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万千,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触事物中产生和发展出了很多种文化,花鸟虫鱼,琴棋书画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在历史长流中

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其中花卉在古代也十分受推崇,比较著名和受欢迎的花种主要有梅花、兰花、桂花、牡丹和莲花,这些花因花期、花香和花形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了各种人格魅力,常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

幽谷芷兰不以无人而不香,梅花不畏严寒愈冷愈香,萧瑟清秋丹桂飘香,大气牡丹国色天香,炎夏酷暑十里荷香,这些都是享有盛誉的花卉。古人从大自然中的各种花卉探索人生奥秘和真谛,以花卉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荷花在古往今来的诗词绘画宗教等领域最常见,它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超凡脱俗之风范,被封建社会中各阶层、各领域中的人们广泛运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一、荷花的生长极其功用概述

1、荷花的最早起源说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泽芝、出水芙蓉等,水培花卉,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在很多国家有栽培,我国也是其中之一。《辞源》对荷花的形容是“花色艳丽,因此被用来形容人的美貌”,据传荷花的历史比恐龙久远,是名副其实老寿星,考古学家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荷花化石,距今至少有一千万年的历史。在地球上庞大的恐龙,曾是地球的主宰早已灭绝,而荷花却穿越上亿年,历经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变迁而留存至今,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实在令人心服口服。

古人栽培荷花也已有六千多年历史,种类主要分为观赏荷花、子用荷花和藕用荷花,藕用荷花主要是白色荷花,另外荷花

是荷花的根茎,多孔,可食用。烹饪好的莲藕有的脆、有的软,古人认为莲藕营养丰富,能治疗心烦,夏天天热容易让人烦躁,此时古人多会食用莲藕来清热解暑

2、荷花的实用性和史书记载

除了莲藕,荷花其他部位也可食用,古人在做糕点、面食时,也会用鲜荷叶或晾晒干的荷叶浸泡水之后用来做垫子,再放上食物,所做食物就会荷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还有就是莲子,古代中医早就了解到据《本草纲目》记载,莲子芯性味苦、寒、无毒,适合夏季食用。

《大明一练志》记载,莲子芯具有清心除烦、养心健脑等作用。《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莲子,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养神的功效。古代医书《日华子本草》中也记载荷花具有镇心,益色驻颜的功效。可以说荷花浑身是宝

,它的寿命之长,功用之齐全是任何花卉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随着历史发展荷花被大量栽培,人们开始关注于它,并由荷花衍生出很多形象比喻,产生了很多形容荷花的词语,比如形容女子步态轻盈的步步生莲,形容女子美貌的柳腰莲脸,还有形容人妙语连珠,说话很有文采的口吐莲花。据考证,最早对荷花进行记录的是《楚辞》,其中多称荷花为芙蓉,比如“临曲池些,芙蓉始发”、“集芙蓉以为裳”等等。古代在吴国还专门制定每年的6月24日为荷花日,又名观莲节,可见当时帝王和国人对荷花的喜爱。

二、荷花文化的形成至兴旺

1、荷花的发现和广泛的运用

在新石器时代,由于农耕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荷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源,所以大都居住在湖畔、河岸和山泉水源附近,而这些地方也是野生荷花的生长地带,人们与荷花朝夕相处,对荷花的生长等有了很多认识。到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起,野生荷花被人们在田野、湖泊、水池中栽培。据《周书》记载,当时人们已经不仅是观赏还开始了食用,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对荷花各部位取名,并对荷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荷花因其观赏和食用等价值被人们广泛熟知,也因其鲜艳的花色和亭亭玉立的风姿而深入人心。

