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宁哥说事


|导语:

一刀惊破水中天,赢得生前身后名!明成祖朱棣,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个争议极大的皇帝!面对削藩身死的危局,他以野望之心,不甘坐以待毙,奋然起兵拼死一搏,开山破石,杀出个永乐盛世、搏出个黄袍加身!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憎他者,道他残忍好杀、心狠腹黑、狡诈残暴;好之者,道他英明神武、胸怀天下、功在千秋!


欲论明君之“明”,须明白何为“明君“,明在何处——评价一个帝王的标准,应该是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多元化的视角做现实的解读!在华夏的帝王当中,象他这样毁誉参半的不在少数!那么,朱棣到底算不算一代明君呢?

一、“明”君是对帝王脸谱化的刻板解读!世俗在评价一个帝王时,往往是简单化地用“明君”和“昏君”的二元对立模式,对人物“撕裂化”、模板化解读。

例如,一说到“明君”,首先必说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始皇帝,再到后来的汉文帝、汉武帝,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淮右布衣、康熙乾隆!等等!

一说到昏君,必然是夏桀、商纣、秦二世,汉元帝、汉成帝、唐肃宗,宋徽宗!等等!

今天,我们只讨论“明君”!在世人眼中,所谓的“明君”,必然是那些心胸开阔、宽仁温厚、爱惜臣下、勤奋过人、卓有功树的皇帝!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价的标准更多的是基于“道德层面”的基准之上的,或者说,很多是受了演义、评书的影响,将民众的“好恶”作为评价帝王的标准。

要评价一个帝王是“明”是“昏”,必须要立足于史实、立足于当时客观的历史现状、立足于历史唯物的科学方式。

简单地说,就是这个皇帝干了什么,对经济民生有什么贡献,对华夏的发展有多少深远的影响!——不能仅仅因为“他残忍好杀”“他劳民伤财”“他穷兵黩武”“他好色好命”而给一个帝王戴上“昏君”的帽子。

所以,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撇开个人情感的好恶,摈弃世俗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帝王,才能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所以,对于朱棣,我们从他生平的功业去全面评价。


二、明君不一定是完美的道德典范,“人性化”“多样化”才是帝王这个特殊群体的真实面目

明君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1、有开天辟地之功的帝王——例如秦始皇,自商鞅变法始,励精图治、修整兵甲、屯田以实,得以奋六世之余烈,一举扫平六国,建立了华夏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华夏第一次以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立于世间。

秦始皇固然好杀,然其开创的一统大治,建立的政治架构、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长城,开凿运河,哪一样不是开天辟地的大功?难道仅仅因为焚书坑儒就不是一代明君了?

予民以惠天下大治的帝王——例如汉文帝、汉景帝二帝。此二帝,固然没有汉武帝开疆拓土、征伐四方、扬威域外的不世武功,但是他们开创的“文景之治”的升平盛世,却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仓禀充实,极大充实了国力。我们也可以说文景二帝懦弱内敛,不若武帝英明神武,然谁敢言此二帝非明君?


篡得李氏江山神器的武后——收安西四镇,打通唐与东罗马的通道,强调“建国之本,必在务农”,极大发展的唐时的农业,抗击吐蕃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


如无武后的“贞观遗风”,何来“开元盛世”,此昭昭于世之功,可称明君否?虽然武后以外姓把持朝政,但他执政其实的功绩,着实让一些帝王汗颜!


因“斧声烛影”为史家所诟病的赵光义——征回吴越、纳土于宋 !亲征太原,旋灭北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两征辽国,欲图收复燕云十六洲,虽未竞功,难道不是明君吗?赵光义虽然心狠手辣、寡薄无情,可那些有情的帝王是何等下场?


很多史家及世谷认知中,对成祖多有“损毁”,要害者无非两处:

一是朱棣得位不正!乃是造反篡位,从侄子建文帝手中抢得皇位,是乱臣贼子!然以当时削藩之酷烈,竟至湘王举家自焚,以燕王之勇武大略,建文帝能留他一命?逼不得已拼死一搏,何错之有?若说朱棣过于狠辣,敢问李世民对建成、元吉可曾留情?

二是朱棣杀伐过烈。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诛了方孝儒的十族!然以方孝儒所为,作为一个帝王,真的过分吗?无论是出于统治需要还是为了震慑人心,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所以,以此两点判断朱棣非明君,是辩事不明、眼界狭窄。

三、励精图治、功绩甚伟的明成祖,它的功绩足以让大多数帝王为之汗颜


朱棣起兵篡位,客观上带来了朝野的震荡和杀伐,也让史家对他多有指摘,然而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抹煞的!他历经数十年的呕心沥血,将满目疮痍的乱局变成了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的“永乐盛世”,一代明君,名留青史!


1、迁都北京、开疆拓土!当时,华夏主要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抗击外寇,天下以靖,朱棣毅然将都城由山温水软的金陵,迁到苦寒之地的北京,以“天子守国门”之势,震慑了游牧民族。期间,明成祖还征集举国工匠,建成了紫禁城,为我们留下了世界级的建筑瑰宝!

