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頭遺址

高寺頭遺址位於禮縣石橋鎮高寺村西南部的小山坡上。1924年7月,著名瑞典地質專家安特生派助手白萬玉到天水、禮縣等地作地質調查時,在禮縣發現了高寺頭遺址。1947年8月,裴文中、米泰恆先生在甘肅作史前考古調查時,又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察。1958年經複查核實後,被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寺頭遺址文化類型多樣,以仰韶文化為主,還發現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另有少量周代、漢代遺物。出土的重要器物有仰韶文化紅陶少女頭像器蓋、太陽魚網紋彩陶瓶和馬家窯文化魚網旋紋彩陶壺等。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頭遺址遠景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少女頭像

高寺頭出土

太陽漁網紋瓶

高寺頭出土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1985年,張學正、郎樹德先生在該遺址複查過程中,於第三臺地斷崖上發現了一座暴露於外的大型房基遺蹟斷痕和大量的紅燒土塊堆積。1986年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趙建龍、郎樹德、張俊民和禮縣文化館文物組的王剛等四人組成發掘小組,對該遺址這座暴露於外的房基遺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頭遺址1985年發掘A點

高寺頭遺址灰層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這次發掘共清理出殘破的房基遺蹟 4座,灰坑及室內窖穴11個,其中屬室內窖穴者3個,灰坑8個,它們分別屬於仰韶文化早、中、晚三大階段的文化遺存。4座房基遺蹟中的一號房基遺蹟(F1)位於高寺頭遺址的西部第三臺地上,屬於一座大型房基遺蹟。該房基坐西向東,背山面河,前方山腳下正是谷峪河與西漢水的交匯處。可惜的是,該房基在農田建設過程中破壞嚴重,僅殘存後牆壁和部分南壁及居住面。後壁部分屬半地穴式建築,北部已殘,南壁屬“木骨泥牆壁”較寬。南壁外見有附屬建築,即西南角處原有1.7米寬的缺口,後面又用木骨泥牆壁封堵,缺口南向西深入,建有一長方形半地穴式儲藏室,儲藏室周壁也用木骨泥牆壁包裹。除此之外,儲藏室的北壁還向西伸出,即主室後壁外 3米的小牆。東壁也向南伸出,即主室南壁外2.9米的小牆。該房基似屬棚廊式建築的遺蹟。從其後壁的長度以及殘存建築結構來看,可推知該房屋的構成和宏偉程度,均不亞於秦安大地灣F400、F405號大型房基、略次於F901號大型房基的建築——它們同屬於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房屋遺存。

弧線三角圈點紋缽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頭出土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變體魚紋彩陶盆

高寺頭出土

弧線三角圈點紋壺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頭出土

魚紋彩陶標本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頭出土

禮縣高寺頭遺址的發掘,是隴南區域遠古遺址的首次發掘。該遺址的發掘不僅對隴南區域內古文化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而且也對仰韶文化的發展及其分佈去向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輪廓。從遺址所在位置及其出土大型房屋的特點看,該遺址與秦安大地灣遺址有許多相似之處,又有一號房基(F1)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房屋建築遺蹟,可判斷該遺址當屬於這一帶遠古居民的一處中心聚落地。2004年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等五家考古單位組成的早期秦文化五方聯合考古隊,又在高寺頭遺址上採集到大量陶片,通過對採集標本的辨別研究,對高寺頭遺址遺存文化的內涵、性質和多樣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成果總結在早期秦文化五方聯合考古隊編寫的《西漢水上游考古調查報告》一書中。

西汉水上游史前中心聚落地——高寺头遗址

高寺頭遺址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