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的“文化水平很高”和“學歷高”是一樣的意思嗎?有什麼區別?

外軍空地武器裝備觀察


我是唐小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文化水平很高”≠“學歷高”

其實這真的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在看這個題目時,因為“文化”兩個字腦子一下子空白了幾秒鐘。

是啊,這個隨處可見的詞究竟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文化

我們可以先從字典裡面的意思開始理解。

人類所創造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宗教等。

(新現代漢語詞典,1992)

除此之外,“文化”還有第二層含義。

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新漢語詞典,1992)

從字典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有文化”應該同時具備“擁有豐富多彩的知識”和“會運用這些知識”,兩個條件。

有文化的人長啥樣?

我們通常講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就看他具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也就是說看一個人喜歡學習和親近什麼樣的知識,以及他能產出什麼樣的知識。

這其中能夠輸入並輸出“高品質”知識的人,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有文化。反之,一個不學無術,腦袋空空,講出來話前言不搭後語就容易被人們貼上沒文化的標籤。

所以答案就很明顯了。

而學歷、閱歷,都只是代表著一個人輸入了什麼樣的知識,但他最終能輸出什麼知識,這些知識的品質如何,才決定了這個人有沒有文化。

換句話就是說,所謂有文化的人是真正把書讀到了自己的腦子裡面,而且還可以把它說出來。而沒文化的人,僅僅是把書讀了一遍,還是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學歷低的人不代表沒文化,學歷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文化。

不過我們還是要認識到,有文化的人在學歷高的人裡還是佔比很大的,畢竟只有大量的輸入才有可能輸出嘛。


湘大唐小生


經常聽到“文化水平高”和“學歷高”是不是一個概念的問題的議論?

看到有很多人都來回答,回答都不錯,熱熱鬧鬧。

但大家忽略了一個觀點,對文化水平的判定,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標準上?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想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理解什麼是文化?什麼是中國的文化?

對中國文化的評判標準的依據是什麼?

想問一句:有文化的人長什麼子?我接著寫,你接著看!

文化是一個很宏觀的範疇,是一個概念。

用小的範圍框框來定義文化觀念很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和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都可以觸及。

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對文化定義概括為:

“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對於中國文化標準的判定,當然是建立在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基礎觀念上。中國文化文明延續從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朝代中一路走來到今天。

就是植根於中國社會人文觀念血液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

五常是做人(中國古人和中國現代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思維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和諧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組成的社會。

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諧。所以五常之道,是一切社會成員之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和諧原則。

“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這是在五常基礎上為延續作為指導。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文化思想的指導根本,一影響到今天的中國人!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細細的品讀,細細的品。

品出來的思想教給我。

簡短的十五個字,道出了中國先賢諸子百家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如:

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孟子古代民主思想;

道家的辯證法;

墨家的科學思想;

法家的唯物思想;

兵家的軍事思想等,

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

“詭辯”名家,中國哲學史上邏輯學領域。

應該鑑借儒家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

鑑借儒家公忠為國精神,培育愛國情懷;

鑑借儒家“以義制利”精神,啟示正確對待物質利益

鑑借儒家仁愛精神,培育熱愛人民高尚情操;

鑑借儒家氣節觀念,培育自尊、自強獨立人格;

鑑借墨家“兼愛”、“尚賢”、“節用”;

道家“少私寡慾”、“道法自然”;

法家“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這就是中國人判定文化的標準的基本準則。

有人說也可以用西方的文化標準來判定文化標準。

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可以,不管中國人發展到什麼年代。只要中國人還堅持他的母語文化,也就是中國的漢字文化,對西方的文化學習的再好,中國人也不可能融入西方的文化社會觀念中,除非自己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西方的學者對中國的文化學習的再好,西方學者不拋棄他的母語文化體系,也很難融入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他根本就學不會。

也就是說:“西方人不理解中國的漢字文化,就不可能讀懂學會中國的文化”。

有了東方几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從祖先那裡學習來的優秀的思想的傳承,用現在東方現代科學進步的文化觀念,來判定現在社會個體是否有文化?這樣回答就非常簡單,容易明瞭了。不管一個人學習了多少道法,多少門類的技術,是小隱隱於林,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能否像竹林七賢那樣,就是佐證。

