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到底有沒有核心技術,吉利的核心技術表現如何?

張浩天Tony


國產汽車現在有沒有核心技術,說實話可能容易捱罵,但是確實是這樣,目前來說國產汽車的核心技術非常的薄弱,為什麼呢?因為汽車它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各個環節進行匹配,我們指的國產汽車的核心技術也指的是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這三個方面。

比如問題中說的吉利的核心技術到底是怎麼樣?個人覺得吉利的強勢點在於它的資金運作能力以及外形的設計,還有相關的營銷方面的天賦,吉利汽車良好的口碑很大一部分程度都在於它的營銷,他的營銷在自主品牌裡面,如果自己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既然銷量上來了之後,肯定有好的口碑,有壞的口碑,但是整體口碑越來越好,這也是吉利過人之處,正是這種見縫插針無微不至的宣傳,導致了它的銷量非常的高。

但是吉利的核心技術並不算好,可以說直接是沒有,吉利的發動機沒有太大的亮點,吉利汽車目前主流的就是1.3t以及1.8升的發動機,這兩款發動機表現都很一般,無論是從實際的動力表現,還是噪音控制方面都不會太好,可以看它的發動機工況圖,無論是在初段的加速表現還是在中後段動力儲備都沒有太大的優勢,還有底盤方面,比如說以前特別熱銷的最美SUV吉利的博越,豬大腸底盤整體就不是特別的好,而且備受詬病,尤其是凸起的油箱。

另外關於技術引入,在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收購這樣一個外資的品牌也就取得了他們的技術,實際上呢並不是這樣,當年吉利和沃爾沃簽訂的收購合同就有這麼一條,就是沃爾沃是不能把所有的技術傳給吉利的,尤其是一些核心技術,所以說目前來說吉利的汽車在外觀內飾各個方面設計上來說有沃爾沃某些方面的優勢,但是並沒有沃爾沃汽車的精髓。


66號車坊


我就服你們這些準車主,想買個車又要研究車企銷量又要研究人家技術,還得琢磨汽車結構,配置,用料!廠家的規模和銷量是各個廠家高層考慮的事,大眾規模大技術牛銷量非常高,可是給你生產的都是斷A柱的車,都是各種滲漏各種毛病的車!汽車用什麼技術材料什麼結構是工程師考慮的事,用料好結構好就是好車?那美系車三巨頭也不用破產重組了!在美國本土他們都賣不過日系車!但是他們用料十足!還有不一定非要什麼零件都能夠自己生產的廠家才能生產出好汽車,寶馬的發動機是和avl合作的,變速箱是外購zf的,所有的其他零件全部外購生產,只有白車身和總裝線是自己的,電子產品和剎車可能是大陸的,也可能是博士的,那你說寶馬垃圾?

其實這些事跟我們消費者都沒有半毛錢關係!結構好,用料好,效果就一定好嗎?保時捷911的車身配重靠後,前懸掛是廉價的麥弗遜式,他彎中的表現不好嗎?噴子又說了,你開過911嗎?我們都開911嗎?我自己的體驗,我岳母2010款進口glk300前懸掛是三連桿式鐵質材料,同期奧迪Q5使用了全鋁合金懸掛材質,前雙叉臂後五連桿,但是真開起來q5高速彎中的支撐性能和輪胎抓地力遠不及glk 300,同一段高速匝道,奧迪65-66過,而glk300可以74-75過!同時glk的舒適性也比q5更強,Q5走顛簸路段,那個震動全都傳進來,過一個五釐米高的減速帶,你就明顯知道那個減速帶就是五釐米高,而glk過五釐米的減速帶,你會感覺那個減速帶只有兩釐米高,換句話說,奔馳GLK懸掛用了更差的結構和更差的材料,但是同時實現了操控性以舒適性全面領先!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想說的是,你們不要以為了解一個懸掛的結構優劣,材料的優劣,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這裡面的門道大著呢。還有硬件,只是一方面,最終的匹配調教往往更重要。作為一個消費者,難道必須要有車輛工程師的水平和技術?開玩笑呢嘛!

