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匾额有错字,为何几百年不改?

黄康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说明您观察非常仔细了。

在故宫里,处处都是非常严谨的设计,有一个错别字肯定会被发现的,也就是说故宫牌匾中的错别字,是故意安排的。


原因

北京故宫的格局是非常讲究的,内九外七,加起来一共是十六个门,每个门都有一个牌匾,比如正阳门,德胜门,这里的牌匾中的 “门”字,都是没有“勾”的,大家看到后,一定觉得奇怪,故宫如此庄严神圣的地方,为什么还会有错别字。

其实开始的时候,这些“门”字,都是有勾的,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情,就把这些勾去掉了。


各朝代牌匾更换

秦汉时期:皇宫里的牌匾都是有勾的

南宋时期:都城是南京,赵构统治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皇宫内突然发生了火灾,其实是皇宫内的一个小太监,碰到了蜡烛,继而一系列的操作,引发了大殿着火。赵构派人清查此事,处理此事的大臣是和这个小太监有亲戚关系,出于袒护,于是编造了一个理由,说宫门上的那个牌匾,门字有个勾,看上去就好像着了火,这个勾叫“火脚”,偏偏赵构就相信了,传令翰林院!皇宫内的牌匾都给老子换了!不要勾了!于是那时候就把勾去掉了。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派人写牌匾的字,这个人叫詹希原,他开始的时候就是按照正确的写法写的门字,有勾,但是朱元璋这个人大家知道,生性多疑,看到后,怒斥詹希原,门下面有个勾,分明就是想绊倒人,这样一来,有学识的人都进不来。

居然还把詹希原给砍了。于是明朝时期的门,没有勾。

清朝:乾隆这个人喜欢出去游山玩水,有一次下江南后回宫路上,经过正阳门,抬头一看:emm。。这个门有个勾,我越看越别扭,朕乃真龙,来来回回在这下面走,会不会把朕的龙鳞刮掉。于是,宫内的牌匾全部重新更换掉,一直延用到现在了,这个错别字被现代人发现后才会去思考,为什么是个错别字了。


我是二鱼


这个问题我知道,前年我去故宫游览的时候。就这个问题曾请教过北京故宫“掌门人”单院长单霁翔先生,他的解释使我茅塞顿开。

故宫牌匾上的“门”字是这样的(如下图)





还别说,按照我们规范写法应该是这样的——门。显然牌匾上的“门”少了末笔“勾”了。明知古人写错了,为何到现在还不改过来呢?

随后单院长给我说,宋朝之前“门”字末笔都有“勾”,比如大唐西安芙蓉园的正门(西门)门匾就带“勾”脚(如下图)






还有山东曲阜的门匾“圣人之门”(如下图)




单院长说:大约到了宋代,书法家才在书写牌匾时把门的末笔写成直的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一直流传到了清代。

单院长还道出了出处:明朝的著名书画家马愈在其《马氏日抄》一书中写道:

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遂撤额投火中乃熄。后书门额者,多不钩脚。

这段话的意思是:宋朝临安玉牒殿曾发生火灾,事后宰相认为是门匾上的“门”字带了一勾,这是“火笔”之意,所以才招来火灾,所以后世写牌匾上的“门”字时,都不再加上勾,形成一种习惯。



讲到这里,单院长风趣地说,为门字朱元璋还杀过人。这是一个传说,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开始兴建皇宫,房子盖好了,他召来当时的大书法家詹希源,命他题写各个宫门的匾额。

詹规规矩矩写了“× ×门”,老朱一看大怒,说詹写“门”字代“勾”是存心阻断招贤纳士之门,门代勾是想绊倒人才。说罢斩了詹希源。

单院长最后说,宋朝之后门匾“门”字确是不带勾,明清依前朝的意思,为了防止失火,求一个心安,干脆“门”都不带“勾”了。

也就是说,“门”字不带“勾”是为了防火。当然失火的原因是不加小心造成的,兴许官员为了推卸责任找了一个理由,然后这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就流行了下来,也算一种传统文化吧。

有关错别字在古代有许多,但是都有传说,为了保留这些传统,国家把这些字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如下图)





单院长最后说:古代的东西我们作为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下来,大家理解这点就行了。没必要纠正和较真,你说呢?