什麼是學歷?對學歷認定的標準。

學歷是:在學校結業或畢業之間得到的,紙是文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最後也是最高層次的一個學歷證書。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實施學歷教育,由國家認可的文憑頒發權力的學校,以及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

現階段中國的教育體制而言,學歷教育類分為:

小學,

初中,

高中,(以及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職業中學,職業高中,高等職業學校,職業師範學院),

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範學校,高等專業學校(大學本科,屬於專業教育)

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以科學研究為主導方向。

學歷證書分為畢業證,結業證,畢業證三種。

學歷證書按階段由低到高依次為:

小學畢業證書,

初中畢業證書,

職業學校畢業證書,

職業高中畢業證書,

普通高中畢業證書,

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

大學專科畢業證書,

大學本科畢業證書,

研究生碩士畢業證書,

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普通教育:由普通教育學校承擔,普通教育學校分為普通基礎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

普通基礎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

職業教育:職業高中教育,技工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生高中畢業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學歷教育。是與招收半工半讀,中間的函授業,大職工大學等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相同而言的)。

從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學子在學校裡所學到的是普通的文化知識,是對一些專業技能文化知識技術的強化深化深入的練習。

中國有句古話說:“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學思想就會生鏽”,這裡所說的就是學習的專業技能,和一些普通的文化知識。

經常聽到一句經典的話語:“知識的最大價值就是傳播與推廣”,我們這裡說到的知識就是技術,就是用知識和技術在武裝學子思想與頭腦。

有人說:“學歷高的人不見得文化高”,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建議:

從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到今天,一個人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辛苦的過程,也就是俗語說的:“十年寒窗苦讀,一招鯉魚跳龍門,享受金榜題名之快感之愉悅”。

回憶一下祖先們一路走過來的古代科舉制度,和今天學子們追求求學學歷有多少相通相似?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施,一直到清光緒後:“1919年越南阮朝(越南從宋朝到清王朝都是中國的行省,後期被法國人所侵略)”。

科舉制度前後經歷1300餘年,成為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

科舉,科舉制度,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了分科取的辦法,叫做科舉士子應試,原則上是允許投疊自進,不必非得有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度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古代的科舉是為了選拔官吏,今天的學歷學位證書,是一個人作為綜合素質走入社會的一塊敲門磚,是對人少年時代在學校裡學到知識技術的一個肯定認同評定。在學校裡學習的大多是一些專業技能(小,初,高打下基礎),高等技能技術知識的累積(大專,本科,研究生,碩士博士學專業)。社會需要那些專業人才,學校就教授那種人才。學子通過學習知識技術,對“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理解更深刻的研習。可能有人會不同意?人生的運動生命軌跡就是過程如此。可以交流你的見解!

學歷是個體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是個體知道的知識是多少,兩者聯繫在於都是與知識技術和閱歷運用有關。

有學歷,但是文化較低?因為接受的系統文化知識綜合學習的很少,只是有時走馬觀花,並沒有潛心修行悟道。

所以文化高和學歷高在狹義上是兩碼事,文化高不代表學歷高,學歷高不代表文化高

有文化的人長啥模樣?

通常講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就看他具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也就是說看人喜歡學習和親近什麼樣的知識,以及他能產出什麼樣的知識。

這其中能夠輸入並輸出“高品質”知識的人,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有文化。反之,一個不學無術,腦袋空空,講出來話前言不搭後語就容易被人們貼上沒文化的標籤。

而學歷、閱歷,都只是代表著一個人輸入了什麼樣的知識,但他最終能輸出什麼知識,這些知識的品質如何,才決定了這個人有沒有文化?

