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几开始,寂静的上涧村忙碌起来,每天车来车往,他们来干嘛


粉条,是以红薯、马铃薯等为原料,经磨浆沉淀等加工后制成的丝条状干燥的特色传统食品。中国各地均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成品粉条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按形状可分为圆粉条、细粉条和宽粉条等.在山西晋南一带,每年冬季都有村民加工红薯粉条,以备春节和来年春夏食用。粉条是杂烩菜必不可少的存在,烹饪过后的粉条口感爽滑极富弹性,配合猪肉、豆腐、白菜等做成的杂烩菜是民间一种常见的美食。

到了腊月,晋南的农村就开始了红薯粉条的加工,今天我们来到的是一个叫做上涧的小山村,听村里人说,村子共120多户人家,但大都外出务工或在县城居住,现在村子里只有不到20户50来口人了。这个村从2015年就成立了荣杰合作社,再加上政府鼓励村民们种植红薯,无偿提供红薯苗,红薯收获后全部出售给合作社。村民们赚种植红薯的钱,同时解决了合作社制作粉条的原料问题。

荣杰合作社的主人叫范荣杰,是这个村的村主任,今年63岁了。用老范的话说,就是自己干了一辈子农活,现在有机会做老板,必须好好干他一场。这几个师傅是老范从外地请来的,每天每人合到300元工钱。今年老范收了20多万斤红薯,打了3万4千斤粉。


来老范家带班的张师傅说,他们老家也有做粉条的传统,而且人人都掌握手工制作粉条技术,在多年的漏粉制作过程中,琢磨出了一套粉条制作配方,不加任何添加剂,漏出的粉条色泽透亮,口感筋道,品质好,很受欢迎。

他们4个人分工明确,从和面、漏粉、捞粉、捋粉和挂粉这几个环节中,每人负责一道工序。

由于多年的默契配合,干起来非常顺手,再加上老范还从村里找了几个帮忙的,每天能做粉条3000斤左右。从腊月十号左右开始漏粉条,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是时不时有车辆来拉加工好的粉条,二是村里的村民也把自己家的红薯粉拿去加工,加工好了在村里晾晒。这就使得平日里冷冷清清的村庄有了些许生气。

老范说,没法子呀,漏粉条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出力的活,自己有力气,但没技术,只有每年请人来漏粉条,毕竟和面的硬度、煮粉条的火候、漏出来的粉条长度等关键环节不得马虎,直接关系到粉条的质量和卖相。

这几个就是村里来帮忙的,每小时7元,一天从早到晚要干十来个小时。老范说,没法子,到年跟头了,队里还有一摊子事要忙,错过了加工粉条的最佳时间,必须赶在腊月23之前把3万多斤粉做成粉条,现在外面电话天天催的要粉条,自己手里却没有货,只有干着急。


这几年,上涧村荣杰合作社粉条销路挺好。来订货的大都是回头客,也有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为了把销路走的更宽些,今年老范在包装上也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传统的编织袋装,就是自己吃的,另一种是包装盒的,用来走亲戚送礼看上去大方些。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作为礼品送亲戚朋友的包装,这是五斤一盒的。

这种正在装车塑料袋包装的,就是买回去自己吃,没必要在包装上再花冤枉钱。老范说,今天已经腊月25了,自己的三万四千斤粉条连加工带卖,总算全加工出来了,现在已经销售了2万多斤了。今年行情还不错。一斤粉条市场价七元钱。全部销售出去能卖23万多,出过师傅和帮忙人的工钱及材料钱,合作社收入在15万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