消費者就要考慮消費者自己的事,買車就去親自試駕,看看產品力如何,看看合不合自己口味!你明明是個激情小夥子,你應該買臺高爾夫1.4t或者福克斯或者領克03的,你看了廠家規模,看了技術,別人推薦你買最先進的卡羅拉混動,是,這玩意很少有廠家能搞,也的確省油,但是開起來毫無激情,你開一段時間就後悔!你明明是想買臺家裡唯一的家用車,應該寬敞舒適的,別人推薦你說買gti吧,你一看這玩意性能一流,技術強大,7代產品,廠家是大品牌大眾,好!你老婆孩子岳父岳父擠在後面就後悔去吧!

為啥讓你去試駕?別聽忽悠,信自己。實在沒技術請個會開車的哥們帶你去!不信廣告信療效!有些車牛逼吹很大,什麼技術,什麼平臺,什麼引擎,可你開起來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舉例,長安那個cs85說什麼牛逼的2t引擎,愛信8At,硬件很不錯啊!可你去開開,有勁使不出的感覺很難受,運動模式轉速又吊著老高一竄達一頓的,為啥?硬件牛逼不代表效果好,愛信只給你硬件,廠家自己做程序標定。那個奇瑞瑞虎8和星途,引擎動力數據牛逼,什麼t1x平臺,什麼Avl加成,可一大腳油門下去那個震動和聲音讓你不願意繼續踩了,起步模擬蠕行功能不好,撮撮撮,低速跟車反應慢,引擎低扭差,達到某一個點突然又自己增加扭矩,不平順!變速箱升檔拖沓轉速會高一下,難受,降檔反應慢一拍!跑快了噪音大!那個牛逼轟轟的chr和奕澤,底盤確是好,車內不說了,跑80那個噪音就大到受不了,加速一腳油門下去轉速翁一下上去了,動力卻沒多少出來,聲音又難聽!誰買這玩意誰傻!

所以你別在乎什麼技術什麼材料什麼結構,你買的是產品,產品好才是真的好!你去試駕,你親自去看車,這才是消費者應該做的事!我自己的雅閣混動就是看了網上的雲評測買的,0-100加速7.5秒,油耗5升。。。。但是買回來發現噪音大異響多!我給老婆買車前用半年時間試駕了15-22萬的基本所有看得上的車,並且做了詳細對比記錄。現在對這車很是滿意!

至於什麼保值率,有人說國產車美系車保值率低,說日系車和德系車高!這樣有意思嗎?你要真算賬的話,你買車時候給你的優惠和價格差,你咋不算進去呢?國產車或者美系車實際到手16萬,五年保值率就算只有35%,賣5.6萬。而同級別日系車或者什麼車實際到手22萬,五年的保值率高達50%,賣11萬虧。前者虧損10.4萬,後者虧損11萬!還不算買車的時候直接就省下了六萬塊錢,在這五年中產生的利息呢!有人說這不可能,這他媽的有什麼不可能的?前者是邁銳寶和領克03博瑞ge這種車,後者就是crv或者雅閣這種車!而且隔音減震和底盤厚實感你們猜哪種車好?

