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版孝庄说话时一口一个“我孝庄”,这个说法是对的吗?

吾天


当然是不对了,而且是个非常低级搞笑的错误。

孝庄皇后指的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一个妃子,原名叫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后来的顺治皇帝是她的亲儿子,母凭子贵,所以后来被尊为皇太后。

后世都将她称为孝庄皇后,这是根据她的谥号而来的,她的谥号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不是感觉特别的长,清朝的皇室都是这个德性,赞美词跟不要钱一样拼命的往谥号里加,一个比一个长。

因为这个谥号太长了,没几个人能记得住,就算照着念也念不顺,所以就简称为孝庄皇后,孝庄皇后的这个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孝庄其实是她的谥号。谥号是什么呢,是一个人死后才有的,是他的后代们为了祭祀供奉,为了显示尊敬往供奉的牌位写上的称呼。

活人是没有谥号的,只有死人才有。如果一个活着的人用谥号,那真是见鬼了。

就比如一个人死后被追认为烈士了,我们都可以称呼他为某某烈士。但是一个活人会自称为烈士吗?首先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其实他也不可能预知死后会被追认烈士,这里面逻辑就是乱的。

所以说电视剧中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自称孝庄,那明显是错误了。她一个活人,用谥号自称,多不吉利了。况且当然她还没死,孝庄这个说法还没出现呢,这个说法是她死后经过一帮人仔细研究以后才选定的,除非她诈尸了又穿越回去才会用孝庄自称。

所以说这真是一个非常明显,也非常低级的错误。


漂浮菌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顺治朝皇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如何如何”,她本人能自称“孝庄”吗?

影视剧中的孝庄太后

要想厘清这个问题,必须搞明白孝庄皇太后的身世。

孝庄皇太后生于1613年,她的姑姑嫁给了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与汉族习俗不同,她与姐姐又嫁给皇太极作为侧福晋。皇太极称帝后,孝庄被封为庄妃,在皇太极五个妻子中排名第五。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只有12岁,为皇太极生了三女一子,儿子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年轻时的庄妃

1643年,皇太极去世,孝庄之子顺治即位,孝庄与姑姑两宫并尊,称为圣母皇太后;1651年,顺治亲政,这时孝庄的姑姑已经去世,顺治为圣母进封号为昭圣皇太后;顺治死后康熙即位,尊孝庄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康熙皇帝极为宠爱,康熙对祖母也是非常尊敬。1688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康熙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可见孝庄文皇后这个谥号是死后追封的,在其生前根本不存在,所以她生前一口一个“孝庄”是非常荒唐的。

孝庄文皇后画像

文艺作品特别是历史类作品一定要遵循历史史实,否则就会留下“我孝庄”之类的笑谈,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民国年间那些事





答:别笑,说法不对,但可以理解。

虽然很多答主抢着回答这个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

“孝庄”属于谥号,是她死后由皇帝和大臣议定上的称号。那么,孝庄活着的时候,肯定不会自称“我孝庄”。

但我想问,这些积极回答问题的答主,如果由您来做编剧,由您来设计台词,您说说看,在剧中,作为一个戏份较多的角色,孝庄应该怎么自称、别人又应该怎么称呼她才正确呢?

当然喽,孝庄太后也有自己的名字,她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但她在皇宫中地位尊崇,不应该象《薛丁山征西》里面的程咬金那样,逢人就摆老资格,倚老卖老,一口一句“我老程”似的,也来一句“我博尔济吉特如何如何”,或者“我布木布泰怎么怎么样”吧?

《康熙王朝》是一部“戏说”题材的连续剧,面向的是广大人民大众,大家的关注点是剧中的故事情节,至于严格的称呼、服饰、规矩,倒也用不着一一去考究。

您想想,如果要严格较真的话,又有多少部剧作能做到完全没有瑕疵?

像《还珠格格》一类疯疯颠颠的神剧,里面的槽点可不更多?

您要去论理和考究,估计会直接崩溃掉。

再看周星驰主演的以清朝为背景的《九口芝麻官》、《审死官》、《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等影片,连个头都不舍得剃,直接用发胶固定发型,尽量把发际线露出来,就算是清朝的发型了。由黄元申主演的《大侠霍元甲》更加离谱,连发胶都不舍得用,直接大包头亮相!您往哪说理去?

所以,影视剧,就一文艺作品,就图一乐。

还有,大家也别忙着嘲笑人家编剧,或者嘲笑原著作者二月河先生,人家未必不知谥号是人死后才加的东西,但出现这样的自称,不也是为了照顾普通观众嘛?真没必要把问题搞得太过复杂。

不说现代影视作品,就拿古代的戏曲来说,古代戏曲作家难道也不知道谥号是什么东西吗?

