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目前,除了八大美院有書法專業外,很多綜合性大學也設立了書法專業,除本科、還有碩士、博士至至博士後;此外還有各類線上線下的培訓、家教等等,毫不誇張地說,書法是最具群眾基礎的藝術,參與的人群也是最多的。然而,書法發展狀況實際堪憂,市場的真正形成還有很長的路走。

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判斷一個市場的形成,無非幾個方面:價格機制是否形成、市場發育程度如何、市場環境是否良好、機構和人員參與是否廣泛、監管機制是否健全等等,就目前的書法交易現狀來說,目前這些方面都是處於較層次的狀態,也就是說,中國書法基本還沒有形成市場,只是處於一個半打半鬧的局面。  

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一、書法價格機制還未形成  

 一個市場得以建立的先決條件首先是價格機制的形成。然而,我們的書法有合理的價格機制嗎?我們都知道,價格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形成的,對實物經濟來說價值通常包括包括使用價值和實用價值;對於藝術品來說則包括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等等,藝術品的價格也是圍繞這些價值來波動的。然而,書法價格不然,書法價格除了要考慮這些價值之外,還要考慮書法作者的地位價值和背景價值,並且往往成為左右書法價格的主導因素。書法價格這種畸形形成機制,直接導致了書法價格難以形成規範體系。因為地位價值和背景價值這種極富個人判斷色彩的價值非常難衡量。舉個例子,是書協主席的地位高,還是一個省部級幹部的地位高?是一個電影明星的地位高還是一個相聲演員的地位高呢?當然他們都會寫字,藝術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將字換成錢的。書法價值的這種難以評估的局面,直接導致了書法價格的混亂。一些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由於作者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夠,其價格往往是很低的,甚至無人問津。由於書法的價值難以衡量,許多人便開始了修煉所謂的 “字外功”,諸如通過媒體來炒作自己,提高名氣;通過請人來代寫作品,以獲取一定層次獎項或入展;還有一些通過巴結書法上層或名人,混進展覽或筆會,混個臉熟,進而獲取各種利益。如此種種的變相提高自身價值的行為,更是加重了書法價格的混亂局面。書法價格糾纏不清的現狀使書法一級市場都沒有充分發育起來。書法價格為什麼得不到有效的衡量和確立呢?這和目前書法的組織體系和展覽機制的運作狀況密不可分。