秉烛读春秋


如果我们在正常的书法作品里面写一个门子,不带“钩画”其实也不算是错误,在书法里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定要带“钩”,无论是在甲骨文、隶书还是篆书里面,门字本来都是没有钩的,门子带钩是在楷书里面才出现的。书法讲究五体的融合,要是一个书法家写一个门子不带“钩”也并不算是错误。


但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子不带钩则是有很多的历史典故的,据清末民初的赵汝珍回忆,清朝的时候大部分门上的匾额的题字,门字都是不带钩的,包括故宫和民间的匾额都不带。现在很多的古建筑匾额也开始带钩了,主要是这些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字也是现代人写的,当时一般是不带钩的,这个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习俗。


当然也是有传说的,据说南宋时期,皇宫失火,经过对方的调查,也没有找到失火的原因,当时的皇帝赵构审问当时值班的太监,太监怕担上罪责,就随口说失火的原因是门上的字带“火钩”,而门上题字的“竖钩”还真像柱子地下点了一把火,赵构也很迷信,就下令把门上带的钩画全部去掉。

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了明代,明代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门上带钩不吉利,而且钩画很锋利,容易绊脚,阻碍优秀的人才登门入室,也把皇宫上的钩画都去掉了。

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认为门上带钩容易刮到自己的龙鳞,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也不允许题字上的门字带钩。

就这样,这些皇宫里的传说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民间的题字也慢慢的开始把钩去掉,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不信这个,又把门字的钩安了回去。



其实,无论门字带不带钩,在当时都不是错字,我们不能以现在汉字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上的产物。

你觉得呢?


不二斋


对故宫等著名古建匾额上的题字,无论什么人,做出什么样的有趣解释,也只是一种带有民间传说性质的文化现象,真正的解释应该是: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方式,细节上的处理,正是书法的特有现象,斤斤计较于局部笔画的对错,说到底都是缘于对中国书法的不理解。

门,从老祖先造字之初就不带勾,甲骨文不带勾,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不带勾,汉隶出现后也还是不带勾,直到楷书出现后,“门字才带勾”。请看下图甲骨文和汉隶的写法:

因此,“门”字不带勾,只能是古体写法,或者是书者的结体习惯使然。至于后人穿凿附会一些民间传说,也只是增加一些故事性、趣味性,与汉字本身的书法特征和个人书写习惯没什么联系,更不是错字,说是错字的一定不懂的中国汉字的流变过程,更不懂得书法。

如果非得要说名人梯子的匾额有什么“错字”,一下几个也许能勉强算得上:

上图“避暑山庄”被人指出“辛”字多一横,真可谓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个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御笔所题。皇帝写错字岂不是笑话?你认为写错的可能性有多大?所谓错,是我们站在汉字规范化后的角度评判的。

“避”的古体写法,“辛”字并没有上边的“点”,到了汉代加了点,并且是三横。见下图:

这是从汉字流变过程而言的,事实上,很多书法家为了结字的美观,加减调整笔画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汉字多数是象形字,在古代尚未进行汉字规范化书写之前,书家在下笔之前是要进行一番布局和结体筹划的,作为名家,他们对汉字的理解程度比现代人要透彻得多,怎么可能写错字呢?历代书家,有不少人写成三横“避”,比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

至于“风流宛在”的“错”字,纯属书法布局,“天下第一关”的“苐”字则是“第”的异体字。

人们在浏览这些古体字的时候,往往第一感觉是写错了,为了给这些“错字找出理由,尤其是名胜古迹所在地的旅游部门为增强名胜的故事性,有好事者便编造一些看似符合逻辑,却很离奇故事,以宣传经典,吸引游客,多有操作之嫌。其操作的结果是,忽视了这些所谓的错字背后的中国汉字的真实故事。


问道黄老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们都知道汉字“门”写法简单,但是故宫上的门字却有它的故事和含义。


在南宋宋高宗赵构之前,“门”字的写法都是有钩的,因为一次“雨蝶殿”失火,导致赵构大怒,下令严查此事,而当时文武百官像热锅上的蚂蚁,当时的宰相王博彦心中突生一计,在那个没有科学的时代只能信鬼神,最终把这个锅丢给了牌匾上的一个门字,关键是赵构还信了。从那以后宫殿牌匾上的门字都是直下来的,再也没有钩了。

明朝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重修“集贤门”,装修完后朱元璋觉得之前牌匾老旧,就请来詹希元将牌匾上的字重写一遍,在写门字时并在是故意还是无意,在门字最后一笔加上了钩,朱元璋明朝太祖更在意这些,觉得詹希元故意在咒他,最后朱元璋一气之下令人把詹希元给斩了。在后来宫殿里的门字就再也没有改过了。


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门上带钩不吉利,而且钩画很锋利,容易绊脚,阻碍优秀的人才登门入室,也把皇宫上的钩画都去掉了。

以前的北京共有十六座城门,内九外七。内九门分别是东直、朝阳、崇文、正阳、宣武、阜成、西直、德胜和安定。

外七门分别是东便、广渠、左安、永定、右安、广安和西便。朱元璋出入时,无意中抬头看见了匾额,这一看越看越生气,他认为“钩”除了可以钓鱼外,可以钓任何水里东西,这其中就包括龙了,皇帝是龙,这岂不是把他也能钓了?因此他觉得非常生气,他心里非常不爽,于是回到皇宫后,就宣布了,宫里所有的牌匾上的门字都不允许有钩子。

