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為什麼現在沒有賒刀人了,他們之前的賬不要了嗎?

豫東小金


隨著社會的進步誠信已經成為了為人之本,一個人沒有了誠信,是什麼事都幹不了的!農村也發生著日益月新的變化,人們的消費理財觀念也進步了不少,我也是農村滴,這個我深有體會,我從來不去賒東西,忘記帶錢或者手機哪怕回去拿著在去消費。很早以前真是有不少人喜歡賒刀的,那個時候人們的工作地方少,工資開的不及時,一般家裡沒錢了去買東西都先賒著計著賬等秋天糧食收穫了或者是工資發下來了才去結賬,我身邊也有這種例子!大多數人都能按時結賬,個別人也很賴皮,拖拉好些年還沒給人家結賬,讓人望而生畏,在也不敢賒東西給他了!這就是誠信,在自己最艱苦的時候別人幫了自己,到了約定的時間不給人結賬是很可恥的,所以現在農村都不賒刀了





窪泥小李子


答,農村為什麼現在沒有賒刀人,他們之前的賬不耍了嗎?時過境遷,那些賒刀賒鍋賒貨人可能早不在世上了,還能要賬嗎?那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我們還很小,時不時親眼看見他們挑著炒菜的鐵鍋,煮飯的鐵罐還有各種刀具,翻山越嶺,走村串寨,操著外地的口音吆喝叫喚,賣刀子哩,還有鐵鍋鐵罐……。那些東西也有賣掉收錢走人的,又有見到不收錢賒賬方式的。當時看到賒刀人還要解釋講好話勸村上的人賒買,說是第二年再來收賬,好說歹說才打動了幾個賒賬買刀,鐵鍋鐵罐。(記得旁邊觀看的大人說道,賒賬也不是要給錢哪,我沒有錢不敢賒)那時候的農村交通道路完全羊腸小道大山裡 ,農村非常落後,生活拮据,拿不出多的錢不想欠賬,都不願意賒賬。我們小孩因為小,沒有去搭訕,要不也會知道他們的原由。那時候總聽大人說,那些下鄉賣貨賒賬生意人是寶慶佬,當時不懂寶慶是什麼名字。

後來過了一年又一年,總不見賒刀人回來要賬,賒貨到手的人也朝日念賒刀人為何不來了呢?無影無蹤,準備好的錢用完又準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見賒刀人回來了,加上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通公路,有鐵路,生活日用品也日益在豐富,久而久之賒賬的錢就這樣算了。事後又聽大人們說,說自己膽子太小,能省就省,後悔也該賒些啊,看看人家膽子大,占上便宜了。


吳玉香


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中,一年中總有一段時間會看到三三兩件的神秘賒刀人,他們用扁擔挑著大大小小的刀具,有菜刀、柴刀、洗臉盆、口鐘等等。他們一般都會在下半年秋天的時候到來。因為這時候空氣比較乾爽,而且氣溫也比較低。在以前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一天要挑著上百斤的各種刀具生活用品走村串巷,在這樣的天氣就比較合適。

但是到現在為什麼我們再也看不到賒刀人了呢?



以前總有一批賒刀人在村裡賣刀具,而且這些刀具都很經久耐用,很多人直言用了二三十年都鋒利無比,而且當時很多村民由於沒有錢,但是可以通過賒賬的方式購買。每次賒賬,賒刀人都會寫下一個欠條給村民,並且約定什麼時候來要回賣刀具的錢。通過這種方式,在以前的農村當中,很多村民可以購買到很多生活用品,特別是菜刀和砍柴所用的刀具。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經濟也迅速的發展。漸漸的很多人都把賒刀人漸漸的遺忘了,而且很多村民再也看不到來要賬的賒刀人了。村民都很疑惑,為何他們有錢卻不要了呢?



