意支持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削減來自朝臣和兄弟的肘與抗衡的合力。
胤禛在廣泛汲取父皇康熙治國理政經驗的同時,還逐漸推廣改革措施,並對一些政敵採取了有效的收攏和打壓手段,使他很快就步入了獨立執政的嶄新時代,為康乾盛世的承前啟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