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一個日本老頭指著新加坡的高樓說:這樣的大樓,我曾有許多棟。


他說的是實話,他們曾經擁有極致的繁華,也墜入過絕望的深淵。

1980年,日本進入到經濟黃金期,日本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消費,他們堅信明天會更有錢。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卻並不持久。1990年底,水晶球落地,一切繁華戛然而止。

80年代的日本是全世界的製造器,整個日本籠罩在繁榮的光環之下,日本社會甚至產生了一個流行用語——“剎那主義”,也就是及時行樂。“消費即美德”成了日本人的共識。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日本人幾乎買了70%的LV,拍下了一半以上的世界名畫。

他們白天在高級餐廳享受法式大餐,品嚐4-5000元一塊的貼著金箔的巧克力。夜裡去迪廳瀟灑,法國路易十三等各種洋酒是當時日本人的最愛,如果你點清酒,連服務員都懶得搭理你。

回家時沒有人乘坐公共交通,人們打車就像刷公交一樣,而夜晚的迪廳附近更是一車難求。

大批的人等候在路邊,揮舞著一萬日元的大鈔——幾乎相當於今天的100美元——試圖引起司機的注意。

據日本媒體報道,1988年日本銀座附近,一位大型企業的中層幹部為了打車,支付了100萬日元給司機,而接他的這輛出租車只跑了五分鐘。

要知道,按照1990年的匯率,1W日元大約=300人民幣。(後文均按照這個匯率計算)

這樣一說,是不是覺得100萬日元是一筆鉅款?但這點錢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實在不值一提。

當時野村證劵給每位社員年平均交通津貼是300~400萬日元,中層幹部一年是3200萬日元,還有曾經領過1億日元的超級傳說。

在這樣的風氣下,日本年輕人每日裡無所事事,無心學業。女學生們為了擁有新款包包、大牌服裝,而進行援助交際,也就是兼職賣淫。根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出具的一份調查報告,在日本,有13%的女學生參與了一次或者多次賣淫。

因為在她們看來,出賣肉體不是丟人的,但是不擁有一款新的手包,在同學和朋友圈裡,就失去了最後尊嚴的底線。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而畢業後,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收到5-10個工作邀約,每年18個月薪資和海外旅遊是公司的標配。但即便如此仍有少數人不願意工作,他們另闢蹊徑每天都去高級酒店面試,一天能拿到百萬日元紅包,也足夠應付日常開支。

雖然令人震驚,但當時日本的社會風氣的確如此。而瘋狂的遠不止這些普通的日本民眾,日本的企業家和政治家更加肆無忌憚。

據報道,當時有一棟美國大樓原本以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日本人,就等日本人付錢交割了。但交易日當天,日本人卻帶來了標價6.1億美元的新合同,並解釋說:

他們的老闆頭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裡看到,歷史上單個大樓出售的最高價是6億美元,而老闆要打破這個紀錄。

也許是有錢任性惹的禍,80年代的日本企業家都忙著做類似的事——收購美國企業和美國資產。

三菱地產8.5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權,這可是美國的地標;索尼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60億美元買下美國環球影業;日本Shuwa買下花旗廣場,還有那副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得意洋洋地說:美國人是劣等民族,二戰通過武力沒有徵服美國,現在日本有能力買下整個美國。


而那時期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是一架日本飛機,向美國丟下一輛輛汽車和家電,標題是“虎、虎、虎”。意思是日本又來襲擊我們了,不過這次是不冒煙的經濟貿易戰。

接下來,美國開始連番出手。泡沫破碎前一刻,往往是最美的!美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美國聯合歐洲盟友一起造勢宣傳,大肆宣揚日元升值才能平衡貿易問題。於是,有了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元隨之大幅度升值。此後,里根政府對日本的態度越來越強硬。

