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概況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老汝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南臨北汝河,西傍洗耳河,西南有峴山、崆峒山,東南有塔夵山、馬頭山,北有玉皇山,還有如筆架形的少室山,可謂群山環抱,山青水秀,人傑地靈。

老汝州城城牆是磚砌成的,高約四丈,寬三丈,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樓。城牆上羅列著整齊的城垛,約百步遠還建有小房屋,據說是守城士兵的營房。城門樓兩側是青石砌起來的臺階,可順著石臺級登上城樓觀賞。沿城走一週,細數有九里十三步,我上小學時,每逢星期日,就約三兩個同學周遊城牆,內看大街小巷,外眺遠山近水。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圖:南關西寨門

西城門是用青磚拱成的城門洞,有東西向、南北向兩個城門洞,城門是用鐵皮嵌成的,全門上都釘滿了圓形的鐵釘,門上釘有鐵鎖鏈,經常掛著十多斤重的長方形鐵鎖,晚鎖早開,平日由地方團隊士兵守門,若有駐軍,由駐軍派兵站崗守護,平時鄉里人進城,守兵不問,戰時要查問進城有啥事,那街那巷找誰?

城樓上經常有士兵駐守,負責城防工作。城門洞下,開設有兩三家鐵匠鋪,匠人掌錘,徒弟搖風箱,不時火花四濺,響著叮叮噹噹的打鐵聲,打破了城門洞內的沉寂空氣。也有幾家小雜貨店開設在城門洞內,間有幾個擺紙菸攤的,供進出城門的人購買。

出了西城門,便是卵石遍地的洗耳河灘,洗耳河從北向南蜿蜒流經西城門外東南注膭入汝河。說起洗耳河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至今還膾炙人口:說春秋(注:筆者誤,應為遠古中傳說人物)時代有個高膭士許由,潔身自好,不愛富貴名利,當時有個國君想把王位讓給他,他聽了以後,認為這個國君的話汙了他的耳朵,便跑到河邊,用清清的流水,洗去他玷汙的耳朵,還他清高的聲名。後來,這條河就取名洗耳河流傳至今,許由洗耳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出西城門往南走不遠,有一座土石灰和石子混凝起來的大壩橫臥烏龍渠邊,防洪水淹城。土壩北河灘上是當時的刑場,常有土匪和被處極刑的罪犯,被繩捆索綁押送這裡執行刀砍槍決。有一次,駐軍西北軍某部在東南鄉一帶剿匪,活捉了十八個匪徒,一次性地在這裡被大刀砍頭。記起是一個星期天,我和臨汝縣立第一小學幾個同學去西河灘看殺人,到場時,只見河灘上橫七豎八躺著十八具屍體,周圍像西瓜一樣擺著十八顆血淋淋的人頭,河灘上血跡斑斑。據一觀眾說,執行時,是一士兵掄起大刀,犯人站了一個圈,一氣砍掉了十八顆人頭,這個士兵堪稱“高級刀斧手”。當時看了血腥慘象,嚇得心驚肉跳,幾個同學便飛跑似地回校,心還忐忑亂跳,夜裡睡覺還夢見河灘上那一顆顆西瓜似的血淋淋的人頭,從今後再也不敢到西河灘看殺人了。民國三十年前後,臨汝鎮的花花太歲閆五少(閣臣)、廟下鄉連圪當的“打孽團長”連天生也是在這裡伏法的。

西河灘在西城門外,南北鄉進城趕集的人,必從這裡經過。河灘上開有幾家飯館,專供進城返鄉的人吃午飯。當時西關的大白饅頭和“死麵鍋盔”很有名氣,鄧豹子的“羊肉糊餑”也是四鄉遐邇聞名的小吃,西南鄉人進城必從這裡過,集罷回鄉,從不輕易放棄到鄧豹子的羊肉館內美餐一頓,回去還買幾個西關鍋盔回去,讓家人嚐鮮.

