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不知從何時起,“還有這種操作”成了熱詞,生活中類似神操作,每爆出來就火好久。不過,比起歷史上的此類事件,卻還是小巫見大巫。

比如下面這幾樁,中國古代“還有這種操作”的典故,或大或小的事件,有的充滿智慧膽氣,有的叫人一聲嘆息,卻都值得反覆回味,細細思考。

一:子貢救魯

後人說起孔子及其門下“七十二賢”,常好似看著一群流浪列國的苦孩子。但事實是,這其中每一位拿出來,都是那個時代一等一的牛人,典型一位就是子貢。這位《論語》裡常“露臉”的好學生,卻在刀尖上完成了一樁閃耀春秋戰國史的大事:子貢救魯。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當時的情況是,孔子的祖國魯國,即將遭到“鄰居”齊國的攻擊,侵略魯國的齊軍已經在路上。子貢則主動請命出使,開口就抓住齊國實際統治者田常(齊國大夫)急於刷軍功的心理:“我們魯國這麼弱,您打贏了我們又算啥本事?找個強的打才對您有利,我看吳國就很合適。”果然說到田常心坎裡——齊國大軍原地停下,等著吳國來打。

接著子貢又撒腿跑到吳國,又是一通苦口婆心:“您不是想雄霸中原嘛,齊國送上門來讓您揍了。”吳王夫差一聽就糾結了:“我倒是想揍他,可背後越國揍我咋辦?”子貢二話沒說,又找到越國一頓做工作:“吳國揍完齊國後,肯定要來滅您,您不如攛掇他打齊國,然後趁機抄他後路?”這下一拍即合,吳國興沖沖去打齊國,越國磨刀霍霍在背後跟著。

但這還不算完,子貢又順便跑了趟晉國:“您還坐得住啊?吳國和齊國要開練啦,他倆誰贏了都要來揍你,您還不趕緊備戰?”唬得晉國也跟著嚴陣以待,然後就是連鎖反應:吳國把齊國打了一頓,接著又被晉國一頓胖揍。

捱了揍的齊國呢?國內也發生政變,“田氏代齊”緊鑼密鼓。隨後越國也默默捅刀子,一刀要了吳國老命,書寫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復仇奇蹟。魯國?不但逃過一劫,還美美的當了次吃瓜群眾。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如此妙筆,正如《史記》的擊節叫好: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匆匆奔走的身影,好比一根導火索,叫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轉眼間天翻地覆般劇。精準的外交智慧,舉重若輕的手腕,可比千軍萬馬。

二:段會宗破烏孫

比起智如泉湧的春秋戰國使臣來,漢朝的使臣,奉行的常是簡單粗暴套路:只要敢辱我漢家尊嚴,那就能動手絕不吵吵。一言不合就踏莎車斬樓蘭,動不動就抓幾個“虎子”回來。而比起其中馮奉世傅介子班超班勇等牛人來,段會宗的名聲相對低調,但低調,照樣粗暴。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段會宗,縣令出身的外交家,曾在西域大地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晚年回家享享清福,卻不料公元前16年,西域一聲晴天霹靂:漢朝屬國烏孫國小國王末振將悍然發難,殘忍殺害烏孫大國王雌粟靡(漢朝解憂公主曾孫)。這惡性事件,不止關乎邊陲安全,更是啪啪打大漢朝的臉。

更叫漢朝憋氣的是,還沒等漢朝出兵討伐,作惡的末振將就死於烏孫國內亂。末振將的侄子接任了小烏孫王,烏孫國局勢持續動盪。七十四歲的段會宗卻咬了牙:平定烏孫?那就父債子還,殺了末振將的兒子。

於是,公元11年,一場瞠目結舌的操作上演了:早已過了古稀之年的段會宗,親率三十名漢朝勇士殺至烏孫,快速剁了未振將的兒子番丘。烏孫國的大小國王一聽就氣壞:你漢使就可以跑到我地盤上殺我親戚?幾千烏孫兵迅速包圍了段會宗一行人。面對刀兵加身,段會宗不慌不忙,只朝著二位烏孫國王淡淡懟了一句:“宛王郅支頭縣槁街,烏孫所知也?”當年冒犯漢朝的匈奴郅支單于和大宛國王,腦袋可都掛在長安北門上呢,你倆去做個伴?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就這一句話,殺氣騰騰的烏孫國王,瞬間沒了脾氣,只委屈嘟囔一句:“獨不可告我,令飲食之邪?”——您殺番丘我不反對,但好歹讓人家吃了飯再殺嘛。然後痛哭流涕撤兵,禮送段會宗一行人離開。這場極度粗暴的遠程刺殺,在友好的氛圍裡結束。

那段漢王朝熱血崛起的年代裡,多少如段會宗一般的漢使,就這樣站在漢王朝強壯的臂膀上,殺出古代中國的大國尊嚴!

三:張璪找死

同樣是使節,比起子貢的智慧,段會宗的熱血,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古今譚概》裡,卻記載了一位讓人哭笑不得的大宋使節:宋使張璪。

大宋優禮文官,不止基本工資優厚,擔任出使等重要任務,都有豐厚補貼。外加大宋積貧積弱,跟北邊“弟弟”遼國的關係馬虎不得。擔任出使遼國重任的大宋官員們,也就享受更加優厚的財政補貼,倘若不幸死在出使遼國的路上?那更是表彰嘉獎不含糊。誰知,就這麼個“人性化”規定,卻叫宋哲宗年間的大宋使節張璪動起歪腦筋:既然死的好處這麼多?那我就死一個?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張璪的名聲,今天不太出名,放在宋哲宗年間,卻是“美名遠揚”。這位蘇軾青年時的親密同學,卻在新舊黨爭裡幾度賣身投靠,除了拼命阻止“王安石變法”,更玩命掀起陷害蘇軾的“烏臺詩案”,一心把蘇軾往死了整。折騰到宋哲宗年間,健康每況愈下的張璪折騰不動,又想著死後落個好名聲,竟然就把心一橫,來了場“找死”鬧劇。

他怎麼找死?自從受任啟程去遼國,這一路之上,張璪連熱水都不喝,渴了就喝涼水,吃飯全吃生肉生菜。一把歲數的老骨頭,又是這麼不健康的飲食,當然就開始上吐下瀉,甚至一路上多次下不來床,簡直是各種死去活來,但偏偏……就是沒死,全須全尾的從遼國回來了。

歷史上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例子

這次沒死成,後果也十分嚴重。待到支持變法的宋哲宗親政後,張璪也倒黴失勢,狼狽貶出京去,最終在世人的唾罵聲中離世,留下“張璪求死”的笑料。可讓人笑不出來的是:大宋優待士大夫,卻“優待”出這類動歪腦筋的貨色。這國家,怎能不積弱?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古今譚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