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们生活艰辛,更不用提文化、艺术和经济等的发展了,直到秦朝统一,荷花文化才开始出现在农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领域。汉朝时期,农业开始极速发展,荷花栽培也在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荷花由原先的单瓣荷花逐渐发展为重瓣、千瓣荷花,也即并蒂荷花,此后古人便有了用“并蒂莲”来形容夫妻恩爱和睦,感情深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荷花在西汉开始广泛传播栽种,并在北方也开始栽种,这就使北方人了解了荷花,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种荷技艺的记载,如《齐民要术》记载了种藕法和种莲子法,可见当时人们对荷花的生长已经有很深的了解,这为荷花文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在西汉时期,汉乐府歌辞十分盛行,荷花因此也被编入歌词,形成了采莲歌谣,比如《湖边采莲妇》、《采莲曲》等等。歌舞者通常手拿荷花载歌载舞,充满了祥和、幸福的氛围。由此可见荷花之所以被喜爱和运用在于荷花的用途、美丽和魅力。

2、君子和清廉的象征

隋唐以后,由于荷花技艺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荷花相关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更加多姿多彩,荷花也开始成为名贵的养生保健珍品。并且靠着明艳大气的外观出现在私家园林,比如秦汉时期的宜春苑,在隋朝更改为芙蓉园

,还有南宋时期的曲苑风荷。唐贞观之治后,荷花越发被大范围运用,比如在瓷器、铜镜、纺织品、金银器物上都能看到荷花的影子。明清时期的木版年画中多采用荷花图案,来寓意“莲年有余”、“莲贵子”,此时人们已经把荷花作为吉祥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无限憧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荷花也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得到

官员和文人墨客的推崇,这时,人们已经不在外观和用途上对荷花进行评价,而更多赋予了精神思想。比如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荷花由外在到精神层面的升华。从此很多清官会以荷花为精神寄托来表达自己的为官清廉,比如白居易不仅十分喜欢荷花,还自己栽种了一片荷花,他为官也如荷花般清廉自律、淡泊名利,他还在任职时随身携带荷花,以此来自勉。由此,在古代君子和清廉思想的影响下,荷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荷花与宗教文化

荷花之所以兴盛另一方面也和古时候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比如道教和佛教。在道教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手中就拿着荷花,而佛教的佛祖和观世音菩萨等也端坐莲台。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在荷花兴盛的南北朝时期,有人认为秦朝时期,也有人认为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传入,但又有传说是东汉明帝

夜梦佛祖,才会派人去天竺求取真经。佛在各种雕塑和画像等艺术作品中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端坐还是站立底部一定是以荷花做托,就连菩萨坐骑也是脚踩荷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佛教和道教一样都会塑造形象在寺庙或道观中,由于古代人们多数受到上层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又受到战争、灾害、疾病和穷苦等交织影响,生活很不容易,道教和佛教所宣传的神佛

神通广大,能救苦救难,很符合人们的祈福心理,因此古代道观和寺庙会香火不断,而佛教在古代逐渐超越道教地位,更受帝王和达官贵人的青睐,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信仰。

在南朝就有四百八十寺之说,可见当时佛教在民间已经有极大的影响。佛教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刚降生人间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脚底都有荷花座,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教的尊贵也表现在他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们的欢迎和青睐。随着人们熟悉和了解佛教,为了能脱离苦海,善男信女纷纷烧香拜佛,以求能出五浊恶世,生于莲花遍布的佛国净土。因此随着佛教的盛行,荷花出现在各种与佛教有关的各种方面,比如佛经、佛寺、佛堂等等,因此荷花也被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所熟知、推崇和喜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何古人如此喜爱荷花?

四、结语

如果说兰花是花中君子,那么可以说荷花就是花中圣贤。滚滚红尘犹如淤泥,圣贤能超越凡尘,自得一家,犹如荷花出淤泥绽放光华。或许浑身是宝成为荷花被广泛栽培的原因,也因此在古代影响深远。再加上各种文化的点缀,荷花已经成为人们寄托美好的象征。如果有机会大面积种植花卉,我会首选荷花,或许我也已经被荷花吸引而深深爱上它了。

参考文献:

1、《《爱莲说》的接受研究及相关问题》

2、《黄国振:一生钟情“睡美人”》

3、《歌剧《爱莲说》

4、《荷香》

5、《《爱莲说》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