所謂有文化的人是真正把品德裝到了自己的腦子裡面,而且還可以把它做出來。而沒文化的人,僅僅是把知識簡單的看一遍,當人不能實際操作。

學歷低的人不代表沒文化,學歷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文化。

不過現實還是要認識到,有文化的人在學歷高的人裡還是佔比很大的,畢竟只有大量的輸入才有可能大量轉換。

從分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學子讀書中舉,十年苦讀為路徑的是途功名。

到今天大多數受學歷教育到高職,都是通過學習上進的過程,拿到一個想夢寐以求的學位證書,走向社會人生的輝煌。

文化對含義相連的一個詞有“高品質”,能不斷輸出高品質知識的人。

有些普通人,學歷不高,可能是小學,初中高中。與市井之間生活相伴,說出來一些話語,或者對一些知識掌握的觀點分析,人生之閱歷累積,做人是高度,以遠遠和他當前的社會地位不相稱。

如:你可能見到能說通曉古今,說話引經據典,有深刻道理,有哲學思想,有見解深度,有知識廣度,有靈魂意境,有思想內涵,。充滿著靈光閃現智慧哲學之深遠。這就是人格局觀,格局觀已經跳開了簡單的文化範疇,是對更高的要求的理解。即使他學歷很低,其中的答案我們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日常的在生活學習,積累閱讀大量的書籍,大量的知識技術實踐轉換消化吸收的過程,沒有背後幾十年的眼淚和汗水根本做不到。

例如:

郭德綱,學習評書,學習相聲,學西河大鼓,學評戲,學京戲,學河北梆子等在說學逗唱領域坐科融會貫通,

馬未都: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俱、玉器、漆器、金屬器等,對文玩收藏見解獨到。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超級暢銷書作家。

紀連海,北京師範學院,昌平四中教學,昌平二中,北師大二附中歷史老師教研組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中學高級教師。首都師範大學計算機系計算機專畢業。

英國狄更斯: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出生清貧,父親因負債而入獄。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採訪員,報道下議院。

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遊記兩部,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書信、散文、雜詩。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期刊兩種。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蘇聯作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小市民》等。高爾基四歲喪父,被母親帶回外祖父母家。高爾基童年時期,可以上學讀書,高爾基十歲時,外祖父要高爾基開始幹活謀生。

從他十歲開始高爾基就得自己賺錢為生,一開始拾垃圾。他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不同的活:信使、廚房裡的雜工、賣鳥、售貨員、畫聖像、船上的雜工、麵包店的學徒、工地上的雜工、晚間的看守人、鐵路職工和在律師事務所中做雜工。

這些人幾十年做一件事,或者做幾件事,“術業有專攻”

,最後達到別人不可逾越的高度,文化水平高是指的一個人的整體文化構架素養。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德行底蘊內涵。從他身上發出來的一種氣質。

有些人師承名校,含金量非常高,學歷學位他也是通過刻苦的學習來拿到自己想要的榮譽。當然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人努力的艱辛過程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你說有些人高學歷,博學多才文化素質低我認同,問為什麼水平低?這回答就的一分為二:

擁有高知學到技術和知識都能運用的當自如,他的世界觀眼界應該非常寬廣,

但有些其品德和境界真的不敢恭維,在大多數眼裡,他自私的只剩下自己。只能說他沒有文化修為,他只有他專業領域中的技術領先。

有些人擁有高學歷,有文化修一般,甚至可能是一瓶子不滿半瓶晃悠,也只有人只為證書,也許是個人的追求方式。

擁有高學歷的人說明他的IQ確實很高,他的情商可能不會和自己的IQ相等,但也不會差太大。IQ和EQ是兩個不同概念,是聯繫緊密。

有的人說有些學歷低的人,他博學多才文化水平高?我只能說沒有天生的,你沒有看到人家背後的努力。

智商反映了一個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的想象力,創造力等。

情商,認識管理自己情緒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情商涵蓋了一個人的自制力,熱情,毅力,自我驅動力。

智商是前提,情商是保證,兩者關係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兩者相比,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從古到今,想成就一番事業者,哪一個人不但是智商高人一等。而且情商也高人數等。

