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https://item.btime.com/55jcf35hv9d87oor5b3e7vbq2r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财物被抢、遭受欺凌、焦虑自卑……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避免不法侵害?如何远离犯罪?如何通过心理疏导走出阴影?教育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方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在蓝天下快乐、健康成长。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5月30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张妍法官做客《法官来了》,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从法律层面,和大家聊聊青少年保护、青少年犯罪预防以及青少年心理疏导的话题。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小心!不经意的炫耀可能招致危险

案情回顾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13岁的小鹤,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对他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因为酷爱手游,iphone新款手机一上市,小鹤父母就为他买了一部。一天,小鹤在台球厅玩,认识了比自己大几岁的小闫。小闫发现小鹤的家庭条件很好,相比,自己的条件一般,平时的零花钱也不多。并且,小鹤经常在小闫面前炫耀,这让小闫心生嫉妒和不满。看着小鹤的新款手机,小闫准备“下手”。小闫找来玩伴小根和小龙,指示他们跟踪小鹤抢手机。小根和小龙尾随小鹤到小区一处偏僻的地方,将其拦住并按在铁栅栏上,说:“听说你有iphone手机,拿出来给我玩玩,现在哥们缺钱。”小鹤不给,二人抽打其嘴巴,后强行将手机抢走。得手后,小根、小龙和小闫将手机销赃分钱。

小闫提议策划,小根和小龙具体实施,三人应共同承担法律后果,最终,三人均被判处刑罚。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说

在这个案件中,要提示大家:不要炫富!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经意间的“炫富”,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的生活用品和零用钱,要与孩子的身份相符,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的消费观念,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和麻烦。

另外,关于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警惕!不良的上网习惯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案情回顾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李龙(化名)是一名中学生,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有一次,李龙到网吧上网,离开时忘记关闭自己的QQ聊天软件,系统设置中有李龙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及联系电话等真实信息。李龙离开后,这台电脑被无业人员张某继续使用,张某发现李龙的聊天软件没有关闭,便冒充李龙,谎称有急事,向李龙的亲戚朋友借钱,共骗得五千余元。后张某归案,并受到刑事处罚。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说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彰显。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利用,轻则经济权益受损,重则人身遭受威胁。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需全面加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弱,上网使用习惯不当引发的不法侵害案例。增强孩子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担责。作为家长,在日常教育中就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让孩子树立“人身安全”第一的理念。作为学校,应当将“自我保护”知识作为主题教育内容之一,针对孩子的特点,传授安全知识。作为法官,除了惩治违法犯罪分子,我们也会利用各种场合,结合办案实践,告诉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犯罪侵害。而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成为未成年人的保护伞,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当有未成年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应当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保护,社会成员的互相团结与关爱,会让犯罪分子望而却步。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别怕!受到欺凌勇敢告诉家人

案情回顾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小亮是一名初中生,个子不高,人也老实。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小亮被几名高个男生拦住,他们抢走了小亮身上的手机和零钱。回家后,小亮怕被批评不敢告诉父母,谎称手机借给朋友了。第二天,小亮一直在想怎么处理这件事,他怕父母知道手机被抢会责怪他,就想着再买部一样的手机父母就发现不了了。可是,到哪去弄买手机的钱?放学的路上,小亮看见一个比自己还小的学生拿着手机,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小亮心想,我的手机被抢了,干脆我也抢部手机。小亮环顾四周无人,就从地上捡了块砖头,学着抢自己手机人的样子,让对方把手机交过来,对方只能乖乖就范。小亮拿了手机,扔下砖头赶紧跑回家。最终,小亮因犯抢劫罪受到处罚。小亮终于说出了自己被抢的真相,抢他手机的人同样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说

这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一类比较典型的案件,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欺凌。小亮被抢劫后,害怕向家长交代,又转而对他人实施抢劫。由于不知如何面对欺凌,他从一个被欺凌的受害者,成为了一个不法行为的施害者。这种情况反映出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未成年人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二是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什么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青少年在遇到此类侵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未脱离险境的情况下,切不可当着歹徒的面声称要报警。要看清楚对方的相貌特征和周围环境情况,以便寻找脱离险境的有利时机。

• 如果附近有人,可以大声呼救积极寻求帮助,也可以向人多的地方跑逃避伤害。如果四周无人,呼喊或逃跑都无济于事,这时要先答应其要求或交出部分钱物,确保人身安全,没有十分的把握,不要强行抵抗。

• 脱险后要及时告知家人,及时报案,越怕事,越不敢声张,不法之徒就越嚣张。及时报案,会使不法分子及时地受到应有的惩处,会及时地制止不法分子对你继续侵害,能及时并最大限度地挽回经济损失。

这个案例也同时提醒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给予关注和帮助,成为孩子有力的后盾。遇到问题,不要直接批评和指责,要让孩子乐于沟通,与孩子成为朋友是最健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相信!阳光总会驱散阴霾

案情回顾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小杰1岁时,父母离异,一直随母亲生活。后继父出车祸瘫痪在床,家中的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人身上。来北京的前一年,小杰的爷爷也身患癌症,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此,17岁的小杰决定来北京打工。

到北京后,小杰在一家餐厅打工。这期间,小杰的家乡又发生了地震。春节前,小杰归心似箭,想早点回家。由于没钱买火车票,他向老板申请提前发工资,却遭到老板拒绝,还因各种理由被克扣了工资。一气之下,小杰趁夜间无人,窃取餐厅内的现金和烟酒若干,小杰认为这是对自己工资的抵消,却没想到要承担法律后果。小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小杰刚到法庭时,对法官、公诉人包括辩护人都很抵触,不愿配合工作。鉴于这种情况,“阳光工作室”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以建立信任关系为主,帮助小杰调整情绪,平息其愤怒、恐惧以及安全感缺失,稳定其情绪,再进行普法和教育工作。阳光工作室还联系了小杰的家人,将妈妈寄来的照片和信件交给小杰,小杰看到很感动。心理老师热情,有正义感,她耐心和小杰交谈,并一一解答小杰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困惑,她温和而不失严厉,既让小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给了小杰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经过几次疏导,小杰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抵触到主动承认错误,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最终,得到从轻处理。

小杰被释放那天,“阳光工作室”安排小杰的妈妈来接他,见到妈妈的小杰泪流满面,扑到妈妈怀里诉说自己的思念和委屈,诉说自己的悔恨和歉意。妈妈的谅解和关爱,让他彻底走出阴霾,他郑重宣誓“我再也不做违法的事了”,很质朴简单,但从这简单的话语却能体会到他的真诚和决心。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法官说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因素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涉诉未成年人而言亦是如此。未成年人审判中合理的运用心理抚慰,从温暖未成年人的心灵出发,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朝阳法院与朝阳区律师协会联合成立了

“法律阳光工作室”,聘请朝阳区律师协会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热爱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事业的女律师为未成年被告人、被害人及监护人提供心理疏导和抚慰。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在与未成年人沟通的过程中,要首先了解未成年人的经历和背景,有针对性的与其沟通;要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一味灌输成年人的观念,不强迫他们接受成年人的观点;在沟通中,要真诚相待,对于其优点予以称赞,对于其问题要正面指出,提出自己的建议。

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社会、学校、家长一定不要放弃,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孩子被处理时、服刑时,就要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生活和计划,帮助孩子重新学习,为今后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嫌弃和放弃会让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更加自暴自弃,鼓励和关爱会让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法官来了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不法侵害,远离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