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為什麼要殺兒子?不但殺,而且還將兒子的頭顱示眾

明朝中後期也推崇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人都願做高談闊論的文人,而抗拒成為揮刀征戰的將軍。當時,朝廷的統治者只處理內憂,全然將國家的外患拋諸腦後。因此,這一朝代,也並沒有出現什麼名垂史冊的大英雄。

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一個本是文官的大臣,卻轉身蛻變為朝廷的精幹武將。而這個人,還是我們所熟知的抗倭大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為什麼要殺兒子?不但殺,而且還將兒子的頭顱示眾

據記載,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他不僅是一名優秀的詩人和書法家,更是一名能力超群的軍事家。

從明朝初年起,倭寇就不斷侵擾山東沿海,使得戚家所在的登州衛,成了海防的前哨。自明太祖洪武時期至戚繼光之父戚景通任登州衛指揮僉事之時,戚家前後五代已鎮守登州衛一百四十餘年,始終活動在抗倭最前線。

然而,這樣的將門家庭,給戚繼光的不僅僅是一個世襲指揮僉事的職位,還有戚家在百餘年抗倭戰鬥中積累的經驗。而這,便為戚繼光最終成為一代抗倭名將奠定了基礎。那麼,如此功勳卓著的戚繼光,為何會成為明朝的得力武將呢?其實,這與伯樂張居正的賞識,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當時的張居正是朝廷的重臣,他在尋找戍守邊關的武官時,發現了戚繼光。於是,像發現寶貝一樣的張居正,就寫信給戚繼光的領導,讓他對戚繼光多照顧一些。過了些時日,張居正就將戚繼光提拔為了薊鎮總兵,使其享有了練兵和行政的各項權力。而此舉,也算是為戚繼光之後的高升,做好了鋪墊。

當然,作為被賞識的“千里馬”,戚繼光也對張居正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激不盡。當時,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時,戚繼光還派了自己的親信部隊,為其護航。而且,他在軍中遇到什麼解決不了的大事,也會首先找張居正來商議。可見,兩人的關係,已經到了非常親密的地步。

戚繼光為什麼要殺兒子?不但殺,而且還將兒子的頭顱示眾

當然,任何事情都會有物極必反的一面,而張居正和戚繼光,顯然也陷入到了這樣的困境。當時,因為兩人過分的交往,很多大臣都覺得戚繼光一定是站在張居正這邊的人。所以,在張居正去世之後,戚繼光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到了這場猛烈的倒張運動之中。

但是,那些巧言善辯的文官,卻不知道的是,戚繼光的伯樂,並不止張居正一人,還有譚綸。譚綸其實是文官集團的一員,但是,他卻與那些文官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其常被指派在東南等沿海地區做官,所以,對當地遭遇的倭寇之亂,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

他雖為文官,但是,卻對軍事和用兵之道極為感興趣。為了更好地清除倭寇之亂,譚綸還經常親自去前線指揮,甚至,一度加入戰鬥。身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倭寇之亂又是如此的近在眼前,所以,譚綸非常賞識軍事才能出眾的戚繼光,他提出的一些作戰計劃,也都得到了譚綸的採納。

譚綸對戚繼光的關照,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當時,戚家軍在裝備不足的時候,也是譚綸為戚繼光備齊了裝備。而戚繼光,能夠升任為福建總兵,其實,也和譚綸的推薦,有著很大的關係。後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當譚綸剛剛被升遷為保定總督時,他做的第一件事,竟也是將戚繼光調到自己管轄的範圍內,做最高將領。

可見,其對戚繼光是發自內心的賞識。

戚繼光為什麼要殺兒子?不但殺,而且還將兒子的頭顱示眾

後來,做了兵部尚書的譚綸,雖然無法再與戚繼光共事,但是,他卻依舊關注著沿海抗倭的事情。

當然,僅憑譚綸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足以讓戚繼光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的。當時的文官與武將,是完全不對盤的,戚繼光若是光環太大,便會引起文官的憂慮。而他若是毫無建樹,卻又會導致文官彈劾。但萬幸的是,戚繼光把握的度剛剛好,他並沒有辜負譚綸對他的期望。

戚繼光同自己的伯樂譚綸一樣,抗倭的決心是堅定的,這也可以從他斬殺親生兒子這件事情上看出。當時,戚繼光正在與倭寇交鋒,按那時的局勢來看明軍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在倭寇撤退逃走的時候,戚繼光囑咐自己的兒子伏擊,而自己則佯裝失敗,將敵人引至仙居城,這樣就可以將其一網打盡。

但是,年輕氣盛的戚印,卻將父親的話全然拋諸腦後。雖然,最後也將敵人全都殲滅了,但是,卻是違背了軍紀。事後,戚繼光執意要拿自己的兒子問罪,雖然,當時有很多人都勸阻他不要這樣幹,最後戚繼光還是將戚印斬首,並將其頭顱示眾,以達到警示他人的目的。

可見,戚繼光為人確實是剛正不阿的。

戚繼光為什麼要殺兒子?不但殺,而且還將兒子的頭顱示眾

戚繼光抗倭的決心,從其斬殺兒子這一件事情中,就可窺見。他雖然用嚴格的軍紀處決了自己的兒子,但是,卻培養了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雖然,法外有情,但是,在當時,倭寇暴亂如此頻發的時代,這種行為,卻是能夠被大眾所理解的。

戚繼光抗倭有這樣的決心,再加之其出色的軍事作戰才能,領導一支作戰神勇的抗倭軍隊,想必也並不是一件難事。雖有幸得到兩位伯樂的賞識,但是,戚繼光的成功其實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努力。而他抗倭成功,其實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明史·戚繼光傳》、《張居正大傳》、《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