其實在三四十年前的那個年代裡,賒刀人其實也是比較聰明的,特別是這些以經商作為生活來源的他們。很多賒刀人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留住客戶,而這裡的客戶就是經常跟他們買刀具的村民。

而且有很多的賒刀人已經做了很久的生意了,手裡的資金也比較充足。但是在賣刀具的時候,由於很多村民手頭比較緊,短時間內不能馬上拿到錢給他們。因此這種在現代看來是“無息貸款”的方式卻贏得了很多村民的心。



但是漸漸的時代的發展,很多賒刀人也沒有再出現在農村裡面。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有的要於年事已高,早已離開了人世。而有一些賒刀人為路途遙遠而放棄前來要賬,因為後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不需要賒刀人可以很容易的買到各種刀具了。而賒刀人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其實對於這種現象而言,很多人也是充滿了無奈。更有很多村民直言,如果他們來了,村民依然會把之前的賬還上,因為做人需要誠信。



對此您認為呢?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對於賒刀人這個行當,我也是聽過我父親講到的,我小時候,街道上常常有賣貨朗,就是那種騎著自行車(二八大梁),車子上裝著一個小玻璃櫃,櫃子裡面,有孩子們愛玩的玩具和好吃的,以及針線等小物件,我們叫他胡浪蕩,他手裡會拿著一個撥浪鼓,經常會把很多小孩子弄得屋裡哇啦的,因為過去農村人都沒有錢給孩子買,孩子想要也只能是大喊大叫。



而對於賒刀人這種行當,我還是真的沒有見過,大概就是這種人會帶著很多菜刀,剪刀等,走家串戶,那時候家裡如果有一把好刀,都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尤其是剪刀,家家戶戶都要用,但是因為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那時候的錢還是毛毛錢,分分錢,有的人拿出十塊錢都不敢收,害怕是假的,可見十塊錢的面值有多大。

那麼這些賒刀人的刀該怎麼賣呢?他們也許正是看中了農村人都沒有錢,但是急需一把好刀,於是才想出這個點子,刀可以先讓農村人用著,等以後豐收了,有錢了再付錢。


那時候的農村人也特別的老實,不會搞價還價,儘管是賒刀可以用,但是膽子小的還是不敢賒賬,不過他們的刀真的很好。

其實賒刀人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像過去的賣貨郎一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什麼現在沒有賒刀人了,也應該是這個原因。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都這麼長時間了,當時的那些賒刀人很多已經入土為安了,即使活著也是老態臃腫,再說了,那時候的幾十塊錢,放到現在也值個上百塊錢,如果他們還是按照原價收賬,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現在的農村變化很大,別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就像那種老親戚一樣,幾年不見,也不認識家門了,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子,難道想讓賒刀人像我們這些年輕人要賬嗎?別怪我太坦白,顯然有很多是要不回來的。

賒刀人現在已經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符號,就像那種賣貨郎是我們80後小時候的符號一樣,紅塵來呀來,去呀去,只能當是一種懷念吧!


鄉村小二哥


大家好!對於農村這幾年的變化,我還是深有感觸的!

十幾年前的農村,農村的村民抽的煙好點的都還是5元錢的,你再看看現在,最少是10塊以上的,甚至是幾十塊錢的、上百塊的;以前村民到小店去買東西,都是先賒著,到了過年的時候一起付賬;買豬肉、買菜的時候,也是一樣,先買了再說!但賒賬人,一到過年的時候是最忙的,跑完東家跑西家,忙個不停,就為了要回那點賬!常常會自己感嘆:不容易啊!

現在的農村經過十幾年的變化,村民買東西,不再是賒賬,現金付;至於以前的賬,早就還清了!

所以現在做農村的生意人,從來就不會去擔心你買不買得起,現在是送貨上門,態度也變好了!

所以說,現在國家政策好,讓農民過上了好日子!

這個話題就講到這裡!

謝謝關注!


