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歷史—鄭成功北伐為何沒有成功?

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被定為陪都,保留有一整套文官體系,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佔領南京,將明朝的“南京應天府”改名為“江寧府”。鄭成功在東南沿海高舉抗清義旗多年,若能拿下江寧,其在漢人中的號召力將是不可估量的。可惜鄭成功敗了,敗得很慘,差點就全軍覆沒。正因如此,他充分意識到了自己的陸戰之短,水戰之長,決定前往臺灣島建立根據地,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全島,成為民族英雄。但我們也想問,究竟鄭成功為何會兵敗江寧?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失敗?

父降清子抗清 鄭成功要攻江寧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李自成率大順軍西撤,而明朝的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大清、大順和弘光政權三足鼎立。清軍鞏固京師之後,揮師西北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接著就攻佔南京結束了弘光政權。但南明方面的抗清活動並未結束。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以福建沿海的金門、廈門兩個島嶼為基地,高舉抗清義旗,直接威脅著東南一帶的清朝海防。清軍的水師力量薄弱,無法與鄭軍抗衡,令清廷頭疼不已。

扯歷史—鄭成功北伐為何沒有成功?

1645年,清軍佔領南京後,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唐王即位,被封南安侯。但鄭芝龍見清朝勢大,便想改換門庭,遂前往福州歸降清廷。

鄭成功苦勸父親不要輕信清朝的許諾,但鄭芝龍一意孤行。抵達福州後,鄭芝龍與清廷使者相談甚歡。誰知三天之後,清軍突然半夜拔營而起,返回北京,鄭芝龍也被裹挾前往。此後一直被清廷軟禁看管在北京。鄭成功兵敗南京之後,鄭芝龍也被清廷殺掉了。

鄭成功,鄭芝龍長子,幼年時期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戶,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7歲時被父親接回故鄉居住。15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取南安生員,19歲赴福州鄉試,21歲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南京太學讀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鄭芝龍降清後,大批部將相繼投降,但鄭氏集團之中仍有不少將領率領義軍堅持抗清。其中,鄭成功尤為堅決。他的軍隊也成為反清復明最具實力的一股力量。

鄭成功利用海上優勢頻繁進攻清軍沿海防守薄弱的據點,多次得手。1648年攻克同安,1649年佔領雲霄(今屬福建),1652年圍攻漳州,1654年再攻漳州,1655年攻佔舟山,1656年攻克廣東揭陽、普寧、澄海(今汕頭市澄海區)、閩安鎮(今福州市馬尾區)等地。閩、浙、粵三省海域都成了他的勢力範圍。

在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鄭成功不再滿足於對大陸沿海淺近縱深地區的爭奪,他很快就將戰略目標鎖定為江寧。

若能拿下江寧,其在懷著故國之思的廣大漢人中的號召力將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控制江寧即等於控制了江南富庶之地,可以為反清事業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同時也切斷了江南對北方清政府錢糧賦稅的供應,削弱其經濟基礎。鄭成功的計劃是,佔領江寧,恢復東南半壁江山;而後,再揮師北伐,直搗幽燕。

300多年前,長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江陰附近,南京城到長江入海口的距離也比現今近很多。從海上來的船隊可直逼江寧,這就能充分發揮鄭成功水上作戰的優勢。

三“探”長江,南明政權展開海上游擊戰

鄭成功發起江寧戰役前,南明政權已有過攻入長江的嘗試,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扯歷史—鄭成功北伐為何沒有成功?

順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定西侯張名振、監軍張煌言曾三次率軍攻入長江口。一月,南明軍乘船溯江而上,到達鎮江附近的瓜洲、金山等。四月,南明軍再次入長江,直至鎮江、儀真(今江蘇儀徵),離江寧更近了一步。十二月,張名振等人率船400餘艘一直抵達江寧城北的燕子磯一帶。清軍早有防備,一番激戰後,明軍退回崇明島。三“探”長江雖然並未取得大的戰果,但南明方面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海上游擊戰,令清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態勢,無可奈何。

為鞏固江寧等地防務,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將儲藏在江寧倉庫中的“殺手鐧”武器——紅衣大炮搬出來安放到鎮江的炮臺。清廷還沒有料到,一次更大規模的長江戰役即將來臨。

出師不利 鄭成功船隊溺死八千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集中主力在雲貴一帶圍剿南明永曆政權,東南一帶防守較為空虛。鄭成功料想江寧防禦薄弱,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戰機,全力進攻江寧,並於八月率船隊由舟山北上。