朱棣在位时,以帝王之身五次率兵北伐,南征安南,消灭残元!永乐一朝,受大明册封的国家共计三十余,朝贡大明者过五十之数,没有强盛的兵威,难道人家来朝贡是因为你羊排烤得好?再者,朱棣设贵州省、奴儿干都司,经略西藏,将明朝的实际控制疆域大大的拓展!


2、修撰大典、传承文明!永乐元年七月,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编撰《永乐大典》。共收录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的典籍八千余种,凡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更为难得的是,收录内容一字不易,按照原著原原本本录入,文献价值极高,是华夏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3、宣威海外、包容四海。自1405年,明成祖先后八次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启了大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考察!这支考察队共计二百四十余艘巨舰、二万七千余名船员。郑和下西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让华夏第一次了解到了大洋对岸的文明与繁荣,风俗与国貌,也让诸国了解到了在东方有这样一个繁华强盛的东方大国!明成祖的探险精神和高瞻远瞩,让其他的帝王黯然失色!

4、改革吏治、开风气先!如果要给皇帝评劳模,朱元璋一定能够入选!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管六部,这导致了皇帝每天穷于案牍,事无巨细皆要亲躬!


明成祖对这种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形成了相互制约、功能完善的内阁制度。终明一朝,内阁之中人才辈出,为治理大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套制度后来也被西方所效仿并延续至今!


5、修浚运河、沟通南北!北京战略位置重要,农业生产却远远落后于南方,为了统治的稳定,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清江浦,使元末久废无用的运河畅通无阻。


运河的开通,不仅使南方漕运能够顺利到达北京,也让运河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大动脉,运河经济带繁华一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再是梦想!


结语:

朱棣,以藩王之身而登大宝,坚毅果敢、杀伐果断、坚忍不拔!五千年文明仅此一人!他治国有方、雄才大略,胸中有大格局——修撰大典、扬威海外、疏竣运河、开疆拓土、迁都北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大明自成祖之后世的皇帝,皆受其遗泽!一代明君,受之无愧!


脂肪故事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

朱棣在位期间,先后五次率兵北伐,消灭残元势力,安定北方边境,最终病死于第五次胜利回师的路上,可以说朱棣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开后世君王之表率。

朱棣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明朝国威,纵朱棣一朝,来北京朝贡的国家超过六十个,受大明皇帝册封的国家三十余个,可以说,朱棣用自己的能力诠释了什么是“不怒自威”,什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很少发动对外战争的情况下令很多国家甘为明朝附属国,这种民族自豪感,我认为比那些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更有意义。能让敌人不敢主动侵略甚至甘愿俯首称臣,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朱棣便做到了这一点。

但朱棣的成就也绝不仅仅是对外政策上,在对内方面,朱棣采取了疏通运河,奖励耕种,减免赋税等措施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所以我认为,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用兵如神,是难得一遇的明君。

朱棣的功绩

编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迁都北京

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徐达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

建造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拓展知识

朱元璋在位期间,朱棣很本分的驻守北京,在燕地尽职尽责的防御蒙古人,从没做过任何僭越之事,“靖难之役”之前,朱棣是一个很合格的藩王,他完美的完成了朱元璋当年分封他们到各地为王,为朱家守江山的美好愿望。不得不说在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朱棣最像他,太子朱标仁孝,性情太软弱,其他的儿子大多都沉迷酒色,几乎都是庸俗之辈,只有朱棣最勤于政务,在封地脚踏实地的为大明朝尽心尽力,也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朱棣的身上散发着非比寻常的胆识与气魄,所以朱元璋将大明最重要的燕地交给朱棣,又给他娶了大明第一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为王妃,可见朱元璋很器重朱棣,而朱棣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因此对朱元璋而言,朱棣应该是他最为自豪的儿子。

当然了朱棣篡权并诛杀了很多建文旧臣,这是他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污点,如果朱棣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杀了这么多人,一定会受到后人万世的唾骂,但朱棣是一个君,所有对他的评价都不能仅仅站在“家”的角度而要站在“国”的角度去看,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这种时代的局限性,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如朱棣这般有野心,有能力成为一代雄主的人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很多牺牲。而且朱棣造反实在是朱允炆逼的,如果朱棣真的早就有造反之心,那么他不会等到北平被朱允炆派来的人接管之后再起兵,更不会等到自己的部队被朱允炆借口调走之后再起兵,历史上有自己的大本营被别人占了,部队被别人调走了再发动叛乱的吗?如果有那也只有朱棣一人而已,再看看朱棣起兵后的几次作战,很多次都是打了败仗,自己还差点被杀,从北京打到南京,虽然只用了四年,但却多次险象环生,这种狼狈真看不出来像是蓄谋已久的,更像是仓促起兵。

朱棣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他既做了一个君王应该做的,也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不管是为君为子,他都无愧于家,无愧于国。