在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如果你想成功智商佔20%拿學歷,情商佔80%悟道。

在這裡不是學歷高者文化低不低的問題,是學不學,去不去領悟的問題。必定擁有高學歷者基礎底蘊在那裡。只是其沒有情商與智商結合沒有很好運用到一起。

在現實生活中智商極高,但情商極低,或者智商極低,情商極高的人幾乎不多見。

學習來的文化知識,對技術革新,生產力提高的路徑,高知是有優勢的。現在有些高知非常自私,擁有高學歷高技術,但在其眼睛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通常平常對他人說話的態度,對問題處理的方法與角度。和其受到的教育背景極不相稱,做事素質非常低下,滿口粗話,滿口的仁義道德,背後一肚子男盜女娼。可能他在專業領域是翹楚,是大咖。

但對社會的價值沒有意義,對社會沒有貢獻微乎其微,這樣的人基本認為他是沒有文化。和一些市井沒有讀過書,沒有學過德行,禮數滿口粗話的社會人同出一轍。

高學歷,某人在學校讀書的時間比較長,即使有的人拿到了教授的位置,也未必在自己的領域表現的那麼優秀。社會隨處可見碌碌無為之輩到處都是,甚至對於國家的貢獻,還不如平民的老百姓。當然這裡我們說的話語意思是:“恨鐵不成鋼”。

但不能否定所有的高學歷者,努力學習,文武全才的素質高尚的學子有的是,堅決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高學歷是基礎,在學習領悟方面是優於平常的老百姓低學歷者的,只要努力從那一天開始都不晚。

而現在的某些國人在崇拜西方教育。認為西方教育非常優秀的。

西方教育文化也是分為普通和高等,普通的就是簡簡單單混個文憑,要想擁有高學歷,還得靠自己努力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

以上做了諸多的對比,現在歸納定性:

學歷是一個人對以前學習知識技能付出的一種認證。

文化是一個人對諸多知識領域掌握內涵在思想領域的昇華,它是一個人對掌握各種知識的悟道思想昇華的過程。學歷知識是技術,術是學習生活技能的法門之一。

文化是道,即:悟道以道御術,就是通過把所有知識,文化技術學習在一起的總和。只有思想生活才能悟道。

有些人有文化,不能悟道。追求過分的自我,犧牲大家的大我,成全自己的小我,其人品有瑕疵,我們只能說他沒有文化。

文化是道,以道育術才能神而明之。通過學歷通過學習技術,得來的安身立命之道。以術入道,則往而不返,失之遠矣。

經常有人說:文化水平有高有低,參差不齊。

文化最終的出處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是在學習技術利用消化的過程,是從社會實踐中智慧累積歷練而來。是修養之道,道,德,禮,尚,是人在社會上修煉的文化最高追求。

有些人文化比較高,但是非常缺德,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化流氓。這樣的人也不稱它有文化,他連做人之道都不懂,何來文化之道?

例如:

“壺是不是神,芳粥紫不是人”,

再如:那個說:“喝咖啡的高雅,吃大蒜低俗”的人。

比如:那個說:“讓中國人道歉的”,阿Q。

有文化沒文化,學歷高與學歷低,人們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的心得。悟出做人之道大道。悟出做人之品性。悟出涵蓋技術之修養。涵蓋閱歷德行之操守。

用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傳統思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來判定文化之品,做人文化之道。

文化水平高低和高學歷觀點之爭就解開了!文化和學歷之間有著必在的聯繫。學習學歷是得來文化之基礎根本,這裡包括學校教育承認學歷的和自學努力不承認的學歷的。

說一個人沒文化是指:他做人做事事整體素質綜合體現,當然高知表現不好更讓人痛恨。

努力吧!所有的中國人,我們不爭高學歷,不爭大文化短長,只爭一口氣,讓中國偉大的復興!品讀人生,悟道自身素質內涵修養文化之根本。

有文化的人長什麼樣?高學歷的人長什麼樣?答曰:你是優秀的中國人!








