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中,魏國趁秦國傾朝而出襲擊秦國或攻擊秦軍背後,秦國是不是完了?

秋天的紅葉882


秦趙長平之戰,總共打了三年,是戰國史上一場規模宏大、曠日持久之戰。作為秦之宿敵,魏國為什麼一直採取旁觀的態度呢?為什麼不趁秦國重兵集結於長平之際,發動對秦的進攻呢?

第一,魏國有嚴重的恐秦心理

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安釐王,他是公元前277年即位。

魏安釐王上臺後,就遭到秦國的沉重打擊。公元前276年,秦國名將白起也揮師入魏,攻下兩城。次年(公元前275年),秦國宰相魏冉親自率軍攻魏,一路長驅而入,直抵魏都大梁城,魏安釐王被迫割八城求和。不久後,魏冉捲土重來,在宅陽之戰大敗魏師,秦軍又一次兵臨大梁城下。又過了一年(公元前274年),魏冉又一次攻魏,攻下四座城池,斬首四萬人。

然而,以上的一連串失利,比起華陽之戰都是小巫見大巫。公元前273年,秦與魏大戰於華陽,斬首十五萬。魏安釐王只得再次割地求和。可以說,魏國與秦國的戰爭,百戰百敗,魏安釐王上臺後,損失的兵力超過20萬,割讓的城池十幾座,魏國上下有嚴重的恐秦心理。

第二,秦國有兩線作戰的能力

秦與趙在長平對峙三年之久,這段時間,為什麼沒有一個諸侯國發動對秦的戰爭呢?因為秦國有兩線作戰的強大實力。在發動長平之戰的同時,秦國還發動對韓國的戰爭。

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前兩年,秦軍是以王齕為統帥。那麼白起跑哪去了呢?翻閱史料,在長平之戰的第二年(公元前261年),白起率秦軍進攻韓國,奪取緱氏、藺兩地。這次進攻韓國,一方面是報復韓國的爽約,韓國政府未能交割上黨,必須得教訓一下;另一方面是解決後顧之憂,儘管韓國比較弱小,但也不能小視,要是與趙國聯手對付秦國,那就麻煩了。

由此可見,秦國在進行長平之戰的同時,仍然有能力發動第二場戰爭,具備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能力,體現其無與倫比的軍事能力。因此,魏國想背後偷襲秦國,並非那麼容易得手。

第三,秦國地處關中,易守難攻

魏國不敢在偷襲秦國,也在於秦國佔有地利優勢。

在戰國曆史上,東方諸侯有過幾次合縱攻秦,但沒有一次成功。每一次攻到函谷關,基本上就止步不前了。顯然,秦國在地利上是佔有優勢的,據崤、函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國以前參加合縱運動,聯合齊、楚、趙等大國,都攻不下函谷關,何況是以一己之力呢?

儘管秦國在長平投入重兵,估計不下五十萬,但秦國長期擁有一百萬的軍隊,留守國內的軍隊也有五十萬。就憑這個數量的留守部隊,魏國怎麼敢輕舉妄動呢?


君山話史


就算魏國,再加上個楚國吧都出兵,也完不了秦國,因為決定戰爭勝負可能是由一場戰役決定,但決定國運,特別是古代這種交通和通信及不發達的年代,可不是一場戰爭就能決定的,尤其是當時秦的家底實力雄厚。


在當時來看,最強的還是秦和趙,其它國家都已經被秦打怕了,而天下到底是秦還是趙能稱霸在很多國君看來都有可能,也想好機會自己稱霸,所以坐山觀虎鬥的思想一直都貫穿各諸侯心中。 除了這一點,還有就是不光是魏,各國都自顧不暇,主要是在長平之戰之前,韓國和魏國已經被秦國打的奄奄一息了,在白起主導的伊闕之戰中,二十多萬韓魏聯軍被斬殺,而齊國差一點被樂毅滅掉,正在恢復元氣的過程中。至於楚國,同樣是都城都被白起給攻佔了,楚人也和其它諸侯一樣患恐秦症,實力也是被嚴重削弱。


