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小团圆》完成于一九七五年。当时张爱玲已经离开香港,在洛杉矶定居。

她写这本小说的初衷有两个,一是她一直想写,另一个是朱西宁来信说他根据胡兰成的话动手写她的传记。她希望他不要写。

她写完以后寄给编辑,编辑的意见是希望她做两个方面的更改,一个是修改女主人公盛九莉的经历,不希望别人从盛九莉的身上联想到张爱玲;二是修改男主人公邵之雍,对其身份进行改动,比如改成地下工作者,双面间谍,结果为了钱而叛变等等。


编辑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张爱玲,担心此书出版,引来读者的批评,破坏了张爱玲在读者中的形象;另一个担心就是当时胡兰成还在台湾,担心被其利用。

而这个提议张爱玲接受,却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办法完成修改。此后,这本书作为遗产留给了宋以朗的父母宋淇,直到宋以朗的父母去世,2009年宋以朗根据张爱玲生前的来往信件,看到当初影响出版的点都已经不存在,于是,拿出遗作,出版发行。

此书虽然穿着小说的外衣,从来往的信件中也知道,其实是张爱玲的自传。书中重点写了童年和自己的爱情故事。对于张爱玲来说,尽管她有不错的家世,但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不幸的童年;看似美好的爱情,却永远都没有等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温情。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童年的始原性创伤

文章分为三个大的内容,1--3章(1-132页)主要讲盛九莉的童年的生活,4-10章(133-243页)写盛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11-12章(244-283页)写盛九莉的母亲回来,她和邵之雍的分手及以后的生活。(结尾)

看上去童年的生活只写了三章,但是所占篇幅却是最重的。她详细地描写了童年时发生的点点滴滴,而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童年的固守,及童年对她的一生地影响。

在小说中,童年的事件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是800元奖学金的事。也正是这件事,导致了她和母亲在精神上的决裂。

当时安竹斯先生寄给她800元钱,是因为她申请过奖学金,但没有通过,而安竹斯先生为了鼓励她,给了她一个小奖学金。从一方面来说,是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孩子因为老师的肯定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的存在。故而,她非常慎重,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母亲,在她看来,这是一张生存通行证,它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代表着自己的努力。

我记得我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没有得过奖,六年级的时候居然进步了二百名,老师不但在家长会上表扬了我,还发了奖状,还有好几个漂亮的本子和笔。当时的我高兴得几乎要跳了起来,刚放学就迫不及待得飞奔回家,告诉母亲,说自己得了奖状。母亲高兴的把我抱在怀里说,我女儿真棒!当时还给我五分钱。得到了母亲肯定的我,变得对未来更加有信心。

而相比盛九莉,当她那么重视的一件事却被母亲怀疑,怀疑她同安竹斯老师有性交易,还把这笔钱给输了。自己那么重视的一件事,却被母亲如此看轻,可以想象,当时的她有多失望。也就是这次,她看淡了母女关系,只用庸俗的金钱来衡量彼此之间的亲情。表示要还母亲的钱。在她看来,还钱,也就意味着母女的亲情关系变成了陌生的债务关系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第二件是学校遭遇空袭

当时日本攻打香港,在香港的上空空袭投弹,学校不得不停课。很多同学都投亲靠友,有的还结婚走了。而她无地方可去,只得随学校的老师和部分同学转移,在转移的途中,差点被日本的炸弹给炸死,在那个生死关头,她内心有很多情感,却没有人可以诉说。

在这场灾难中,她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感受到了死亡的降临,那个给以她肯定的安竹斯老师被打死了。她是最不信上帝的,可是在那个时刻,她抬起头来,在心里对楼上说,你待我太好了。其实停止考试就行了,不用把老师也杀掉。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安竹斯老师对于张爱玲的意义,不仅仅是老师,更是给以她肯定,承认她价值的一个人。而这个人却走了。这让张爱玲陷入到悲哀之中。

如果说母亲对她的伤害让她冷漠,那么安竹斯老师的离去让她关上了渴望温暖的心门。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第三件是继母对她的打骂,父亲把她关在黑屋子里。

小时候的盛九莉并不希望他父亲再婚,故而对于父亲再婚一事,她嘴上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是有着深深的担忧,竟急出肺病来,吃了一两年的药方才好。

如果说父亲在再婚前对姐弟俩还算不错,那么再婚以后,对其可以说是不管。放任继母对他们的伤害。

书中讲述了继母想要生孩子,要了她的大洋娃娃;为了节约费用,要她在贵族学校穿她过去的旧衣服;还有一次盛九莉在母亲处过夜,回家就被继母翠华给打了一个嘴巴,原因是她没有告诉她。还反咬盛九莉打了继母,于是亲生父亲又把她狠狠打了一顿。把她关到了后楼坏了的小房子里。而她在那个房子里生了一场大病,继母只给了一盒万金油。