喜爱历史的小陌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间22年,他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经济、促进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开疆拓土,他的文治武功和许多伟大的帝王相比丝毫不逊色。

这样的一个人,本来是不该有争议的。但是朱棣偏偏是争议很大的一位皇帝,他得位不正又残暴,因此遭到非议。让我们看看朱棣做皇帝后的所作所为,千秋功过自有定论。

1.成功削藩,巩固皇权

朱棣本来是藩王,因为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造反。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建文帝没有能完成的任务,居然由本是削藩对象的朱棣成功完成了。

朱棣刚坐上皇帝的宝座时,地位还不稳固,因此他对藩王采取分化手段,他厚待实力不强的各位藩王,“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旧封”,对军事实力强劲的宁王,朱棣则在即位当年就毫不犹豫地将其迁往南昌。

皇位坐稳后,朱棣就对各个藩王分别采取措施,在永乐元年(1403年)和永乐四年(1406年)分别革去代王桂和齐王榑的护卫及官属。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朱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朱植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朱橞为庶人。永乐十九(1421年)年,削周王朱橚护卫。

至此,各藩王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建文帝的削藩计划由朱棣完美的完成。

2.迁都北京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将都城设在南京。朱棣在“靖难之役”前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登上皇帝的宝座。

朱棣即位后,开始考虑迁都北京。其原因有几点。

一是南京是建文帝的根据地,建文帝善待江南士族,深得他们的拥护。朱棣篡位后,对建文帝的支持者展开血腥屠杀,在南京反对势力较大,让朱棣坐立不安。而北京是朱棣起家的地方,他在那里经营多年,迁都北京,有利于统治。

二是当时中国北方,有元朝的残余势力,还有契丹、女真、鞑靼等少数民族频繁骚扰中原。如果迁都北京,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抵抗这些少数民族的入侵。

三是北京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而南京处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

迁都是大工程,朱棣为此准备了十几年,他从山西迁了一万多户到北京,还从江南各地向北京移民,以促进北京的发展。

此外,朱棣还派人疏通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运输线。

永乐十五年,万事俱备,朱棣任命姚广孝负责营建北京。经过三年半的建设,一座宏伟的城市拔地而起。今天的故宫基本上保留了永乐的面貌,北京从永乐开始,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朱棣对于北京的建设社会主功不可没。

3.八十万大军平安南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遣使入贡,使者称原安南国王已死且无后人,现任国王为老国王外孙,被众人推举,暂理国事,于是朱棣下诏册封。

永乐二年,原安南国王的旧臣裴伯耆逃到中国,向朱棣禀报安南国内黎氏篡位的情况。不久后,原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也逃到北京。

永乐四年,朱棣派五千人马护送陈天平回安南,谁知竟被安南国王安排伏兵将陈天平杀害,并且将护送他的大明将士也一起杀害。

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棣的一生,都是他玩阴谋害人,这次老奸巨猾的他居然中了别人的圈套。

永乐四年七月,朱棣任命朱能为统帅,发兵80万讨伐安南,朱能在途中病逝,由张辅接管大军。

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了安南,之后朱棣下诏寻找陈氏子孙,无奈陈氏已经绝后,于是朱棣下诏将安南改为交趾,并入中国版图,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进行管理。

4.五征蒙古

永乐初,蒙古已经分裂为瓦刺、鞑靼和兀良哈三部。

鞑靼实力较强,其可汗为本雅失里,实际掌权者太师阿鲁台雄心勃勃,企图重新统一蒙古与抗衡大明。

永乐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者前往鞑靼要求通好却被拒绝,使者也被杀。

朱棣得知消息后十分震怒,当年七月,他发兵十万,以丘福为主将讨伐鞑靼,由于丘福轻敌冒进,明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朱棣决定御驾亲征,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领50万大军出征,五月十三日,朱棣与本雅失里在翰难河相遇,朱棣亲自上阵,打得本雅失里带着7骑人马落荒而逃。

六月初九,朱棣在飞云壑与阿鲁台军相遇,阿鲁台在战争中坠马后逃逸,明军重创鞑靼,由于断粮朱棣下诏班师。之后鞑靼向明朝称臣。

鞑靼衰弱后,瓦刺部趁机崛起,威胁到大明边境。永乐十二年三月,朱棣率领30万大军第二次亲征蒙古。大军在忽兰忽失温与瓦刺军相遇,朱棣给瓦刺军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重创瓦刺。第二年,瓦刺向明朝贡马谢罪。

之后鞑靼部经过数年的恢复,重新强大,于是他们背叛明朝,重新与大明为敌。

于是朱棣在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又进行了三次北征,但是由于鞑靼的阿鲁台采取避而不战的策略,朱棣这三次北征没有达成军事目标。

五征蒙古虽然巩固了边疆,但是也导致国库空虚,朱棣每次都带领几十万大军出征,耗费无数的钱粮。

5.派遣郑和六下西洋

郑和一生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年间。

永乐三年,郑和奉朱棣的命令开始了他的下西洋活动。郑和拜访了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有重要的外交任务,根据朱棣“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指示,郑和调解各国矛盾,维护沿途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大明的声望。