又會有人說了什麼?xx車質量好,故障率低,能省下不少維修費用,我只能說你們是在放屁!我給你看看我自己的雅閣混動的維修的照片。兩個平面軸承異響,在長春的4S店索賠後好了。天窗共振聲,我自己貼了淘寶上買的止震墊好了。副駕駛異響,在4S店幫我找到了原因就是副駕駛腳坑那個氛圍燈固定不牢,我自己貼了3m的那種隔音膠帶,輕鬆解決。副駕駛座椅異響,我用手晃了一下,確定是座椅外面那個塑料殼和座椅本身有撞擊導致異響,我墊了兩塊泡沫就好了。後風擋玻璃下塑料板共振異響,無法解決。右後輪過坑的時候會有個噔噔噔的聲音,索賠了減震器也無法解決。我這車到手是30萬的,是以靠譜著稱的本田雅閣,還是雅閣王混動。但是這麼多異響,而且快速走爛路的時候,所有的車門和車身感覺都在震動。作為對比,我老婆17萬到手的國產車走爛路車身底盤車內沒有任何異響,整個車是鋼板一塊的感覺。而且開起來各種噪音都要小很多很多,我放上了我老婆那臺星月和我的雅閣的地毯隔音棉厚度對比,到底誰良心?大家自己看!所以這個東西不要迷信xx品牌或者xx車系!更不要看不起國產,現在某些國產品牌和國產汽車真的已經超越同級別的合資車了。











頁sure


國產車到底有沒有核心技術,吉利的核心技術表現如何?

曾經也提問過,汽車的核心技術是什麼,但回答基本上把所謂三大件當作核心技術。

包括其它工業設備,機械加工設備,農業領域的農機具等。根本看不到核心技術在哪,只看到產品質量好與差。

其它的,無論飛機運載火箭航船等,凡屬於人類創造的產品,只有質量是否過關,使用壽命長短,效果好壞。

僅就汽車而言,曾經就所謂之汽車核心技術,資詢過、討論過爭論過。到底哪項才是汽車的核心技術,有人說三大件,具體到三大件當中任何一件,哪一部分是核心技術,每個人說的不同,都說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是各說理。如果有共同點尚可,確實沒有一個人具體講清哪一點是核心技術,也沒有達成共識。

還是刨析一下汽車的“核心技術”一詞吧,把“核心技術”當做實際技術來看,總感覺這裡邊好像有“竅門”,任何人只要找到“竅門”,就能夠解決汽車的問題,就能夠提高技術水平。並且任何裝備機械包括汽車等,都有各自所謂“竅門”,找到“竅門”就找到各自的核心技術了。

這是一種極危險狀態,其結果是誤導人們挖空心思、偷機取巧。

世界上任何行業沒有竅門,只有反覆不斷刻苦的鑽研,經驗的積累與教訓的總結。

歐美日等汽車工業早發國家,生產的汽車與國產車比較一下,首先便用壽命長,再有大修公里長。例如,進口汽車輪胎耐磨,發動機耐用,加速好上坡快省油。離合器輕好掛檔,變速器耐用等。國產汽車輪胎用不住,發動機經常壞,提速慢上坡沒力還費油,離合器變速器說壞就壞,修完了也用不住,不知什麼時候又得修。進口汽車原車離合總泵材質好加工好,泵裡邊照見人影子,膠圈多年不壞,換國產的泵別提了一個月不動車,出車前先試離合,別漏油了。這說明進口車與國產車相比較下,無論從另配件環節,還是總成件整體環節,配套子系統環節,進口車總體質量都比國產車總體質量好。汽車工作原理還是那些,只不過整體質量比以前好了,使用壽命長了。

汽車發明一百多年,需求是第一,尤其戰爭需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高速大功率汽車內燃機,尤其是高速航空往復式內燃機,發展到瘋狂程度。冷戰開始後,歐美日拼命研發新型內燃機(市場經濟),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的進步,促進了汽車電子控制技術的發展,使汽車整體技術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全面提高。請問那項是汽車的核心技術?

