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文|桂鱼秋风镀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知乎上曾有人问过一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重要的技能,或者智慧是很多人还没有领悟到的?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认怂。

在生活中,竞争是一种好的成长法则,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拼命去争。有的时候,懂得示弱和认怂,其实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和修养。

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梁冠华老师扮演的朱高炽就是一个懂得认怂的主。

身为朱棣的长子、大明帝国的未来储君,朱高炽表现得非常怂,总是被弟弟们各种欺负,在父亲朱棣面前,朱高炽往往吓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唯唯诺诺。

如此怂包软蛋,连他的儿子朱瞻基都有些轻视他。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但历史上的朱高炽果真是这副“怂样”么?

决计不是,朱高炽号称“明仁宗”,一个“仁”字,足以彰显出后世君王百姓对他的肯定与爱戴。

那朱高炽为什么还要表现的那么怂包软蛋呢?因为他需要示弱,他懂得认怂。

懂得示弱与认怂,有时就是一种高级的智慧与修养。

金正昆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智者示弱,愚者逞强。”说的就是,真正厉害和聪明的人,很多时候会比较怂。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对更优秀的人认怂,是一种教养和尊重

作为从靖难之役中九死一生的燕王朱棣,雄猜刚愎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军队主帅打没了,皇帝亲自上,朱棣先后五次亲征蒙古,打的蒙古部落最终分裂。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朱棣在前线征战,大后方的稳定工作自然就交给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炽一边协助处理朝中政务,一边调集粮草供给前线。

可是,即便他殚精竭虑、日夜不休,还是因为疏忽大意出了纰漏,被朱棣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甚至被他的兄弟嘲笑。

要知道,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炽镇守北平,馈给粮草,抚恤百姓,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出丝毫差错,为什么老爸带着他兄弟去胖揍蒙古人,朱高炽却屡屡犯错误了呢?

我个人认为,朱高炽在故意认怂装傻,好让他老爸朱棣放心。

毕竟朱棣也是个权力欲望极高的皇帝,虽然及不上他老爸朱元璋废丞相分六部、高度集中皇权的壮举,但他也创造了一天忙于政务只休息2个小时的记录。

要知道朱元璋在世时,即使在批阅上千奏折、还帮着百姓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情况下,每天仍保持着2个时辰(也就是4小时)的休息时间。所以朱棣绝不是个昏庸皇帝,甚至还是个妥妥的工作狂。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明史》中写他“事无巨细,咸决于上”,就是说他称帝后操控权柄,永不放权的锐气。

所以朱棣在跟蒙古人干架时,自然不会忘记派人监视他大儿子朱高炽监国的一举一动,也会趁人不备,突然干涉朝政,改变原有部署,打得朱高炽措手不及。

面对这么优秀强悍的父亲,朱高炽会怎么办?如果撂担子不干了,父亲肯定会对他极为失望,朱高炽一脉的利益受损。

如果表现太过完美,秋毫无犯,又免不了父亲的猜忌:这小子,表现得这么好,该不是想笼络大臣,登基当皇帝吧。

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认怂示弱,偶尔犯一些错误,让老爸朱棣稍微宽心:这小子处理问题还欠点火候,还得我敲打历练。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这样做既满足了父亲朱棣的权力欲望,也不影响自身发展,朱高炽的怂,装得恰到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说“虎父犬子”,意思是老爸像老虎一样威猛,儿子却像小狗一样怂,听着虽然不好听,不过有人强势有人示弱,一家人倒也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当然也有反例,康熙皇帝与太子胤礽就是“虎父熊子”,两个人都很优秀,也都很强势,谁都不想认怂,结果自然是个悲剧。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懂得认怂,是因为有正确的自知之明

在《大明风华》里,朱高炽不仅对他老爸朱棣装怂,对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也认怂。

老二朱高煦勇武过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曾经多次救他老爸朱棣于危难中,朱棣见他大喜,鼓励他说:“勉之,世子多疾!(努力吧,你大哥身体不大好)”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这种纵容与宠爱,更加助长了朱高煦夺嫡的野心。

在他大哥朱高炽面前,朱高煦飞扬跋扈,毫无人臣之礼,甚至预谋武装夺权。

老三朱高燧掌管锦衣卫与谍报势力,自然也想争夺太子之位。

但很奇怪的是,朱高煦始终不以为意,在兄弟面前,他以礼相待。

甚至他的弟弟们嘲笑他是“废柴大哥”时,朱高煦也是唯唯诺诺,连一句反击的言语都没有,怂包至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朱高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强项是当个守城之君,一线打仗他做做后勤补给还行,要是真刀真枪的前线厮杀,他远远比不过老二朱高煦。

论军事,他差一点;论谋略,他也比不上老三朱高燧,毕竟朱高燧掌管锦衣卫多年,也算是个把玩权谋的高手,干特务工作的人,有的是奸诈谋略。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朱高炽有自知之明,这两种优点都不具备,所以他容忍兄弟们的顶撞行为,更是在比他优秀的兄弟面前装怂示弱,毕竟国家还需要他们一起治理。

同样的,朱高炽也会放下身段向兄弟们请教军事谋略与权谋之法。

《大明风华》里,“朱家五子”讨论研究军事战役的场景,就是真实的写照。

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认怂。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彻底了解自己。”

优秀的人,都会有自知之明。这份自知之明会让人变得谦逊,当身处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要放低姿态向别人请教和学习。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懂得认怂,需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感

印象中,“太子”这个职位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但是我们发现朱高炽很多时候会主动回避他“太子”的身份。

《大明风华》剧中,朱棣亲征,让朱高炽监国,结果朱棣回来就要看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奏折。

朱高炽委屈地对儿子朱瞻基哭道:“我监国已经累成这样了,你爷爷还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时间竟站不起来了,被朱瞻基搀起来后,再由两名太监架着回屋。

在朱棣面前,朱高炽也大吐苦水、积极认怂:“这活我干不了,当您的太子不成,我当您儿子总行了吧。”

言语真挚,一下子戳中了朱棣的内心柔软处。

是啊,这孩子往大的方面讲是本朝太子,往小的方面讲还是我的亲生儿子,我一手抚养长大,是不是我对他要求太苛刻了?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朱高炽主动降低身份,用伦理亲情感染朱棣,最终获得谅解。

拥有过高的身份感的人,会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出来,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

这会让我们在受到万众瞩目的同时遭受千夫所指。

所以我们不妨降低身份,回归自我的最初状态,用最原始的风貌感染他人,这样我们一样能获得谅解与尊重。

朱高炽,这个历史上最“怂”的太子与储君,既没有他父亲朱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霸气,也没有他兄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豪迈。

他像个默默无闻的“功狗”,在父亲面前装怂,在兄弟面前示弱,他用他的谦虚忍让换来大明王朝政权平稳过。

他爱惜民力、不好杀伐,与民相息,这种仁君,也许史官不会用激昂的文字书写,却值得民众永远爱戴与敬仰。

“一秒变怂”过后,我们会滋生“一念之仁”,“怂”是表象,“仁”是根本。

适当认怂、懂得示弱,这个世界从不缺强者,只缺大智若愚的“怂人”。

他因贪吃差点当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却开创了“仁宣盛世”

【排版|匆匆 审核|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朱高炽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