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明知永琰是继承人,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嫡妻?


清嘉庆皇帝颙琰的结发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是清朝所有元后之中,唯一出身包衣后代者。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为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帝选中了喜塔腊氏为嫡福晋。

乾隆何故选了喜塔腊氏:

  • 第一,秘密立储制度影响,乾隆皇帝在故布疑阵,以防他人揣度心意;
  • 第二,孝淑睿皇后出身并没有那么低。


清朝虽然也如同明朝一般严禁后宫干政,但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只选择家世较低的女子为后妃。相反,清朝很多元后都出身不低,比如顺治帝元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科尔沁蒙古贵族;康熙帝元配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雍正帝发妻乌拉那拉氏的父亲费扬古是步军统领;乾隆帝的元配富察氏也是满门显赫。

不过,清雍正朝鉴于康熙时期九王夺嫡的悲剧,不再公开册立储君而选择秘密立储制度,未来的储君人选只能皇帝一人知道。正因如此,在储君人选并不明了的情况下,皇帝也不能明显表现出对某位皇子的格外青睐。


雍正朝时期,由于皇三子弘时被削爵去籍,皇四子弘历作为未来储君人选早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乾隆中后期,除了十五皇子永琰,储君人选还有永璇、永瑆等人。

乾隆三十九年,永琰的母亲孝仪纯皇后魏氏依旧以皇贵妃身份管辖着后宫,而永璇永瑆的母亲金佳氏已经离世多年。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给永琰选个并不那么出身显赫的福晋,就是保持皇子之间的优势平衡,让朝廷大臣摸不着头脑。果然,喜塔腊氏成为永琰福晋后,朝中原本押宝在永琰身上的大臣一时之间又开始迷糊了,其中就有钮钴禄·和珅。


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储君人选有三人,永璇、永瑆与永琰。永璇与永瑆年长早已成婚,永璇的福晋章佳氏出身满洲镶黄旗,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永瑆的福晋富察氏是乾隆发妻孝贤纯皇后的侄女,其父是傅恒。这两人的妻室的确显贵非同一般,永琰的喜塔腊氏自然相形见绌。

不过喜塔腊氏并不是传言中的“包衣皇后”,喜塔腊氏的先祖的确是包衣出身,但乾隆早年就因办事得力而全族入满洲正白旗公中佐领。喜塔腊氏出生时,她已经是上三旗旗人而脱离了包衣身份。就像明成祖的徐皇后,其父亲的确出身农家,可她出生时父亲已封爵。

得到赐婚后,永琰与喜塔腊氏倒是非常恩爱,而喜塔腊氏更是成为清朝唯一生育了皇帝的嫡后。


澹奕


首先纠正一点,乾隆皇帝的嫡妻(即皇后)有两个,一个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富察氏去世后所立的另一个是辉发那拉氏(那拉氏),而不是喜塔腊氏。

富察氏和辉发那拉氏皆为乾隆即位前嫁给他的,即当时的宝亲王的福晋和侧福晋。乾隆同富察氏的感情极深,富察氏因病去世后,乾隆皇帝悲痛欲绝,没有立即重新立后,而是将当时身为娴妃的辉发那拉氏晋升为皇贵妃统摄后宫,直到两年后(乾隆十五年)才立辉发那拉氏为皇后。

永琰即嘉庆皇帝的母亲为令妃(魏佳氏),永琰出生与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说在永琰出生前十年辉发那拉氏已经立为皇后。

乾隆后来因辉发那拉氏忤逆了乾隆皇帝旨意,然后以剪发相威胁,结果导致乾隆皇帝从此对其产生厌恶之情,后来收缴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也就是收回了原来的封号,并晋升令妃即后面的令贵妃为皇贵妃统摄后宫,辉发那拉氏死后乾隆下旨以皇贵妃礼葬(实际仅相当于嫔),不举行国孝三年。

乾隆四十年皇贵妃(魏佳氏)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天不刮风


清朝的皇帝们一般选定继承人以后,会特别重视继承人嫡妻的选择,一般嫡妻就是正福晋,也就是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还需要考虑娘家背后的势力等等,自然需要慎重,那为何乾隆明知永琰是未来的继承人,在选择嫡福晋的时候,为何选中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为永琰的嫡妻呢?这是为何?

