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三國後期蜀漢被滅後,西晉對東吳形成了包夾的態勢,至此東吳已經沒有翻盤的希望了,西晉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東吳在亡國前7年,吳鳳凰元年,晉泰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72年,雙方爆發了西陵之戰,西晉本可通過打贏此戰提前實現一統天下的,可是奈何吳國還有最後的名將,陸抗,愣是以3萬兵力對抗西晉8萬大軍,擊敗了名將羊祜,挫敗了西晉,延續了東吳的國祚。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此戰圍繞著一個關鍵的城池發生,西陵,也就是夷陵,孫權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後,將其改名為西陵,可以說,西陵這座城池見證著東吳的崛起與衰敗,圍繞著這座城池發生的戰役,都決定東吳的走向。

我們暫且先來捋一下西晉和東吳對峙的局勢變化,在蜀漢尚未被滅的時候,東吳的軍事壓力還不太大,因為長江上游是蜀漢控制區,雖然吳蜀雙方也是相互忌憚,但是在曹魏的威脅下,尚能形成聯盟。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在這種局勢下,曹魏想要滅東吳,只能走濡須口進而可以進入長江,順江直下攻打建康,但當時曹魏面對一個難題,也就是水師和陸軍作戰時間難以統一,曹魏強大的步騎想要發揮威力,就只能在秋冬之際,也就是南方江河湖泊水位下降,利於步騎作戰,但是這不利於曹魏水師南下,尤其是想要通過濡須口那麼狹長的地方,曹魏不是建造不了艨艟鉅艦,而是為了配合步騎作戰,秋冬之機,曹魏水師更本進入不了長江,所以只能讓小船載著士兵出戰,但面對吳軍強大的水師,那就是送死,如果曹魏水師單獨出戰,還是打不過,所以說,那時曹魏主動發動的南下戰爭,基本上都要圍繞著濡須口,東吳只要扼守住此地,曹魏的水師就難以發揮作用。

可是蜀漢被滅之後,局勢就變了,繼承曹魏的西晉有了更要的選擇,佔據川蜀之地,佔領了長江上游,西晉可以組建水師從巴東地區順江東進了,換句話說,西晉是沒有曹魏那個困境的,水師和步騎可以協調出一個合適的時間對東吳發動戰爭,此時西晉對於濡須口這個地方就沒有曹魏那麼執念了,相反西陵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西陵在於今湖北宜昌,其地形多山多水,是易守難攻地形, 最主要的是,其扼守著西陵峽峽口,西陵上游的長江江水流速較快,所以利於戰船順流而下,但是逆流而上卻十分困難,這也就是在劉備東征孫吳時,黃權一直勸諫劉備的一點。

《三國志.黃權傳》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進易退難,這是對通過西陵後的部隊境地的最好寫照,而對於東吳來說,圍繞著西陵建立防線,是遏制西晉水師又巴東地區東進的關鍵地區,東吳在防線上是有縱深的,最前方的重鎮,是西陵上游的建平,但是西陵是東吳遏制西晉水師的最後一道堅固防線,如果西陵丟了,那麼西晉水師就可以輕鬆通過峽口,縱橫長江了,所以說,西陵成為了西晉和東吳的爭奪點,孫皓更是為了增強西陵的防禦能力,曾遷都武昌(今鄂州市),國都西遷,為的就是改變東吳軍事的整體佈局,但是最終因為引得民怨沸騰,孫皓還是遷都回建康了。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而西陵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可以說從很早開始就顯現出來了。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北撤,留下曹仁鎮守南郡,周瑜曹仁在江陵對峙,最終破局的方式就是甘寧提出的,也就是派兵偷襲搶奪夷陵,佔據江陵的上游。

《三國志.甘寧傳》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曹仁被迫分兵救援夷陵(再強調一遍,夷陵就是西陵,孫權改的名),雙方在夷陵的戰爭最終幫助周瑜奪取了江陵。