“门”字的这种末笔不带钩的写法源于宋朝,南宋把首都搬到临安后,玉牒殿走水失火了,殿门都被烧光了,有大臣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划都有钩,带火笔,因此起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才能避免火灾。从此以后凡宫殿里的匾额书写带“门”字的都不能加钩。

不过,门的意义不在于一个字的书写方式,而在于一扇门它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进步和发展,而门就成了人和外界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清王朝闭关锁国,这扇门只是为了阻挡进步的文明而守住封建腐朽的统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扇门才重现生机,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也从这里走进中国。


江水趣谈


▲如今的正阳门

正阳门是京城九门之首,它北邻故宫,南接天桥,楼高33米,通高42米,比天安门还高8.7米,曾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在明、清两朝,皇帝无论是率百官祭天还是前往先农坛演耕,都会从正阳门经过,其地位不比任何故宫内的城门差。然而细心的朋友却能发现——正阳门城楼牌匾上的“门”字缺了一笔。

▲弘治演耕蜡像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夏天,北方地区爆发大面积旱灾和蝗灾。在中国古代,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灾害之下自然收成锐减,老百姓苦不堪言。加上蝗灾不断蔓延,大有波及京城之势,京郊农民人心惶惶。为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了调查蝗灾的实际情况,弘治皇帝决心出宫进行考察。

▲弘治皇帝朱祐樘

故宫附近倒还太平,但一出了正阳门,蝗虫就乌云似的压了下来。随从大臣赶紧护驾,一边用衣袖遮挡扑面而来的蝗虫,一边拉着弘治皇帝往回退。弘治一开始并不想轻易回头,但抵不住大臣的劝说和黑压压一片的蝗虫,最终跑着回了宫。

▲肆虐的蝗虫

回宫之后,弘治皇帝觉得心里堵得慌。想想也是,作为一国之君,非但没能按计划体察民情,还在众多大臣面前灰溜溜地回宫,真是没面子。为了给自己打圆场,弘治皇帝对众大臣说“朕本来决心要出城的,可刚刚踏出正阳门,就突然感觉有东西勾住了朕的龙袍,朕不得已被拉了回来。”

▲明朝大臣剧照

众大臣听罢,都心知肚明,这是皇帝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呢。可他们不敢说破,彼此心照不宣地默不作声,等着皇帝说后面的话。果然过了一会儿,弘治皇帝继续说道:“朕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想了半天,才想出个所以然来。你们看城门门匾上那‘正阳门’三个字,‘门’字有钩,这才钩住了朕的龙袍。这一钩太不吉利了,门就应该畅通无阻才好。”

▲正阳门门匾

听完弘治皇帝的解释,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看到大臣们顺从的样子,弘治皇帝心里畅快了许多。于是他当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人重写“正阳门”门匾,去掉“门”字上的钩。从此,正阳门匾额上的“门”字就少了这么一笔,百姓们也没人敢提出异议。500多年过去了,这个“错字”已成为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


趣观历史


北京故宫各大殿门上方匾额上的门字为什么写法不带钩?是写错了吗?其实中国文字是很有讲究的,每一个字都在“说文解字” 中有解释。查看历史,故宫各大殿门上额所有牌匾的 “門” 字都没有右下方最后一笔钩,这里面是有一个典故的,一说是:門字带钩,皇上和文武大臣进出容易刮皇上的“龙袍” ,进出门不方便……二说故宫发生一次火灾,皇上追查原因,下面人为了怕承担责任,说是门上那个字有一个钩,这个钩的 ”钩” 就是引起火灾的原因!皇上听后,将故宫内所有门上牌匾的 “門” 字全部改写成这个样子:


其实中国文字门字的书写,带不带钩,是书法上并没有更严格要求,比如篆书门字是这样书写的:



故宫各各殿门额匾上的 “門” 字:










手机用户133532691


门字不管繁体还是简体,最后一笔都是带钩的,而故宫匾额上的门字都是无钩,至于为什么写成无钩的门,正史里没有记载,明代的书法家马愈在《马氏日抄·门字脚》里记载是因为南宋的一场大火:

“门”字两户相向,本无句踢。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句脚带火笔,故招火厄,遂撤额投火中,乃息。后书门额者多不句脚。

按照他的说法,是玉牒殿起火,大臣认为是门字最后一个钩带来的火灾,结果真的把匾额扔火力烧了火就灭了,所以以后的门字都不带一钩,流传到了后世。

而根据叶盛的《水东日记》记载,则是因为:

(詹希原)尝作太学集贤门,字画遒劲。第门字用趯。太祖见而怒曰:“安得梗吾贤路?”