但是,元代大戏曲家睢景臣作套曲《哨遍•高祖还乡》,讲的是汉高祖称帝后衣锦还乡的故事。

在剧中,曾经借钱给他的乡亲不知他当了皇帝,只管他叫刘三,催他还钱,骂他:“你白(凭)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看到了吧?

刘邦在剧中就被称为了“汉高祖”!您怎么不去嘲笑睢景臣没有历史常识呢?

话说回来,如果说《康熙王朝》中孝庄自称“我孝庄”不对,那在《走向共和》等剧中,慈禧太后自称“我慈禧”,那又对不对?

估计有人会懵逼。

这样说吧,张之洞参加科举,中了“探花郎”。当时,慈禧给他出了一上联,让他对。慈禧的上联是:洛水灵龟献寿,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张之洞张口就来,从容对答出下联: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

看到了吧?张之洞在金殿上直呼“慈禧太后”,有问题吗?

可见,慈禧生前自称“我慈禧”是完全可以的。

究其原因,“慈禧太后”是徽号不是谥号。

慈禧的谥号是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

那大家为什么只称她的徽号不称她的谥号?

因为她的徽号名气太大,叫习惯了。

那为什么人们对孝庄只称谥号不称徽号?孝庄的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其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即在《康熙王朝》剧中,孝庄应该自称“我昭圣”才对——但这么一来,观众肯定会晕头转向不是?

所以,《康熙王朝》里孝庄自称“我孝庄”的说法不对,但可以理解。


覃仕勇说史


《康熙王朝》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那肯定是错的,因为孝庄文皇后是她的谥号,而谥号是她死后,由大臣对其的评价。这里面一共有三个谥号,分别是孝庄文。

其中的考,是因为古代十分讲究孝,在清代也不例外,皇帝与皇后都会带这个孝,比如皇太极的另外一个皇后孝端文皇后,顺治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

有的人说,那清代的皇帝好像没有带孝呀,比如康熙的仁皇帝,雍正的宪皇帝,乾隆的纯皇帝,但其实清代的皇帝的谥号不像早期的皇帝那样只有一至两个字的谥号。

而是高达二十几个字,其中就包括孝的谥号,只是平时一般只说最后一个字的谥号。而孝庄总的谥号也有十七个。

那第二个字的庄,就是孝庄太后的实际谥号了,在谥法里面,庄有不屈不挠的意思,也有聪明使人臣服的意思,确实用在孝庄身上确实很合适,毕竟她辅佐两个年幼的皇帝登基,确实很不容易。

而第三个字的文,那是皇太极的谥号,皇太极也叫清文皇帝,所以大清皇后的谥号一般是以孝+自身谥号+夫君谥号,所以孝庄太后,其实也是一个简称,应该叫做孝庄文皇后,或者孝庄文太后,孝庄文太皇太后。

孝庄太后出自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的五大妃全部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

孝庄太后倒是有一个可以叫的名字,那个叫徽号,徽的意思是善,所以徽号是善号,也是尊号,她的徽号是昭圣皇太后,像慈禧太后也是徽号,她的谥号简称是孝钦显皇后。

由此可见,孝庄太后的叫法显然是错的。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是历史纪录片,《康熙王朝》的编剧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他们其实是知道的,可以老百姓对孝庄很熟悉了,如果孝庄自称我“博尔济吉特氏”,反面会懵了。

其实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比如鳌拜根本就没有谋反,而在《康熙王朝》里,鳌拜与班布尔善攻打皇宫,还有苏麻喇姑比孝庄还要大一岁,还有在《雍正王朝》里,佟国维是隆科多的六叔。还有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国号为蜀,而司马炎称帝为晋武帝。

说实话,《康熙王朝》里,那些人根本就不可能那样对话,大家对他们的对话没有什么感,又何必去纠结孝庄的自称呢。


历史简单说


当然是错的,而且是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



斯琴高娃在《康熙王朝》中饰演的太后不该自称孝庄,因为孝庄文皇后的“称呼”是这位太后百年之后,皇上给予的谥号。也就是说,太后本人在世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谥号,她怎么可能自称孝庄,想想都可怕…



但斯琴高娃老师还是一口一个“我孝庄云云”,相当霸气侧漏,难怪青少年玄烨对她毕恭毕敬。这位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病逝,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也称孝庄文皇后。



关于斯琴高娃“我孝庄”的台词,曾有人问过《康熙王朝》编剧朱苏进一个问题,“如果及时地发现这个问题,会不会就不用孝庄这个错误的称谓?