由此,對於韓魏齊楚這四個國家,不支援趙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的國力受到重挫,實在無力出兵。還有燕國,這個國家和趙還是世仇,不管是在長平之戰前,還是在長平之戰後,均是經常交戰,所以也不可能出兵來救。

單看魏國來說,第一是無力出兵,第二是顧慮其它國家,第三不敢出兵(怕秦先對付魏),當然,在趙國慘敗後,秦趙之間的平衡被打敗,信陵君竊符救趙,那是實在沒辦法了,因為都懂唇亡齒寒的道理。


許多謙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首先否定上面的答案。什麼魏國無力出兵,不敢出兵和忌憚別國。這三個答案都是胡扯。

韓魏伊闕慘敗是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的傑作,長平之戰已經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的事情,魏國早就恢復不少元氣,長平之戰一年後就能暴揍秦國,在信陵君死之前都能把秦國死死摁在函谷關裡,這叫無力?這叫不敢?至於忌憚別國,那也是胡扯。照這麼說國與國之間就都沒戰爭了,都忌憚別國嘛。事實上魏國能動員的總兵力應該不少於30w,派出10w偷襲秦軍留20w守國依然綽綽有餘。

那為什麼魏國或者楚國不偷襲秦國呢?其實歷史不復雜,這個看一看長平之戰的過程就知道了。

長平之戰的主要過程是這樣的:

秦昭襄王經過1年時間的備戰決意對剛痛擊秦軍的趙國發動決戰,爭奪上黨歸屬,奠定自己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

47年1月秦王派王齕攻上黨,平定了上黨部分地區。

47年4月趙王派遣的廉頗領著數十萬趙軍開赴長平前線,救援上黨,秦趙決戰正式開始。這時候王齕放棄進攻上黨,直接帶兵來到長平戰場與廉頗對決。為什麼不繼續攻上黨?因為你不管廉頗繼續攻上黨的17座城池,萬一城池打不下來,廉頗配合守城軍裡應外和就能把你連鍋端了。

47年4月王齕與廉頗直接交鋒,廉頗慘敗,副將趙茄戰死。而後廉頗開始採取守勢。

47年6月,廉頗死守大營,卻根本守不住,被秦軍攻破。

47年7月,廉頗依託西壁壘固守,又守不住,西壁壘被秦軍拿下。

同時秦國開始施反間計,說廉頗就要投降了。趙王綜合廉頗前線的糟糕表現和流言蜚語,決定換趙括上前線,因為如果不換人,廉頗也是一定會慘敗。而同時趙國也派人去秦國講和,也去其它五國求援,秦國把消息釋放出去,說趙國已經和秦國講和了,所以其它國家都被麻痺了,沒有答應趙國的請求,趙國也不是特別著急,趙國的想法就是大不了上黨不要了,損失幾萬軍隊跟秦國講和算了。

綜合前後的史書描述,廉頗丟失西壁壘沒多久就被趙括替換,大概就是47年7月初的事情,最晚也是47年7月中旬。所以廉頗根本沒有固守3年,他連3個月都守不住。

與此同時,白起出山代替王齕指揮秦軍,就這個時間點,戰爭的性質和形勢就全變了。

47年7月,趙括帶兵立刻反攻,白起詐敗吸引趙軍進包圍圈,利用地形,僅用3w軍隊就完成了對趙軍的分割包圍。為什麼說趙括紙上談兵,就從這體現出來。其實剛被包圍的時候,趙軍的情形並不危險,立刻突圍就能脫困。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就是說兵力10倍於敵人才能包圍對手,白起則是1:1兵力包圍,基本上是圍不住的,包圍圈處處兵力薄弱,很容易突圍,因此趙括絲毫不擔心自己的處境,當然白起也知道這麼圍很兇險,只是包圍斷絕趙軍的糧食,根本不急於縮小包圍圈圍殲趙軍。但是,在包圍圈內的趙括根本不急於突圍,反而修築工事防禦秦軍進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按兵法所言,只要外部有援軍打擊秦國外圍的軍隊,裡外配合,趙軍就能對秦軍形成切割反包圍,只要自己在包圍圈內守住了,配合好外圍軍隊,反而能消滅一半以上的秦軍,取得大勝,趙括打得就是這個算盤。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打的也是這個算盤。但這就是紙上談兵,當時的形勢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趙括問題是:1,秦國不會給機會。秦昭襄王在得知白起包圍了趙軍,立馬來到離長平戰場極為靠近的河內郡指揮,給當地百姓賜爵,徵發15歲以上的男子到前線,"遮絕趙救及糧食",一時間秦軍投入的總兵力可能達到60w左右,新投入戰場上的河內郡新兵就有10w左右。2,趙國根本沒有力量組織大規模軍隊對白起的包圍圈構成威脅。趙括手裡的40w大軍是趙國軍備1年多組織的,趙王短期內已經組織不起軍隊反撲,長城和趙燕齊邊境的守軍雖然能抽調回來,但部隊集結,糧草籌集也來不及。因此趙括的計劃根本實施不了。

