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瓜太郎


好大喜功乾隆帝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君王之一。之所以最高,一来在于乾隆初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达到最后一个巅峰,二来则要归功于小说家们的积极宣传。

历史上的乾隆帝以好大喜功著称。乾隆帝确实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加上有幸成为清帝国的最高掌舵人。因此,乾隆帝借此机会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文治方面。乾隆帝开始修书,并且频繁创作诗歌,根据专家统计,乾隆帝一生共计创作诗歌四万多首。四万多首诗歌是个什么概念?人一生倘若活一百岁,并且出生当天就会作诗,一天做一首,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篇。而乾隆帝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可见一天作诗十几首的情况是司空见惯了。因此个人怀疑:乾隆帝的这些诗,自己做完后,能记得几首?

武功方面。乾隆帝在位期间参与了十场战争,即乾隆帝津津乐道的“十全武功”。

白卷状元

乾隆帝在位期间,曾经有次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头榜进士中,前两位才华方面旗鼓相当,但是状元只能有一个。

于是乾隆帝对两位进士出了一幅上联:烟锁池塘柳——这个上联在描绘一幅美丽画卷的同时,还隐藏了五行因素,因此要求下联也要符合这一点。

甲乙二进士面对这一问题,甲进士很干脆表示:太难,太难,对不出来。主动表示放弃。

而乙进士则冥思苦想、沉吟半天,才表示想不出下联。

正当周围大臣以为乾隆帝会另出题目的时候,乾隆帝表示:钦定甲进士为状元。

而这个故事,信息量很大,如果仔细挖掘,会发现,这个故事佐证了乾隆帝的好大喜功,同时也为大清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原因探究

个人感觉,从态度上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靠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

故事中的乙进士,虽然也没能答出下联,但是,他是在经过一定的努力、一定的尝试以后,见确实找不到合适下联,才表示放弃,这种知难而上的态度,值得鼓励和赞扬,这也是一种埋头苦干的精神。

而甲进士,就因为难而不做任何尝试,就放弃了答题,这种取巧心态一旦形成风气,无疑会败坏几代人。而甲进士主动放弃答题,无疑满足了乾隆帝的虚荣心——乾隆帝会觉得:自己出的题目就是天下第一。因此,乾隆帝才钦点了甲进士为状元。

乾隆帝作为大清的国家象征,他的这个举动,无疑起到了导向作用,最终,乾隆一死,嘉道中衰来了。


藤树先生


有一年,乾隆在殿试时出了一上联“烟锁池塘柳”,让两个考生决出谁是状元。

当时有个考生一看上联连连叹道:“太难了,太难了”。说罢放弃走出了考场,而第二个考生皱眉挠头想了半天才放弃了答题。

这时乾隆宣布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考生为状元。

(问题来了),先放弃对下联的考生为何成了状元了?

原来乾隆岀的这个上联属于绝对,也就是世上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

大家来看上联——“烟锁池塘柳”,这句话描写了薄雾缭绕池塘岸边柳树的景象。

不过这五个字都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并且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排列。

对出的下联要求意境和五行相对应,要想兼顾确实很难。

乾隆认为,第一个考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发现是绝对。

你看上联除了幽静的环境描写外,还包含了火克金(烟锁),金生水(锁池),土克水(池塘)、土生木(塘柳)。

先放弃联的考生看出了门道,知难而退。这说明他的知识丰富,不浪费时间。

第二个考生没参透里面的奥秘,说明没发现上联中还镶嵌着五行之说,试图想对出下联。

但是经过尝试不能对出意境很好的下联,这才放弃,这说明他的才智在第一个考生之下,所以乾隆选择了第一位为状元。

乾隆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这就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的道理。

观其行察其色,便能知道这个人的文化功底如何。

乾隆说:“对于无解的题就不要浪费精力了。”

到后来,相传人们在发掘出,埋在地下的一断碑上发现了下联——桃燃锦江堤。

据说是全真教道长王重阳所撰写。

“桃燃锦江堤”描写了桃花开放锦江两岸的美丽景象。其中包含了木生火(桃燃)、火克金(燃锦)、金生水(锦江)、土克水(江堤)。

我认为这句是上联的绝对,无论从意境还是五行相生相克都一一对应。

其他对出的下联还有“炮镇海城楼”、“板城烧锅酒”、“深圳铁板烧”、“绣堵油烟机”……

但无论从意境和五行对仗都不如“桃燃锦江堤”更贴切。我的对联知识欠缺,不知亲们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秉烛读春秋