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二、書法組織機構缺乏引導和規範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在其他藝術種類都得到恢復和發展的時期,為了活躍書法局面,全國各地都成立了帶有官方性質的書協,對推動書壇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協會依然享受著公務員的待遇,其官方性質帶來的弊端越發突現出來,許多書協至今都還是都是由一些從政府機關退居二線的老同志所把持,因此違反藝術操作規律的事司空見慣。協會的官方性質使人們對書法的評價和欣賞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官僚色彩,這是因為,書協操控著書法人士兩大生存命脈,其一是資格認證命脈,因為只有加入了中國書協才能被人認可為書法家;其二是成名的最重要通道,為書協所組織的展覽是所有書法人士要成名立家主要平臺。而這兩種命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要成為書協會員必須要入兩次以上書協組織的大型展覽,成為會員後,又儘可能多地入選書協組織的展覽,當然最好是能獲獎,才能在書壇揚名樹威。當然,這種機制本來無可厚非,也是社會認可藝術家通常採用的手段,然而,這之中的展覽機制和評選機制公平公正嗎?按照國際慣例,藝術展覽通常都是由獨立的策展人進行的,這裡包括畫廊、中介機構和相關人員等專職策展人,策展人是不能拿自己的作品或帶有人情關係的人的作品進入自己策劃的展覽會上的。然而,書協不同,書協既是策展人,同時還是作品參展者甚至還公開參與評獎中,形式往往是書協舉辦一個展覽,書協組織的評選人員的作品通常都是作為特邀掛在展覽會最醒目的位置。制定遊戲的人參與遊戲這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人詬病的荒唐事情在書壇卻屢試不爽,並且呈愈演愈烈之勢。於是乎,一些地方為了提高培植更多的本地書法家,增強本地的書法話語權,向奧運會一樣競標書協主辦的展覽,以拉到本地來辦。這樣的好處是,資金和場地的支持通常讓書協在評委的選擇上和入展及獲獎的數量上向該地傾斜,如此結果是書協體現了自己的凝聚力和獲得一些資金的支持,當地則收穫了更多的書法家,如此的展覽,其藝術水準引發的一波又一波爭議也就毫不足奇了,這種嚴重踐踏藝術規律的事卻成了書協和當地兩相情願的美事。中國書法目前這種策展人既是書法展覽的組織者、評選者和參展者,直接影響人書法藝術水平客觀、公正的評判。它帶來的惡果是,一方面,書法展覽評判標準多樣化,一些書法水平並不高通過種種途徑混進展覽,嚴重干擾了人們對書法審美的評價,一些差被說成好,一些好的被說成差的事便屢屢發生,書法藝術價值的評估在這裡便產生了混亂;另一方面,由於策展人決定了一個書法人士作品的生殺大權和成名成家通道,於是一些書法人士為了博得策展人的垂青,順利達到入展和獲獎的目的,便紛紛去尋找捷徑,在私下討好、巴結策展人,在創作書法上模仿策展人,造成了時下書法跟風現象嚴重的局面。如此一來,策展人書風決定了中國書法的整體風格,而這些策展人更換並不是頻繁的。策展人成了書壇炙手可熱的人物,其下通常都有不少追隨者,書法價值的評判在這裡再次讓人撲朔迷離。因為策展人通常都是書壇的權勢人物,策展人書法價格上去了,書法審美較高的門檻使不少藏家通常都會聽從這位策展人的話,於是其追隨者的書法價格通常也被看好。與此同時,書法展覽通常不退稿(這裡指入選和獲獎作者的作品),也使書法家的對自己的書法作品缺乏基本的控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策展人的書法評選機制,使每次書法展覽都缺乏合乎藝術市場規律的運作,從而使書法展覽遠離了市場,遠離了藏家,國際上通常從展覽上來培育市場的機會也就喪失了,書法展覽目前實際上成為書法人士的名利角逐場。從這裡揚名的書家的書法從此便成了墨寶。書法畫廊的稀少和難保真以及從書家家裡買作品存在種種不便等其他市場渠道不甚理想的情況下,讓匆匆不暇的筆會成了書法與藏家溝通的重要橋樑,並且大行其道。然而書法筆會人聲鼎沸的局面又讓書家怎樣創作出自己理想的作品來,書法的價值如何能保證?藏家又如何會滿意自己收藏這樣的作品呢?書法精品的缺乏又讓書法的二級市場如何形成?

 