喜塔腊氏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确实靠着很大的运气做到了皇后这个位置上,她出身于清朝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出身低微,也没有特别出众的外表,乾隆之所以选择她做皇后,都是因为乾隆皇帝深思熟虑的结果。

乾隆一生活到了89岁,因此熬死了很多儿子,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都过早夭折,因此只能在庶子中选择,而当时可以符合条件,而且资质尚佳,又学习好而且懂事孝顺的只有永琰了,永琰也就是日后的嘉庆皇帝。

乾隆深谙宫廷斗争,知道皇子们为了储君,都是削尖了脑袋想往上,因为当时并没有选择皇太子,因此众多皇子都以为自己有机会,而当时很多大臣们都可以通过看皇子们的嫡福晋家世来窥探乾隆的心意。

乾隆为了不让人看出来他有意栽培永琰成为储君,因此认为还是低调一点好,把永琰好好保护起来,因此在给除了永琰以外其他皇子们选择嫡福晋的时候,乾隆都是选择的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而到了给永琰选择嫡福晋的时候,乾隆反而漫不经心的选择了出身包衣的喜塔腊氏,这样子其他皇子们大臣认为永琰毫不起眼,永琰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正是乾隆想看到的结果。

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永琰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认为乾隆偏爱其他皇子,15岁的喜塔腊氏嫁给了永琰,她姿色出众,贤良淑德,为永琰生下了两女一男,永琰继承皇位后,她顺理成章成为正宫皇后。

喜塔腊氏虽然出身不高,不过按照乾隆的意愿,如愿成为皇后,生下了道光皇帝,也成为大清唯一生出皇帝的原配皇后。


小聪历史客栈


乾隆选择十五皇子永琰为继承人不假,但并没有公开,因为遵循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在立十五皇子为太子之前,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都是嫡子身份,特别是永琏,出生不久就被乾隆定为太子,秘密写入传位诏书中,知道的内情的人不多,直到永琏九岁病逝的时候,乾隆伤心之余才把当年早早写好的传位诏书公开。



现代史料研究发现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了永琰为太子,并且在乾隆三十九年赐婚,立喜塔拉氏为永琰的嫡福晋。但在当时知道永琰被立储的人为数不多。估计连永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立为太子。知道内情的除了乾隆,还有一个人最有可能得知,那就是乾隆皇帝的令贵妃。

在孝贤皇后去世以后,乾隆最宠爱的就数令妃了,虽然乌拉那拉氏成为继后,后来失宠于乾隆,被打入冷宫,空挂着皇后名号,直到其病逝,在后宫实际掌管权力的是令妃。



那么选择出身不高的喜塔拉氏为永琰的嫡福晋是何原因呢?首先乾隆赐婚永琰之时应该正好碰上皇家的选秀,当时后宫地位最高的就是令妃了,恰恰令妃出身也不是什么大族名门,背后政治因素几乎没有,这也是令妃小心翼翼从贵人一路走到皇贵妃而能得到乾隆嗯宠的原因。身为过来人的令妃,对于同样出身不佳的喜塔拉氏更能交心。老百姓的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样出身平凡的秀女没有娇气,令妃要找的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儿媳妇。


居叶佳宜


乾隆选择家世不高的喜塔腊氏给永琰当嫡妻,实际上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迷惑视听。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秘密立永琰为储君,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给永琰指婚,选的就是喜塔腊氏。如果乾隆选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子给永琰当嫡福晋,很容易就会被外界猜到他要立永琰为储君,秘密立储就失去了意义,争储的弊病就会显现。

