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前言

春秋战国时代,华夏女儿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这就导致之前大家所赖以生存各方面制度和习惯,都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改变。原先所制定制度和习惯,自然就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新的制度被提出,新的习惯被养成,于是各种大师、大思想家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并且让整个社会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百家争鸣的出现也有其必然原因

那个时代许多的思想家都会涉足到政治的领域,因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产物,而且是以人的思想为转移的一种事物,所以大思想家对政治的领悟会格外深刻,比如孔子、孟子都曾经尝试过入仕。但是后来由于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和特殊的贡献,让人们忘记了他们的从政经历。

屈原就是这群人其中的一位,由于屈原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所以现代人更多的了解到他是从文学领域中,包括我们的课本中都会以教授他的辞为主,对于他的身份则一笔带过,不过,我们仍然能从他的行笔中读出郁郁不得志之感,这是因为他被谗言所害被楚王疏远导致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其实,在政坛上的屈原,可是一改我们认为的柔弱文人形象,是一个精通谋略杀伐果断的良臣,楚王甚至让他接手吴起变法的工作,要知道改革历来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非大魄力人不能为之,可见屈原高超的政治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了解他的多面人生。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影视剧中的少年屈原英气逼人



青年屈原被破格提拔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从这个姓氏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并非来自于一般家庭,的确,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根正苗红的帝王之后。

传说他为了安心读书,于是选择在石洞中独自学习,刻苦读书的行为感动了神明,于是化身巴山野老为他送来了大量珍贵的书籍助他成才。这些事情在正史之中我们找不到记载,不过可以从侧面体现出百姓对他有才学的行为口口相传,因而才形成这些传说故事。

虽然神话不能当真,但是他确实是年少负有盛名。屈原的诗歌里有许多关于他的生平记载。据《招魂》中记载: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他亲口说自己少年时有巨大的美德,那么这个美德具体是什么事情呢?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中年屈原多以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

公元前321年,秦军从西南方向进攻楚地乐平里,由于此地远离楚国都城核心区域,所以守备兵力较为薄弱。当时屈原正好居住在此地,他对秦军的肆意侵扰感到十分愤怒,于是组织当地青年反击,他一边按照兵书中的知识利用地形和城池的优势组织防守,一边给人心惶惶的当鼓舞士气,最好以秦军的撤退而告终,他因此名声大震。

此事迅速的传到怀王的耳朵中,楚怀王执政时,果断启用年轻的少壮派来对抗朝堂上的旧贵族势力,重视变法,知人善用,此举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嚣张势力,使得国家实力达到顶峰,国富兵强,因此他特意派人来邀请屈原入朝为官,屈原也愿意去更高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二人一拍即合,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怀王的左徒,可见怀王对他的信任。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楚怀王剧照

笔者认为,因为屈原是帝王之后,家里肯定不缺乏对其出仕的影响和教育,所以他对权力并不陌生,所以深得楚王喜爱,但是他年少成名,锋芒毕露,为政措施也是以利国利民为主,却不考虑朝堂之上政治对手的利益,也是在日后被人仇视和遭到放逐的重要原因。

接替吴起任改革先锋

屈原任职没几年,楚国迎来了一位享誉天下的名将,东方六名将中的吴起,据《史记·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魏国来的吴起十分熟悉变法先行者李悝的变法策略,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变法经验引入楚地,但是和以往所有的变法一样,旨在富国强军的变法都会得罪旧贵族的利益,吴起也不例外,被楚地的旧贵族联合诛杀。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东方六名将之一的吴起惨死楚地

但是怀王却敏锐的发现了变法给楚地带来的变化,其实战国时期的变法万变不离其宗,首先是土地私有鼓励百姓生产,其实是军改提高军队战斗能力,最后是将贵族利益回收并重新分配。这一系列措施配合一定能在短时间内使国家发生巨变,但最后却由于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而夭折,如此循环往复。

