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前言:代表着传统动画最高艺术水准的吉卜力工作室,由个性鲜明而风格迥异的高畑勋和宫崎骏共同创办。高畑勋算得上是宫崎骏的伯乐、导师和朋友,但他的名字又常常隐藏在耀眼的宫崎骏后面,对荣誉和赞赏从来都是不争不抢,淡然处之。

相对于宫崎骏擅长在奇幻的魔法世界里展开宏大叙事、演绎深远的哲学命题,高畑勋更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涓涓细流,以细腻沉稳、颇具文人气质的散文诗般的手法呈现平淡人生的诗意与释然,在宫崎骏的光芒之下,虽显宁静淡然却又耐人寻味。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岁月的童话》是高畑勋导演的一部动画电影,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简单而平凡,高畑勋擅长挖掘潜藏于平淡恬静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真谛。这部影片在1991年制作完成后创下了18.7亿日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地年度最卖座动画电影。

女主人公妙子是一位27岁的报社女职员,她向报社申请了10天休假去乡下探亲。在列车上,妙子从飞逝的风景中,感怀时光倒流的美妙,勾起了她对童年的回忆。

到站后,迎接妙子的是自己姐夫的表弟俊夫。在俊夫的帮助下,城市中长大的妙子很快熟悉了乡下生活。在她与农民亲密相处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被乡下纯朴而原始的生活气息所吸引。在妙子返回东京的前夜,俊夫的奶奶突然撮合她与俊夫相好,妙子经过反复斟酌,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释放自我和找寻真我的电影,也是一部动漫背景下唤醒我们正能量的青春回忆录。

影片以平行时空的叙事方式,细腻地讲述了童年往事给妙子带来的成长与重生。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主题内涵、风格表现”这三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妙子成人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找寻与重塑新生,以及人的身份认同和构建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 叙事结构:影片采用商业动画极少尝试的散文诗式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呈现生活的复杂性

● 主题内涵:以心灵成长为主题,展现妙子“从蚕蛹变为美丽蝴蝶”这一百味杂陈的生长过程

● 风格表现:以现实与回忆并置的超现实镜像场景,引起观众共鸣,激发出找寻真我的深切同感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01、叙事结构的呈现

这部影片没有采用传统的戏剧性架构,而是采用了散文诗式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

散文诗式的叙事结构,既不会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二元对立的人物或是非判断。整部影片的进程都在把许多同等重要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综合成一个总体,来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戏剧性没有浓缩在一起,而是被引至于河流中,分散成许多小溪和沟渠。

① 影片的散文诗式叙事双线并行,事件场景呈现出了两个平行关系的生活空间

一条线索叙述城市里的妙子利用假期,回到乡村享受田园生活。在乡间,她遇到了放弃大城市的优越工作而致力于农业发展的年轻人俊夫,两人相识并相互产生好感。在俊夫的感召和自己内心的驱使下,妙子最终选择留在了一直向往的乡村。另一条线索则呈现妙子在假期里对于自己小学五年级一桩桩往事的回忆。

影片用质朴、舒缓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渲染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悠远,亦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关于往事回忆的情感神韵。

无论是在现实时空中的“出发、到站、采花制胭脂、短途旅行、求亲”,还是往昔时空中的“初尝菠萝、洗浴事件、挑食、初恋、生理事件、分数问题”,每件事情都是并列且不分轻重的“小溪和沟渠”,以生活化的开放性状态和妙子的内心情感变化来进行串联架构。

这种自然而随意的结构,使影片呈现出生活本来的原始面貌和流动特征,引领观众畅游于妙子的现在与过去相互交替的两个时空中,感受不同时间层次的多角度的生命美感,进而深刻体会妙子的童年回忆对现实生活的解说。同时,使观众在充分品味妙子的过往时也被影片牵引着走进自己的过往,参与到影片带来的思考之中。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② 散文诗式结构贵在“形散而神不散”,外在形态貌似随意松散,精神内核则有力凝聚

影片没有执着于叙事上的戏剧化模式,不讲究以矛盾冲突为核心的观赏效果,但营造了围绕主题而产生的审美张力,这种张力的展现和释放是一种渐变的艺术效果,强调逐步完成的过程。

在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中,剧情发展的驱动力由传统的戏剧性结构的矛盾产生、发展、高潮和解决,转化成为人物情感与情绪的变化。影片将表面上妙子的现实与理想中的妙子的冲突进行了淡化处理,外在的叙述张力被妙子内在的心理张力所替代。