汽車的使用者,要求產品經久耐用,簡單說是皮實禁造。達到皮實禁造,唯有整體質量提高了。首先,A超前的理念意識,B優秀設計和先進材料,C裝配工藝和執行工藝的技術水平,D加工各部件設備的質量水平,E使用設備的人員素質。無論哪個環節出問題,汽車整體質量還是上不去。

汽車“核心技術”是什麼?“竅門”在哪裡?無論國內外,汽車也好飛機艦船也好升空的火箭也好,根本不存在“核心技術”,只存在意識上的“核心技術”,或叫中心技術。技術層面只存在瓶頸技術或關鍵技術,只有突破這些技術,產品質量才會上臺階。如果說有竅門,那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提高質量的方法。

例如生產槳葉的七軸六聯動機床,先有高質量的機床和高素質的操作人員,才能生產高質槳葉。造出優質機床關鍵,首先是機床設計原理功關,材料功關,軟件控制功關。再後機床每個另部件質量功關,使之達到設計標準。組裝調試功關,試製成品功關,產品檢測實際應用功關。這些都作好才能生產出質量好的產成品,但產品也只是船舶的一部分,船舶整體技術提高還有其它技術問題要解決。因此要看到槳葉質量提高,只是一個關鍵環節的進步。

所謂核心技術是意識理念,是世界觀是方法論。當然,有關“核心技術”一詞,還是有具體答案的,答案僅六個字,發個圖,讀懂圖基本上就知道答案了。(圖上有四樣,1時鐘2天平3太陽4地球。功夫在功外,從宇宙世界想答案)



凌波踏燕


汽車是一個有數萬個零部件組合在一起高級工業產品,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體現,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以及車身機構設計這四類。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自主品牌基本沒有同時掌握這四類的企業,甚至可以說掌握其中一類的都是鳳毛菱角。不過大家也不必罵自主品牌,很多大的國際車企也有沒全部掌握的,比如寶馬的變速箱都是採購ZF的變速箱。

國內目前也就是奇瑞稍微在發動機級領域有所建樹,更多的車企基本都是外購或者逆向其他成熟品牌的技術來使用。這兩年長城也很努力,尤其是全新的1.5T與2.0T在同級別來說都是非常優秀的發動機。

吉利也是一樣的,在吉利集團沒有整合資源之前,所使用的技術基本都是吉利汽車自家的研發部門逆向合資車企的技術,比如1.3T,1.4T,1.8T發動機基本可以看做是大眾二代EA888/EA111的翻版,只是吉利自己花了點心思處理了一些原型機的問題,比如1.8T就沒有二代EA888燒機油的問題。但整體來說是走的是技術不先進,但成本低穩定性好的路線。

但是這兩年隨著吉利集團的資源整合,有沃爾沃牽頭研發的很多技術都在逐步下放,最好的例子就是領克品牌的成立與星越使用CMA平臺和T5發動機的搭載,領克自然不用說全系使用的是沃爾沃CMA平臺技術,哪怕是38號這個車界大噴都給予了優秀的評價。

而星越的發佈我覺得才是重點,星越使用的是CMA平臺外加T5+8AT的動力組合,這是一個開端,一個吉利汽車正式使用沃爾沃技術的開端。也就是說慢慢的吉利旗下將會有更多的車型逐步使用沃爾沃的技術(關於沃爾沃技術問題的問題可以參考我之前的回答,不要再說什麼協議規定,你們真的看過那個協議?還是說某些大神在現場?)。

那麼我認為今後吉利旗下的車型將會分兩條路,一條就是以帝豪為代表的低價車依舊使用雖然落後,但是成本低穩定性好的老技術。另外一條則是以星越為代表的高價車使用CMA平臺這些比較先進但成本較高的技術。

一個企業,只要不是國企,首先考慮的永遠是收益問題,只有有了收益這家企業才能生存下來,才能發展,才能創造更多的技術。我們不可能要求吉利汽車在帝豪這種低端產車型上沃爾沃的技術,畢竟車價在那裡擺著。

同時因為我國特殊的國情,我們的自主品牌到現在只發展了30年,跟國外車企動不動就是百年的歷史相比,我們的自主品牌還是太年輕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喵侃車


還在這裡談論國產車有沒有核心技術的汽車愛好者,有沒有想過當初說日本家電,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對中國完全壟斷。國產家電完全不能與日本電器比較。現在怎麼樣呢?現在中國人買家電還有幾個人非日本產不買?大家覺得中國的家電已經完全反超日本,把日本知名公司擠得破產了。