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三、書法中介機構沒有形成氣候

目前,書法一級市場難以規範除了上述書法基本評選體系存在問題外,另一方面就是書法嚴重缺乏一定數量中介機構,即書法類的畫廊。在發達國家的藝術市場上,畫廊是一級市場的主導者,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通常都是交給畫廊來運作的,而書法不然,書法家除了要搞創作和學習外,要想獲得市場認可都是要靠自己來宣傳、來聯繫出作品集、來與形形色色的藏家討價還價的。這樣一來,讓書家常常顧得上這頭,顧不上那頭。一些書法藝術水平高的人通常都不善於市場運作;而一些善於市場運作的通常由於外界干擾因素多,又搞不好創作。能兼顧兩頭,在書家中實屬鳳毛麟角。目前書法市場實際上還停留在自然經濟的小農階段。他既要生產蛋,同時還要市場去吆喝自己的蛋。書法缺乏中介機構也使書法喪失了溝通書家與市場的橋樑。再拿蛋的例子來比喻,這個蛋到底是雞蛋、鵝蛋還是鴨蛋?這種蛋營養價值在哪裡?它與其它蛋有什麼不同?目前有多少人在食用這種蛋?是生吃好還是熟吃好?各種蛋這樣區分?等等,都是要明白無誤地告訴消費者的。這種告訴和鑑別功能在書法中便是中介機構。中介機構在其中既要維護賣蛋者的利益,同時還要考慮到賣蛋者的利益。生存、發展在其中的中介機構自然有他們的利益,於是他們便會和各種破壞他們利益的市場條件和市場環境作鬥爭,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到書法市場上,他們便會成為一種新興的力量,和種種有礙書法市場的種種不良機制和不利發展環境進行抵抗。因此,中介機構的參與,是解決目前制約書法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了它們的生長,書法官本位等嚴重問題便會有走不下去的一天。目前,書法市場上出現了少量的中介機構,但由於書法中介機構還沒有形成氣候,他們的生存狀況又受到諸多的牽拌。例如時下為人廣為關注的書法網絡瀏覽率的爭論便是最好的一例。某個書法網站為了人為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便操控網絡技術,大肆地篡改網站瀏覽量,將某一帖子的點擊率提高到幾萬甚至十幾萬(而實際上該網站日流量通常也不過萬人),以矇騙一些對網絡並不知情的書家,提高對一些在該網站做宣傳的書家的要價,索取更多的免費作品和錢財。某著名書家看到該網絡影響力如此巨大,一下子便無償上繳了幾十幅作品以換取做一次宣傳。結果該網站大喜過望,將這幾十幅作品以遠低於該著名書家一般市場價的價格賤賣於人。這種在日常商業規則中會讓同行給以嚴重打擊的低價傾銷措施在書法市場中卻屢見不鮮。例如,一些地方打著冠冕堂皇的牌子舉辦書法展覽,引來許多書家競相投稿,結果該展覽主辦方為了儘快使展覽見效,便將所有作品以低廉價格予人。諸多擾亂書法價格現象對書法市場環境破壞可以說致命的。

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四、書法二級市場還有待培育

書法市場以上種種現狀,使一級市場難以健康地發展,同時使二級市場(拍賣市場)更是幾乎處於一片空白的境地。通常來說,藝術市場的二級市場在經過一級市場的淘換後,是精品薈萃的市場,從前面的分析看,書法市場的價格機制和市場培育等得不到發展,使書法的精品意識並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育。這也就難怪,為什麼拍賣市場不青睞當代書法,青睞的焦點也就是那麼屈指可數的幾個。當然這裡原因還有很多。其一是書法贗品充斥,破壞了書法的市場環境。目前的書法二級市場現狀基本還是以交易古代和近現代的書法作品為主,然而這些仙去的人的作品畢竟有限,而一級市場中的當代書法又接不上茬,僅有冒出的幾個便成了市場的香餑餑。在如今藝術市場贗品漫天飛的情況,書法也是 “重災區”,除了仿製古代和近現代人的書作外,打著弟子、友情相贈和從筆會中獲得等種種便利旗號假冒幾個當代書家的書作的現象也是鋪天蓋地,一些用作於饋贈、賄賂等用途的人成為贗品的主要買家。其二是藝術品缺乏監管的現狀同樣讓書法市場成為了無政府的狀態。例如對於故意造假者如何處罰?對於擾亂書法市場的低價傾銷該怎樣引導和監管?對於書法價格該怎樣確定?把地位和背景納入書法價格體系中是否合理?等等這些涉及書法市場基礎性東西目前的情況基本上處於一種缺乏標準、缺乏引導的局面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書法的二級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由發育走向成熟通常是一種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時下,書法市場還只是停留在一種半自發的過程,因為許多書法人士還是把書法當作一種純粹的閒情逸致,許多藝術品的機構和藏家還沒有認識到書法市場的商機。書法市場離自覺還有多遠呢?

漢字的溫度:書法是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為什麼市場難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