西關

西關是汝州城西門的外圍,外圍四周是土寨牆,有東寨門和西寨門,東寨門建有寨門樓,門樓有兩扇寨門,可以落鎖,這是南陽、許昌往洛陽的通衙、客商必經之地,街兩旁開設有商店、騾馬店,供客商住宿、售貨、停車餵馬。關內顯得繁花熱鬧,這裡曾住著二個豪門世家,時稱“李家”、“漫家”,李家豪紳李清新(又號李六老),擁有土地兩百頃,西關和城西門大街都有豪宅和李家花園。漫家的豪紳叫漫仰周,也擁有土地三十頃,經營西關糧行,其後裔漫集梧、漫卓章系當時教育界名流,漫集梧當過臨汝縣立女子師範校長,後寄居開封市,仍在開封高中任教師,其人工書法、常為親朋書寫屏聯。

西關西街還有一個雙石碑拐街,也傳有一段故事,傳說是為張進士立的路碑,雙石碑附近還有石人、石馬等。

出了西寨門,便是洛宛公路,直達洛陽。往西北行不到一里路,就可到烏龍廟、觀音閣、報恩寺,這裡也是當年休假日旅遊勝地,每到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城內中小學生就成群結隊來這裡短遊。廟內供奉著烏龍爺,傳說是一條禿尾巴蒼龍,它的舅父住在風穴山白雲寺,每年六月十九日是它舅父的生日,它必然駕雲至風穴山與它舅父祝壽,當天中午烏雲遮天,狂風暴雨落下來,把趕廟會的香客淋得像落水雞。

烏龍廟內還有一個烏龍泉,股股泉水噴覀出來,形成一條小渠叫烏龍渠,婉蜒流經西關南邊,渠兩旁形成了不少稻田,種植水稻,西關人那時就能吃上白大米。學生們在烏龍泉附近捉蝦、掏蟹、捕魚、洗足以為樂,過一個愉快的禮拜日。

傍烏龍廟,還建有一座觀音閣,三丈多高。閣正中供奉著南海大士觀音菩薩。大士端坐在蓮臺中間,手中握有一個金哈螞(蛙)。左邊侍立手持柳瓶的龍女,右邊站著合掌當胸的善財童子。傳說,人在閣下面拍手,金哈螞就會哼哇哼哇的叫。當時我們幾個同學真的在閣下啪啪地不停鼓掌,大士手中的金蛙也隨著發出哇哇的叫聲,逗得同學們樂不可支,這個謎早為聲學解釋清楚,至今我還弄不明白。

廟附近還有一座報恩寺,傳說明崇禎年代,陝北農民李自成(亦名闖王)的起義軍,進軍河南,一路燒殺,路不見人跡,當時還是一片高埋人頭的蒿草,荒涼得很。當時有兩個人躲避義軍殺頭,藏在這些荒草地裡,倆人保全了性命,為感德報恩,就在此蒿草叢中蓋了一座廟宇,取名報恩寺(煤山公園南是所在地)。

北關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圖汝州北門

座落在北城門外,說是關不象關,只是稀疏的住著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落,沒有一家店鋪,真所謂一片荒野,西北有一座呂祖觀,供奉著“八仙”中的一位風流仙子“三戲白牡丹”的呂洞賓,香火不盛,只有一個頭結髮髻,身穿道袍,手執拂塵的道士在廟內守候,過著清苦的日子。這裡是通往北鄉的通道,但行人稀少,一片荒涼,時稱“小北鄉”。抗戰晚期,日寇西進,老汝州城遭到了日寇飛機的轟炸,警報“笛”、“笛”一響,市民、學生爭向奔跑到這裡躲避日機的轟炸,直到警報解除才回城。

記得城垣周圍有城壕,洗耳河的水能放進去,冬季有些地方是幹壕,夏秋之間水可滿半城壕,生長些浮萍、蘆葦及一些水草,有些地段,還生長著荷花、菱角,東、西、角城門邊有浮橋,東門南是一座石橋,西門是臨時搭的木橋,在過去,城壕也是保護城市的一種設施,也叫“護城河”。星期天和同學們轉游城牆時,城樓內,城垛邊,還橫躺著長筒臺槍和鐵炮,炮身都生了鏽,它已作為當代戰爭史的見證(應為清末僧格林沁在汝州戰捻軍所鑄,小編注),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

東關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圖東門附近舊景

出了東城門就是東關大街,順街走不遠,街北有一座意大利人修建的天主堂,附設有醫院,為人醫傷治病。天主堂,內有牧師、修女向教徒傳誦《聖經》——《舊約全書》,男女信徒不少。東關係往南陽、許昌要道,商業比較發達,商店林立,來往客商不絕。