“烟锁池塘柳”,的确堪称为绝对,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对,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天下第一难”,但是仍有文人墨客尝试对出完美下联。

据说民国时期,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对: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此对一出,震惊世人。此联是公认最好的下联,可惜出者无人知晓,是一大遗憾。有道是文无第一,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自然心中的答案就不一样,它的最佳下联,或许在每个人心中。


紫竹语嫣9501


乾隆皇帝这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生写诗无数,可是能让人记住的却一首也没有,可见此人才学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论才学有多不堪,却也始终挡不住乾隆那颗追求文艺的心,反正写得再怎么不好,也总会有马屁精给他拍马屁。

对于乾隆而言,一时不听别人拍马屁,他就浑身难受,和珅为何能够受宠几十年?原因便在于他摸准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顿马屁拍过去,乐得乾隆晕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宠了。

乾隆喜好什么呢?当然是喜好显摆了。

这不,即便到了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这位爷仍然没有忘记附庸风雅,仍然没有忘记好好显摆显。

据说在一次殿试上,乾隆原本只是想着好好地用几个早已拟好的题来考究考究参加殿试的考生们的学问,可是他问完了,考生们也答完了之后,他又觉得不太满意,也不知道应该点谁为状元。

所以,他决定再加一题,谁给这道附加题一个好的答案,便点谁为状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来有什么难题可以为难这几个考生,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道好题,于是便笑呵呵地对考生说:“朕给你出个对子,你们给对一对,看看谁对的好,听好了,烟锁池塘柳!”

这“烟锁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于明朝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一书。

乾隆自诩风流,自然也看过这个对子,并且尝试过对出下联,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最终只能放弃。

这几个考生一听完乾隆出的上联,顿时脸色也是一变,这个上联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绝对”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上联不仅描绘出了一副池边烟雾缭绕、杨柳依依,烟雾缭绕着杨柳,烟如杨柳,杨柳如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上联的五个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谁要是对得出来,恐怕也得是谢灵运那样的“一斗之才”了。

他们在心里呐喊着,太难了,太难了。

可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对,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前程,谁对出下联,谁就可能成为状元,这个诱惑没几个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们只能眉头紧锁地想,使劲地想。

过了好一会儿,突然有一个考生出声了:“皇上,这个对子太难了,太难了,我对不出来,我不对了!”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惊愕地看向他,对出来可能就是状元了,就这样放弃?怕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会儿之后,竟然笑哈哈地指着放弃对对子的那个考生说:“好,你就是朕的状元了!”

乾隆这话一出,所有人更加惊呆了,皇帝你这是闹哪样?他都没对出来,你就点他当状元,这对别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为什么要点那个第一个说对不出“烟锁池塘柳”这个对子的考生为状元呢?乾隆当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谁?是皇帝呀!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是一个自诩多才多艺的皇帝,是一个一生写了数万首诗的皇帝呀!

可是,这样一个“有才学”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没能对得出来,这时候如果让几个考生用了一点点时间便给对出来了,那乾隆这个皇帝岂不是很没面子?乾隆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说对不出来的时候,心里很高兴,果然不是朕不行,是这个对子真的太难了!

所以,他得赶紧结束这个对对子的题,万一真有人对出来了怎么办?

于是,乾隆也就给第一个说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礼——状元给你了,反正将来能当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实际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点这个考生为状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这个考生在经过了思考之后,确定自己对不上来了,于是及时放弃,这让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质。

第一是诚实,这是个不错的优点。

第二是知难而退,懂得审时度势,这样的人将来到了官场之后,想来混得也不会太差,毕竟人力有穷时,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懂得审时度势乃是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为天下先,不论是为官也好,是平时处事也罢,难免总会遇到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这时候便得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站出来,这样的人到来官场之后或许也能够成为一个能吏。

所以,这个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为了最后的幸运儿,这就是命。


流浪的侯爵


烟锁池塘柳,雾缠潭涧莲。

烟锁池塘柳,雾缠潭沼莲。

烟锁池塘柳,雾缠莲沼荷。

“缠”作缠绵围绕解,“莲”与“恋”谐趣横生,整句“烟柳雾莲”描绘的正是“烟中柳”、“雾中莲”的烟雾空濛景象,巧借谐音,使烟与柳、雾与莲更是平添了“缠缠绵绵、流连忘返”之妙境。











惊落一池诗雨


上联:烟锁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下联:酒销梦境愁

——:仄平仄仄平


此联为秀才今日偶遇路过,眉头一皱,胡乱应得拙对。自以为意境虽然跟原对相比逊色不少。但本人此联从格律、平仄、意境都基本上能说得过去。而且上联"烟锁池塘柳"五字内含五行火、金、水、土、木为偏旁部首。我对"酒销梦境愁"五字联中亦嵌入了五行水、金、木、土、火,基本还能过的去。

