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在古代,工藝美術就是含有藝術價值的手工製品。其生產形態等同於手工業,其文化性質則屬於造型藝術。“工藝美術”是個後起的語詞,在中國的歷史尚不足百年。詞語雖晚,但它涵蓋的若干門類卻是最早的藝術創造。工藝美術是什麼?對此,業外人士還常有誤會。依照不會引出異說的理解,可以根據材質,把工藝美術粗分為絲綢等織物、陶瓷、玉石、金屬、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類。這樣就能明白看出,其主體是蘊含著藝術價值的日用品,此外,還有欣賞品。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黑陶鷹尊

欣賞品,現在又通稱為“特種工藝美術”。其實,在日用和欣賞之間,從來就沒有斷然的界線,所有的日用品都能欣賞,許多欣賞品又可使用,只是,欣賞品的材質往往更高貴,製作更加考究。有人願從奇技淫巧的視角品評工藝美術,把鬼斧神工當做衡量價值的最高標準,其偏頗已不言自明。若一定要從中搜尋出可取之處,那麼,也至多僅與特種工藝美術相通。

二、適用的原則

除少數純屬玩賞之作外,工藝美術最關心適用,造型和裝飾往往體現著功能的需要。中國古代長期以農耕民族為主體,與其定居生活相適應,器物造型大多安定穩重,便於陳放。而在遊牧民族入主的時代,便攜器物為數眾多,這體現的是統治民族馬背上的生活。他們生活形態的演進又令器形不斷變化,遼代的皮囊壺就是明證,其造型的發展體現了契丹民族從遊牧過渡到半定居。較細微的變化表現在同類器物的體量差異,一樣是注子,茶湯是熱的,故茶注不配注碗,酒液是涼的,故酒注每配注碗以加溫;一樣是酒具,碩大的往往反映著所貯酒的溫和,小巧的則每與酒的濃烈相聯,這猶如今日通常不以小杯飲啤酒,不用大碗喝白酒。裝飾與功能的聯繫不及造型密切,但日用容器的裝飾有從立體向平面發展的明確趨勢,如元以來的陶瓷裝飾已大體是彩繪的一統天下,這無疑同彩繪的器物更宜清洗有關,因為其裝飾與器表大體平齊,不易藏汙納垢。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綠釉皮囊壺

造型和裝飾都要合宜,妄求奇異,濫施雕琢與適用的原則大相徑庭。不妨於用是一般的尺度, 有助於用是更高的標準,這樣,工藝美術之美就受到了限制,其創作有如帶著鐐銬的舞蹈。適用束縛了庸手,也玉成了巧匠,他們的姓名雖多已不傳,但無數作品都是其智慧和才華的豐碑。楷模是漢代的宮燈和唐代的香囊,它們融美觀與適用於一身,構思之巧、製作之精令人驚歎,其設計原則至今仍可視為典範。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景德鎮窯刻花青白瓷酒注和注碗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長信宮燈

三、材料與技術的制約

任何作品都是以材料製成的,材料的不同必定帶來產品的差異。中國古代容器以陶瓷、金屬、漆木為主要材料,後兩類的造型可方可圓,大小皆宜,而陶瓷卻基本是圓的變化,尺度也適中,這就是材料特性造成的。陶瓷以粘土等為原料,拉坯時,過大過小已然不易。焙燒中,坯體還要收縮變化,坯體越高大,變形越顯著。對同樣大小的坯體,圓的變化小於方直,而人的視覺難以感受不很周正的曲線,卻對稍有變化的直線極敏感,扭曲的造型既不美觀,也不適用,因此,古代陶瓷造型幾乎都同尺度適中的圓有關,過大過小和方直的造型僅屬不惜成本的高檔製作。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官窯青釉琮式瓶

材料的作用還滲透到更細微的方面,如青花瓷的圖案呈色雖都靠氧化鈷,但色調卻往往不同,有凝重、淡雅之分,還有濃豔、灰暗之異,基本原因就是鈷料的化學成分不同,是西方的高鐵低錳,還是中國的高錳低鐵。甚至,似乎無關宏旨的輔料也會帶來變化,仍以陶瓷為例,清代彩繪瓷的花紋往往比明代精細,這是因為清人常在彩繪顏料中調油,而明人卻是調膠,油的質地遠遠比膠細膩。既然材料如此重要,那麼,在不小的程度上,一部工藝美術史也可看做材料的歷史。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景德鎮窯鬼谷子下山圖青花罐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蛋殼黑陶高柄杯

在一定意義上,工藝美術的歷史還是技術的歷史。這不僅因為材料必須藉助技術製作才能成為產品,更在於不同的製作技術常常要引出產品的差異。原始陶器的胎體有厚薄之別,厚胎的可用手製,也可輪制,而薄胎的卻非輪制不可,假設沒有快輪的發明,蛋殼陶的產生就不可思議。青銅器的鑄造可用合範法,也可用失蠟法,但唯有失蠟法才能使器物玲瓏剔透。與漢魏相比,唐以米的統機圖案往往形象細膩、線條圓潤、色彩豐富這實在得益於瑋線起花技術的啟用。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曾侯乙青銅尊盤

四、造型、裝飾與其主導

從構成的角度,可以把工藝美術分解為造型與裝飾兩部分,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都在不斷演進,但造型的變化總小於裝飾。從史前到今日,碗的造型變化不大,而裝飾卻因時而異,同樣是梅瓶,從宋到清,造型的變化更小,而裝飾卻代代不同。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造型較多聯繫著使用,裝飾則側重在欣賞,古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較慢,而審美等觀念的不僅變化較快,個體差異也較大。因此,造型較穩定,裝飾更活躍。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剔犀盒