東吳和劉備集團打的兩場關鍵戰役,夷陵也成為了左右戰場局勢的關鍵地點。

孫權發動的偷襲荊州之戰,正面戰場是呂蒙奇襲荊州,也就是江陵,而當時陸遜也起到了困死關羽的作用,他帶兵輕取宜都郡,當時夷陵就歸宜都郡管轄。

《三國志.吳主傳》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

陸遜攻取宜都後,扼守夷陵,導致的結果就是,劉備即便想要從川蜀發兵救援關羽也做不到,戰局瞬息萬變,劉備想要就關羽只能發動水師,走長江可以達到快速支援荊州戰事的目的,可是陸遜提前佔領了夷陵,可以將劉備的水師堵在峽口。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而關羽就更慘了,陸遜這是直接切斷了關羽的退路,所以在戰敗後,關羽沒發從長江一線向西逃,只能跑向麥城,麥城大致位置在今湖北省當陽市,看地圖你就知道,這個位置在荊州的西北,正是因為陸遜切斷了關羽的退路,所以關羽才被迫向西北逃亡,可以說,孫權在偷襲荊州前就對關羽下殺心了。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此後的夷陵之戰就更不用細說了,劉備帶著蜀漢集團的精銳主力部隊,被陸遜擊敗,損失慘重,蜀漢國力也是由此一蹶不振,陸遜和他兒子陸抗,都對東吳的君主著重提及夷陵,也就是西陵的重要性。

《三國志.陸遜傳》遜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

《三國志.陸抗傳》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

可以說西陵很早就成為東吳的西邊門戶了,而且在蜀漢被滅時,東吳強攻蜀將羅憲,曹魏為了就羅憲,就是讓胡烈率兵去攻打西陵,這才令吳軍退卻,再者西陵周圍的多少地形,其中生活著很多不完全服從東吳統治的蠻夷部落,在平時,西陵在東吳手裡,這些部落尚可不找東吳麻煩,但是一旦西晉奪取此地,那麼結果可想而知,西陵周圍的蠻夷部落必然趁機支持西晉,反對東吳了。

《晉書.王濬傳》克吳西陵......濬自發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

而且晉滅吳之戰,王濬統領的水師可以從川蜀直取建康,就是因為先打下了西陵,此後,西陵下游的重鎮就被王濬輕鬆攻克了,西陵本是遏制西晉水師這支猛虎的牢籠,一旦被攻破,東吳沿長江的防線就潰不成軍了。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所以總的來說,西陵成為了東吳這條“巨蛇”的七寸,西晉對此地自然很是在意。這一切,都在272年,一次突發事件發生了改變,東吳大將步闡舉西陵獻降,司馬炎得到消息後,估計容易高興的挑起來,果斷三路大軍支援步闡,由此,西晉東吳之間的西陵之戰拉開帷幕。

這個步闡是什麼人物,他是東吳步氏一族的,步騭的兒子,早年步騭避難江東,可以說步騭這種非江東本地士族出身的人都會得到孫權的青睞,重用扶持步氏這類“外來人”,是孫權制衡江東士族的一個辦法,步騭也是有能力,同時步氏一族出了一位美人,也就是步練師,她得到了孫權的寵幸,這麼說吧,她死後被孫權追封皇后,乍一看,這也沒什麼啊,但是這是皇帝追封以亡妃妾為皇后的最初案例,可見孫權對步練師的喜歡。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步氏一族從步騭時期逐漸開始進入東吳政局,而西陵則被步氏一族控制幾十年。

《三國志.步騭傳》權稱尊號,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是歲,都督西陵,代陸遜撫二境......協弟闡,繼業為西陵督,加昭武將軍,封西亭侯。