喜塔腊家族在清朝地位不算太高,没有富察家族和钮钴禄家族那么高,但也不算太低,努尔哈赤的生母就是喜塔腊氏。喜塔腊氏的父亲只是一个副都统,地位也不算太高,不过也说得过去,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这样乾隆就达到了掩盖秘密的目的。



第二个原因是乾隆与喜塔腊氏父亲关系近。大清朝每三年一次选秀,喜塔腊氏参加了选秀。选秀这事儿一般由皇后来完成,本来不是皇帝的事儿,再说秀女很多,乾隆怎么就单单选中喜塔腊氏。这是因为喜塔腊氏的父亲和尔经额是内务府总管,相当于乾隆皇帝的大管家,和乾隆关系密切,向乾隆提及女儿参加选秀,引起乾隆关注,乾隆一看喜塔腊氏,嗯,不错!于是就指给了永琰。

第三个原因是喜塔腊氏人不错。喜塔腊氏很贤惠,永琰很喜欢她,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喜塔腊氏死后,谥号为“淑”,淑的意思是善良美好,既便不考虑储君,永琰是乾隆的儿子,作为父亲他也愿意为儿子选一个好妻子,帮助永琰管好家。因为喜塔腊氏的确不错,所以乾隆才选她给永琰当嫡妻,这是做父亲的天性。



第四个原因是乾隆不知道永琰是不是他最终的接班人。永琰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长子。乾隆最初想立嫡长子,先立了富察皇后第一子,后来死了,又立富察皇后的第二子,后来也死了。在乾隆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被他立为储君就会死掉,是不是上天要惩罚他。永琰能不能继承皇位,还是个未知数,喜塔腊氏有没有命当上皇后更是未知数。

大清皇帝非常看重身份地位,永琰作为亲王,副都统家庭出身的喜塔腊氏也算门当户对,但是永琰当了皇帝,乾隆就觉得喜塔腊氏家庭出身有点寒酸,和当皇帝儿子不太搭配,开始看不起她,给她脸色看,甚至想让她早点死。在乾隆的压制下,喜塔腊氏皇后当得很憋屈,当皇后一年就郁郁而终。


有得观史


导读:其实喜塔腊氏一族原来确实是包衣,乾隆六年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世管佐领,也就是说变成了上三旗的贵人。如果说乾隆那会就打算给将来的皇帝从这选个皇后才抬旗纯粹瞎说,因为嘉庆帝永琰乾隆二十五年才出生。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为何从乾隆选择一个抬旗不久的小家族作为继承人的后族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老谋深算的帝王之术

清朝的皇帝没有一个省油灯,一个个都是人精。从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让老皇帝康熙心力交瘁;也让新皇帝雍正惴惴不安。关于继承人的重压之下,还真让雍正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制。不公开立太子,写好遗照收好,死后公布。

虽然方法不错,但是也避免不来弘时对弘历的争斗,所以乾隆继位以后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永瑆、永琰、永璘等都是有可能的继承人,善于投机钻营的朝臣们都开始提前站队烧冷灶以期将来的能在新帝王面前混个脸熟。

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乾隆秘密立储永琰。此时永琰刚刚十三岁,乾隆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乌喇那拉氏两任皇后都已经过世;第三任皇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执掌后宫,那么这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是谁的,就是永琰的母亲。


所以乾隆为永琰选择地位较低,力量相对单薄的喜塔腊氏为嫡妻就显得正常了。


乾隆选择力量相对单薄的喜塔腊氏为永琰嫡妻的原因


首先,永琰被乾隆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乾隆三十九年,乾隆亲自给永琰指了地位、力量相对单薄的喜塔腊氏为永琰嫡妻。并且此时统领后宫的还是永琰的母亲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如果此时给永琰找一个身份尊贵的豪门女子为妻,那还叫什么秘密立储,瞎子都能看的出来永琰是新太子了。就差敲锣打鼓的昭告天下了。