郑和所到之处,还开展海外贸易,并肩负传播中华文明的责任,郑和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艺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远播海外。

郑和下西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优秀精神。

6.编纂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朱棣下令解缙负责编纂《永乐大典》。为此朱棣召集了全国3000多文人参与大典的编纂。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的编纂竣工。全书共22937卷,11095本,总字数达3.7亿多,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包括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方面,保存大量的文献,极为珍贵。

看到朱棣所完成的这些功业,让人感慨这绝对是一代雄主。但是对他的评价偏偏争议很大,主要原因就是他得位不正和残暴不仁。

7.暴君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对建文帝的忠臣展开了血腥屠杀。朱棣召来方孝孺让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作为回应。

愤怒的朱棣将方孝孺诛十族,一共杀了873人,黄子澄、齐泰、铁铉、、陈迪等建文帝的忠臣也被残忍杀害,他们家的男丁都被残忍杀死,女眷则送往军营做军妓。

不仅对建文帝的忠臣如此残暴,对自己的下属,朱棣同样展现出残暴的一面。

朱棣有一位最宠爱的朝鲜妃子权氏不幸去世,朱棣怀疑是另一名朝鲜妃子吕氏所为,于是他命人将吕氏用烙铁烙一个月而死,并因此株连几百人。

后来诬告权氏的宫人鱼氏因和宦官的私情被揭发,自杀身亡。

朱棣还不罢休,严刑拷打侍候鱼氏的宫人,宫人忍受不了酷刑,于是诬称有人要谋杀朱棣。朱棣不分青红皂白将2800多名受到牵连的宫女活剐。

《明史》对朱棣的评价非常公正:“文皇少长习兵。…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朱棣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对明朝甚至是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他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但是他好大喜功,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大工程,连年征战、六下西洋、迁都等,这些庞大的工程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他还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总的来说,朱棣功大于过,算是一代明君。


雨夜读史


就此问题而言,可以肯定的回答朱棣是明朝的一代明君。早年期间,他被封为燕王,后朱允炆称帝决定削藩,终于决定起兵攻打建文帝。幸运的是,他打赢了这场战役。不过由于他的皇位是如此得来的,对于他的评价有时候会褒贬不一,就单论他作出的政绩足以称为明君。

政治上:设置内阁,改革吏治

称帝后,他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开始利用宦官出使、监军、分镇,设置东厂衙门,恢复锦衣卫。两者相结合,由此发展和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他完善了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了之后内阁制度的雏形。而这一制度后又被西方国家所效仿。

经济上:疏通运河,完善军事屯田制度


朱棣认为“斯民小康”乃是治平天下的根本,遂着重发展并完善了军事屯田制度,以保证对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在中原又鼓励农民种植荒地,促进了生产,由此在他执政期间,赋役达到了最高峰。为了满足京城的各种物资的需求,决定疏通运河,这一举措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军事上:南征安南,北征蒙古

安南自汉唐就一直属其领地,只是在五代后便独立为国。后趁元朝战乱时发兵霸占了丘温、庆远等五县。朱元璋在位期间因不愿再发动战争,便由着它处于半独立状态。朱棣称帝后,开始派兵攻打,最终取得战役胜利,被并入了明朝的领土。为了彻底清除元朝的残余势力,他决定亲自率军北伐。只是北伐蒙古却并不顺利,直到五次北伐才使得蒙古势力削弱,而朱棣也在战役胜利回朝途中病逝。

事实也证明朱棣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的,他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发展了经济、巩固了皇权、派遣郑和下西洋,在外交上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艾看历史


前不久大明风华在网上热播,剧中前半部分写得就是朱棣一家是怎样通过造反夺取皇位的,还有就是朱棣在位期间不断的发动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还有派遣郑和岀使西洋的剧情,其实这些都符合事实,朱棣就是明成祖,没错,他就是修永乐大典的那个皇帝,他的年号就是永乐。至于说他是不是一代明君,其实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度过中国古代史,我认为他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数一数二了,称得上一代明君了。


SungLui


我觉得朱棣是一代明君,论文韬武略上明成祖绝对是在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朱棣北征蒙古,南平安南,东北设指挥史,西南设宣慰使,西北设哈密卫。用强有力手段维护华夏版图完整。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商贸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我觉得说他是一代明君,也是名副其实。





云鹏品古斋


朱棣可以算是一代明君,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可以说得国不正,这是他的一块心病,但是他在位期间很有作为,政治上:设立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特殊管理机构。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各种举措,在政治上使朝局稳定,人民安定,对外也极大的宣扬了明朝的强盛国力,迁都北京,将国家的政治中心移到北方,可以算是有胆量有谋略,因为虽然元朝被赶走,但是依旧还有敌人,关外有瓦剌,鞑靼,兀良哈等部落,此举算是天子守国门,派郑和下西洋,拓展海外领土,使得万国来朝,极大的加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明成祖北伐、南征安南、望海埚之战,稳定了边疆,进一步加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另外在永乐十九年京师三大营,和地方部队展开盛大的阅兵,前来观礼的国家数十个之多,使得中亚,西亚国家与明朝交好,帖木儿帝国遣使来华,可以说,朱棣的一系列举措,确立了明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影响力,是巨大的,文治武功极盛。