孫權稱帝是229年,從那時起,步騭鎮守西陵,一直到步闡舉城投降西晉的272年,步氏一族在西陵已經經營了40多年了,可以說到了孫皓時期,西陵已經不是東吳內部其他勢力可以覬覦的地方了,這已經成為了不明文的規定,如果步闡沒有反叛的話,在他死後,很大概率還是步氏族人接替西陵督這個位置。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可是孫皓有些小心思了,這位吳國末代皇帝,也是一個奇葩,繼位之初,實行撫卹人民的政策,一時間吳國內部將其視為明主,可是好景不長,孫皓就開始貪圖享樂了,而且還多次北伐,尤其是在西陵之戰後,白白消耗東吳的國力,為最終的滅國埋下了伏筆。孫皓另一個被東吳人忌憚的行為就是嗜殺。

《三國志.三嗣主傳》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

《建康實錄.後主卷》後主徵入為繞帳督。闡以累世在西陵,卒見徵命,自以為失職,懼讒,乃不應召,據城降晉。

所以說大家對孫皓都是很害怕的,在這種情況下,步闡接到了孫皓的詔命,“來呀,老哥快點回來,我給你留了一個好位置”,其實繞帳督這個官職不低啊,其統禁軍繞帳兵,負責宿衛侍從,地位頗重要。問題是如果是被人,就很高興的去了,步闡不傻啊,稍微想一想都能知道孫皓的小九九。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平白無故的幹嘛召自己回都城啊,還故意拿出一個繞帳督誘惑自己,其實如果當時的吳國君主是孫權的話還好一點,步闡可能就回去了,但是對於孫皓,步闡沒有信心,孫皓突然徵召自己 ,步闡很快就明白了,孫皓這是要對自己動手,要將西陵的控制權奪回去,就孫皓的動機而言,他是沒有錯的,西陵重鎮,關乎著東吳的國運,自然要放在值得信賴的人手裡,而步闡所代表的的步氏一族,已經經營西陵40多年了,可以說,西陵已經姓步不姓孫了,只是孫皓想要收回西陵的做法太過簡單了,什麼鋪墊也沒有,也沒考慮突發情況,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結果就是將步闡逼反了,對於步闡來說,聽話去建康肯定死,造反還有一線生機,所以他要博一下。

步闡要將西陵城獻給西晉,可以說,要不是因為西陵距離西晉中部戰區前線有些遠,陸抗也就沒機會奪回西陵了。西晉對於步闡的投降很是重視,果斷調集三路大軍救援步闡。

《晉書.武帝紀》吳將陸抗攻闡,遣車騎將軍羊祜帥眾出江陵,荊州刺史楊肇迎闡於西陵,巴東監軍徐胤擊建平以救闡。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東吳的反應更快,尤其是陸抗,他的轄區本來就有西陵, 所以當得知步闡反叛後,陸抗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西晉的佈陣是,主將羊祜攻取江陵,牽扯東吳兵力,楊肇主力救援步闡,水師則東進,攻打東吳在長江上的第一座要塞建平,西晉有足夠的實力,和東吳拉開架勢打,按照西晉一方的記載,此戰西晉出兵8萬,而吳軍只有3萬,同時陸抗還有防備西陵城的步闡,在這種情況下,陸抗依然打贏了,而且對手中還有被晉武帝司馬炎器重的羊祜,可以說陸抗打出了東吳在軍事上的最後輝煌。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此戰時間是站在東吳這一邊的,因為陸抗最早得知步闡反叛,所以可以及時調動兵力提前佈置,他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在西陵城外建造了一座可以切割西陵城守軍和西晉援軍聯繫的營寨,同時也為吳軍提供足夠的防護。

《三國志.陸抗傳》抗聞之,日部分諸軍,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敕軍營更築嚴圍,自赤谿至故市,內以圍闡,外以禦寇,晝夜催切,如敵以至,眾甚苦之。

