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做,才能走出迷茫?

該怎樣做,才能走出迷茫?

圖片來源:699pic.com 夕海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迷茫”這個詞像幽靈一樣困擾著我

人生的前18年稀裡糊塗地就過去了,父母安排什麼我就去做什麼,終於等到了高考結束,那是我第一次想要去抗爭,然後失敗了。

我高中的時候語文學的很好,滿分150我考140左右的那種好,考試作文經常滿分,被複印成很多份在全年級傳閱;雖然我學的是理科,理綜成績很一般,相對比較好的還是偏向於“文科屬性”的化學生物。數學和物理都學得超級痛苦。

我其實很清楚自己什麼學得好,但分數出來以後,爸媽一句不可違拗的“好找工作”,便幫我做了決定——他們說,學理工科好找工作。於是讓我報了電氣(可是我數學明明學的那麼痛苦,而這個專業還是以數理為基礎的)。

我們這個專業算是在全國有些名氣,招生分數很高。而且由於某些“約定俗成”的因素,大家都知道畢業以後主流的去處。同學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到了大學自然也不肯甘拜下風,“努力”是每一個人生活的寫照。生活中的一切看起來井然有序,可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直到後來我選擇了國網又離開國網,方才醒悟當時那份異樣的原因。

這種“異樣”就來自於——我並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但是想要什麼我也不知道

於是來討論我們今天的第一個問題:

1.人為什麼會迷茫?

想想看,你的前半生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呢?一路順風順水地讀書,按部就班地考學,畢業後找工作。

大家的生活環境各不相同,迷茫卻是相同的。

為什會迷茫?因為你幾乎沒有主動經歷過什麼。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會“為你好”,把一切打點地細緻妥帖,你只要按照他們為你安排好的路走就行了。有時候父母不能給你什麼好的建議,看看同齡人總是可以的吧?大家都去學什麼、去哪裡工作,你也去。

可是有一天你幡然醒悟: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

於是你下決心開始改變。

如果你恰好處在一個閉塞的圈子中,身邊的人聊天的內容都是家長裡短和某位同事的八卦,沒有人有學習的意願,你可能要繼續煎熬一段時間了。幸好,我們生在一個互聯網空前發達的時代,信息壁壘越來越薄,只要你想,幾乎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任何信息。

你發現朋友圈裡有的人開始加入了一些“早起俱樂部”和“早讀會”,於是你迫不急的給自己定了早起的鬧鐘,每天儀式性地打卡;你發現有的人在朋友圈裡曬水彩畫、曬讀書書單、曬旅行途中的照片,你也迫不及待地去學畫畫,把讀書加入日程,買了自己都覺得肉疼的單反。

但你還是不知道想要什麼,只是變得更忙碌了——更不要說,買了的網課沒聽完,早起堅持了3天就放棄了,相機買來就落了灰。

焦慮、倦怠與迷茫是如影隨形的,可以說是一個情緒問題引發了另外兩個。因為迷茫,你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什麼都做不好呀?我都這麼大年齡了,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嗎?你會變得沒有耐心:怎麼堅持這麼久了還看不到效果呀?會覺得疲累:這樣的工作我真的很厭煩,現在就是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去做,我也很無奈啊。

我們繼續討論第二個問題:嘗試了這麼多事,我究竟想要什麼?

2.怎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迷茫其實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但其實,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因為人是會變的。你會發現自己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目標,後來居然實現了;也會發現自己以為很輕鬆就會達到的目標,努力了許多年好像進度條還在原地——這時候要放棄嗎?

高中的時候班上有個同學特別喜歡生物,當年我也好喜歡生物,然後這個同學考上了北大生科,在我看來,那就是我高中三年夢寐以求的地方啊!!!然後,我的同學,他過了一學期就轉專業了。。。後來同學聚會的時候問他,他只淡淡地說“和想象中不一樣。”

我當時很不理解。

後來我大四的時候有了一個在知名出版社實習的機會——要知道,當一名文案編輯也曾經是我的夢想之一。一年過後,我才理解同學那句“和想象中不一樣。”我社的書稿經常是一些學術大牛的作品,一開始能拿到一些“純淨版”的一手著作,我是欣喜若狂的。後來我發現,專著不是科普,科學研究其實很枯燥;而將所有修改要點默識於心之後,有趣也成了重複。

原來我的想要,不過是葉公好龍啊。

你看,如果同學不去學生物,也許現在還會遺憾自己錯失了喜歡的專業;如果我不去當編輯,可能這個願望永遠會在我的夢想清單裡。

你永遠都只知道自己當下“想要”的事,而無法預知未來。

該怎樣做,才能走出迷茫?

圖片來源:699pic.com 夕海


也許你也遇到過類似的事。當時填志願的時候選了自以為喜歡的專業,結果學了一學期就生不如死,一把辛酸淚勸誡學弟學妹不要報考本專業;要是恰好是父母選擇的專業,“不喜歡”簡直太名正言順了。又或者,以為進了心儀的公司和崗位,正打算大展宏圖,結果諸事不順,越來越失望想辭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假愛”呢?