对于如此显而易见又犀利的问题,朱苏进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可能不会用,也可能不顾忌这个,继续用。因为老百姓不在乎这个,还因为这个称谓顺口,一说“孝庄”,天下皆知。说“博尔济吉特氏”,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有点拗口。”



编剧说的也有道理,但让太后她老人家自称自己的谥号真的有利于传播吗?既然拍历史题材剧,首先就要尊重历史,演技倒还在其次。有些称呼不利于传播可以微调,但把谥号拿出来当名字,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南瓜报告


每每听到斯琴高娃饰演的太皇太后慷慨激昂的说出:“我孝庄.......”我都会一身的鸡皮疙瘩,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全剧最大的吐槽点。

平心而论,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这个角色在剧中的表现非常出彩,演出了一个优秀蒙古族女政治家的权谋,善断,以及危及时刻那种镇定自若。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我们现在来称呼其为“孝庄”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她自己这样称呼就显得有些可笑。因为“孝庄”是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谥号,是死后,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而“孝庄文皇后”很显然就是官谥。

所以说在孝庄生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的,所以“我孝庄......”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但是这个错误是被编剧和导演忽略的吗?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孝庄太后在后世的影响力很大,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位伟大皇后的存在,但是如果剧中的斯琴高娃总是说“我布木布泰,怎样怎样”很多人会觉得更别扭。

康熙王朝作为小说改编的电视,毕竟不是历史正剧,所以导演和编剧选择了更有名气的“孝庄”来代替布木布泰作为自称,很可能是为了更好的让大众理解。


一点点历史


这当然是错误的,孝庄是谥号,全谥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至于什么叫谥号,前两天的答题中已经有过详细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古人死后,人们根据他生前所作所为、言行举止作出的评价。

比如我死后,谥号“帅比”,那么我现在就不能说“我帅比在这里答题”,那不是穿越了吗,同理,孝庄生前是不会知道她死后会有孝庄这么个称号的。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孝庄是一个平常人比较熟悉的称呼,《康熙王朝》这种电视剧,不是历史正剧,有点类似演义类故事,半真半假,所以咱们倒也不用去深究这个问题。

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新修版里,写道康熙的时候,并不称原名玄烨,而是直呼康熙,按理来说这也是不太科学的,但是金庸先生自己也解释了:康熙本是年号,但通俗小说习惯,不称他本名玄烨而称之为康熙。


道理是一样的,老百姓看得乐呵,这就够了。



也可自话


很明显这是不对的。“孝庄”是她死了之后皇帝给的谥号,不可能她还活着的时候就知道了。这已经不是一个有没有历史常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没有常识的问题。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每一次斯琴高娃说出这几个字,我都觉得尴尬至极,导致看的时候不管多精彩的片段全部跳过。

现场的演员、顾问、导演等工作人员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问题吗?

电视剧中的bug不止这一个,但“我孝庄”这三个字绝对像老鼠屎一样,恶心了很多人。其他也有不少情节、时间等与正史有出入,但大部分观众也不太可能会注意或了解这些细节。唯有这三个字,出自剧中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之口,几乎从头贯穿到尾,这种膈应的感觉也贯穿到底,想不引起注意都难。就算是自称我也好啊!

说说古代太后的自称。

我们一般在戏剧或电视剧电影中看到,太后都自称“哀家”,这个听起来没毛病,“哀”字含有未亡人的意味,而太后之所以能成为太后,正是因为死了丈夫。太后可以这么说,皇后要是这么自称就犯了大忌讳了,诅咒自己丈夫早点死吗?

根据史书记载,太后在发布的诏书上或者记录言行的时候,自称是“予”或者“吾”,比如隆裕太后代溥仪下的退位诏书中,就是这样自称:“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书上的记载都是比较正式的语言,可以看出太后的官方自称,但对于真实的场景中,则不得而知。但在影视作品中,自称“哀家”、“本宫”等还是可以被大众认可的。


卢沟古桥写江山


很明显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被导演,编导还有演员全都没有觉察的一个错误。

孝庄原名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在大清尚未开国之前就嫁给了皇太极,后来被封为庄妃。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顺治即位后就把庄妃尊为皇太后,“皇太后”是尊号,后来又给皇太后加上徽号叫“昭圣”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官方称呼是昭圣皇太后。到了康熙即位的时候,称科自然也就变成了昭圣太皇太后。直到太皇太后驾崩后,康熙给祖母上谥号,才有了孝庄文皇后这个称呼。也就是说,孝庄这个谥号是她死了以后才有的,活着的时候怎么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

所以说这是一个错误。


老座钟


是不对的,孝庄文皇后,孝,是死后加的谥号,康熙王朝,有错误,比如,满臣,明珠,索尼,对皇帝称臣,这就不对,应该称奴才,汉臣,对皇帝,称臣,如果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和纪晓岚,对皇帝的称呼是对的,苏麻拉姑,是文皇后的侍女,文皇后,把她要嫁给康熙,可能吗?康熙称,苏麻拉姑,额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