然而,鄭成功的船隊長期活動於福建海域,對浙江海域並不熟悉,再加上天有不測風雲,船隊航行至羊山(今浙江舟山大洋山島)海域時,遭到颱風襲擊。

從八月初九至十一,狂風暴雨一直沒有停歇。

面對陌生的海域和未能預料的颱風,鄭成功的船隊一下子陷入了絕境。艦船在巨大的風浪中不堪一擊,有的直接葬身魚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則在大陸海岸擱淺。鄭軍官兵和家眷傷亡慘重,僅溺水而死的就有8000餘人,其中甚至還有鄭成功的妃嬪和3個兒子。

這次猛烈的颱風阻止了鄭成功北上的步伐,也暫時化解了清軍面臨的危局。

再次北上 基本消滅了清軍海上力量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十三,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北上。此時,鄭軍共有大小艦船3000餘艘,兵馬10餘萬。他首先攻佔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焚燬船隻100餘艘,基本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進軍長江的後顧之憂。

五月十九,鄭軍抵達吳淞口,鄭成功派人秘密聯絡守衛此地的清朝蘇松提督(相當於軍分區司令)馬逢知。馬逢知一直對清廷心懷不滿,主要是因為清軍的軍制問題。清軍主要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清朝皇帝們最為信任的嫡系部隊。綠營又稱“綠旗”,清初時大多由原明朝降軍改編而來。綠營的人數雖然遠超過八旗,但得不到滿清政府的真正信任。因此,在武器裝備、軍餉待遇、軍官升遷等方面都不如八旗軍。因此馬逢知作戰時消極怠工,只求保存實力。

扯歷史—鄭成功北伐為何沒有成功?

六月初一,鄭成功到達長江江陰水域,清軍緊閉城門,不敢出戰。鄭成功越過江陰溯江而上。六月十六攻下瓜洲,六月廿二鎮江知府戴可進開城投降。鄭成功大軍順利打開了通往江寧城的鎖鑰。

攻佔鎮江之後,鄭成功的部將甘輝建議立刻派兵從陸路抄近道日夜兼程直取江寧。當時清軍剛剛大敗,士氣低落,江寧“城大兵單”,是進攻的最佳時機。但鄭成功卻認為江寧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對甘輝的建議不以為然,堅持以艦隊為核心,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當時的鄭成功並未意識到,穩紮穩打的戰術並不適合從鎮江到南京的水文條件。此處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古時從鎮江漕運至南京,在這段江面上常有運船翻覆。而鄭軍的海船體型龐大,運轉笨重,在江面上逆水而行,很多時候只能靠人力從岸上牽拉前進,速度極慢。從鎮江到江寧的短短距離,他們足足用了10多天,攻取江寧的第一個戰機就這樣錯過了。歷史證明,鄭成功成也水軍,敗也水軍。

扎83座營寨,包圍江寧城北和城西

六月廿六,鄭成功軍前鋒進抵江寧城下。但直到七月初七,鄭軍主力才乘船到達江寧城北的觀音門外。觀音門坐落於燕子磯附近,是明代南京外郭18座城門之一,距離江寧主城尚有一段距離。初九,鄭軍船隻進泊江寧城西北角的儀鳳門外江邊。初十,鄭軍大隊人馬上岸,在儀鳳門外紮營。

很快,鄭軍相繼在江寧內外城郭的觀音、金川、鍾阜、儀鳳、江東、神策、太平等門外紮營,共立83座營寨。在各處營寨都安設大炮,並準備了雲梯、藤牌、竹筐、鐵鍬、鑿子等攻城器械。

不難看出,以上7門外的鄭軍連營並沒有對江寧城形成全面合圍之勢,頂多只是包圍了江寧城的北面和西面,而江寧的東、南兩個方向幾乎沒有鄭軍一兵一卒。

出現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於江寧城牆長達數十里,難以將其四面包圍。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鄭成功在作戰中過於依賴水師和戰船,即使上岸紮營也習慣於選擇離水較近的區域,便於一旦不測向船上撤退。鄭成功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在他看來,孤城指日可下,根本用不著將其圍死,這為後來清軍援兵順利進城並展開反擊埋下了隱患。

10多天不進攻,坐等江寧主動投降

鄭軍於七月初十紮營於儀鳳門外,在接下來的10多天裡,並沒有對江寧城發動進攻,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對此,有多種說法,其中“鄭成功中計說”流傳很廣。據有些史料記載,江寧城中的清軍提督管效忠向鄭成功寫信詐降,他在信中說自己想棄暗投明,無奈清朝軍法規定,將領守城不超過30天,妻兒老小都要被殺,希望鄭成功體諒自己的難處。於是,鄭成功便不再攻城,只等30天后對方主動來降。