47年9月初,僅僅1個半月的時間,趙括軍團已經必敗,軍心早已渙散,趙括被圍死46天后才組織突圍,餓的都拿不動刀的趙軍哪有戰鬥力,趙括自己突圍身死後,趙軍投降,而後被坑殺。這個時候趙國組織的新部隊都還沒到達前線,誰都沒想到趙括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遭受到這麼大的損失。對趙國而言,整個戰爭形勢到這裡已經急轉直下。原先不過是爭奪上黨歸屬,中原霸主之位,現在一下就面臨被滅國了。

經過長平大戰,白起的秦軍根本沒受到任何巨大損失,打完長平掉頭南下平定上黨。

48年10月,白起攻克上黨全部17座城池,又掉頭北上開始滅趙。白起把秦軍一分為二,王齕打皮牢,司馬梗打太原,全部拿下,趙國眼看就要滅了,趙國派蘇代用反間計,范雎小人做梗,秦王決定撤軍。

49年1月,白起率兵回國。一直到這個時候,白起手裡起碼還有30w左右軍隊,滅趙不在話下。

那麼好了,題主的問題就很簡單了。為什麼不趁長平之戰打秦國?1.廉頗王齕對抗期間,二虎相爭,兩不幫對自己最好,打秦國趙國後面也會打自己,打趙國秦國照樣打自己,不如就看這倆鬥得你死我活,互相削弱。2.白起包圍趙括後,是來不及反應。一共46天的反應時間,組織數十萬軍隊,調集糧草,開赴前線根本來不及。何況誰都沒想到趙括那麼沒用,在意識到秦國有可能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吊打山東六國的時候,想做出反應已經來不及了。趙國自己都來不及調集軍隊打破白起包圍圈,其它5國哪有時間?長平之戰這種規模的圍殲戰亙古未有,所有人都沒想到。3.白起坑殺40w趙軍後,秦軍幾乎沒有任何損傷,還有60w的規模,又是武安君親自坐鎮,韓,魏,楚都被這傢伙殺了數十萬人,軍隊數量又是歷史峰值,誰都不敢,更打不了。也就是,直到長平之戰結束後,諸侯才是真的不敢打。


科技魏玄成


在長平之戰中,佔有地利的魏國為何不趁秦國傾朝而出襲擊秦國或攻擊秦軍背後,這也算是個歷史的懸案了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的一次大戰,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東方六國反秦勢力的最後一次掙扎,因為此戰之後,山東六國中最後一個有反秦能力的趙國喪失了四十萬大軍,廉頗也被氣走,六國變成了任人宰割的綿羊,中國的歷史實際上已經開始秦國一統天下的倒計時了。

那麼舉例長平最近的魏國為何不插上一手呢?畢竟秦國和戰國在長平相持數年,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這個問題也算千古疑團了。其實,在秦趙在長平打得最慘烈的時分,魏國假如傾其所有,是徹底有時機趁火打劫的,即便打不殘秦國,必定也會讓秦半死。至於魏國不動手的原因嘛,小編以為有二

其一,韓國的傾向

韓國是被秦國欺負的一方。可當趙國衝上去的時分,韓國反而成為秦國的小跟班。秦國防備魏國的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韓國對這兩個國家的約束。或許,這正是魏國忌憚而不敢著手的原因之一。