弦间映月


明朝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皇帝,有的生性玩乐,有的发愤图强,纵观大明276年风雨沉浮,最受人关注的皇帝莫过于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朱元璋自然不用多所,作为王朝的开创者,理应受到万世尊崇,而朱棣上位的手段虽然并不光彩,但是不能掩盖他所取得的成就,史学家认为评价历史最杰出的帝王时,一定会有朱棣的席位。

与成长在朱元璋羽翼下的建文帝不同,朱棣生于战乱时代,在他出生时,朱元璋正与自己最大的敌人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甚至都来不及给下生的孩子取名,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直到7年之后,朱元璋顺利拿下应天,转头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竟然都有7个儿子了,于是在祭祀祖先过后,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自取了名字,7岁的朱棣第一次有了名字。

随着天下已定,朱元璋广封朱氏子孙,为了磨炼他们的品行,下令朱棣在内的皇族子孙前往安徽凤阳,这一去就是4年,这些年的经历让朱棣深刻感受到了民间疾苦,当上皇帝之后常常与人诉说,自己南征北战,不畏强敌,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

洪武13年,朱棣获封燕王,镇守北平,当时的北平可不是什么太平地界,经常受到边境强敌侵袭,可以说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话的前站,朱元璋能把这里交给朱棣,也能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信任,朱棣没有辜负期望,多次带兵出战,生擒北元大将帖木儿,战功赫赫,让朱棣逐渐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给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权力,使得他们拥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悲痛,执意要把皇权交代长孙朱允炆手中,只不过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将都死伤殆尽,军事行动处处依靠藩王,对此朱允炆十分忧虑,上位不久之后就决定削藩,数个藩王都被贬为废人,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朱棣势力。

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仔细谋划之后,打着靖难的名义起兵反叛,自北平向南进攻,接连拿下通州、怀柔,朱允炆慌了神,急忙让耿炳文领兵30万前去增援,结果一败再败,随后又以李景隆为大将,围攻北平,同年年底,朱棣挟持宁王,强行夺走其麾下的朵颜三卫,这群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集团,成了朱棣最大的依仗。

战事对南京不利,朱允炆急忙罢免齐泰等人,企图减缓朱棣进攻步伐,第二年双方在白沟河大战,朱棣兵法围攻济南,在铁铉固守下,朱棣无法更进一步,还赔上了大将张玉的命,朱允炆认为朱棣已经是轻弩之末,重新启用亲信势力,结果朱棣绕道而行,买通南京内部大臣,趁着防备空虚,接连攻下扬州、镇江,进入南京,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陷落,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朱棣进入南京以后,假意推辞一番,随后接任帝位,废除建文年号,企图抹杀建文帝的存在,以求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批判建文帝不遵从祖宗法制,靖难过后,朱棣广封功臣,同时为了表明建文帝“昏聩”,将建文帝时期因罪被捕的大臣统统释放,各项法令不论好坏,一律废除。

为了避免有人效仿自己造反,朱棣采取强制手段削藩,加强文官集团建设,初步形成了明代内阁制度,选拔朝廷大臣处理政务,朱棣还重视监察制度,鼓励群臣相互揭发,成立锦衣卫,加强中央集权控制。

朱棣来自北方,知道北方的重要性,1409年,朱棣与蒙古人搞好关系,随后多次亲征,巩固边防,在一切准备完善之后,正式迁都北京城,开启了全新统治。

纵观朱棣一生,以藩王名义造反,成功做了皇帝,多次御驾亲征政府守卫国门,此外朱棣重视航海事业的发展,几下西洋宣扬国威,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从这些政绩来看,足以称其为千古一帝,不过朱棣对待建文旧臣十分残酷,禁止一切人谈论靖难是非。

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皇帝,死后却遭到了一场劫难,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众所周知,嘉靖年间,掀起了一场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继承人,只能在同辈当中挑选接班人,嘉靖帝幸运的被选中,不过嘉靖上位之后与大臣矛盾重重,大臣认为嘉靖应该遵从武宗的父亲为皇考,自己的生父只能被称为兴献王,无权进入太庙。

对此嘉靖百般不情愿,坚持要给父亲挣个名声,执意与大臣们对着干,不惜大动肝火,当场打死数位反对者,一时间僵持不下,大臣们只好退一步,答应嘉靖的请求,不过这件事还不算完,古时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反,也就是太庙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开国君主之外,其余的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

嘉靖要把父亲的灵位放进去,自然就要难出来一个,按照关系亲疏来看,朱棣自然是最远的那个,就在嘉靖要动手的时候,却被大臣们联手拦了下来,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卫朱棣灵位,劝说嘉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彻底断绝他的想法。