實際上,鄭成功之遲遲未發動攻勢,恐怕還另有原因。因為史料記載,他曾反覆對部下表示:從古到今,攻城戰都是吃力不討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江寧孤城絕援,不投降還有別的出路嗎?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役鄭成功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沒有迅速攻打江寧城,將其一舉拿下;二是沒有派兵佔領江寧周邊,未能切斷清軍所有增援的通道。江寧並沒有被鄭軍徹底圍死,城中與外界的聯繫始終暢通。

清軍困於圍城

清軍江寧防衛指揮官喀喀木和郎廷佐等人知道,憑自己手下這點人馬,根本無法與鄭成功硬拼。因此,他們一面龜縮城中,一面派人前往北京、蘇州、杭州等地緊急求援。求援信中除強調江寧的危機局面外,在向朝廷的報告中,還用誇張的筆調,將鄭成功軍的聲勢描述得十分嚇人:敵軍共有20餘萬人,戰船上千艘,士兵都是鐵衣鐵甲,刀槍不入,似乎是無敵艦隊。

家家戶戶緊閉門窗,有人餓死

北京的順治皇帝接連收到瓜洲、鎮江失守和江寧危急的報告。驚慌失措。一旦江寧再失,東南將不保。接下來,很可能整個長城以南的廣大漢族地區都會反清。想到這裡,順治徹底亂了方寸,提出想回關外的東北老家避避風頭,遭到他的母親孝莊太后痛罵,說他拋棄基業,愧對列祖列宗。

七月初八,冷靜下來的順治派出安南將軍達素、固山額真索洪、護軍統領(官名)賴塔等人率八旗軍由北京南下,前往江寧增援。又任命江西提督楊捷為隨徵江南左路總兵官、寧夏總兵劉芳名為隨徵江南右路總兵官,各率手下人馬由江西、寧夏趕赴江寧。

但對江寧城中的清軍來說,這些人馬實在是遠水難解近渴。真正能指望的,只有江南和浙江兩地的清軍。

扯歷史—鄭成功北伐為何沒有成功?

在鄭成功兵臨城下的10多天,江寧城裡空氣緊張。八旗指揮官喀喀木擔心城中的百姓為鄭成功充當內應,想要大開殺戒,以絕後患。經兩江總督郎廷佐勸阻,他才打消了這個瘋狂的念頭,江寧也避免了屠城慘劇。當時江寧城中家家戶戶緊閉門窗,連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聽不到,一片肅殺死寂。城中糧價飛漲,百姓們又不敢出門買米,甚至有人因此餓死在家中。

幾批援兵陸續入城,穩定軍心

江寧清軍一邊望眼欲穿地期盼各地援兵迅速趕到,一邊加強城防建設。首先,兩江總督郎廷佐下令將城外靠近城牆的房屋燒燬,掃清視野和射界,並把近城10裡之內的居民全部遷入城中。其次,郎廷佐等人貼出告示,安定民心,同時強令商家出售糧食,穩定百姓情緒。允許百姓進出水西門和旱西門兩座城門,購買糧食、柴草,運入城中。第三,派兵嚴密查訪,杜絕內應,並嚴懲乘機盜搶作亂之徒。第四,加緊儲備糧草,置辦武器,蒐集整修船隻。此外,增修船槳、繩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為將來的水陸反攻做準備。

不難看出,清軍的準備工作相當周密,而且一開始便不是消極防守,而是立足於“防守反擊”。前文已經提到,鄭軍只屯駐於江寧的西北面和北面,南面及秦淮河一帶並未駐軍,這就為清軍守軍內外聯絡留下了通道,提供了機會,使清守軍進可出擊,退可守城,再加上清廷的幾批援兵陸續進入江寧城中,也因此穩定了軍心。

至此,江寧城內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共集結了近2萬人。在鄭成功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江寧清軍的防守已經得到大大加強,並具備了反擊能力。雙方力量的天平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鄭成功意識到了局勢的危險,他放棄攻城,將軍隊收縮於城北高地,準備依託幕府山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背靠江邊的龐大艦隊,抗擊清軍。

可是,由於剛打了敗仗,鄭軍並沒能在幕府山一帶建立起完善的防禦體系。各部彼此距離過大,既會留給對手以繞道偷襲的空間,也不利於及時增援。還未開打,就已難有勝算。

七月廿四,清軍江寧最高指揮官喀喀木將八旗軍和綠營軍混合編隊,陸上分為3路,水上另有1路,殺出城去,與鄭軍作最後決戰。其具體進攻方向如下:

第1路清軍,從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西北6個方向圍攻幕府山鄭軍主力。

第2路清軍,從西面攻擊幕府山。

第3路清軍,從北面進攻幕府山,並伺機焚燬長江上的鄭軍船隻,切斷其退回江邊的通路。

第4路清軍,從水路出發,由提督管效忠率領,攻擊鄭軍江面上的船隻。

清軍首先以火炮轟擊鄭軍營寨,緊接著便直接展開衝鋒,騎兵也都下馬步行作戰。山上的鄭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防禦工事也未完善,很快就敗下陣來。