輝哥42


這件事發生在八八年至九一年。那時有賣剪刀和菜刀的人挑著或揹著貨物下鄉叫賣。他們可以現錢賣出,可以賒賬賣出。我曾遇見過賣刀人,問他什麼時候來收賒款,他說等到大米賣到一無錢一斤時來收款。

那時正是改革開放後糧食大豐收,群眾賣糧難。國家糧倉堆滿了糧,調運不出去。群眾即使把糧賤價賣了,也拿不到現金,糧店給一張久條。(俗稱打白條)。那時好旳大米賣一角八分至兩角錢一斤。等米漲到一元一斤來收賒賬。那時我們根本不相信。

有些人賒了他們的剪子或菜刀。

後來,大米果然漲到一元一斤,人們認為賣刀人會來收欠賬,可是,他們沒來。漲到兩元一斤,他們還沒來……

你們覺得那賣刀人是否有些神奇呢?





周俊民


農村為什麼現在沒有賒刀人了,他們之前的賬不要了嗎?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開放前後期之間,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開始轉形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各地農村供銷合作社當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滿為患,造成農村生活日用品生產過剩,難於銷售出去,而職工的工資待遇無法兌現。當時農村供銷合作社是集體所有制,生產過剩的農用日常生活物資都是歸集體所有。而當時農村經濟比較落後,農民生活非常困難,購買率非常低,日常生活用品購買不起。~



農村供銷合作社那時出現一種“賒銷熱”,各地合作社,紛紛把自己生產的過剩農村日常生活物資向農民賒銷,用記帳的方式賒欠五年至十年不等,到期後收帳付款,於是就有供銷合作社所辦的農具廠職工,把生產過剩的難於銷售的菜刀、剪刀、鐵鍋、鐵犂等等貨物送到農村,以記帳的方式賒欠5年到10年,賒給農民使用,到期收帳。當這些農村日常生活用品賒銷過後,便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農村供銷合作社開始改制,大批量的富餘職工開始下崗、退休、輪崗等等改革。~



農村賒欠的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記帳人,等到收帳的時候,早以下崗、退休或者離崗等待輪崗,有的因年齡過大,已經離世了,這些賒欠的集體債務,因沒有當事人進行收帳,便成了牽不清扯不斷的糊塗帳、亂帳、無頭帳。這些賒賬,後來因時間久遠,還有許多的當事人先後離世,根本無法收回。因此,有許多的農民問,過去賒刀、賒鍋的人那裡去了,怎麼不來收帳。一幌40年過去了,你相信賒賬的人真的還會來收帳嗎?~


現在,時代變遷了,過去的供銷合作社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農村個體工商戶,其資產都是私人財產,也不會像過去那樣,造成大批量的菜刀、剪刀、鐵鍋等等日常生活用品生產過剩而滯銷,就算有些工商戶有生活用品滯銷,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的賒銷。況且,現在的農村,再不像過去的農村,農民都富裕起來了,過上小康生活,再也不會,也沒有必要去賒欠,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買得起的。所以,現在在農村是根本看不到賒刀的人了。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鄂東三農


賒刀人對我們這代人就像一個神奇的傳說,口碑相傳的早就被神秘化了。我的父輩一代,確實有賒刀人來農村兜售的。那時候農村人手裡沒有餘錢,但急需生活生產鐵器,於是應運而生了一批賒刀人,我認為也是一種營銷手段,至於天命賒刀人的說法,當做網文小說看看就好。


以前為啥農村有賒刀人?

農村不再出現賒刀人是很正常不過的趨勢。隨著農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需要過多地去賒賬,自己花錢購買各種農用鐵器就可以了,而且那些鐵器比如鐮刀、柴刀、剪刀和斧頭等,早已沒有多少使用價值了,早晚會退出歷史舞臺。如果再有生產廠家來農村兜售搞賒欠銷售,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夠。

現在為啥賒刀人沒了?

再一個其實我不想說的原因,現在農村人不比以前的老輩農民,誠信意識真的不夠好。以前的老農民很看重信譽,信譽二字值千金,老輩農民會說話算話,吐出吐沫地上能砸個坑,現在有些農村人不講誠信,借錢都不還,你賒刀給他,無異於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這個我有親身體驗,外賬10多萬,到現在要不回來,對有些農村人的信用失望至極。


以前賒刀人為啥不來收賬了?