民國時期的童子軍

東關街道很長,西起東城門,東至迎風樓(來青閣)約二里之遙。提起迎風樓,我記起一段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歷:大概是1941年5月的一天,當時我在臨汝縣立第一小學任教,臨汝縣政府通知各機關學校、市農工商代表列隊到“迎風樓”,歡迎一個路經這裡的抗日名將。童子軍教官郭德化組織全校童子軍列隊前往,童子軍每個上穿墨綠色上衣,下穿土黃色短褲,紫色領巾,頭戴黃色茶葉形帽,身背黃色小水箱,肩扛紅白相間的童子軍棒,整隊出校門沿大街東行。前邊軍鼓、軍號引路,鼓聲咚咚,號聲嗒嗒,團長郭德化在列隊旁領著喊:“誓死抗戰到底!”“日本鬼子滾出中國去!”“最後勝利是我們的!抗日救亡的呼聲驚天動地,《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一些抗戰歌曲,響徹在老汝州街頭巷尾,同學們雄糾糾氣昂昂唱著歌曲,穿過大街,跨出東門,直奔東關外“迎風樓”。在洛宛公路南側站下,這時有的學校已先到,省立四小,縣立二小、一初、二初、省中,陝州棉校、臨汝師範、豫西高中、汝陽中學都穿著不同的校服,列隊在公路兩旁。市農工商代表也手執紅綠黃各色寫著“抗戰必勝”、“誓死不作亡國奴”、“打倒日本鬼子”等五色彩旗,排著整齊的隊列,站在公路兩邊。縣政府領著教育局、民政局、財政局、建設局、警察局……各下屬機關人員也參加今天的歡迎行列,這時歡迎的人群都禁聲佇立南望,想盡早瞻仰這位久戰沙場的抗日將軍。

“嘟嘟嘟”一陣吉普車聲從南疾駛而來,後邊緊跟兩三輛綠吉普和草綠色的裝甲汽車,載著荷槍實彈的士兵,保衛著一位軍官駛入行列,這時列隊裡迸發出一陣陣的口號聲:“歡迎李司令長官”、“熱烈歡迎抗日功高的李宗仁將軍!”這時,才知道今天是熱烈歡迎這位勞苦功高的抗日名將李宗仁將軍的。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網絡圖片

在熱烈的歡呼聲中,李宗仁將軍走下吉普車,在衛兵的保衛下從容走過歡迎的行列,不時舉起帶白手套的手向歡迎的人群招手致意。走近我們學校的隊列前,我特別目睹了他的容顏,個頭中等,面部呈現古銅色,身穿草綠色呢子軍服,腰束武裝帶,足穿長筒皮靴,剛毅的面孔上,微帶笑容,在人群中不時伸手向歡迎人群致意,人群中也不時爆發出“李長官勞苦功高”、“熱烈歡迎抗日的李宗仁將軍!”

李宗仁將軍走出歡迎的行列,登上吉普車駛向洛陽的公路上了。事後才知道將軍這時任襄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奉命赴洛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參加軍事會議的,此前他曾在魯南指揮過聞名中外的“臺兒莊戰役”,殲滅了日寇的坂垣、磯谷兩個精銳師團二萬人,取得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捷”。今天能親眼目睹這位身經百戰的**名將,從內心裡感到自豪和敬佩!迎風樓這個小小的城區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的汝州城

網絡圖片

南關

我從鄉里進城上學,有時會走南關,關外有一南劉莊,乃回民居住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村內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齋日誦《古蘭經》,回民習俗不食豬肉,常以牛羊肉代替,因此,村民常殺牛宰羊,開牛、羊肉館為生。牛、羊皮製成皮帶、皮鞭、皮條、皮鞋……出售。記得有個回民劉大頭,身高二尺左右,是個侏儒,常挑著皮貨,走街串巷,遊四鄉賣貨,今已不見其人。

