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莓茶榮獲“中國好茶葉”評選“創新養生茶”金獎!

一 養在深閨人已識

春暖花開時節,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的大山深處,一種名叫“莓茶”的植物,長出了第一片嫩葉。

張家界莓茶榮獲“中國好茶葉”評選“創新養生茶”金獎!


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曾點燃人們的想象。根植于山水之間,得益於大自然的恩賜,張家界人用雙手營造出屬於自己的秘境。

茅巖莓茶為藤本植物,學名顯齒蛇葡萄,屬葡萄科,是湘西土家族廣泛流傳,具有700餘年使用歷史的一種藥食同源、可內服外用的傳統特色民族藥物。

茅巖莓茶含有亮氨酸、異氨酸、蛋氨酸等人體必須的17種氨基酸和鉀、鈣、鐵、鋅、鎂等14種微量元素,特別是富含高活性黃酮和二氫楊梅素。

經權威機構研究發現,莓茶富含19種以上的生物黃酮,總黃酮含量最高達39.25%,是目前世界上黃酮成份含量最高、營養最豐富的野生植物,被稱為“黃酮之王”。

莓茶既有藥品療效,又有食品營養,長期飲用能全面增強人體抵抗力,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2010年,永定區“茅巖莓茶”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2015年“茅巖莓”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其產品已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2018年,張家界茅巖莓茶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佈的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定。

二 生長環境

莓茶是一種野生藤本植物,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苛刻,一般生長在海拔800到1500米、雨水調勻,長期雲霧繚繞、溼潤的山區,還要有獨特的紅砂岩土壤。

莓茶不同於普通種植的農作物,它不生蟲,但卻對化肥敏感。因此,永定區人在扦插野生莓茶藤苗時採取原始的刀耕火種做法,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模仿野生環境扦插,以滿足莓茶的野性生長特性。

目前永定區莓茶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主要集中在茅巖河流域一帶,如茅巖河鎮、羅塔坪鄉、三家館鄉、橋頭鄉、羅水鄉等鄉鎮。

三 採摘

莓茶一個月可以採摘4次,每年4-10月可採摘。莓茶的採摘部位也有講究。莓茶分芽尖、藤芽、嫩葉、大葉、老葉等,其中,芽尖最好,老葉最劣。

看似很茂盛的一大塊山地,實際卻採不了多少芽頭。每一根幼嫩的芽尖都是農民用雙手逐一採摘而來。芽尖的採摘長度也有講究,一般控制在大概七八公分到十公分以內的樣子。太長的話由於莖梗會相對偏老影響成茶品質,太短則又浪費了。

張家界莓茶榮獲“中國好茶葉”評選“創新養生茶”金獎!

四 製作

莓茶是一種半發酵茶,經歷炒制、揉捻、高溫烘烤等多個環節,工藝儘量保持茶葉的原生態。

先在土灶中生火,將灶鍋先後洗三次直至清水,然後熱鍋,將清晨採摘陰乾後的嫩芽尖放入鍋中翻炒。翠綠的嫩芽尖下鍋,小火用手工翻炒,不能鍋鏟,用鍋鏟會破壞茶葉的構造。手工翻炒總時長在半個小時左右,這是一道辛苦的程序。

10多分鐘後,茶葉漸漸泛出“白霜”。這種“白霜”叫做黃酮化合物。手工翻炒約20分鐘左右,莓茶葉泛出的白霜漸漸覆蓋茶葉。

張家界莓茶榮獲“中國好茶葉”評選“創新養生茶”金獎!

接著,撈出鍋中的莓茶進行揉捻。揉捻是莓茶製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序。揉捻時,茶葉細胞壁被壓破,茶汁釋出,就能釋放出更多的“白霜”,對茶葉最後的成色有著決定性作用。

揉捻後的茶葉需要再攤開一次,然後再回鍋炒制一次。 熄滅灶中的火,把炒制好的莓茶撈出。先把炒好的莓茶放在陰涼處的紗網上陰乾一會,待水分乾的差不多的時候將莓茶放在太陽下曬乾,去除最後的水分。最後製成的成品就是潔白如霜的極品嫩芽尖莓茶。

張家界莓茶榮獲“中國好茶葉”評選“創新養生茶”金獎!

五 功效

莓茶作用獨特,無副作用,老少皆宜,有助於提高身體的自愈能力,抵抗細菌及病毒的入侵;有助於推動體內酵素的功能,激活細胞及增進各種蛋白質的合成;有助於緩解長期服藥引起的不良副作用及減少用藥量;有助於緩解咽喉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三高”等;有助於消除疲勞、倦怠及無力感,改善體力與體質,長期飲用能全面增強人體抵抗力,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李三清,女,80後,湖北紅安人,現居張家界,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學員。微信公眾號:李三清的紫竹林(lisanqing2015)。散文《爸爸,為什麼我們這麼辛苦卻還是很窮》被人民日報、洞見等4000餘家微信公眾號轉載,累計閱讀量1億+。已出版散文集《漫步紫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