既然朱棣的位子动不了,就从其余的灵位下手,找来找去选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没有太大的壮举,于是嘉靖就把仁宗的灵位搬到别处,换上自己父亲的牌位,可怜朱棣雄才大略,死后还差点被扔出太庙。


李一般般


明成祖朱棣是一代明君他对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却被后世的子孙所嫌弃差点被踢出太庙主要是因为当太庙只能允许七位皇帝存在。但是朱棣与这些帝王的血缘关系是最远的所以,当时嘉庆帝想把朱棣牌位移出太庙。

在朱允炆登上皇位之后就实行了削藩,就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导致了当时藩王手中的权力被剥削的特别厉害。当时朱棣觉得自己被压迫的非常厉害就决定起兵谋反。当时朱棣谋反成功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但是朱棣的继位并不是正统,所以说世人一直以来都认为朱棣的这个皇位是来路不正的也都多少有点看不起朱棣。

当时朱棣成为帝王之后为国家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当时他采用非常强制性的手段来削弱藩王的势力,同时还加强培训朝中文武百官。当时他带领军队攻占了安南扩大了自己国家的版图还支持郑和下西洋与外界交流。可以说明朝在朱棣的领导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在嘉靖年间朱棣的牌位差点被移出太庙。当时太庙里皇帝的牌位实在太多了按照当时的规矩只允许七位皇帝的牌位在里面。当时嘉靖皇帝想要把自己父亲的排位放到太庙里面就只能选择一位关系最远的皇帝的牌位移出太庙。到最后他选择了朱棣的牌位而就在嘉靖皇帝行动的时候被朝中大臣们阻止了。嘉靖皇帝最终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挑来挑去选择把明仁宗的牌位移出去了,他认为明仁宗的成就并没有明成祖的成就大。


大鹏带你看古建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吗?

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认为朱棣五征漠北是徒劳无功。然而朱棣在位的时候,不光有有五征漠北,还有七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重要举措,下面就给大家列一列朱棣的丰功伟绩!

首先是进一步开辟汉人生存空间的同时,奠定了今后600年的外交框架,甚至可以延伸到当下的“一带一路”,以及更远的未来。

1.开拓运河

很多人只知道,隋运河淤塞之后,新的运河是元朝忽必烈所修,对此顶礼膜拜。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元代大运河的运输量如何。 有说法认为,元代大运河每年能够供应给京师的漕米仅10万石,出处不可考,但从元代以海运代替漕运来看,运河确实不怎么好用。海运用着舒服一些,但是漂没很严重。

【海运,始於元至元中。伯颜用朱清、张瑄运粮输京师,仅四万馀石。其后日增,至三百万馀石。初,海道万三千馀里,最险恶,既而开生道,稍径直。后殷明略又开新道,尤便。然皆出大洋,风利,自浙西抵京不过旬日,而漂失甚多】。

元吹喜欢胡扯说明代坚持漕运是因为沿运河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反过来,运河如果能在运输物资的同时,帮助灌溉,带动沿线经济,岂不是天大的美事?

至于什么运河让沿岸老百姓破产,那么要问杨广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龙舟巡幸,又多次出动上百万人次征讨高句丽。

顺带一提,清代曹寅任江宁织造、管两淮盐务,家产丰盈,就因为运河带动周边经济。不过后来康熙大帝六次南巡,又强调不要扰民(虽然扰民不可能小),所以很多钱不得不由曹寅顶缸,曹家到雍正时代因为还不清顶缸的欠款被抄家,也就破落了。

总之呢,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此后明代运河最高漕运量高达400万石,运河也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极大地带动了沿边经济的发展。

2.贵州设省

朱棣的另一项重大贡献,乃是贵州设省。

汉唐以来,贵州群山便被大大小小的土司头人占据,元朝对贵州的控制,不过羁縻而已。安田宋扬四大土司瓜分了贵州大地,宛然裂土封王。

元成宗时代,试图开疆拓土,曾经在张弘范麾下效力的“金头将军”刘深(此人号称极为骁勇,张弘范的战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讨泰国境内的“八百媳妇国”。

然而刘深路过贵州西部,因征粮激起土著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女土司奢节(已故的安氏土司家主安里之妻)相继起兵,刘深迎战之下——

【深既不能制乱,反为乱众所制,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土兵随击,以致大败】【失地千余里】。

虽然元成宗增兵换将,但战局仍然缺乏起色,甚至连贵州城(顺元城)都被攻陷摧毁,征行万户张宏纲、贵州知州张怀德皆战死。

战争进行了两年之后,水东宋氏发生了分裂,元军才艰难地将奢节、宋隆济捕杀。 水西、水东两土司并未被废除,其削减的土地很一部分被交给了播州杨氏,导致了播州杨家势力的壮大。元政府只是重建了贵州城,选址在今天的贵阳。也就是说,元对贵州的实际控制,仍不过贵阳孤城。