過去劉莊,就到了黨莊、王莊,這是南關南郊的兩個村莊,黨莊西街有一官府,大門樓上豎著一塊長方形的小匾,藍底金字“御前侍衛府”,哪個朝代記不清了。朱漆紅門,輝煌耀目。門兩側高高矗立著兩根旗杆,據談這家官員姓王,其後裔王觀潮,字慕韓,是當時的名儒,精書法,曾任臨汝師範學校教師,德高望重,時人甚為敬重,子王允生、王允厚、王允發都系當時河南省立第十中學的高材生,品學兼優,特別在體育方面都是健將。還有一個叫王允紅的,據談是中共地下黨員,後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銜。還有個小將王允興,萬米長跑冠軍,時稱王氏五兄弟為“王家五虎”。黨莊北街過洗耳河灘就到了南關,這是老汝州城南的外圍,寨牆全用土壘成,西寨門是青磚的門樓,樓四周都有小方孔作槍眼,監視四方。進西寨門不遠,北邊便是豫西高中,這是臨汝鎮閆家捐地30頃建的一所私立高中,也是老汝州當時唯一的一所私立高級中學,首任校長叫王召武。

南關西街路南開了不少騾馬店,專供遠來運輸商人卸貨住宿,店內設有臥鋪、馬棚、馬槽,路商多為鹽商、皮商、糧商、乾果商、茶商,運貨工具多為大馬車,三匹、四匹馬拉車。

南關東街杜家門口也矗立著一個青石過街牌坊,何時何人為何立,記不清了。南關杜家也是有名的望族,其子孫杜恆、杜恕、杜惠、杜悌、杜愷、杜性、杜慈,皆為當時教育、衛生界的名流,在老汝州中小學中教書育人。

南關十字街東街路北有一座山陝會館,這是山西商人興建的,晉商善經營,行跡遍全國,各地都建有會館,供山西商人聚會住宿,會館內房舍不少,院內空闊,南關人每逢節日常在館內搭臺唱戲娛樂,可能是一種愛好,南關人愛“漢二簧”——漢劇,地攤唱戲,唱路戲都要哼二句二簧自娛自樂,這方面和東西關人不同,東關人愛唱越調,西關人愛聽靠調(河南梆子的一種調),當時臨汝縣立第二初級小學就設在山西會館內。

水坑沿(全盛街)

進得西門,南北城牆邊有一段寬廣的通道,名南馬道、北馬道,都是西靠城牆東有住房的半邊街,顧名思義,當時是守城駐軍餵馬、溜馬的地方,靠東一邊有不少簡易的馬棚和馬槽。

從南馬道街一段路向東拐,遠遠就聞見一股刺鼻的臭味,那便是老汝州的水坑沿街,中間一個長圓形的大水坑,水是黑綠色,散發出一陣陣臭氣,可稱是汝州的“龍鬚溝”。坑北邊一排低矮的瓦房,居民以做粉皮為生,磨粉下粉皮的汙水隨地流淌,天長日久積成了汙水坑。

這裡的居民大多以制粉皮為生,他們用豆類、紅薯作原料磨成粉,再把粉面和水攪勻,用銅羅倒上一銅勺拌好的粉面,在鍋臺上的大熱水鍋裡,雙手左右晃動旋轉,鑼內的粉面湯煮熟了就成了一張粉皮,用雙手把粉皮輕輕的取出,貼在鍋邊的術竿簿上,做好一張放一張,直到簿上貼滿,便拿到外牆邊向陽地曬乾,就成了一張張潔白透亮薄如蟬翼的粉皮。這是老汝州的土特產,食用時把一張張粉皮先放在溫水裡泡軟(切不可用開水泡,一泡就不見影蹤了),之後用手撕成一片片粉皮,放在碗(或盤內)內,拌上香菜、黃瓜絲、韭菜或韭黃,再加上薑汁(蒜汁)、醋和香油,然後再加芥茉油一起拌勻,就成了一種美味可口的涼菜,這是菜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

老汝州的粉皮,一直響譽省內外。曬乾的粉皮疊起來,湊成一捆捆,一捆約300張或80張、50張,用麻筋捆起來,送到食品店銷售,北方各省市每來汝州的商人或旅客,都要購幾捆粉皮回去饋贈親友。

水坑沿.街住有一李姓大戶,原籍西北鄉的安窪村。戶主李法斌,當過區長。其子侄輩李守恭,任臨汝師範校長;李守讓當過臨汝師範附小校長。還有李守範、李守祺、李守禮等均為當時政教名流。

武建業,男,1920年出生,汝州市汝南街道王寨村人。

民國 時當過老師,幹過鄉長,解放後在湖北孝感參作。文革前返鄉,文革後重恢復工作,1981年退休,對汝州舊時的人文社會研究頗深,晚年出版了回憶錄《彈話錘》、《九秩囈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