其二,秦軍強大的戰鬥力

秦軍雖在長平有所疲倦,但是其戰鬥力確實是六國之一,實際上廉頗也是憑藉堅守不戰才能與秦軍相持那麼久,趙括一出城,趙軍就被秦軍包了餃子,估計魏王也是擔心招惹秦國後秦軍會捨棄長平攻打魏國,這可就得不償失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若是都開外掛來看問題,那麼就不應該這麼問。應該更直接的問,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之時,其他五個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兵分兩路來各攻擊其背後,這樣是不是短期內就不用統一了?這都是後人才能設想的,前人身在局中,跳不出局當然就不可能這樣做。而且即使魏軍傾巢而出,也可能滅秦。

五國攻秦

長平之戰前,曾有五國攻秦。但是這次聯合攻秦只是對秦國有名義上的損失,對其秦國的實力並沒有多大的損失。為什麼要這麼多國家來聯合攻秦呢?因為這時候的秦國實力已經當的起聯合攻擊了。五國攻秦之所以瓦解,還是因為各國各懷鬼胎的結果。但是要讓一國奮不顧身的攻秦,這時候的魏國顯然不可能有這種膽量。


沒有英主

魏國在戰國後期,一直沒有英主的誕生。而秦國的雄主層出不窮。這個時期的魏國君主在心理上很多都是畏懼秦國的。國君都畏懼,何來的膽量去截胡?

希望兩敗俱傷

這個時期,戰國中最強大的就是秦國和趙國了。若是這時候幫一方去滅另一方,這無異於在自掘墳墓。所以他們最終還是希望秦趙兩國兩敗俱傷。但是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被白起來了這樣一波操作,所以其他國家也慌了。

又一波聯合伐秦

在趙國大敗之後,這時候魏國的信陵君認清了形勢,楚國也認清楚了形勢。所以聯合起來救了趙國。並且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攻秦,把秦軍逼回了函谷關之內。



魏國並沒有開掛一般都眼光,並不知道長平之戰會是這樣的結果。其他國家也不知道是這樣的結果。所以才會這樣來觀望,抱著其兩敗俱傷的期望一直觀望。


淡看天上月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即使魏國襲擊秦國,秦國也不會完。

長平之戰主動權在秦而不在趙,長平之戰是秦國主動進攻奪趙之上黨郡的戰爭。趙國基本處於守勢,秦國處於攻勢。


而當時魏國早就沒有戰國初期的強大,當時魏國經歷了數次戰爭,國力驟衰。當時要攻打秦國,魏國就算傾舉國之力也就拿出十萬兵馬而秦國光在上黨地區就駐了四十萬兵馬。先不說魏國能不能在秦軍沒反應過來之前攻入函谷關,就算打進去了,上黨地區的秦軍只需要分出一半兵力出來往魏軍後路上一斷,魏國就徹底傻眼了。

秦軍完全有那個能力,因為趙國是守勢,秦國是攻勢,秦國完全可以留部分兵馬佯攻,派大軍扭頭攻魏。到時候魏國偷雞不成蝕把米,虧得慌。


而魏國選擇隔岸觀火,則是最明智的做法,當時戰國七雄裡最有實力的就是秦趙,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另一個也好不到哪去。所以秦趙打,其它國家不動最好。無論他們誰贏誰輸都得緩一緩,對於其它國家來說,都是好事。幫了則容易把自己搭進去。


守仁讀仁


長平之戰是影響整個戰國走勢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也是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勝勢。

長平之戰影響了整個戰國所有的國家,但是參政的卻只有秦趙兩國。

首先來說當時的戰國局勢來看,已經到了戰國後期,這個時候的國家只有秦趙兩國有機會滅掉其他的國家,燕韓這兩個小國家就不多說了,整個戰國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之後也是淪為了三流國家,那麼長平之戰的時候,只有魏楚兩國國家可以幫得上趙國。楚國自然不必多說了,雖然在這之前被白起打的是東遷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到了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時候,楚國也是有一戰之力的,所以這個時候的楚國也是不能小視的。魏國在戰國前期就是巨無霸的存在,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也是淪為了二流國家,但是當時魏國來說可以調動的軍隊大概有十萬左右,所以還算是比較強大的國家。