因為你的“喜歡”是膚淺的,是沒有深入瞭解產生的一個朦朧印象。比如我高中的時候喜歡生物,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它真的是理科裡面最偏文的了,給了當時備受數學打擊的我自信——大腦的獎賞迴路決定了,人都是喜歡能給自己帶來獎勵的東西;另一方面,私心地,是因為我很喜愛當時的生物老師。年輕、風趣,且經常鼓勵我。而我那個同學,則是因為生物競賽獲了國家獎。

再說我“當編輯”的夢想,其實是因為初中很喜歡的語文老師隨意說起的一句“倩倩很適合當編輯啊。”

但其實,一個“愛好”若是成為專業或職業,必然要經歷並不有趣的刻意練習過程。

我們自以為是的喜愛,不過是最初級的入門階段罷了。

你看,當我們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找出“愛”它的理由不斷說服自己;當你不愛的時候,又會找出一百個理由來逃避。(對人也是一樣呀,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有一千個理由喜歡,分手的時候也會想出一千個理由說TA不好)

而“真心所愛”便是突破了刻意練習、重複機械的枯燥以後,依然嚮往成為專業或職業的。倘若你寫成百餘書稿無人問津卻依舊筆耕不輟,倘若你加班寫代碼到凌晨依然不覺得疲累,倘若你廢寢忘食只為項目結題那一刻的滿足,那一定是真愛沒錯了。

如果不是,及時止損,去下一個地方找你的所愛吧。

該怎樣做,才能走出迷茫?

圖片來源:699pic.com 夕海

3.沒有優勢?腳踏實地就是最好的選擇

吳軍老師在《見識》一書中寫道,“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選擇上,而不是經營上,導致難以精進。或許少些選擇,生活會更加聚焦,也會讓我們更幸福、更成功。“

我們父輩那一代,很多人並沒有經歷過“職業選擇”。那時候工作包分配,分到什麼崗位上,就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二三十年以後也成了專家。

雖然受互聯網時代新思潮衝擊的我們更想要“追求本心”而不甘平庸一生,但不得不承認,如果你選擇一條路精深到底,依然是可以過得不錯的。

我之前因為一半在央企,一半在新媒體(離職之後完全到互聯網了),同時接受代表最保守體制文化和象徵著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互聯網文化的衝擊,見識到了兩種截然不同形態的“成功”。如果你喜歡中庸之道,內斂且包容,體制內可以混得如魚得水;如果你喜歡激越、拼搏與創新,互聯網會放大你的能力,讓你的才華實現它應當有的價值。

如果你發現自己好像沒有哪個特別擅長的學科,也沒有哪個學的特別差的學科;對於職業發展也沒有偏好,好像做什麼都差不多,那就先從學好本專業、精進本職工作開始入手吧。

最壞的結果,就是在這個領域做得還不錯嘛。

4.如何跨越身份低成本試錯?

不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世界,你永遠不知道外面有多麼精彩。

從普通初中考到重點高中,從普通小城考到一線城市的名校,當你走向社會,嘗試不同的崗位,跨越不同的行業,結識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你見識的世面越多,前方的路就越清晰。人生就像一個俄羅斯套娃般的井,而你就是井底的蛙。每當你跳出了自己的那口井,就會驚歎一聲:“哇,天外有天吶。”

最容易感到迷茫的,就是正在讀書的學生和做著一成不變工作的人。

沒有去見識過,沒有去經歷過,當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啦。

這個世界太有趣了,每天都會誕生成千上萬個新鮮玩意等著你挖掘。如果你只覺得無趣,生活猶如止水般平淡,可能只是你待在那口井裡太久了。你的“優勢基因”和“真心喜愛”一定就在這大千世界之中。

去閱讀各個領域的書,加入地方線下活動俱樂部,如果地方太小沒有線下活動就去參加線上的社群。“看世界”的方式無非就三種嘛,讀書,經歷,閱人。你只要去讀儘可能多的書、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結交更多的朋友就好了。在這其中,你會受到啟發,也許你讀過的一本書中某一句話,或者朋友的建議讓你豁然開朗,你發現:我做這件事的慾望特別強烈,我特別想要在這個領域發展。

但是,可能你現在的身份不允許你去嘗試新職業和新專業,比如,已經過了轉專業的時間;或者,已經有了穩定的家庭,要還車貸房貸不能貿然辭職,怎麼辦呢?

你可以試試下面這種方式:

首先,評估一下你有多少時間花在職業道路測試上,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否需要繼續工作掙錢。

然後,如果只需要維持最低工資水平的話,成長最快的方式是去當學徒。比如你想成為一名麵包師,那就去西餅屋當學徒吧;如果你想學新媒體寫作,可以去當助理。

如果你仍然需要維持當前的全職工作,那就考慮其他能夠幫你增加技能的方式吧,比如週末義工、志願者等等;或者從兼職做起。

但是請記得,當你接受一份學徒或志願者任務,一定要明確表達出自己願意對這份工作付出最大的努力。對於那種認為自己幹不了髒活累活的人,別人也不會為他提供更多機會。

喵嗷~願大家都能擁有自信且清晰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