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再多活幾年,清王朝還會那麼快滅亡嗎?

用戶3532765609


如果慈禧多活幾年,清朝大概率能多苟幾年,但是一定會很快滅亡。

慈禧臨死之前,清帝國是個怎樣的外憂內患的局面呢?

先說外憂,八國聯軍侵華之後,中國經濟命脈被列強把控,清廷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走狗,中國也完全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千年未有之變局,慈禧沒有完全能力解決。

如果外憂只是讓慈禧頭疼,那麼,內患幾乎能要了慈禧的老命。

清廷最大的內患是什麼呢?

一,漢族官僚崛起。

二,南方革命烈火。

三,滿族官員衰退。

一句話概括就是:滿人的江山,如同太監上青樓一般,大勢已去。外憂不過是讓慈禧割讓土地、出賣主權、卑躬屈膝;內患則直擊滿人最核心的東西——皇權。

1908年之前,即慈禧駕崩之前,清廷最重要的11個部的滿漢大臣比例為7:4,滿人雖然控制了多個重要部門,從威望到手腕,均不如漢人官僚。

比如說,軍事上,漢人官僚袁世凱掌握新軍;政治上,張之洞、楊士驤等漢人名臣穩壓滿人一頭。

慈禧為了將清廷的權力重新集中到滿人手裡,明裡暗裡貶斥漢人官僚,一旦有漢人官僚去世或者下臺,立馬安排滿人官僚上任,不管其是否有資歷、有能力。比如,曾有11名漢官同時被免,代之以11名滿洲貴族官員的事件。

慈禧越是如此,越說明清廷江山百孔千瘡,越是激起漢人官僚的不滿。

在漢人官僚對清廷統治不滿之外,是有志革命青年,對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不滿。於是,南方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家,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起義。

僅在慈禧死前的一年,就爆發了至少4起起義:

1907年7月,革命黨人在廣州發動起義,攻陷陽城後不久,被清軍擊敗;11月,孫中山在鎮南關發動起義,攻克之後,被清軍擊敗;1908年3月,孫中山率領革命家攻打雲南河口,打下之後又被清軍擊敗;10月,安慶炮兵大營發動起義……

革命趨勢越來越明朗——一開始,只有革命黨人自己在搞;僅僅過了一年,革命黨人就在軍隊中發動了起義。

按照這樣的形勢,用不了多久,整個南方就將是革命黨人的天下。

慈禧太后靠淫威能穩得住朝廷,還能穩得住南方革命黨人?要知道,革命黨人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慈禧作為“韃虜”的頭子,肯定第一個要被驅除,到時候就管不了她是死是活了。

對於慈禧本人來說,幸好她死在了1908年,沒能親眼見證清朝的滅亡。

否則,以慈禧的性格,她絕不會在辛亥革命之後,被一大票漢人官僚威逼利誘,宣佈滿清皇帝退位。玩硬的,清廷缺錢少糧沒兵;玩軟的,革命黨人不會放過她……慈禧還是難逃一死。

慈禧死後,大清還是會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