不到半天時間,鄭軍多處營寨陣地相繼被清軍攻破,剩下的人馬紛紛向江邊潰散。鄭軍水師指揮黃安所部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掩護岸上逃來的敗兵和隨軍家眷們撤退,先後從水中救起數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鄭軍士兵。激戰中,鄭軍水師共損失了大小船隻500多艘。但他們最終抵擋住清軍的水上攻勢,掩護殘餘陸軍撤到船上,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當天夜裡,鄭成功下令全軍退往鎮江。江寧圍攻戰就這樣以鄭軍的慘敗告終。

經過七月廿三、廿四兩天激戰,鄭成功軍的前鋒鎮、左先鋒鎮、援剿右鎮、後勁鎮、前衝鎮、宣毅左鎮、左武衛、左虎衛等陸軍部隊先後被重創或殲滅,其他部隊也有多少不等的傷亡。以每個鎮的人數為2500計算,鄭軍的損失至少在2萬人以上。同時,還失去了提督、鎮將等高級將領多人。可以說,是鄭成功軍事生涯中最慘重的一次損失。

清軍在江寧之戰中獲得全勝,但也付出了相當高的代價。管效忠、梁化鳳等清軍將領都感慨,鄭軍是自己一生征戰中遇到的最強對手。

打敗荷蘭艦隊 收復臺灣島

鄭成功軍在江寧城下戰敗後元氣大傷,船隊向東退去。不久前佔領的瓜洲、儀徵、鎮江等地也先後棄守。江寧清軍起初在後方緊緊追趕,但因缺乏戰船,鞭長莫及。七月廿八,在收復鎮江之後就撤回了江寧。

八月初八,當鄭軍撤到崇明島附近時,鄭成功決定先奪取崇明縣城作為根據地,再派人去廈門等地調取援兵,以圖再攻江寧。但崇明之戰中,鄭軍士氣不高,不善攻城的弱點再次暴露。初九,鄭軍乘坐2000餘艘船隻抵達崇明,分20路登岸。當時守城的清軍只有綠營軍3000人,他們施放火炮、弓箭,給鄭軍重大殺傷,還主動出擊,繳獲了鄭軍的多門紅衣大炮。鄭成功只好率船隊離開崇明,從海上向南退去。九月初七,返回廈門。

兵敗江寧,讓鄭成功充分意識到自己的陸戰之短,此後也不再把大陸視作進軍的主要方向,為尋找更鞏固的抗清基地,他將目光投向了與金門、廈門隔海相望的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東渡臺灣,並在次年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收復臺灣。

南明最有力量的鄭成功大軍沒有能夠抓住機遇光復南京,徹底失去了光復明朝的最後機會。但是,鄭成功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並大力開發臺灣,成為海峽兩岸都十分推崇的民族英雄,亦是中華民族之大幸。

清軍的目標是儀鳳門,鄭軍猜到卻沒當回事

要反擊,必須選擇一個主要突擊方向。清軍將領們商量後決定,以江寧西北方向的儀鳳門外的鄭成功軍大營為攻擊目標。一旦在此地得手,就能乘勝直取鄭軍後方大營。這是一個險招,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江寧城防將一潰而敗。

就在清軍在城中厲兵秣馬之時,一直在城外按兵不動的鄭成功也終於有了攻城的打算。他傳令各將,定於七月廿二以放炮為號全面攻城。

但七月廿一,江寧城裡的鄭軍密探卻給鄭成功帶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清軍已經兵馬齊備,不久就會出城突擊鄭軍。這個情報來得太及時太重要了。鄭成功得報後,對清軍反擊出城的主攻方向的判斷也十分準確,即儀鳳門方向。按說形勢發展至此,鄭成功已勝券在握了,按理應將計就計,重新籌劃。可惜的是,鄭成功居然重視不夠,只將左提督翁天祐部調往儀鳳門和旱西門之間,以便隨時對兩個方向進行增援,其餘仍按原部署不變。同時,他還放棄了原先擬定的七月廿二攻城的計劃。也就是說,鄭軍作戰企圖已由攻轉防。

七月廿三,清軍終於開始籌劃多日的反擊行動,集中部署了優勢炮兵兵力,以火炮集中轟擊鄭營,很快壓制住對方的火力,鄭軍火炮大多被擊毀。鄭成功聽到炮聲,知道清軍已大舉出動,便命令左提督翁天祐部前往救援。但為時已晚,鄭軍前鋒全軍覆沒。

清軍在突襲得手後,因後續力量不足,未敢乘勝追擊,而是撤回了城內。這是老天給鄭成功的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