圓融博愛


學歷高並不等同於文化水平高。很多人會有這種錯覺,這是因為人與人相處之時,互相的一種讚美認可的心理,人們往往會把有一定學歷的相識之人,誇獎為文化水平高。

列如:小張是一位本科畢業剛剛工作兩年的小夥子,每每逢年過節回家時,老家的鄰居和親戚,總是會誇上小張一句,小夥子不錯文化水平高呀!有出息!那麼實際上文化水平所指的是運用文字的能力及掌握知識的程度;學歷指的是接受校園教育程度的高低。所以學歷不高的人也有可能他們的文化水平很高,而學歷高的人僅僅是他們文化水平高的概率性更大而已,為什麼如此說呢?我們往下看。

低學歷的人也有可能他們的文化水平很高?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他們的學歷並不高,但是他們卻表現得特別的有文彩、素養、而且事業也做的特別的成功。這一部分人,其實在他們輟學的年齡,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讀書了,有可能有特別的原因,也有可能有的人當時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出了社會的他們,往往比別人努力十倍、百倍,毅力、抗壓能力都強於他人。雖然進入了社會,但是他們並沒有落下學習,多於他們來說,社會大學也是一所學校,雖然沒了學校裡學習的環境,但卻可以學到學校裡學不到的東西,而且也都是現學現用。特別是在他們的事業奮鬥中,不斷地遭遇挫折,不斷的重新站起,然後又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可以說很多個從學校裡面走出來的人,未必能與他們相比較。這就是低學歷的人也有可能文化水平很高。

高學歷的人文化水平高的概率性性更大?

假設我們以大學本科為準,那麼在大學本科畢業以前我們得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前後付出16年的的時間全日制的學習。有專業的老師教導、專業的書籍、和最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在這階段可以全身心的沐浴在知識的海洋裡,除了語數外和一些基本課程,只要你感興趣,你完全可以無所不學,學校裡有充足的資料。而只要我們一踏出校園的門檻,就要面臨自己養活自己的問題,以及幫助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要工作、要吃飯、要住房、還要社交,會被生活中無數的瑣事鎖住我們的時間,和思想,從而限定我們獲得知識的渠道更別提學習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歷高的人文化水平高的可能性更大就體現出來了,然而現在的高學歷並不止於大學本科,大家都把目光齊刷刷的看向研究生,那麼作為研究生,文化水平高的幾率來說也自然會更大。

最後我想說:“學歷高,有一定重要性,但不是我們生存的全部,所以也沒有必要糾結進學歷高等於文化水平高這樣的煩惱裡,我們只要努力,只要有方向,只要堅持,沒有學歷,也可以文化水平高,那是在骨子裡的”。


黃裳文墨


有文化不一定有學歷,有學歷也未必有文化。這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什麼叫有文化呢?我們不去翻那些精準的定義,就憑自己的直觀感覺——一般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文化的時候,大抵說的都是他懂得多,知識面廣。狹義上來講,這種知識面廣一般還尤其需要文史層面的東西懂得多。至少從筆者個人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能出口閉口都能引用《詩經》、《文選》裡的句子的話,那肯定是比我有文化多了。

那麼學歷高就一定代表文化水平高嗎?未必。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歷實際上是一套通過官方的教育和考試機構所認證的一張文憑而已。能通過層層選拔讀到碩士、博士的,當然學歷很高,但是他所掌握和了解的,卻很有可能只是他所研究領域的知識;對於他熟悉領域以外的東西,他卻未必能有多少涉獵。

更不用說,在當下的中國的教育體系下,通過全國性的考試選拔獲得高學歷的人固然很多,但是走各種“野路子”,比如函授、自考等途徑獲得高學歷的也不在少數。君不見,多少擔任領導職務的人,一天大學門沒進過,資料上照樣能填個“博士學歷”?

那麼,沒有獲得學歷證書的人能否有很高的文化?當然可以。學歷的獲取只代表你在過去所通過某一種體系(雖然這種體系認可度最高)所獲取的資質的證明,但是文化卻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去獲取。換言之,學歷是有盡頭的,但是文化水平卻是沒有直徑的。

一個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他的舉手投足之間都無不體現著文化對他的薰陶和感染;相反,我們倒也見得很多,那些有著所謂“高學歷”的人,一張口就讓人眉頭緊鎖,話不投機。

所以,就連官方文件在談到人才時,也常常會把“高學歷”和“高水平”聯繫在一起。畢竟,這兩者實在不是一回事。


說了這麼多,點個“贊”和“關注”再走唄?