工藝美術裡,容器地位重要,其材質也有高低貴賤之分。玉和金銀材料珍稀,價格昂貴,按等級制度,這類茶酒器的使用者往往較尊貴,而漆木、陶瓷材料易得,價格低廉,材料的使用通常沒有禁限。顯然基於貪戀奢華,傾慕權勢的心理,金銀器的造型和裝飾往往成為漆器、陶瓷器移植的對象、取法的典範。相反的情形固然存在,但根本不足與材質低賤仿高貴的規律抗衡。玉容器等級最高,而能辨識出的影響卻遠遠不及金銀器,這與它們數量太少有關,優質材料已然難得,使用中又易損壞。絲綢裝飾的影響最深最廣,其花紋和色彩不僅是別等第,分貴賤的標誌,還因最富展示性而凝聚了裝飾藝術的精華,體現著審美時尚的變遷,不僅總為各類工藝品仿效,還充當著新式樣最快捷的傳播者。

五、認識功能與審美意義

從生產的角度看,階級社會的工藝美術不外官府和民間兩類。官府的產品大多自有官派的用場,設計、造作秉承上命,絕容不得以工匠的創造破壞了欽定的法度。民間的產品大多要投入市場,工匠既然賴以維生,作品就必須迎合主顧的趣味。欽定的法度針對著全社會,若非罕見的定製,銷售的對象總包括著地位、財力、信仰相當的人群。這樣,幾乎每件作品的面貌都至少符合一個階層的好尚,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普遍性,所蘊含的共同性遠遠大於特殊性,這與可以“寫心”的詩歌、可以“自娛”繪畫截然不同。因此,通過工藝美術,能對時代審美風尚及其變遷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這是憑藉其他文藝門類難以做到的。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蟒袍

工藝美術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屬性,儘管它不是純藝術,創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說教等為宗旨,但它對人的影響又絕不小於純藝術。因為,人可以不去欣賞純藝術,卻無法在衣食住行中逃避工藝美術,即令作品素樸無文,也必定有線型、帶顏色,人不必去專門欣賞它,而它卻永遠在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形式語言,潛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審美意識,如影隨形般左右了人的終極審美判斷。這種影響發揮的方式別緻特殊,但產生的功效深遠強大,令其他藝術門類無法企及。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越窯青瓷壺

六、時代主流與生產格局

官府的生產擁有雄厚資財,佔用優質原料,驅役能工巧匠,製作精細考究,產品為統治集團和國家政治服務。由於使用者在文化上的統治地位,官府的生產也是時代的主導。民間的產品或投人市場,或由生產者自用,其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都不及官府,製作也稍粗。

古代社會,尊卑貴賤各有等第,工藝美術就是等級制度的物質體現,從材質到品種,從圖案到配色,高下有別,不可僭越。使用者身份越卑賤,所受限制也越多,但是,在不違反制度的前提下,民間產品常以官府為楷模。因此,等級差異雖在,而藝術追求趨同,甚至會違制僭越,製作與官府酷似的產品。至於官府作坊的產品,由於設計常常是統一的,故尊卑貴賤雖有差別,但風格面貌卻大致相同。在主流工藝美術之外,少數民間高檔品的情況特殊,它們崇尚優雅雋永,專一表現士大夫情趣,時時顯示出獨立於主流文化之外的品格,但人宋以後,它們才逐漸嶄露,明清方始大盛。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黃花梨木

陶瓷以外,工藝美術的生產中心往往在城市及其周邊,這不僅因為那裡作坊集中,能工巧匠薈萃,還因為城市都是商業的中心。商業對工藝美術的意義絕不限於銷售,還能因此帶來競爭,刺激造型、裝飾、技術的不斷翻新。陶瓷之所以例外,全在於生產狀況特殊,那大規模的取土採石、大面積的砍木毀林、饒造中的爆灰揚煙,實在不宜在都市展開。當然,還有特例,那就是專為宮廷製作的窯場,只是,其規模通常不大,數量也極為稀少。

七、基本風貌與文明價值

與西方相比,中國藝術含蓄優雅。工藝美術雖非典型,但也表現充分。文人士子的物品自不必說,若以最講究精緻高貴的皇家制作為例,則宋以來,它們中的許多竟然典厚無文,把美凝聚於造型、質地和色彩,這同西方的錯金鏤彩對比鮮明。優秀的作品強調意蘊,形象大多誇張變化,與現實保持著不小的距離,即令寫實,也重在神韻,不拘形似。觀念的表達往往迂迴曲折,鄙薄刻露顯豁,注重渲染氣氛,講求象外之意,餘韻綿長,因此,它耐尋味,禁琢磨,引誘欣賞者調動聯想去填充生髮。這樣,含蓄優雅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的高明之處,也是其他國度不具備或頗欠缺的最大藝術特色。

知者創物——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其特點

青瓷碗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夙享盛譽,原因除絲綢、瓷器等的發明和長期高躋世界頂峰之外,也有它濃縮了獨特的文化風采和不盡的藝術美妙,還在於它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連續傳統的工藝美術。在域外的許多地區,都曾創造出輝煌的工藝美術,歷史甚至比中國更遙遠,作品比同期的中國還精彩,但那裡,都因外來的軍事佔領或文化征服而改變,甚至中斷了自己的傳統。由於中國文化的深厚博大,工藝美術雖幾度受到強烈的西方衝擊,而外來的因素不久便溶人傳統的洪流之中,中國工藝美術始終綿延相繼,自成體系。

至於工藝美術的重要,還在於長期是中華文明傳播的主要載體。中華文明深厚博大,但觀念的差異、語言的隔閡,使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藝術長期令遠方的域外人士難以理解。絲綢、陶瓷不同,它們既美麗,又適用,備受喜愛,是在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中國產品。而域外人士在使用它們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認知了中華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