现实中的妙子对童年的妙子“小五”的回忆,都是为她在现实中的生活做铺垫和说明。如果说成年的妙子从现实向梦想迈进的情感历程是显性叙述线,那么童年小五的成长历程则承担了隐形驱动力的功能,显影之间,每个细节都互为作用,围绕人生必经的破茧成蝶的成长过程,逐步推动剧情的发展。

在我看来 ,正是童年小五的所做所为推动着成年妙子的情感发展:小五对乡下生活的好奇和迷恋,是现实中妙子对乡下向往的心理根源;小五对作文的偏爱预示着她长大后对大自然的独特体验;小五年少青涩的情感经历也暗示了现实中妙子的爱情结果;最后,童年时期的父母对小五任性固执的批评,也使得现实中的妙子成长成熟起来。

影片在细腻自然中含蓄地表情达意,于小中见大、散中见整的风格,恰似小溪流水,虽无惊涛骇浪,但其真实生动的人物情感变化、丰富具体的细节呈现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能够深深吸引并打动观众的内心。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02、主题内涵的展现

导演高畑勋在这部影片中讲述的是关于成长的主题,正如影片中女主人公妙子所说:成长,就是从丑陋的蚕蛹变为美丽蝴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百味杂陈。

成长主题一直都深受影视创作者们的青睐,生活背景与关注角度的不同,常使得不同的创作者对于成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展现方式:如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展现特殊年代那段激情燃烧肆意妄为的灿烂青春;如王小帅在《17岁的单车》里展现边缘少年伤痕累累的成长光阴。

这部《岁月的童话》关注的是普通平凡的人内心的多维体验,而时代与社会背景则成为了纯粹的衬底,成长的主题被呈现得极具质朴的温暖与大众化的熟悉感。

妙子的童年经历平淡无奇、宁静悠缓,在她的身上,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孩子对自然乡村田野间的渴望;好不容易求来的菠萝虽然滋味并不美好甚至难以下咽,但还是忍耐着吃完;拼命喝掉难喝的牛奶,只为成为妈妈口中作文好又不挑食的孩子。

天真任性、执拗童趣,正是无数个曾经充满好奇心、渴望得到父母认可、带着孩子气而可笑的我们。

在我看来,导演将我们成人之后就被遗忘了的回忆重新拾起,从中采撷了若干个片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久违的青春年少。或许正因为如此平凡和普通,这种朝花夕拾的意蕴才让我们感觉如此熟悉和美好。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追忆昔日美好时光的层面之上,更是借助妙子的个体经历传达出一个人成长、成熟直至认清自我的主题。

妙子认为,小学五年级正是她的蚕茧时期,经历了很多难以忘怀的第一次,混合着失望、伤心、痛苦和难堪等诸多并不那么愉快的经历,似乎在付出了成长的代价之后,她才变得生动活泼,才拥有了起飞的力量。然而现在看来,这种起飞或许只是努力忘我地挥动翅膀而已,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飞翔。

现实中的妙子虽已成年,在大城市里有着一份安定的工作,但是步入大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仍未实践自己理想的生活。当妙子踏上开往故乡的列车,才意识到自己的蚕茧时代又再度降临。童年的点点滴滴回忆此刻就像妙子的守护天使,让妙子放下所有的顾虑,下定决心投入到向往已久的乡村生活。

如果说小学五年级的妙子经历了一次生理上的成长,那么这次回乡之旅就是妙子心理上的成长,这次成长才真正展现出破茧成蝶展翅飞翔的美丽。

我们可曾发现,在城市的成长环境中,我们日益失去越来越多的自我,少年时充满勇敢执着的精神,在时光的消磨中,或许已变得越来越胆小懦弱,面对着生存问题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总是找不到取舍点而难以抉择。当我们犹豫不决时,时光已经毫不留情地飞逝而去,只留下自己懊悔不已的身影,这也正是影片所传达的,值得我们真正反思和体会的内容。

在我看来,片尾部分体现了导演在故事结局处理上的一片苦心,返程的妙子在火车上做出了人生重大决定,转而踏上反方向的火车,勇敢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妙子的选择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努力追寻的真挚情怀,这样的决定或许不随大流,但却充满了希望。虽然平淡,却感人至深。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03、镜像风格的表现