也就是陸抗打了一個時間差,利用西晉援軍尚未抵達時,並未急著攻城,而是採取穩妥的圍城,畢竟西陵城防堅固,要是打不下來,西晉援軍再殺到,陸抗是必敗無疑,所以他抓緊時間,建立營寨,圍困西陵城,步闡不知是怯戰還是什麼原因,並未對陸抗排除的修建營寨部隊做出回應,西陵成為吳軍沒日沒夜的建造營寨,最終給陸抗所部提供了很好的保護,避免了陷入兩線夾擊的被動處境。

而楊肇馳援西陵的部隊可能也沒有帶攻城的器械,畢竟救援是要搶時間的,只能是輕裝奔襲,但是到了西陵城外,卻發現陸抗已經建立了營寨,就只能進入對峙階段了。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至於其他兩路的晉軍,陸抗並未太過注重。

《三國志.陸抗傳》公安督孫遵巡南岸御祜;水軍督留慮、鎮西將軍硃琬拒胤;身率三軍,憑圍對肇。

陸抗沒有被晉軍牽制,只是派孫遵去支援將領,並令留慮、硃琬去抵禦西晉的水師,他自己率部在西陵和楊肇死磕,他知道這裡才是主戰場,西晉水師被吳軍阻擋,那麼能夠牽扯西陵戰場的就只剩下羊祜所部了,《晉書》記載 ,他是統兵五萬,襲擊江陵,陸抗部下就有人提議去支援江陵,但是被陸抗拒絕了,在陸抗眼裡,江陵沒那麼容易被攻陷,而且即便被攻陷了,江陵也遠遠沒有西陵重要,如果一定要取捨的話,陸抗是可以放棄江陵的。

《三國志.陸抗傳》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張鹹作大堰遏水,漸漬平中,以絕寇叛。

同時江陵成為被陸抗提前佈置成了泥窪地帶,也不利於羊祜攻城,本來羊祜還藉機想要通過陸抗搭建的水壩用戰船運糧,可是也被陸抗提前察覺,陸抗掘開水壩,羊祜水上運糧的計劃也破產了。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而在西陵城下,楊肇也不是對手,吳將俞贊在戰時叛逃到西晉,因為俞贊這個人瞭解吳軍的佈陣弱點,陸抗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提前改變軍事佈置,最終令西晉軍大敗,估計俞贊這個人也是在晉軍戰敗後,給楊肇給砍了吧。

《三國志.陸抗傳》即夜易夷民,皆以舊將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處,抗命旋軍擊之,矢石雨下,肇眾傷死者相屬。肇至經月,計屈夜遁。

俞贊將吳軍佈陣中的弱點,也就是有夷兵駐守的地方告訴了楊肇,陸抗提前換防,讓精銳的部隊和夷兵互換,結果楊肇帶著晉軍強攻,直接被陸抗擊潰,最終對峙無果,楊肇只能帶兵撤退,羊祜在江陵也毫無作為,此次西晉聲勢浩大的救援西陵的軍事行動,也就結束了,陸抗最終可以輕鬆圍攻西陵,步闡被陸抗所誅殺。此戰陸抗的指揮才能以及對戰場局勢的預判都是正確的,讓兵力佔優的晉軍只能鎩羽而歸。

總的來說,西陵之戰, 陸抗不僅打出了東吳在軍事上的最後輝煌一戰,更重要的是保住了西陵,也就是穩住了東吳的整體防線,延續了東吳的國祚,而西晉白白浪費了一次滅吳的機會,羊祜被司馬炎極為重視的人物,也是在戰後因罪降職,但是對東吳不利的是,此戰之後,西晉越發的重視水師了,認識到組建一支強大的水師是滅吳的關鍵,所以在西陵之戰後,也就過了7年,西晉強大的水師就順江而下,打到建康去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三嗣主傳》《三國志.步騭傳》《三國志.陸遜傳》《三國志.陸抗傳》《三國志.黃權傳》《三國志.甘寧傳》《建康實錄.後主卷》《晉書.武帝紀》《晉書.羊祜傳》《晉書.王濬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