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原对中都是左右结构的汉字,而我的下联中有梦、愁两字为上下结构之汉字。而且联末之字"愁"与"柳"词性不同,亦是该联瑕不掩瑜之处。所以还是与原对不匹配,希望高人赐教点评。


"烟锁池塘柳″在头条出现不下数十次甚至数百次了。却说此孤对并非乾隆所创,而是前人所撰,何人是原创作者,众说纷纷,在此无需考究,亦无从推敲,免提。

话说乾隆帝有一年自拟题目殿试新科前三甲举子。就是以"烟锁池塘柳"为上联让三大才子应对下联。以时间及工整度衡量名次,以次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并赐爵分官报效国家。

当主考官乾隆帝刚出完试题,不一会儿,其中一位才子转身便走,大臣奏请皇帝说此人无君无父,按律当以欺君之罪杀头问斩。熟不知一向天威难测的乾隆皇帝不但不恼火,反而哈哈大笑。众臣不知其意,弄得一头雾水。皇帝义正严词地说:"新科状元何罪之有?"。众臣更加不知究里,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乾隆为何钦点不应对的那位才子为状元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学子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一听试题是绝对便走是其大智。二、千古绝对千百年来都无人应出完美佳对,自己何德何能可应对呢!是其聪明,有自知之明。其三、明知本联为前人撰写,当今皇帝借典一用,自己对不上来正好抬高了皇帝文学身价。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其谋也。其四、自己无以应对,倾刻便走,能在皇帝面前胆识过人,无拘无束。当机立断,一走了之。是其勇也。试想,一代圣君乾隆见到如此文武兼备之臣,岂能不青睐乎?故此状元非其何谁。

"烟锁池塘柳"此联古代文人也曾经应对过许多下联,但都是些牵强附会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对联专业户纪晓岚所应的"板城烧锅酒"充其量只能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汉字左右结构对上来了。但是意境、词性、平仄格律还是相差甚远,不可以佳对论之。


却说,多少文人墨客对不出的绝对,却让一个武夫对出了"炮镇海城楼″的不错下联,自此"烟锁池塘柳"再不觉孤独了,而成了佳偶。但此联虽然从五行汉字结构对得准确无误,十分贴切,恰到好处。只不过按照格律平仄对仗却也瑕不掩瑜,现将此联平仄进行分析,大家一看便知分晓。请看:

上联:烟锁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下联:炮镇海城楼

——:平仄仄平平

依据最起码的要求,就算一三五不论,本联二四六都不分明,不过迄今为此没有一联超越此联,不失为一佳对。


秀才品诗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的那种制度之下,寒门子弟的唯一出头之日便是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而在古代考试的方式有很多,对对子便是其中一个。

  • 对对子虽然听上去是非常的简单,但是这其中包含的东西却是很多,对对子不仅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字数一致,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是要发音也同出一辙。对对子讲究的是工整,对仗和押韵,“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讲究前后的相互照应,对的一手好的对子,也就是相对于写了一手好诗。
  • 烟锁池塘柳


    这是一个对子的上联,他的下联可以有很多,比如:““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当然这些答案是出自于明末清初的一个文坛大家陈子升的作品之中。烟锁池塘柳,采用了“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呈现出了一幅景观,下联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采用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要求工整对仗,可谓是难上加难。



  • 关于烟锁池塘柳还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曾经乾隆皇帝在选取状元之时便出了一个对对子的题目,而题目正是这个“烟锁池塘柳”,当时乾隆承诺,可以对出这个对子的便是状元,可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出,就在第一个人果断放弃的时候,后面的人依然是苦思冥想的没有得出答案。


最后的状元竟然是第一个放弃的人是为何呢?

原来乾隆认为第一个就放弃的人是看出了这个 对子其中的奥秘,一时之间难以作答所以甘心放弃,这说明这个人的基本的文化底蕴还是很厚实的,而那些其他还在苦思冥想是根本不懂这个 对子的精华所在,虽然听上去有些扯,但是那个第一个放弃的人的确是成为了状元。


人皆可为舜禹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烦钻梦起涛

下联:火锅荡坦杨




无名小草134387980


烟锁池塘柳,

霜燃锦岭枫。





高山流水szw


上联:烟锁池塘柳(平仄平平仄)

下联:焰铺港圳桥(仄平仄仄平)

火 钅 氵土 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