童年的回忆就好像内心中撕开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在这三章中,张爱玲给以文字是浓烈暖丽的语体色彩与讥诮冷峻的叙述腔调。就好像面对安竹斯先生的死,她没事一样的洗袜子,然后抽噎起来,但是就像这自来水龙头,震撼抽蓄半天才迸出几点痛泪。

看似坚强的张爱玲,其实内心非常脆弱,敏感、自卑,而这些事情的发生,在她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永久性的难以磨灭的创伤。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人童年幸福,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童年不幸,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治愈童年。而张爱玲属于后者,童年给以的创伤让她一辈子都在停留在童年,回忆童年的伤害。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爱的始原性创伤

爱的自我呈现

如果说童年让张爱玲变得敏感,内敛,自卑;那么爱情让张爱玲从里面走了出来,完全的敞开了心扉,释放了自我。

在张爱玲看来,胡兰成是懂她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她文章的肯定,还在于他对她的欣赏。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那个安竹斯老师,因为张爱玲没有申请到奖学金,于是为了给以肯定和表示对她的欣赏,给以其一个小奖学金。我想,对于张爱玲内心来说,那是她童年的温暖。

而同样的,胡兰成在未见面时,便肯定了她写的文章,然后找到这里来,两个人天天交谈,更表示对其欣赏和仰慕。与其说,张爱玲爱胡兰成,不如说张爱玲更爱他给以自己的尊重、肯定和欣赏。

因为在童年的时候,除了安竹斯老师,其他的人都没有,也或者说从来都没有欣赏过她,肯定过她。而成年后的她,胡兰成的出现,无异于生命中的一缕曙光,照亮了她童年的阴影,也给以了她爱的温暖。

于是,她在他的面前,大胆的表露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自我呈现,比如捡拾他的烟蒂装进一个旧信封中,比如她说自己瘦了,以前没有这么瘦过;比如“我爱上了那邵先生,他要想法子离婚”等等。

而她这种对爱的渴望,对爱的追求,都是一种爱的自我呈现,一方面她抛弃了自卑的心理,全心的信任她爱的人,另一方面,让她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仿似找到了另一个全新的自己。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爱的自我释放

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张爱玲与他之间是一段很纯情的爱情故事,张爱玲的形象是纯情的玉女形象。

但在《小团圆》里,书中所要表达的,却完全相反。她向所有人大胆的揭露了自己,揭露自己的内心,揭露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于她来说,她不是胡兰成笔下的纯情玉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渴望家渴望温暖的普通女人。

她爱他,在明知对方有妻子的情况下,她还奋不顾身的要与他在一起,因为在她看来,那些都是过去的人或者将要成为过去的人。

她爱他,大胆而露骨地写了他们之间的情欲,及自己每次的感觉。写得那么浓烈而又隐秘,写得那么无知而又无畏,如此大胆细腻的描写,既是对这段感情的一种情感上的释放,更是对过去的被压抑的爱的一种释放

但她的爱并没有换来她所期望的爱,虽然有一纸婚书,却没有获得真正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从童年的黑暗中走入爱的阳光下,又从爱的阳光下走入爱的黑暗中。这种爱的始原性创伤体验在她往后的人生中都难以从中走出来。故而即便在文章的最后,她的梦中,依旧是他,是他给以她的快乐。

豆瓣7.6分《小团圆》: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始原性创伤体验


启示

我记得看过一本书《生命的重建》,作者路易斯.海1岁左右父母离异,而母亲再婚后,继父对她非常不好,经常打骂她,雪上加霜的是她小时候就被一个邻居强奸了。15岁的时候因为对爱的极度饥渴和卑微的自我认知,她把自己奉献给了任何一个对她好的人,结果在16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婴。

可以说,她的童年和爱情中,给以的创伤是沉重的,深刻的,致使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直到后来,她结婚,14年后丈夫出轨离婚,自己患癌,她才开始重视自己,学会爱自己,赞同自己,逐渐的认识到了来自童年和爱情给以她的始原性创伤的伤害,重新获得了新生。

无论是张爱玲也好,还是路易斯.海也好,她们都经历了童年的不幸,遭遇了爱情的痛苦。但她们却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

1、发展自己的爱好

即便生活再不幸,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爱好,从而努力的发展自己的爱好,让它成为自己的事业。有了爱好,也就有了精神上的慰藉,即便过去不幸,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幸转移到爱好中去,从而获得内心救赎

2、爱自己

爱情是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一面。所以,即便我们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也没有关系,及时止损就好。在往后余生中,我们依然可以爱自己,理解自己,宽恕自己。

最后,我把路易斯.海的一段话送给所有曾经有过不幸的人,希望你们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我选择从过去的经验里学习新思想。无所谓对与错,无所谓好与坏,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只留下过去的经验。我爱自己,我让自己走出过去,享受现在,我就是我,我知道我们都充满了热情。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