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宋 西元960-1279

孟子注疏解经

外观尺寸(高、广)29.5x19.8(公分)

版框尺寸(高、广)21.1x17.4(公分)

汉赵 岐注 宋孙奭疏

宋嘉泰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元明递修本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经学是传统文化的源泉,历来有不少先贤作了许多考释注疏的工作,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使用之前,这些经籍注疏的著作都仰赖手抄,及至五代后唐明宗时,宰相冯道始建议利用唐以来民间发明的雕版印刷术,由国子监雕梓群经。当时所刻的群经,以唐开成石经的经文为范本,再取六朝以来经注本之注文附入,并不及义疏,因只有经注而无义疏,所以是单注本。至于群经义疏之雕梓,约始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但仅刻印义疏,不附经注文字,被称为单疏本。由于去今久远,加以战乱兵燹:五代监本群经,早已不见踪影,宋代单疏本群经,遂成为存世最早的经书出版品,然传世绝少,有如凤毛麟角。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单疏本群经,阅读时需持经注本对照,甚不方便,到了南北宋交替之际,便有群经注义疏合刻本的诞生,负责出版的机构是两浙东路茶盐司,三山黄唐曾主其事,故称为「黄唐本」,又因各书每半叶八行,也被称为「八行本」。八行本群经注疏,谨守单疏本的刻书精神,内容错误既少,复为群经刻印史中,上承单疏本遗规,下开注疏合刻之先河,因而特别受到学界的尊崇,清代学者阮元即誉为天下第一善本。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本书亦为八行本群经注疏合刻本之一,刻于宋宁宗嘉泰年间,书版于元明两代曾加以修补。全书分为十四卷,每卷并分上下。宋版原刻,点画严整,字无俗体,校勘精审;元季以后修补者,字稍近匠体,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经传世可考者只有六种,是本为其中之一,且笔墨精审,版式宽大爽朗,由上可见北宋监刻诸书之遗范,下足以校正后来各本之讹谬,实为稀世之珍本。..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孟子註疏解經(繁体字版)

漢趙 岐注 宋孫奭疏宋嘉泰間兩浙東路茶鹽司刊元明遞修本 經學是傳統文化的源泉,歷來有不少先賢作了許多考釋注疏的工作,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使用之前,這些經籍註疏的著作都仰賴手抄,及至五代後唐明宗時,宰相馮道始建議利用唐以來民間發明的雕版印刷術,由國子監雕梓群經。當時所刻的群經,以唐開成石經的經文為範本,再取六朝以來經注本之注文附入,並不及義疏,因只有經注而無義疏,所以是單注本。至於群經義疏之雕梓,約始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但僅刻印義疏,不附經注文字,被稱為單疏本。由於去今久遠,加以戰亂兵燹:五代監本群經,早已不見蹤影,宋代單疏本群經,遂成為存世最早的經書出版品,然傳世絕少,有如鳳毛麟角。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單疏本群經,閱讀時需持經注本對照,甚不方便,到了南北宋交替之際,便有群經注義疏合刻本的誕生,負責出版的機構是兩浙東路茶鹽司,三山黃唐曾主其事,故稱為「黃唐本」,又因各書每半葉八行,也被稱為「八行本」。八行本群經注疏,謹守單疏本的刻書精神,內容錯誤既少,復為群經刻印史中,上承單疏本遺規,下開注疏合刻之先河,因而特別受到學界的尊崇,清代學者阮元即譽為天下第一善本。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本書亦為八行本群經注疏合刻本之一,刻於宋寧宗嘉泰年間,書版於元明兩代曾加以修補。全書分為十四卷,每卷並分上下。宋版原刻,點畫嚴整,字無俗體,校勘精審;元季以後修補者,字稍近匠體,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經傳世可考者只有六種,是本為其中之一,且筆墨精審,版式寬大爽朗,由上可見北宋監刻諸書之遺範,下足以校正後來各本之訛謬,實為稀世之珍本。..(闻是编辑)


台博藏品(19):南宋嘉泰间手抄经籍注疏著作《孟子注疏解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