吴起身死后,怀王却还想继续改革的脚步,思来想去,他决定起用屈原继续吴起的变法工作,让他成为改革先锋。选择屈原的原因有二:

  • 第一是屈原是一个政治能力突出的臣子,对国家的治理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知识参考。
  • 第二就是屈原以国家利益为先,无视旧贵族的权益,敢于打破垄断,因此成为了不二人选。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湖南汨罗市屈原墓

不过,旧贵族面对楚王和屈原就是两幅不同的嘴脸,他们不敢公然挑战王权,所以表面上接受改革,实际上处处作对,阳奉阴违,阻碍变法的实行。可是屈原却更正不阿,积极·以推动变法为己任,所以旧贵族们十分记恨他,屡次让朝中的重臣上书贬低屈原,这其中不乏上官大夫,子兰这种奸佞小人却又位极人臣之辈,渐渐的,虽然楚国因为变法得到了国力上的提升,怀王却开始慢慢地厌恶起屈原,并对他疏远了。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楚怀王既是屈原的贵人,也是让他不得志的罪魁祸首

笔者不敢妄自猜测屈原是否有和佞臣打成一片的能力,但是却敢断言他必定没有同流合污的打算,他从出仕那天起就打算为国家燃烧所有的生命。正如《吊屈原赋》中记载:

"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从后世凭吊屈原者众多,就可见他正是因为以国为重,己为轻的伟大牺牲精神而被大众所铭记。

朝堂之上积极献良策

除了被委任担当改革先锋,屈原在政治上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表现,许多人都会认为,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就是一副文质彬彬,面色白皙,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但其实这都是片面的印象,比如李白终生佩剑,是一个剑术高手;辛弃疾的词境界奔放,他本人也是冲锋杀敌的良将;而屈原,更不是一个站在江水边终日吟诗抒情的泛泛之辈,他可是一个精通谋略的杀伐果断之人。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屈原画像

他少年时组织当地百姓青年击退秦军,有人认为是他精通谋略的表现,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他确实精通谋略,但是他更强大的能力是沟通和领兵。他一个人即使将兵书烂熟于心也是一人之勇,还必须让身边的大群百姓在短时间内领会他的意思,让大家认可他继而服从于他,下一步才能成功的指挥众人御敌。

而且除了军事才能他还要具有很强的煽动性,才能让百姓不畏惧秦军,奋勇作战(类似于指挥官政委一手抓),所以他日后不得志时候以诗辞抒发胸中郁闷的行为,绝对不是因为他不善沟通从而自言自语,笔者也不怀疑如果他上阵为将必定会是一个常胜将军。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不知张仪是否感受到屈原的杀意

而且在张仪诈楚事件中,他表现得十分激进,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在他不受怀王喜爱的时候,他仍然以国家为重,力劝怀王诛杀张仪,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却发现他为了达成目的不畏杀伐,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文弱书生。

政坛上的屈原:精通谋略,杀伐果断,是不可多得的能臣

端午节祭祀活动



结语

后世文人愿意用自己的才华和屈原加以对比,并得出自己不如他的结论,在笔者看来纯粹是给脸上贴金,众多评价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评价才最符合他,那就是"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千百年来,由于屈原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他以楚辞的创始人身份被众人所熟知,但是当我们回顾他不算长的政治生涯后发现,他和我们传统思想里的文弱书生有巨大差异,正如前文提到,他最大的心愿是帮助楚国成就天下霸业,可惜却无法实现,而他借以抒发情感的歌辞,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果我们认为诗歌写的好,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人,就能得到百姓的尊重,在端午节宁肯自己少食也要抛洒江米祭奠他,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像这样,那么估计饺子火烧一类的主食早把江水填满了,因为历朝历代空有一颗忧思之心的文人太多,而真正能从百姓角度出发使百姓得到实惠的实干家却少之又少,因此屈原才会被楚人铭记并加以祭奠,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象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招魂》 屈原

3《吊屈原赋》 贾谊

文章内容来自清风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