青言論史


兩者區別很大,學歷高並不一定文化水平就高,這句話反過來的意思也是對的,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學歷很高。

學歷指的就是證書,只要考試過關就能拿到,不管是研究生還是博士,學歷到了,實踐能力也有了,就能拿到證書。然而做到這一切不一定文化水平就高,因為文化水平,指的是一種修養。

所謂修養,指的是內心的修行。簡單的例子,有些書香門第出身的人,可能只是普通的大學生,然而他自小讀各類書籍,在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會格外有氣質,談吐優雅,氣質高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的儲備,以及多思多想,就造就了這個人超凡的素養。

有些人通過死讀書也能拿到很高的學歷,但未必知書達理,也未必謙遜謹慎。一個真正有文化水平的人,是可以通過文化的學習,改變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也會用學到的知識不斷改善自身,所以就會顯得與眾不同。

在金庸的雪山飛狐中,苗若蘭就是有文化素養的人。當時胡斐在玉筆山莊第一次見到苗若蘭,就覺得苗若蘭氣質高華,眉宇間有書卷氣。在現實中我們也會經常遇見這樣的人,特別是在書店裡。

所以可以直白地將文化水平高理解為讀書多,讀書多,身有書香,心有暖香,這樣的人心是柔軟的,見識是高明的,處事是從容的,是最值得結交的朋友。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潛移默化中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燈閱泰山


一、文化水平很高在生活中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是經常聽到人們說“某某人文化水平很高”,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需要看當時語境和說這種話的人是什麼層次的人,這句話既可以認為是某人的學歷很高如研究生或博士等,也可以是某人的文化修養很好(不一定有很高的學歷)。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化水平很高”表達的是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有文化水平(有些人不要說文化水平低,低還是有水平的,有的是就不存在水平),二是文化水平在普通之上很多。

二、文化水平高,不一定學歷就高

我們中國人講有文化通常是指這個人有修養,說話通情達理,做事合情合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知識面較為廣闊。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通曉古今,說話引經據典,也很有道理和調理,即使他的學歷很低(如初中、高中),他通過後天的努力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能達到這個水準,我們一定會認為他是一個有文化水平的人。相反,如果一個高學歷的人(如博士、教授等)說話做事素質很低,滿口粗俗話(可能他在他所在的專業有一定研究或造詣,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很少),也話很多人會說,都博士、教授了,說話不會粗俗吧,可就是有這樣的人,我們通常還是認為這種人沒什麼文化。

三、中國的學歷有哪些,什麼才是高學歷

中國的學歷主要指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位有學士(本科畢業後可獲學士學位)、碩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獲取碩士學位)、博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獲得博士學位)。另外說明一下,博士後不是學位,也不是學歷,博士後只是博士畢業後在科研機構繼續從事相關專業的科研工作,積累科研經歷,它只是一個工作而以。我們通常所說的高學歷至少是正歸高等院校的全日制碩士以上。

一個人有高學歷,即使是博士(學位的最高級)只是說在他所在的專業比普通人研究得更深入,僅僅是在人類知識領域中非常非常窄的一個方向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除所在專業外的眾多領域和普通人處於同水平,或處於偏下水平,因此不同說其文化水平一定高。(因此,我們也無需一見到博士、教授就覺得很牛,文化水平很高,覺得自己不在同一個層次,這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平等的對待即可,只需認識到他們在某一專業領域研究得很深入,其它的和我們差不了多少)。

四、高學歷群體大多數都也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

但話也說回來,那些獲得高學歷的大多數人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較強,也善於思考,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些人通常也喜歡讀書,見識廣,接觸的事情多,容易接受和消化新事物,有一套方法論層面的體系。所以他們這個群體大多數都也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

總結一下,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學歷很高(低學歷的人通過非學歷教育的自學,也可以成為很有文化的人),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但是高學歷的人群大部分都有較高的文化素養。


讀書悟到


人們經常說的“文化水平高”和“學歷高”,從兩個概念的本質含義講,意思是不同的。可在實際生活中,老年人有時會把兩個概念混為一談。認為“學歷高”的人,就一定也“文化水平高”,這種認識產生的說法當然是不準確的。

