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歷史中出現一個國家曾經三次被滅,三次立國,經歷大小戰鬥無數,不管你是強國還是弱國,只有敢戰,那就可以來一場。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中山國立國範圍差不多,一直都是在河北境內,第一次在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第二次在中顧(今河北定州市)第三次在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中山國也叫鮮虞,原因是第一次建國由​鮮虞部落的姬翟建立,後來因國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

鮮虞前身是北狄的一個分支叫白狄,在華夏傳承中我們知道戎狄通常是蠻夷的代名詞,是遊牧民族,一般都是野蠻弒​殺的。但在春秋戰國時期,戎狄不是遊牧部落,他們有城市,他們的軍隊都是步兵,他們也是農耕文明,由於遊牧民族的馬匹訓練不容易所以相對來說遊牧民族出現的相對較晚,而我們早期​叫遊牧民族是“胡”,只是在秦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和戎狄同化,這才讓大家誤認為兩者是同一個種族。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說起戎狄就不得不說和戎狄並列的南蠻、東夷,而戎狄是西戎和北戎的總稱,西周時期,他們分散在周朝四周,那為什麼在四周都是蠻夷時周朝還可以高枕無憂?這還要講述周朝的分封制,當時周朝核心區域附近分佈​了十六個姬姓(王族宗族)封國,然後外圍是六個異姓封國,在最外圍還有姬姓旁系王族這些王族就是四夷之王,歷史記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來表述當時四夷王族的情況。

第一代中山國,立國在晉燕之間,國雖小但是卻​屢屢去挑釁晉國,和晉國戰爭不斷,而非燕國,原因是燕國開國之人是周武王之弟(姬奭),前面說到中山國開國是鮮虞部落,鮮虞部落也是姬姓王族旁支,而當時晉國是中原霸主,常常以大家長自居,他的行為完全可以理解為對周王室的挑釁,是對周王室的冒犯,晉國的國土也是一步步蠶食周王室而得來的,作為周王室同族怎麼忍得下這口氣,背後又有燕國大國做靠山,這才讓一個小小的中山國有了底氣,中山國聯合身邊的部落肥、鼓、仇等,和晉國開始了連年戰爭,晉國國力強橫又是霸主對身邊的土地也早已經覬覦了,戰鬥了三十三年後中山國差點滅國,由於晉國處理中原各國紛爭放過中山國,中山國才​得以喘息。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在三年後晉國內亂,中山國人又聯合齊、魯、衛等國一起伐晉,在聯合攻​晉後的三十七年裡,晉國多次派人去攻打中山國,終於在公元前457年把中山國打散,國人逃離。

中山國滅國後的第四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給分並,晉國名存實亡,趙襄子為安撫中山國故民就在鮮虞族中選了一名傀儡作為中山國君,自此中山國再次復國,中山人還是居住在中山城中,魏趙兩國也控制了中山文公十六年,文公之後是武公繼位,武公不想再像父親那樣成為傀儡,他在暗中加強軍備,加固城池,經過了四年的發展武公去世,他的兒子恆公繼位,恆公年幼,不知體恤百姓,在趙國的一次內亂宣佈復國獨立,恆公聯合齊國和魏趙開始了攻伐,三年後不敵魏國就率領殘部退居太行山。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中山國第二次滅國後,恆公下苦工改制,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復國,這次中山國立國在趙國的東北部,國力強橫時候曾一度把趙國分割為南北兩個趙國,由於這次在趙國腹地,所以趙國極其痛恨,就這樣雙方又戰鬥了八十四年,中山國才被趙國滅掉,中山國經歷了三起三落,前後經歷了二百年的時間。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民的百折不撓是在古時部落就傳承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