这部影片用真实而精细的画面,表现出了生命中零碎的剪影片段,传达出生活的真实气味,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观众的心中激发出认同感。

导演高畑勋在表现清新质朴的怀旧气息的同时,还多次将成年的妙子和童年的妙子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呈现出一种现实与回忆交织、如梦如幻的超现实镜像场景,颇具拉康镜像理论的意味。

① 镜像中虚幻的自我呈现:镜像阶段是拉康镜像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在这个阶段婴儿能够在镜子中辨认出自己身体的影像。

当婴儿看到镜中的影像完全服役于现实中自己所做出的动作表情时,认为自己具有可以完全控制镜像的力量,把自己现实的身体与镜子中的自我等同,但事实是镜中呈现的自己只是虚幻的自我。

这个虚幻自我即拉康所说的“他者”能够满足婴儿想要得到他人和外界承认的欲望。因此,镜像中“他者”的存在让婴儿对“自我”产生了错误的认同,并开始形成了自我意识。

影片中,童年的妙子在父母面前任性、无理,她发现屡次任性换来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惩罚和批评,而当她乖巧和善良时得到的却是友好与满足。于是,镜像中呈现出善良乖巧的“他者”形象使她产生了自我认同,在爸爸面前做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就会获得认可和满足,在学校里与同学友好就会得到想要的友情。这个时期的妙子依赖镜像中乖巧的形象,认为自己具备自控的能力,并享受和满足当下自我意识的状态,完全将自己的行动托付给意识来进行支配。

② 镜像中与“他者”斗争的自我:拉康认为,处在镜像阶段的婴儿视镜中的“他者”等同于自己。

当婴儿迷恋于完美幻想的自我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触碰镜中的“自我”,结果是婴儿并未找到镜中“自我”的存在,婴儿开始怀疑自己判断意识的准确性。因此,错误认同的镜中“他者”与真实自我之间形成攻击性。

学校里的妙子遵守纪律,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但当她拿着只有25分的数学成绩单回家时,听到的却是姐姐和妈妈对自己智商的质疑和否定。

同学眼里的妙子和姐姐述说的自己形成强烈的对比,虚幻和现实的差异让妙子感到失落困惑。

而影片真正的“斗争”产生于阿部的出场,同学们因阿部的邋遢形象都不愿接近他,当阿部转学与全班同学握手告别时,却唯独没有与同桌妙子握手的行为激发妙子的真实自我与镜像自我间的攻击性。两者之间的认同差距导致了妙子内心的异化,使妙子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挫败感。

在我看来 ,阿部的拒绝使妙子开始发现真实自我与镜像自我的错误认同,她开始不情愿地质疑镜中的“他者”自我形象与现实自我行为的差距,并且不断在镜像中“他者”与真实自我之间作斗争,期待在斗争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③ 成长中探寻真实的自我:拉康指出,当主体已能够分辨自我与他者的区别,确认镜像中的真我时,便是成功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影片中,妙子的探亲之旅其实是去找寻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答案。在乡村她认识了想要造福家乡的俊夫,体验了田园生活的安逸快乐;在她即将返程前,儿时的阿部又出現在妙子的回忆里,妙子将往事告诉了俊夫,表达自己对阿部的愧疚;而俊夫对妙子的解答是因为阿部喜欢她才故意用此方法引起她注意的。这种解读使终于使妙子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影片结尾,妙子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之后,决定放弃大城市里的生活,选择待在温暖舒适的田园乡下生活。这一次,她遵循自己的内心,不再做口是心非的乖乖女,而是认清自我去选择真实自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在我看来 ,回忆往昔时光,赞颂田野风光,都只是趋于表象的视角,影片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通过妙子在乡村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与自然悠然自得、和谐共处的状态,在宁静祥和的心境中,勇敢地卸下包袱、释放压力,打开心胸重新找回真我的人生追求。

《岁月的童话》:勇于破茧成蝶,才能获得人生的释然与成长的真谛

结语

《岁月的童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趟体验美好时光的情感之旅 ,更带给我们一次重新体验自然,重新找回自我的机会。即便描绘的是平凡细琐的日常,但这部影片依然能给观众、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带来直指内心的共鸣:本着对自我强烈的认同感和确认感找寻人生的释然和成长的真谛。

电影带给我们的是片刻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则需要大家共同在现实中去努力追寻、尽心营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