按照这个说法,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一钩把门挡住了一角,是阻碍了求贤之门,于是下令以后的门字都不带一钩。

两种说法按照现在的眼光看都有些匪夷所思,不过考虑到当时的人还是很注意这方面的忌讳,这种说法流传出来也有其原因。不过毕竟这只是野史传说,究竟哪种说法更有道理,也希望大家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正常的门字右下角应该有一钩

故宫里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是一竖


不沉的经远


故宫匾额上的“门”子不带钩则是有很多的历史典故的。

习俗。

据清末民初的赵汝珍回忆,清朝的时候大部分门上的匾额的题字,门字都是不带钩的,包括故宫和民间的匾额都不带。现在很多的古建筑匾额也开始带钩了,主要是这些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字也是现代人写的,当时一般是不带钩的,这个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习俗。

传说

事情就要从汉朝开始说起了,在那个时候宫殿中的牌匾上“门”是有勾的写法,并且之后的朝代也都是这么写的,直到宋朝。据说一个太监在晚上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灯,古时候的建筑又都是木制的,极容易着火,于是这把火把整个宫殿都给点着了。当时宋朝刚刚打了败仗,被迫迁都改为南宋,又发生了大火烧宫这种事,这就让当时的皇帝赵构非常生气,于是安排大臣彻查此事。

有趣的是,他派来调查的大臣与引发火灾的太监居然是亲戚,而且当时宦官势力也很庞大,调查这件事的大臣一方面不想让自己的亲戚被杀头,另一方面也不想得罪宦官。于是他就想了一套说辞,想要蒙混过关。他对赵构说,这次火灾并非人为,而是上天的惩罚,因为牌匾上的“门”带勾,意味火脚,这是天意,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如此拙劣的说辞赵构居然相信了,真不知道他是真的昏庸无道还是忌惮当事人背后的势力。之后,赵构没有责罚任何人,而是把错误归结为那个“门”,还让人把牌匾所有的“门”都给改了,将那右下角的勾给去除了。从那时起,后面的很多朝代就一直沿用南宋的这种写法,但是少数民族创立的元朝是个例外。

到了明朝,明太祖让人重新做牌匾,这件事交给了翰林院的大臣去办。然而他在制作的时候,沿用了前朝的写法,把那个勾给加了回去。这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处理完贪官污吏,正在气头上,突然看到宫殿上的“门”字,他觉得门下带勾有讽刺他的意思,阻塞了大臣们进谏。于是他砍了主持这件事的那个大臣的脑袋,把“门”改成了没有勾的写法。

到了清朝,又把旧的牌匾给换下来,重新制作新的,这时候他们又把勾给加了上去。本来前两任皇帝都对此没有意见,可到了乾隆这里,他看牌匾上的“门”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始终觉得它不吉利,于是就命人把它给改了,这样一来就再一次回到了错误的写法,并且一直错到今天。

其实,无论门字带不带钩,在当时都不是错字,我们不能以现在汉字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上的产物。

你觉得呢?


凡人jie有一死


到故宫旅游,假如你留心的话,就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正阳门的“门”字居然没有勾,直接直直的下来了,这是错别字呢,还是有什么典故呢?



其实“门”字在魏晋之前都是没有勾的,魏晋之前用的是隶书,再往前秦朝是小篆,再往前西周用的是西周金文,再往前是甲骨文。

隶书的“门”是这样写的:



小篆的“门”:


甲骨文的“门”:



没有勾的门方方正正,左右对称,看起来也很漂亮。到了魏晋的时候,出现了楷书、行书,这时候的门字就多了个勾。

繁体字的“门”:



好好的“门”多了个勾,这是何故呢?我猜大概是这样的,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林立,那时候讲究个门第之分,讲究个等级之别,假如你不是这么圈子的,就休想跨入这个门,因为“门”字这个勾,会勾住你的衣角。



故宫的门字是不是写错了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故宫门是隶书写法。魏晋之后,虽然楷书、行书、草书盛行,但隶书并没有废弃,到了明清时期,反而再度兴起。所以,故宫正阳门的“门”字极有可能是隶书写法。

第二种,这是个传说了。相传,南宋时期宫殿发生了火灾,皇家财产受到损失。皇帝发怒,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要求彻查,可是查来查去毫无头绪。聪明的大臣就向皇帝汇报说,“门”字带了个勾字,而勾就像火药的引线,容易招火,只要把“门”的勾去掉,问题就解决了。皇帝觉得有道理,从此“门”字没有勾了。



第三种,也是个传说。传说朱元璋下令重修集贤门,门修好之后就让太子的陪读詹希原书写牌匾,结果詹希原写了个带勾版本的门,朱元璋一见,当即大怒道:“学府是人才汇集之地,你门字带勾,是像把贤才阻拦在门外吗?”不由分说地就把詹希原咔嚓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写带勾的门了。

那种说法正确呢?我认为是第一种,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