時代變遷,很多以前的賒刀人可能早已作古。而且當初的各種承諾可能還沒實現,賒刀人沒法來收賬。還有幾個可能,一是這些製造農用鐵器的小加工作坊已經倒閉,人去樓空,沒有人管理後面的事情了。二是賒刀人沒有後人或者後人發達了不屑一顧這些小帳,嫌路程遙遠來回麻煩不划算。以前的幾塊錢,對現在來說,已經貶值好多倍,按照原來的款項收賬虧的不記得了都。相對來說,農村人這邊也是有以上的各種可能。

對賒刀人的各種猜想?

賒刀人是一種歷史符號,目前有兩種猜想。一是賒刀人是一種神秘的組織,比如為了感恩,或者實現某種承諾等。比如說某個有錢的家族,為了實現某種願望,而下鄉幫助多少個農民家庭等。再一個就是手工作坊或者小型企業的銷售人員,是一種銷售手段,在農村賒銷各種農用鐵器,在那個年代還是很高級的銷售手段,先賒賬後付款,和現在的年輕人花明天的錢的思維模式差不多。


我們農村現在還有賒賬雞鴨鵝苗的,和賒刀人差不多,也是利用讓農民有佔便宜的心態來賒賬雞鴨鵝苗,不然雞鴨鵝苗大了賣不出去就麻煩了。所以這個賒刀,也有清理庫存的嫌疑,就像現在的貨底斷碼貨一樣。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賒刀人並不虧錢的,也不是誰都賒賬,也要看人的。


農村老俗話


什麼是賒刀人?

賒刀人對於很多70後、80後都比較陌生,在農村這個賒刀人都是非常神秘的,他們會在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揹著鐮刀、斧頭、剪刀、菜刀等鐵器來到農村進行吆喝,而這時候的人們都是把賣秋糧的積蓄花的差不多了,可謂囊中羞澀,如果想要買這些刀具是負擔不起的,但賒刀人還是會把他們需要的刀具賒給他們,並且立個字據,在秋天糧食豐收的時候,他們就會過來收這個刀錢,可以籤1年、2年甚至是5年的期限,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些刀具基本都會被一掃而空,這就是農村的賒刀人,看起這套路跟現在賣肥料差不多,先使用後給錢。

為什麼之前的帳不要了?

之所以賒刀人神秘就是因為很多賒刀人在把刀具舍給了農民後,就慢慢消失了,很多賒過的帳都不回來收了,其實這應該都是有原因的,賒刀人一般都是比較富裕的人,要不他們也不可能做這個“無息貸款”,而他們不回來收主要還是因為路途比較遠如果主人家有錢還還好,但如果沒錢的話就是白跑一趟,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賒刀人因為很多意外的原因不在世了,兒孫嫌麻煩都不過來收賬,所以慢慢賒刀人也就在農村看不見了。

賒刀人為什麼這麼相信這個行當?

老一輩的人們最重視的就是誠信二字,因為在那個年代,就是安安分分在地裡幹活,攢錢攢公分,反觀現在的人,利在當前,有的時候一點情誼都不講,就像我前年在我朋友危難的時候借了他5萬元,到現在一直推脫推脫,這就是沒有誠信,試問以後誰還會和這種人辦事。所以當時能有賒刀人的存在完全都是當時的民風淳樸,沒有背信棄義之人,所以才放心賒給他的。

以上這三個總結就是本人對於這個問題的個人見解,賒刀人的出現和消失,多數還是源於時代的變遷,現在福利政策好了,如果有困難也不用去賒,只要求助有關組織就會給你解決,所以這個變遷也是一件好事,最起碼讓我們農民的生活好起來了。


一起種植


這個我還真知道,我家裡就有這樣一把刀,聽父親說“當時給了一把刀和一把剪子”剪子不見了刀現在劈柴用,至於賒刀的主人多年來一直沒來收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