但是當時來說最好的出兵方式肯定是魏楚兩個國家同時出兵幫助趙國。這個是比較好的方式。其次就是楚國出兵,我們都知道東方六國打秦國的時候,一直都是從函谷關打的,不是六國傻,而是要想進入關中,當時來說最好的就是函谷關,北方是草原沙漠但是的條件來看是行不通的。從南方來說,其實當時楚國有一個武關是可以進入秦國的,但是不適合大規模的行軍,所以六國一直都是從函谷關打。當時楚國出兵的話,一部分從武關這樣的話可以,一部分去上黨切斷秦軍的後路或者是和趙軍會師。

最下的才是魏國出兵,魏國一個國家出兵的話,其實對於整個戰場的形式影響不會太大,不管是魏國和趙國會師,還是魏國獨自去打秦國,都不能有太大的作為。首先是魏國的軍隊數量太少,其次就是沒有好的進攻路線,當時魏國出兵只能去打函谷關,但是當時這個時候,秦國的大軍就在上黨,一旦發現魏軍去函谷關,秦軍只要派出一部分的人切斷魏軍的後路就是全軍覆沒。所以只是依靠魏軍的話,長平之戰的結果還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當時不管是魏國還是出國,或者是韓國這些小國家都不會出手幫助任何國家的。當時阿狸說秦趙兩國太強大,各個國家都是想看這兩個國家打,兩敗俱傷是最好的。所以這些國家怎麼會出兵幫助一方呢?而且當時來看最強大的還是秦國,所以這些國家誰也不想得罪秦國。魏楚早就已經被白起一個人打怕了。

歷史的車輪總是朝著先進的方向發展的,當時來說秦國就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先進的國家,從政治制度上來說,秦國已經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但是別的國家還是一些貴族制,根本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了。所以秦國統一也是秦人自己努力的結果。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一個是辦不到一個是不願意去辦!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魏國不是不具備進攻秦國的能力,而是等不到進攻秦國的機會。魏國當時要想進攻秦國必走函谷關,早在公元前299到296年齊韓魏三國曾聯兵用三年時間破城,長平之戰時的魏國肯定不會比齊韓魏三國聯軍更強,這意味著魏國同樣至少得需要三年時間才能破城,然後三年時間內秦國必然已經解決了趙國,可回師攻魏,這時候其他國家若是袖手旁觀則魏國就是單純的等死了,秦國的報復肯定不會僅限於攻城奪地了。

其次,山東六國對魏國的傷害遠遠大於秦國。由於有虎牢關作為阻隔,魏國防禦秦國相對來說容易得多,秦國多次進攻魏國斬殺魏兵魏將卻沒有取得多少魏國土地。反之,魏國與趙國接壤地區都是平原地帶,趙國在胡服騎射崛起以後曾多次進攻魏國,掠奪了魏國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反而是趙國長平戰敗後才歸還給魏國的。這些歸還的土地在信陵君竊符救趙裡有提說,秦國曾於公元前258年再次進攻趙國,魏國信陵君帶領魏軍增援趙國,作為酬勞趙國歸還先前所佔魏城。

秦趙大戰對於魏國來說實乃天大的好事,否則夾在兩隻老虎中間總是這邊被咬一口那邊被咬一口,損失慘重。因此,魏國怎麼可能去放棄坐山觀虎鬥的機會呢。


優己


長平之戰,秦趙一會戰一會和,所以其他小國也不敢偷襲,萬一和了,秦國回頭就收拾魏國


Super韓非子


關東六國裡韓國燕國基本沒有實力,山東的齊國中原的魏國趙國以及南方的楚國都算強國,長平之戰後的邯鄲戰役楚國魏國出兵協同趙國擊敗秦軍證明魏國楚國還是有實力與秦國死戰的,長平之戰時如果魏國楚國出兵還是可以在河南和湖北戰場給秦國造成被動局面,如果再加上匈奴人在內蒙陝北戰場再開火,原上黨郡韓國軍民的敵視秦國情緒被煽動利用,都可以使得秦國陷於主力滯長平而國內空虛多線開戰的窘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