1988年,美國通過“超級301”條款,將打擊日本列入國策。在這一系列操作之後,全世界都知道日本可能會要“崩盤”,除了日本。

簽訂完廣場協議後,日元的購買力直接翻了一倍,日本房地產出現大量泡沫,地價飆升,股市達到了38000點,1987年日本人均GDP首次超過了美國。

於是,日本滿街都是金融家,人們談論股市、樓市、金融和理財。當時的東京房價暴漲120%,最高的時候達到15W元/平,東京地皮的價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日本東京江東區的商品房,1985年前12000元/每平米, 1987年12900元/每平米,1990年飆升到33000元/每平米,房價翻了2.5倍。按泡沫全盛期日本年平均工資12萬元算,60平米198萬,不吃不喝16.5年。

日本凡是有點錢的人都在瘋狂買房,他們堅信,地價為王,東京房價只漲不跌。唯一讓他們為難的是:房子不夠賣的。於是,日本人想了一個辦法:抽籤買房,誰抽到就賣給誰。

日本電視臺曾播出過一個畫面,一位等著結婚的日本年輕人參與多次抽籤但始終沒能抽中,最後在抽籤現場傷心過度、倒地抽搐。

這是有錢人的憂愁,還有一部分沒錢的人。他們的解決辦法類似於甲地上班、乙地買房。比如在東京圈域茨城縣買房,當地房價只有首都市區的三分之一。不過他們的單邊通勤時間花費至少4個小時。

人說泡沫在破碎前的一刻,是最美麗的。這話沒錯,當時整個日本仍處於舉國狂歡的狀態,日本人認為自己超越美國指日可待。1989年,索尼創始人聯名出了本書,書名叫《日本可以說不》。

可惜,日本已經錯失機會了。可以說不的泡沫後,是至暗時刻。

1989年,老布什任命新一代美國貿易代表時,並親手遞去一根撬棍,意寓撬開日本貿易壁壘,而後美國開始暴擊日本市場。同樣在這一年,日本國的象徵——裕仁天皇離世了。

日本政府已經聽到風暴前夕的嘶吼,但還是太晚了。

1990年,日本銀行出臺了《控制不動產融資總量的通知》,卻成了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發火點”。隨後,股票市場率先崩盤,日經指數跌幅超過60%,直接從最高的38915點跌到14309點。接下來,至暗時刻開始。

1991年,日本經濟“硬著陸”,經濟增長速度暴跌,只有2.9%,房價受經濟影響暴跌20%,大量國際資本開始出逃。然而,當時的日本人仍然堅信,這只是房價短暫回調,但實際上這次房價下跌持續了整整15年。

1992年,地價稅的出臺,導致全民恐慌性拋盤,房地產經濟全面崩潰。這時候的日本,百業凋零,哀鴻遍野:日本企業債臺高築,銀行、房地產公司破產數量超過3000家,不動產企業的總負債高達3萬億日元。

過剩的房產隨處可見,曾經可以買下一個半美國的東京房地產,現在無人問津。日本就業壓力空前,街頭隨處可見高學歷的流浪者,他們曾是白領、學者、精英。

日本富士山下的森林,送走了超過2000個日本自殺者。整個90年代,日本經濟幾乎陷於停滯,年均增長率不足1.5%,日本成了最繁華的深淵。

就像80年代,每個日本人都看不破眼前虛假的繁華一樣,90年代後,這一批日本人也只能隨著大勢一起陷入深淵。1991年開始,破產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只能變賣以前購買的商品,以至於日本的二手專賣生意異常火爆。

曾經被日本人瘋狂買進的奢侈品,通通成了二手商品裡的熱門物件——大品牌的鞋包、首飾、古董,甚至有些拍賣到手的名畫還沒拆封就又被轉賣了。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政府已經無力管轄,日本的色情產業迅速崛起甚至可以說是猖獗,日本黑幫抓住機會擴大規模,大肆兼併企業和社團。對日本人而言,那場泡沫破碎的一刻,已宣判了一生,餘生長恨綿綿。


有趣的是,日本最先學的西方國家是德國,而德國的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