“文化水平高”是一個人的文化綜合素養高,有一種內含的氣質,坐下來可以寫文章,站起來能夠作演講,頭腦中有道理,有知識。可不一定“學歷高”,只不過是善於積累,勤於總結,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我們也排除“學歷高"的人學識淵博,文化水平高。

“學歷高”是一個人獲得文憑的顯赫標誌。讓農民用一句土話說:唸的書多,考的試多,肚裡裝了知識,拿了個紅本本。當然,這句話是針對那些“學歷高”,實際生活中卻顯現出文化水平並不高的人所說的,也正是“學歷高”而社會生活中“能力不足”的表現。大多數人的“學歷高”,相應的“文化水平高”,名副其實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

綜上所述,在社會生活中,不能把“文化水平高”與“學歷高”混淆,必須面對實際區別開來。


土右鍾海濱


文化水平高與學歷高是既有交叉但所指對象又有不同。

一、這兩句描述人的話通常暗含了說話人的層次和知識水平,通常說文化水平高的大多是在周圍大多數都學歷不高,工作以體力勞動居多的群體中,而學歷高既可以是官方的表達,也更多用在接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人群中。

二、文化水平高和學歷高有時不對等,如在一個讀了點書寫得一手好字,各種節慶宴會中都能寫對聯的,那周圍鄉親會稱這人文化水平高,而學歷高就是實實在在的看那本證書了。

三、說文化水平高的人通常是對對方學歷比自己高或對方在某方面技能比自己高的人一種讚揚,而讚揚對方學歷高則對方必須是本科以上學歷,按現在這個趨勢以後研究生學歷的人才能稱為學歷高了。



茶馬古道研究


文化水平是一個動態的狀況,指人們學會的而又會運用的知識多少。像學識淵博,滿腹經倫,才高八斗,才華橫溢都是用來形容文化水平高的。而學歷就是一個畢業證,是指人們在什麼學校畢業或肄業。學歷高就是畢業的學校檔次高。相對而言學歷越高一般來說文化水平就越高,但並不能代表學歷高就文化水平高。也有不少學歷低的人但文化水平也很高。像一代偉人毛主席,他的學歷是師範,但他老人家的文化水平卻是相當的高,屈指可數呀。



光頭李大哥


“文化水平很高”和“學歷高”不是一樣的意思。在這裡,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文化水平”和什麼是“學歷”以及“文化水平”與“學歷”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理解為什麼“文化水平很高”和“學歷高”這兩者的意思不一樣?它們之間區別在哪裡?

文化示意圖(網絡圖片)

什麼是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素質體現的重要指標,標誌著文化教育與普及和發展程度。包括著小、中、高、大學等學歷。

什麼是學歷?

學歷就是文化程度。指的是博士、碩士、本科、大專、中專、技校、高中、初中和小學及文盲與半文盲等。

“文化水平”與“學歷”兩者是什麼關係?

是屬種關係。文化水平是屬,學歷是種。學歷屬於文化水平中的其中之一。例如:蘋果是屬,而紅富士蘋果是蘋果屬的其中之一種。

以上分析,已經解讀了“文化水平”,“學歷”和這兩者的關係。那麼,“文化水平很高”和“學歷高”是一樣的意思嗎?顯然是不一樣的了。有區別嗎?當然有區別。

畢業證書(網絡圖片)

“文化水平很高”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學歷高,還包括綜合文化知識,綜合思想素質,具體言語行動,其各方面不是學歷所能替代的。學歷高只能說明你的學歷很高,甚至是博士碩士高學歷,其內容單一。但是,學歷再高,只能說明自己的文化程度高,當然,這個文化程度指的就是學歷了。

“文化水平很高”和“學歷高”含義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的是屬種關係。區別就是:文化水平高包括著思想,學歷,和各種文化知識,不是單純用畢業證書來認證的。而“學歷高”只能用“畢業證書”來證明自己高學歷,是單一的。

提高文化水平奔小康(網絡圖片)

總之,“文化水平高”是從課本理論到實踐中獲得而擁有的;而“學歷高”是單純的書本,是從課本上獲得文化知識,沒有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