再看永瑆和永璘嫡福晋,一个是傅恒之女,富察皇后的亲侄女;另外一个大学士讷亲的侄女。所以乾隆这一手让押宝的大臣们立刻蒙圈。有利于保护永琰。


其次,防止将来永琰当皇帝时期外戚的权力过大也是乾隆给永琰选择嫡福晋的原因之一。康熙朝时期的外戚索额图的事件不能不防。这位喜塔腊氏在嘉庆登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和尔敬额之女。嫁给永琰时,年十五,与永琰同龄。喜塔腊氏的叔祖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来保。喜塔腊氏一族出身辛者库包衣,乾隆六年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世管佐领。


孝淑睿皇后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此时距离喜塔腊一族抬旗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孝淑睿皇后一出生就是上三旗,通过正规的选秀被指为皇子福晋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喜塔腊氏已经被抬旗,但相比较其他皇子的福晋来说,她的家世有些单薄。比如皇十一子永瑆的嫡福晋是傅恒之女,富察皇后的亲侄女;不怎么受宠的皇十二子永璂娶得也是蒙古贵族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他的同母弟弟永璘娶得也是大学士讷亲的弟弟钮祜禄氏阿里衮之女。这么一比较起来,孝淑睿皇后的出身就不够看了。

乾隆秘密立永琰为储君是在乾隆三十八年,而他娶嫡福晋喜塔腊氏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且这个嫡福晋是乾隆帝亲自挑选的。为什么乾隆还要这样做呢?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想掩盖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储君的事实。自当年九子夺嫡风波之后,雍正、乾隆都采用秘密立储,将诏书放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避免皇子之间的夺位斗争。再加上选择这样一位出身不高的嫡福晋,会让众人认为永琰不在乾隆帝立储的考虑范围之内,一则避免朝臣与皇子之间相互勾结成派,二则保障永琰的人身安全。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主持后宫的是永琰生母令皇贵妃,乾隆并未对任何人透露他立储的意思,作为一位母亲,她更多希望自己儿子的家宅和谐幸福,因此为自己的儿子选择福晋,人品和性情也是她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孝淑睿皇后出身一般,但应是人品性情应该是上佳的,这才让乾隆帝和令皇贵妃首肯将其许给永琰做嫡福晋。

喜欢的给阿浅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

若浅话史


喜塔腊氏的家世可不低。

她是满洲正白旗人,也就是上三旗满洲人,而非包衣。她的父亲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承恩公和尔敬额,这等家世在清朝的历代皇后中并不算是低的。



如乾隆的第三位皇后孝仪纯皇后,她的父亲魏清泰就只是一个包衣,后来因孝仪纯皇后的关系才被抬入镶黄旗满洲。

再如咸丰孝贞显皇后,她的父亲穆扬阿也只是满洲镶黄旗人,爵封三等承恩公。



可以说清朝历代皇后,除了皇太极、顺治等几任皇后,因是满蒙联姻的,所以家世都比较牛逼的,比如孝庄文皇后,她的父亲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亦如孝惠章皇后,她的父亲就是科尔沁贝勒绰尔济。



自康熙之后的历代皇后,无论是死后追尊的,还是在世册封的,她们的身份都不是很高。大多数皇后的父亲都只是上三旗的旗人,然后爵位都为公爵,且官职大多数领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等。



其实清朝康熙之后不让家世太高的人入宫做皇后,目的很明显,那就是防止后宫干政,毕竟如果皇后的母家势力太大,这对于皇族来说并不是啥好事,她们势必会威胁到皇权,所以显然清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也就是如此,乾隆帮嘉庆选一个家世不太高的女子为皇后,其实很好理解啊!因为清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对于选择皇后不选家世太高的这样做法已经形成了传统啦,所以没啥好好奇的,实乃正常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