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2個概念後,老子的“道”從複雜變簡單

很多人都對老子的“道”很感興趣,卻覺得這個“道”太複雜、很難理解。

這其實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找到理解“道”的入口。

在我看來,如果你能理解下面2個概念,你會發現老子的“道”不是自己想象得那麼複雜,而是很簡單。

這2個概念就是“有”和“無”。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很多人讀完“道可道,非常道”就蒙圈了,頓時不知道該怎麼理解“道”了。


瞭解2個概念後,老子的“道”從複雜變簡單


其實老子緊接著就做了很詳細的說明。雖然他認為“道”是難以描述的、難以命名的,但“道”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有”,一種是“無”。

正如《易經》裡寫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這裡的“陰”和“陽”,就相當於《道德經》裡的“無”和“有”。

那《道德經》裡的“無”和“有”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瞭解2個概念後,老子的“道”從複雜變簡單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和莊子說的“未始有物”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世界的起源是‘無’,而這個‘無’代表的是一種抽象的存在”。

而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是指“‘有’是實物性的存在,是天地萬物的根基”。這就好像我們說地球是由於宇宙大爆炸而產生,那宇宙就屬“有”,是地球上的萬物之母。

“道”有時候表現為“無慾”,這是“道”的精妙之處;“道”有時候又表現為“有欲”,不過“有欲”只是表象,通過表象看清本質才是“道”之所在。

可以說“無”和“有”都是從“道”而出,這和《易經》所說的“太極生兩儀”是一樣的,“道”就是“太極”,而“無”和“有”就是“兩儀”。

但是,由於“無”和“有”的命名不一樣,所以很多人對此產生誤解,以為它們是兩樣不同的東西。

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它們的統稱是“玄”。

老子之所以說“玄之又玄”,是因為他認為“有無相生”,世人只有理解了這2個概念的緊密聯繫之後,才能推開“道”的眾妙之門。

確實如此,正如《易經》裡所說”陰“和”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陰盡成陽,陽盡成陰),“無”和“有”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無盡成有,有盡成無)。


瞭解2個概念後,老子的“道”從複雜變簡單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無所有,這就是無盡之時,接下來你就會慢慢從無到有;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應有盡有,這就是有盡之時,接下來你就會慢慢從有到無。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其實就是生命的軌跡,是生命哲學的線路圖。

你在苦苦追問“我從哪裡來”,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從‘無’中來”;

你在苦苦追問“我要到哪裡去”,答案其實很簡單:“我要到‘有’中去,最終皈依‘無’”;

你在苦苦追問“我是誰”,答案其實很簡單:“我是有‘無道之人’或者‘無道之人’”。

領悟什麼是“無”和“有”,什麼是“道”,這才是我們努力去克服人性弱點、存在這個世界的意義!

對於老子的“道”,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