其實,今天的汽車行業正在重複家電行業的中日大戰,相信也就是三,五年的事,國產汽車就會質量又好,價格又便宜返銷日本。

汽車有多少所謂的核心技術?中國在尖端行業的頂尖技術才叫核心技術。什麼電磁炮,量子通信,空間站,造島神器,高鐵這些才叫核心技術。日本早被中國甩得沒影了。

中國就是憑著又好又快,又便宜又經久耐用的實力將老牌工業化國家打趴在地的。

我們國人要自信,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要用自己的雙手試。不要讓那些“日吹”“美吹”“德吹”,模糊了雙眼。


藏像


☆汽車的核心技術有很多,但主要涉及的就是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三大件。要說這些技術我們有嗎?要說有我們可以有,現在的許多國產車企已經開始自己製造自家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並投入了量產。要說我們沒有呢那我們也真沒有,因為我們造的三大件還是在畫筆成樣的基礎上從別人家偷師得來的。只能說,有些東西我們能生產,但是好不好不知道。儘管在製造這三大件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有一些專利技術技術,但是在整個零部件中的佔比非常小。


汽車製造拼的是工業基礎,這中間的冶煉和鍛造技術,精細加工工藝都不是短時間一蹴而就的,沒有一定的積累都是紙上談兵。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在這樣的情況下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經難能可貴了。

今天的汽車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佈局逐漸展開,燃油車技術再想提高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各大車企已經開始著手向新能源汽車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燃油車技術顯然有些得不償失。



在目前的情況下,汽車技術只能是在現有成型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想要重打鼓另開張可能性不大。但是現在的汽車專利技術基本都被一些汽車巨頭所壟斷,就連大眾想玩變速箱都繞不開自動變速箱技術,只能拿個基本成型的雙離合鼓搗完善一下,至於國產汽車想要玩核心技術,真心太累。


吉利汽車是中國汽車近幾年發展迅猛的車企之一,在許多的領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並且每年申請的專利也非常多,截止2017年,吉利就已經擁有各種專利53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400多項,國際專利30多項。儘管成績如此驕人,但若論核心技術,從30多項的國際專利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二。


朱博士白話發動機


商品製作過程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至於核心技術,一般而言是指只有獨家或幾家企業掌握的技術。

汽車行業有沒有核心技術?技術角度來講,應該是沒有核心技術,掌握汽車三大件的廠家已經普遍了,如果有核心技術一定是指新能源智能化方面。但是把一輛車造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非三大件和零部件組裝起來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對整車進行調試,這些技術歐美廠家應該屬於一流,國產中高端汽車很多時候會邀請歐洲人進行調試,所以國產品牌汽車駕駛感受操作感遠遠強於日系車,這就是汽車行業最後的技術,這跟汽車文化,造車理念等等都有很大關係。

中國絕大多數品牌都是奔著汽車發源地歐美製造廠家去,中國人一貫是心比天高,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表明上看吉利沒有核心技術,要說有的話,購買了沃爾沃品牌,沃爾沃最拿手的技術是安全性,好像這方面國產車都非常重視,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萬里白光


國產工業垃圾車[捂臉][捂臉]


有一點點喜歡你


中國所有的汽車廠商沒有一家有核心技術,不止是吉利。全湊在一起也湊不齊全套技術,當然你說做一輛能跑的車,像老年代步車的還是沒有問題。吉利有些特殊,就是水軍天下第一,不否認吉利的進步很快,談核心技術還差的很多,比棒子車也還差很遠、正視差距迎頭趕上才是硬道理,不是在這裡打打嘴炮。彎道超車都是扯淡,任何事情都違背不了自然規律!


董老爺爺爺爺


吉利在自主中是最美核心技術的,主要原因是老闆的心思全在炒資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