到了永乐朝,朱棣借思州田氏内乱之机,果断介入,遣贵州都指挥使顾成率军讨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思州田氏毁灭性打击,令其一蹶不振,一举夺取了贵州东部铜仁一带的两州八府之地。

随后,朱棣又胁迫水东宋氏交出了大片膏腴之地,扩大了贵阳的管辖范围,从此在贵州设省,不断移民,贵州汉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力和文化也快速发展。


3.析分麓川

永乐帝对于云南同样重视,延续了洪武朝大力经营云南的国策。 1388年定边之战后,麓川王国虽然损失了一些土地,影响力大跌(详见拙文《定边之战》),但实力仍然雄厚。

思伦发之子思行法在位期间,朱棣继续削弱麓川,册封泰族头人,分割出木邦(今缅甸掸邦北)、孟养(今缅甸克钦邦)、孟定(今临沧耿马)、大侯(今临沧云县)、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坝)、湾甸(今保山昌宁)、孟连(今临沧孟连)、者乐甸(今普洱镇沅)五长官司,使麓川辖地仅剩勐卯、陇川等地,强大的麓川王国一蹶不振,从此云南大地,始为中国之有。

4.扫清倭氛

在东面,朱棣则解决了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延续百年的倭寇之祸。

忽必烈东讨日本,不但损兵折将,丧师辱国,而且导致了财政困窘的镰仓幕府经济崩溃,大量生活不下去的武士下海为寇,整整折腾了元朝百年,元王朝无力剿灭,使得元代沿海军民痛不欲生。

朱元璋时代诸事纷纭,精力有限,虽然与日本有过往来,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倭寇问题。

到了朱棣时代,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文武两开花,一方面令名将刘荣镇守辽东,在望海埚大破倭人,剑光寒贼胆,另一方面与日本开勘合贸易,室町大将军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身份,向大明称臣纳贡,约束倭寇。于是百年倭氛,一朝廓清,大明声威,远播东国,下次倭寇大规模侵袭,已经是明朝后期嘉靖朝之事了。

5.开辟丝路

2018年春晚,在世界人民面前公开展示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丝路山水地图》是明代中后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 明代与中亚、西亚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再次开拓,正是从朱棣派陈诚五使西域开始的。

陈诚,江西省吉水县人,一生曾五次远使西域。这五次出使西域,除赴撒里畏兀儿重建安定卫,安抚葱岭以东天山南北旧疆诸地外,其主要使命是与帖木儿帝国的友好往来。第二次归来,陈诚向永乐帝呈上一份报告《西域行程记》,即作于他出使哈烈的途中,这是他的旅行日记。书中详细记载了他自肃州出发一直到哈烈的具体行程以及沿途的气候、地理、风俗民情,是明代初期关于中亚形势最重要的资料。

《西域行程记》的发现,对研究明代的中西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行程记看,陈诚一行自酒泉北门外西行,渡过北大河,途径嘉峪关,沿着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至哈密,然后赴西域,终点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顺利完成。 明代经略丝路,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商业发展,扩大国家影响力,更是为了实现汉人未竟的梦想。

汉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被安息(帕提亚人)阻挡,功败垂成。而唐王朝也未能和拜占庭帝国建立正式外交联系。永乐朝之后,明王朝继续开拓丝路,终于和对东方自称鲁密(即罗马)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取得了官方联络。

明代中国与土耳其的交住,可以从《明史》(卷三三二)记载中得以证明:

【鲁迷,去中国绝远。嘉靖三年,遣使贡狮子、西牛。……五年冬,复以二物来贡。即颁赠,其使臣言,长途跋涉,费至二万二千余金,请加赐。……二十二年,偕天方诸国贡马及方物。明年,还至甘卅。会迤北贼入寇,总兵官杨信令贡使九十余人往御,死者九人。帝闻,褫信职,命有司棺敛,归其丧。二十七年、三十年入贡。其贡有珊瑚、琥珀、金刚钻、花瓷器、锁服、撒哈刺帐、羚羊角、西狗皮、猞列孙皮、铁角皮之属。】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的时候,土耳其人常来中国访问。特别是在嘉靖年间,土耳其五次派使团来华访问,其中一次使团的成员达90余人。对于这些土耳其的使团,中国皇帝极为重视,下旨热情相待,甚至在回程途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要亲自过问,妥善处理。这表明在当时中土友好交往是朝廷中的头等大事。

大明王朝西拓丝路的终点一直到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圆了古人与欧洲世界级帝国东西互尊的梦想,大明雄风,远追汉唐,岂不令人血脉贲张乎? 而丝路的开辟,也成为技术、资源和信息的重要输入渠道。清王朝虽然拥有新疆,但是对中亚、西亚的影响力远不及明朝,也就比明朝闭塞许多。

6.开设奴儿干都司

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治所在特林,今俄罗斯境内。

元朝也曾经在这里设置了“征东元帅府”,原因很搞笑,企图通过鞑靼海峡(今称鄂霍茨克海峡),抄袭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区。后来忽必烈死了,元朝内政乱七八糟,没人再提继续打日本的事情,征东元帅府也就没人管理了。

