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抗戰的勝利,是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無分黨派,無分敵我,華夏子民,共同努力換來的勝利,現在的武漢更是如此,只有團結一心,才能打好這場勝仗。(現在接著從上次的薛嶽包圍日軍106師團開始)

萬家嶺血戰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萬家嶺戰役圖

此時的日軍第106師團突圍遇到重重困難。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所用的五萬分之一比例軍事地圖還是岡村寧次在1926年從軍閥孫傳芳處竊取而來,難以與萬家嶺當地的地形參照。

而日軍在崇山密林中試圖藉助指南針標定方向,卻因當地有磁鐵礦而導致指南針失靈。

"當我發現敵軍來襲時,聽到令人恐怖的迫擊炮聲越過我的頭頂在前面50米的地方爆炸了。炮彈擊中了馬群,馬群炸了窩般的在烽煙中亂衝亂撞。

離開九江有數千匹馬,到雷鳴谷時,一匹馬也沒有了。

從第二天開始,我們中隊就躲在水溝、土堆四周跟敵軍對峙。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日軍

然而由於四周的山中都是敵人,子彈從四面八方飛過來。" 原106師團的倖存者輜重運輸兵那須良輔戰後在《地獄谷中的三個星期》一書描述了日軍當時的絕望,

"戰友們大都受傷,也有些因為飢餓和疲憊而倒下。死在水溝的戰友們,他們的臉色都變成茶色而浮腫,白花花的蛆蟲從他們的鼻孔和嘴巴掉下來。一連幾天都沒吃東西,只能從漂浮著同伴屍體的水溝裡舀髒水喝,活著的人也都快變成了鬼。我也覺得我的死期到了。對著月亮,我放聲大哭。"

在蔣介石對薛嶽務必在10月9日24時前全殲日軍106師團,作為給"雙十節"獻禮的命令下,第106師團的防禦陣地在10月9日徹底崩潰。

薛嶽第1兵團主力第74軍第51師在師長王耀武指揮下,命令第305團團長張靈甫親率敢死隊,經浴血奮戰佔領萬家嶺戰場最高峰張古山制高點,徹底斷絕了日軍退路。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張古山戰役


為拯救死傷慘重的日軍第106師團,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官俊六大將親自組織向萬家嶺地區空投了200多名聯隊長以下軍官,以補充該師團戰鬥力。

此舉動在整個抗戰中絕無僅有,顯示出中國軍隊對第106師團的重大殺傷。

萬家嶺大捷

的惟一遺憾是未能俘獲第106師團師團長松浦中將。

戰後一名日俘供認,中國軍隊"幾次攻至師團部附近,司令部勤務人員,都全部出動參加戰鬥,師團長手中也持槍了。如果你們堅決前進100米,師團長就被俘或者切腹了"。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國畫《萬家嶺戰役》


儘管如此,日軍此次慘敗,從時任第1兵團第32軍141師師長的唐永良少將在一年後路過萬家嶺戰場時所作的描述也可見一斑:"萬家嶺戰場周圍約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佈滿了日軍和我軍的墓地。日軍的輜重,馬的屍骨、鋼盔、馬鞍、彈藥箱、毒氣筒、防毒面具等等雜物,俯拾可得。許多屍骨足上穿著大足趾與其他四趾分開的膠鞋,顯然是日軍屍骨。有的屍骨被大堆蛆蟲腐爛後,蛆蟲又變成了蛹,蛹變成了蠅,蛹殼堆在骷髏上高達盈尺……""

圍繞著雷鳴谷劉村(今磨溪鄉南田一隊劉鞔鼓村)都是敵人的墳墓,人骨、馬骨……此外沿山麓、沿道路、沿溪流,無處無日兵骸骨,若說五步一屍、十步一馬,並不算過分,統計雷鳴谷劉村、嗶嘰街、萬家嶺一帶戰場,日兵骸骨至少在6000具以上,馬骨至少在千具以上。"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萬家嶺戰役下的日軍


萬家嶺激戰前,江北中國軍隊在武漢外圍最後一個重要陣地田家鎮,於9月29日失陷。

以空間換時間,一城之得失,並不會決定勝負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武漢會戰

9月29日,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也正在這一天召開。

10月7日,中共中央向各地黨部發出指示,要求他們著手為武漢撤退作好宣傳和輿論上的準備:"現日寇正集中最大兵力進攻武漢,田家鎮已失守,武漢不守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各政治機構在宣傳鼓動工作中應注意:現在不應強調保衛武漢,因過分強調,武漢一旦失守,則會產生悲觀失望及一切不正確的觀念;

立即加緊說明我們應爭取防禦武漢之持久,但應強調武漢即使失守,中國仍能繼續抗戰保衛,說明中日戰爭之持久性……且一城之得失,不會決定勝負……"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葉挺將軍

儘管葉挺將軍評價萬家嶺戰役"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但此役未能讓中國軍隊在整個武漢會戰期間保住武漢,卻實現了蔣介石預定的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10月24日,日軍對武漢形成了東、北、南三面包圍的態勢。

同時為策應武漢會戰,日軍於10月12日在廣東南海大亞灣登陸,並在10月24日切斷了粵漢鐵路,佔領廣州。

雖失武漢,但抗戰決心仍依然堅定

蔣介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此時武漢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強保持,則最後必失,不如決心自動放棄,保全若干力量,以為持久抗戰與最後勝利之根基。"

在堅持抗戰而非妥協投降的大前提下,必要時機放棄某些據點的戰略認識方面,國共雙方所見略同。

10月24日,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並下令"

將凡有可能被敵軍利用之虞的設施均予以破壞!"


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保衛戰(下)

漢陽鐵廠

鑑於上海的教訓,國民政府早在1938年3月就開始拆遷漢陽鐵廠。

九江失陷後的7月30日,中共主辦的《新華日報》連續載文,要求政府緊急搶救人力,搶救物資,絕不能留下資敵。

武漢的工人階級也發出呼籲,提出了響亮的口號:"保全一分工業就是獲得了一分勝利的保證。"

10月17日,第五戰區長官部部署最後撤退階段的作戰任務。

與淞滬會戰和南京會戰後期截然不同的是,中國軍隊在嚴密的組織下,以大無畏的勇氣和作戰膽識,主力全部跳出日軍的包圍圈。

歷時逾4個多月的武漢大會戰,中日雙方動用了開戰以來最大兵力,日軍最終未能殲滅中國100多個師中的哪怕一個師,最終佔領的只是一座燃燒了兩天的空城。

如今,武漢又在進行一場"保衛戰",作為一個武漢人,在這一個英雄城市下生活的人,我相信在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努力的情況下,一定能打贏這場武漢保衛戰,拿下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


【您的每個點贊 關注,都是對作者創作的肯定】

【如有不同觀點看法,歡迎在評論下方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