当时明王朝接收的辽东辽西之地,残破无比,经过明一朝经营,也不过达到300万左右人口。(详见本人另一个回答《明朝后期东北也是中国领土,可为什么有人说清朝留给中国的领土增加了?》)。终明一朝,当然是无力把北面的松嫩平原进行移民,同化当地的女真人,更不必说开发外东北。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设努尔干都司是地图开疆,这正说明了朱棣超越时代的国际化视野。松嫩、黑龙江以外之地,纵然大明不能消化,亦将留给后世,不容他国染指! 朱棣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此期间,明朝在松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厂,有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为证。 亦失哈在永乐时代建立了永宁寺及永宁寺碑,宣德朝再往奴儿干时发现被土人所毁,马上重建,并劝谕土人以祸福,此后该碑存留至今,成为中国曾经拥有外东北的重要标志。

而清吹号称东北是清朝的嫁妆,但清朝在外东北却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标志物。 按照正常的发展,汉人应该在明朝之后的王朝涌入整个东北地区,将其彻底汉化。满清却因为本身民族原因导致的自闭,使得东北人口稀少,适合耕种的外东北终于沦陷于沙俄之手,此清廷所以大有罪于中国,大辜负于前朝也。

7.经略西藏

明代以茶马古道控制西藏,而其重要节点,也在于永乐时代。

永乐五年,朝廷特谕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刺思巴监藏巴里藏卜会同护教王、赞善王等藏族首领,主持复置驿站事宜,以通使者。同时还派遣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等人赴西藏"设立站赤,抚安军民"。永乐十二年,明朝又遣中官杨三保持谕阐化王及甘、青、川等地藏区大小首领,"令所辖地方,驿站有未复旧者,悉如旧设置,以通使命"。内地与西藏地方的交通驿站经过这样多次的修复与增设,"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元虞盗贼矣"!――《元、明、清时期的西藏地方》

后来清代福康安入藏,使用的就是永乐时期修建的道路和驿站系统。

8.经略泰国

泰国北部的泰兰纳王国,元代称为八百媳妇国,与泰国南部一直风俗迥异。

元朝曾经多次试图征服八百媳妇国,1292年秋,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命不敦忙兀鲁迷失征伐“八百媳妇国”,此役中,元军平定了车里(勐泐),却误以为车里就是八百媳妇国而凯旋,使兰纳免于被元军蹂躏的命运;元成宗朝大军走到路上就因为征粮激起水东水西之乱;元仁宗朝,八百媳妇国又犯边,元仁宗下令大军征讨,但很快放弃,云南王则似乎与八百媳妇国有所交锋,而且没有讨到任何便宜。

元泰定帝即位后的1325年,以厚利进行招诱,先是以勐泐王国设置车里军民总管府,兰纳也进贡并请置官守,元廷乃于1331年设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此时元朝已经极为虚弱,麓川王国肆虐西南,兰纳的归附,不过是贪图财物,并未去除王号,与西夏称臣于北宋毫无差别。

【永乐二年设军民宣慰使司二,以土官刀招你为八百者乃宣慰使,其弟刀招散为八百大甸宣慰使】朱棣继位后,马上利用兰纳王国内部的矛盾,试图拆分兰纳王国。
【是岁,遣内官杨瑄赍敕谕孟定、孟养等部,道经八百大甸,为土官刀招散所阻,弗克进……西平侯沐晟奏:"奉命率师及车里诸宣慰兵至八百境内,破其猛利石厓及者答二寨,又至整线寨。木邦兵破其江下等十余寨。八百恐,遣人诣军门伏罪。"】

而面对兰纳王国的不安分,朱棣坚决地进行讨伐,将其打败。相对于元朝对兰纳王国没有取得任何军事胜利,朱棣的经略是让人扬眉吐气的。有明一朝,华人向东南亚的移民规模大大超过了宋、元,这里既有时代发展的因素,也有明朝对东南亚一连串军事胜利所建立的威慑力的影响。

(PS:后来兰纳王国对明朝极为恭顺,直到被缅甸东吁王朝吞并,后来又相继被泰国南部的阿瑜陀耶王朝、缅甸东吁王朝(阿那毕隆中兴后)、缅甸贡榜王朝、泰国南部吞武里王朝、泰国南部曼谷王朝所统治,最终在19世纪被曼谷王朝彻底吞并。

朱棣的继承者们以及清朝的君主们没有利用东南亚的多次变局,将兰纳纳入版图,实在极为遗憾,但却不能否认朱棣经略八百大甸的意义。


要做个总论的话,永乐帝做的那些看起来是撒币的事情,无不创造出穿越时空的国际影响力,影响着600年后的我们。人民可以不记得康熙,不记得乾隆,不记得皇太极,但绝不能不记得在汉武帝和明永乐帝的时代,这个民族所走过的轨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